APP下载

我国大学校园新文化建设论析

2015-03-20靳玉军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文化大学

靳玉军

(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重庆 400715)

我国大学校园新文化建设论析

靳玉军

(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重庆 400715)

摘要:校园文化建设是大学发展的重要议题,也是大学特色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建设大学校园新文化,是中国大学办出特色的重要途径。大学校园的新文化,应该具有民主、文明、和谐的氛围,自由、平等、公正和法治的精神,还应该崇尚家国情怀和倡导美好德行。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校园文化

作者简介:靳玉军(1979-),男,河南邓州人,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识码:A

文章编号:编号:1008-6390(2015)02-0124-02

收稿日期:2014-10-10 2014-10-11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2BKS080) 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课题(12YB058)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没有特色,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依样画葫芦,是不可能办成功的。”[1]同样,中国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也要形成自己独特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准则,体现自身的特色。这个特色,就是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建设大学校园的新文化。

一、大学要营造具有民主、文明、和谐氛围的校园新文化

大学应紧紧围绕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观要求,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师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自信,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事业之中。为此,大学应积极营造民主、文明、和谐的精神文化氛围,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在潜移默化中转化为师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师生自觉的思想道德行动。

(一)校园新文化必须凸显民主的意义

民主是国家赖以生存、社会赖以发展的内驱力,而大学民主则是学术自由的前提,是繁荣学术的必要保证。大学的民主至少有两个特点,即批判精神和民主意识。很多学者都谈到,如果大学失去了批判精神,变得没有挑战性,那么,大学何以承担引导社会的责任?又如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丹麦科学家尼尔斯·玻尔(Niels Henrik David Bohr)曾提出“哥本哈根精神”,就是提倡在学术讨论中没有长辈晚辈之分,不存在随声附和、强词夺理,取而代之的是对于真理的据理力争和团队合作,这种精神是对民主的最好诠释[2]。早在战国时期,中国就有了学术繁荣的景象,不同学派纷纷著书立说,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互相辩论,形成了百花齐放、群芳斗艳的局面。古人云:“水尝无华,相荡方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在大学里,“百家争鸣”最为珍贵,各种观点的争论越是激烈,引发的思考越是深入,越能够激发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由此才能产生最优秀的成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的那样,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营造积极健康、宽松和谐的氛围,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充分讨论,提倡体裁、题材、形式、手段充分发展,推动观念、内容、风格、流派切磋互鉴。[3]可以说,没有民主的氛围,大学就会变成一潭死水。

(二)校园新文化要强调文明的价值

中国有数千年的文明史,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讲文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的体现,而且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更是展示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大学师生所具有的文明礼貌行为,是创造优良校园文化的基础。荀子说:“人无礼不立,事无礼不成,国无礼不宁。”因此,文明礼仪是校园新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对大学的形象和声誉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学有责任通过各种形式的文明礼仪教育,如举办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等,提升学校的文明程度,美化师生的心灵,并在潜移默化中改善他们的思想境界、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

(三)校园新文化应重视和谐氛围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和谐的思想,强调兼容并包的智慧。孔子倡导“和而不同”,孟子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庄子则提出“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大学理应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师生的精神生活之中,创建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师生在和谐共生的精神家园里耕耘、成长。校园里和谐的氛围首先体现在人际关系上,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和谐共处、平等对话,呈现出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工作氛围和学习环境,使大学真正成为师生精神生活的栖息地和庇护所,从而营造出和谐的育人氛围。

二、大学要构建具有自由、平等、公正和法治精神的校园新文化

大学应紧紧围绕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观要求,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平等观,深入开展法制教育,努力培育师生良好的社会心态,促进公平正义,创造充满活力的校园新文化。

