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宋词政治抒情研究》评介

2015-03-20高人雄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高人雄

(西北民族大学 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

《北宋词政治抒情研究》评介

高人雄

(西北民族大学 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

摘要:《北宋词政治抒情研究》深入探讨政治抒情词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其创作的内在动因,并对宋词政治抒情的演进与社会政治的对应关系予以系统的辨析与阐释,是对词学研究的重大拓展。通过翔实的资料和细腻的分析,对学界已有定评的问题予以补充和矫正。运用对比分析,探讨了北宋政治抒情词的多种抒情题材意象、表现手法及其艺术表现规律。突破人们长期以来关于宋词抒情性质的一般认识,引发人们关于宋词创作动力源泉问题的重新思考。

关键词:北宋词人;政治贬黜;政治抒情;艺术规律

收稿日期:2014-12-25

作者简介:高人雄(1957-),女,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语言文学省级重点学科带头人。

中图分类号:I207.23

文献标识码:识码:A

文章编号:编号:1008-6390(2015)02-0087-02

李世忠新著《北宋词政治抒情研究》五十余万言,七章(外加绪论)二十节,体势宏伟,布局井然。此著于词专论“政治抒情”篇什,是词学研究百余年来相对薄弱的环节,这个论题也引起我浓厚的阅读激情。

就文体特征而言,诗言志而词缘情,词多儿女情长,诗多载道言志。至北宋,诗词便自然形成了各恃所长的分工默契,诗词互为表里,前者外张后者内敛。就如主持“庆历新政”,“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范仲淹,于诗则言“雷霆日有犯,始可报君亲”(《出守桐庐道中》),于词则是“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苏幕遮》)。诗言志而词缘情,分工明显,两者综合方体现作者多面的人格情怀。又缘情在于情真,不受“理”的制约,词人的审美意识主流为非功利性,于艺术境界的追求是深幽,故于词,更能窥测词人的真性情。论者从词中探讨有宋一代文人的政治情怀,必然有更多更深刻的发掘。回顾自上世纪现代词学创立以来,断代的宋词研究就成为古代文学研究中的热点,海内外涉足者众,已经出版或发表的宋词研究著作及论文,数量相当可观。然而,人们关于宋词研究的兴趣,多集中在柳永、苏轼、秦观、周邦彦、李清照、辛弃疾等几位大家身上,面世的成果,较多词人作品集的整理、笺注及赏析,而宋词与宋代文化,与宋代学术政治等的综合研究,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甚至研究空白。尤其是宋词创作、演进与社会政治之关系,过去的词学研究虽有涉及,但是系统性和深度都不够。世忠博览载籍,视野恢宏,思路开阔,凭借他扎实的文献功底和理论思辨能力,论从史出,对北宋词政治抒情问题进行了深入考察。他研究北宋词,不限于就词人创作本身来研究,而是把北宋词的创作放在北宋激烈严酷的“党争”背景下考察;不是以政治图解文学,而是以词人为中介,通过他们的政治经历解读作品,进而探讨北宋词的政治抒情内涵问题。这一研究思路十分新颖,既避免了“断章取义”的过度阐释,又做到了“知人论世”“以意逆志”。这部著作的出版,对突破人们长期以来关于宋词抒情性质的一般认识,引发人们关于宋词创作动力源泉问题的重新思考,都大有裨益。

一、对传统的宋词繁荣说提出质疑

对传统的宋词繁荣说提出质疑,揭示了北宋文祸案例,词人政治沉浮对词人作词观念及其作品抒情的影响。宋词繁荣的原因,学界多认为和宋代繁华的都市生活,宋王朝“恩逮于百官者唯恐其不足”的优厚俸禄制度,以及整个社会重声色享受的风气等有关。本书则认为,时代政治变动、词人个体政治境遇等因素,在推动词体文学创作及繁荣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不可低估。北宋词繁荣并非完全建立在城市繁荣、社会娱乐需求、官员俸禄优厚及社会经济发展等因素之上,它的繁荣与衰落,与北宋王朝的政治起伏息息相关。著作第一章,论述北宋词政治抒情的时代背景时,不仅总结了宋前词体文学政治抒情内容、规律,揭示了北宋词政治抒情与唐五代词的承继关系,还对北宋时期文人参政意识提升,政治领域党争的常态化及其恶化状况作了深刻分析。论者系统考索了北宋词人政治贬黜经历及词人贬黜心态,就词人政治沉浮对其作词观念的影响,也作了独到的阐释。作者认为,党争政治造成的包括词人在内大批文人仕宦沉浮,从根本上影响了北宋词人关于词体文学抒情功能的重新认知。