(一)校园新文化必须坚持学术自由的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学是一个研究学问、探索真理的地方。这里人才荟萃、智力密集,是教授知识、交流思想、传承文明的文化圣殿。无论斗转星移、世事沧桑,大学对于学术自由的追求从未改变。可以说,学术自由已经成为大学的灵魂。无论是蔡元培开创的“兼容并包”的北大精神,还是陈寅恪燃起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清华薪火,都汇聚成中国现代大学的学术自由之精神。北京大学教授叶朗指出,大学如果没有追求自由的精神,学生能够达到多高的境界呢?他说:“大学不仅要传授知识和学习技术,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教育学生,使他们有更高的精神追求,要引导学生去追求一种更有意义和更有价值的人生,使他们注意拓宽自己的胸襟、涵养自己的气质,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4]追求自由不仅是人的天性,而且是一种精神境界;不仅是人类社会的美好向往,而且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社会价值目标。学术自由的精神,犹如人的灵魂。如果没有灵魂,人只是一个空洞的躯壳。大学如果没有学术自由的精神,就会迷失“自我”,难以引领社会潮流。

(二)校园新文化应倡导相互尊重的平等意识

平等是人和人之间的一种关系、人对人的一种态度,是人类的终极理想之一。平等意味着尊重,古人云:“爱人者人恒爱之,重人者人恒重之。”《诗经》中说:“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尊重不分长幼,不分贵贱贫富,人人都享有被尊重的权力。尊重是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对方,求同存异。在大学校园里,建立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的关系,是非常有价值的文化创造。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同志之间要真心地相互体谅,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发自内心地尊重身边的平凡人。平等关乎人的尊严,是尊重的前提,只有树立平等意识,才会有平等的对话。当然,平等并不意味着所有人、每一件事情都同等地对待,正如美国法理学家德沃金(Ronald M.Dworkin)所言:“所有的人都应作为平等者来对待,而不是讲所有的人都应同等地对待。”[5]尊重应该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表面上、形式上的,这需要道德和制度的双重保障。

(三)校园新文化要贯彻公正和法治精神

公正即社会公平和正义,它以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平等权利的获得为前提,是国家、社会应然的价值理念。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现代大学制度同样强调依法治校,要求大学通过制度建设和内部治理结构的改革来维护、保障师生的根本利益,实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制度保证。除此之外,大学对公正和法治的追求还应该体现在程序公正上,对涉及师生自身利益的评优评奖、晋职晋级、课程选择、教学安排等保持透明度,使师生有知情权和发言权,让一切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大学创造的校园新文化,只有确保制度和程序上的公正,才能提高师生的主人翁意识,使他们获得归属感并自觉公正守法。

三、大学要形成崇尚家国情怀和美好德行的校园新文化

大学应紧紧围绕公民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要求,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引导师生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形成根基雄厚的崇德向善的校园新文化。

(一)校园新文化应倡导明大德的家国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要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这是大德,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6]《大学》中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国家、社会和个人是密不可分的整体,个人的成长离不开

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大学培养的人只有扎根于国家,只有把个人的前途与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才能成为有用之才并担负起社会的责任。因此,大学创造的校园新文化,应该倡导心怀天下、兼济苍生的家国情怀和壮志豪情,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奋斗终身。

(二)校园新文化要提倡守公德严私德的美好德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修德要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开始起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踏踏实实修好公德、私德,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7]因此,守公德、严私德,是个人美好德行的关键。古人云:“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孔子也提倡“克己复礼为仁。”崇德向善,贵在践行,就是要在日常的言行举止中表现出来。为此,大学创造的校园新文化,应当以日积月累、滴水穿石的力量培育师生员工守公德、严私德的美好德行,使他们既诚信做人又友善待人,成为“纯粹的人、高尚的人”。

参考文献:

[1][6][7]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2).

[2]杨福家.哥本哈根精神——纪念尼耳斯·玻尔诞生100周年[J].自然杂志,1985(8):547.

[3]习近平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16(1).

[4]精神境界与审美人生——叶朗教授在浙江大学东方论坛的演讲[N].解放日报,2010-07-04(8).

[5]张正海.平等论[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12:89.

[责任编辑文川]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文化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