二、探讨政治因素与作品抒情的内在关系

研究北宋主要词人作品的政治抒情内容,分析其风格差异,探讨政治因素与作品抒情的内在关系。这是本书的主体内容,也是作者用力最勤之处。全书从起步、兴盛、衰落三个阶段,勾勒北宋词政治抒情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对几乎所有北宋代表性词人的创作情况,逐一作了分析论述。如作者认为:北宋词政治抒情的第一阶段,以范仲淹、欧阳修、柳永等为代表。范词量虽不多,但它反映作者功业难建之悲愁,表达作者身处政治漩涡、屡蒙患难的矛盾心态等却甚为真切;欧词中有政治活动引起的情绪波动、思想变化及政治感喟;柳词政治抒情,一是对都市经济繁荣、社会承平之状的描绘及表达于升平时代讴歌之情,一是表达仕宦追求中的悲愁及对政治功名的失望、绝望乃至拒斥心情。北宋词政治抒情第二阶段,以苏轼、王安石、秦观、黄庭坚、晁补之、陈师道等人创作为代表。如苏轼词政治抒情,可分做三个时期考察:“乌台诗案”前,其词主要表现为对个人政治失意的慨叹;黄州贬谪及江淮流寓时期,其词反映了向政治之外游离的情绪;入翰林后直至去世,其词又表现出屡经政治浮沉后的旷达与安详态度。王安石词的政治抒情,主要表现为对国事的忧虑以及对君臣遇合的期望,同时也反映了这位改革家的政治操守,及其罢相后远离朝廷政治上的失落情怀。黄庭坚词则表达了作者建功立业的信念,以及在政治贬谪后的抗争与悲凉情绪。陈师道词表现了词人规避政治风浪、远离政坛纠葛的思想,也有谀颂当代政治人物,咏歌王朝政治升平的创作意图在其中。北宋词政治抒情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后,内容极大丰富、抒情深广度明显增加。以题材言,贬谪词成为创作主流;以抒情性质言,反映宦海沉浮复杂感受,抒发政治沉沦的悲慨与愁绪是主导方面,故此期亦为北宋词政治抒情的高涨期。北宋词政治抒情第三阶段,以周邦彦、晁端礼等创作为代表。周词既有悲叹仕途沉沦、反映政治上无有奥援的“孤苦”,又有表露出政治悲观心理。以歌功颂德为主要内容的大晟词人如晁端礼、万俟咏、晁冲之,及未曾任职大晟府的词人如毛滂、王安中等的政治谀颂词,则更显出此期词体文学政治抒情性质转变及整体上走向衰落的趋势。这些论述,都言之有据,阐释透辟。

三、探讨词体文学抒发政治情怀的艺术规律

从艺术表现角度,对比分析北宋词政治抒情作品与非政治抒情作品,探讨词体文学抒发政治情怀的艺术规律,同时也阐释了北宋以后,历代词人对北宋词政治抒情的接受情况。作者在这部分论述中,首先讨论了北宋词政治抒情题材的多样化问题,认为咏物、咏史、颂政、隐逸、羁旅等题材类型,反映了北宋词实现政治抒情的选材趋向。其次讨论了政治抒情意象的选用问题,认为北宋词政治抒情中,存在着抒情意象类型化的特色,如“长安”“春归”等意象,多被词人用作政治抒情的重要手段。最后作者还讨论了北宋词政治抒情的艺术表现形式问题,认为比兴、次韵、铺叙、对比等,是北宋词人在政治抒情中最常用的表现手法。论述北宋词政治抒情影响后代词人创作这一问题时,作者认为北宋词影响后代,主要体现在抒情精神、抒情手法、题材选用等方面。虽然作者主要是从具有代表性的词人的创作入手分析,但能够立足文本,举例典型,论证翔实。也正因如此,论者在其整个论述过程中,能发人所未发,观点也多能为人所信服。

四、细微之处体现作者的学术探究能力

以学界已有定评的苏轼、黄庭坚等作品评论为例,对其政治抒情内容进行深入剖析,这部分论述,也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学术创新追求。如本书认为,苏轼词《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抒情实质,是作者希望朝廷抛弃前嫌重新重用自己;苏轼徐州任职时期所作五首《浣溪沙》组词,不过是作者长期落拓于地方任上政治不得志的产物;苏轼四首《渔父》词,既以政治悲悯为主题,也是作者贬谪黄州后生活状况与心态的实录;苏轼《蝶恋花·春景》一词,反映的是作者被隔于政治“墙外”的“行人”心态。而黄庭坚、黄大临兄弟所作三首《青玉案》词,既是当事人遭遇朝廷贬谪的产物,又有深刻的政治抒情背景与内容。仔细读来,这些论述贴近作品抒情实际,既能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原作抒情精髓,又有学术纠偏的意义。

另外,本书还从抒情精神、抒情手法、题材选用等方面,讨论了南宋词人和金代词人对北宋词政治抒情的承传问题,这些讨论也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责任编辑文川]

Status of “parody art” in postmodern literature: taking Ishmael Reed’s works as examplesby LU Xiao-chuan p. 89

Ishmael Reed, one of the most outstanding masters of irony in America, is a radical writer who is prone to showing off himself. In his works, he always advocates a kind of integrated and open multiculturalism, focuses on the life and thought of marginalized African Americans and challenges the dominant western traditional white culture. His works usually subvert the novel’s genre by parody, which embodies the typical features of postmodern li-terary works. This paper aims to discuss the rewriting of traditional western novels based on parody, taking Ishmael Reed’s works as examples. In Reed’s works, the parody art not only questions the form of literary representation, but also concerns the marginal culture, especially the historical, political, cultural and other issue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African-American community, which enrich and deepen the connotation of the novel creation. We can better understand the status of parody art in postmodern literature through the studies of the parody in Reed’s novels.

Key words: parody art; postmodern literature; Ishmael Re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