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环境历史在新建城乡规划中的保护
2015-03-20祁素萍
祁素萍,弓 成
(天津科技大学,天津 300222)
人居环境历史在新建城乡规划中的保护
祁素萍,弓 成
(天津科技大学,天津 300222)
人居环境是一种有形的资源,正确的认识是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前提,关注传统人居历史环境的独特性对有效保护与开发利用具有重大意义.中国传统人居环境的选择受道家、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充满中国传统文明独特的居住哲学和历史智慧.这样的影响随着长期营造经验的积累而建立,形成了注重环境整体,讲求人文山水意境的民居环境营造方式.在当今城市建设快速发展时期,对传统人居环境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的作用.
人居环境;保护;历史环境
人居环境在对历史的记录、文化承传以及丰富人们生活等许多方面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且具有一定的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如何保护与合理利用正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在漫长而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人作为主体对于自我居住环境的营建活动也有着久远历史.在人居环境营建的几千年发展中,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所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也日渐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在民居营建活动的发展中,也逐渐形成了以传统人文思想为主要影响的山水人居环境格局.在当今人居环境建设中发扬优秀的人文智慧,对合理保护古民居及发展现代人居环境规划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 人居环境历史的特点分析
1.1 潜在的地域性
每个人居环境的历史是唯一的,具有潜在的地域性,这其中包括复杂的物理、文化特性.近年来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增多,在我国的一些规划设计中,出现了无视文化背景多样性而盲目的仿古、仿洋热潮,不仅不利于文化多样性和环境的保护,而且也不能适应现代人们对环境异质性的要求,因此在新建城乡规划中突出地方文化与地域特征,对有价值的历史环境加以保护非常重要.
1.2 动态性
人居环境历史文化是在不断变化,而且演变要经历很长的时间.因此必须了解人居空间与时间的联系,缺乏对人居环境历史以及引导环境演变过程的了解,就无法预见未来的变化,其实早在1928年Benton Mackaye就认为环境是历史的产物,提倡规划者应了解一百年的历史[1].因此,规划本身也会成为特定的历史过程,从历史角度分析人居环境,用动态的方法考虑环境格局与过程,才能保持人居环境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
1.3 继承性
人居环境历史具有一定的继承性,我们继承了上辈留下的环境资源,又将以怎样的方式传给后代呢?人类聚居学家道萨迪亚斯曾经指出:“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正威胁着地方文化的生存,也许在世界文化尚未形成的时候,地方文化就会消亡了……应当尽可能地保存现有聚落中所具有的地方文化和传统价值.”虽然由于人类的不合理活动使生态环境发生退化,而且人们已经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寻求解决途径,但近年来,由于开发者的贪婪,经济发展,环境问题依然严重.随着我国现代化城市建设日益突飞猛进,新农村的建设也在加剧,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由于大兴土木、城市扩张,原本是大面积的绿色农田逐渐被一片片高楼大厦、工厂厂房所代替,居住区域越来越集中.另外,由于居住拥挤要改善交通条件,不得不占用大量土地来兴建公路以满足当前的需要.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也受到了影响,有些传统地区的人居环境受到了很严重的影响.北方地区有些乡村原本是山青水秀、花鸟成林,部分人由于追求经济效益而修建工厂,不仅占用大量的耕地还给周围的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有的地方开发石灰窑、砖瓦厂、还有的地方兴建大型碎煤场,破坏了当地的人居自然环境.
2 新建城乡人居环境规划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2.1 规划设计不当导致的破坏
当今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乡村城镇化进程日渐加快,城乡建设发展迅猛.大量的城乡建设项目匆匆开展,加之有的规划设计人员较单一的接受西方建筑理论和方法的学习,不具备传统的规划和营建思想及传统文化基础,导致了新建项目忽视地方文化,千篇一律的求大求洋,或者在功能与地域环境等方面不符合地方宜居的要求,甚至为了盲目达到扩建兴建目的而破坏传统人居环境格局.在北方汉民族地区许多村落中,因为旱地缺水往往经过严谨堪舆选择才会在村中择良地开井取水,并由此发展出一定的农业灌溉系统,形成古代传统人居环境中重要的宜居文化.水井除了实用价值,其传承的聚落文明和山水田园淡泊安足的传统生活智慧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在新建规划设计中应当慎重考虑,给予合理开发,而不是盲目毁除.
2.2 建设不当导致的破坏
由于建设不当导致对传统人居历史环境的破坏是在当前建设发展中最常见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发展过快且发展不平衡而导致了人居环境建设滥造严重.许多大城市由于人口大量增加而在短时期内大规模开发新建住宅小区,由于土地资源的紧张和对节减经济成本的苛求,这些住宅区往往建筑紧密建造匆忙.许多大城市新建聚居区不仅选址不够合理,而且占地面积很大,建设计划不当施工不当等问题又导致规划配套设施不能同步,从而引起严重的私搭乱建以及交通问题.
2.3 技术落后和环境保护意识差造成的破坏
在搞经济开发的过程中,有的地方大搞企业.尤其是乡村,有的厂房就建在老百姓居住的村子附近,而且有的企业管理缺乏科学性,不注重排污、排气、静噪等,以前的蓝天白云变成了漫天灰尘、烟雾蒙蒙,而且噪音扰民,对当地居民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不仅老百姓的生活受到了影响,庄稼地里种的蔬菜和各种水果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在当今社会西方文化与传统文化共存的状况下,在新建城乡规划与人居环境的选择和建设过程中,我们理应以开放进取的态度学习西方文明,同时必须保护和发扬我们民族的优秀地方文化,必须重视对传统人居环境营建智慧的继承和对传统聚居环境文明的保护.
3 当代城市建设中对传统人居环境的保护
中国是一个自然环境种类丰富的国家,人们形成了对山水环境拥有特殊情感的聚居文化.这样的情感和文化深深的影响了人们对于居住空间的营造法则,形成了适宜我们自身的人居环境营造文化和特有的居住与生活的智慧.人居环境营造对自然尊重和热爱的同时,受到传统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影响,以“天人合一”为核心,追求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居住生活与生态环境的一致,从而形成了以风水堪舆营建为主要方法的重环境轻建设、重伦理格局贵情感境界的传统人居环境营造格局.对于这样独有的营建智慧和人居文明的保护需要引起更多人的重视.
3.1 重视传统人居历史环境自身的保护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环境的建设有着东方文明独特的智慧.每一座城市和村寨都凝聚了优秀的营建智慧,这是我国城乡建设思想的历史智慧和瑰宝.例如农业景观,不仅反映了空间格局和自然特性之间的联系,同样也反映了人类的活动,这种可见的景观结构是传统的文化景观的重要特征,是无法替代的历史记录,然而我们对这些并没有足够的认识,这些环境景观随着城乡现代化建设而日渐消失.目前虽然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传统民居建筑保护等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例如在山西省的张壁、碛口等地,古村落保护做了许多,然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要求的内容还需要更加完善,对于历史古村落的整体保护,相对于古民居建筑本身的保护来说还相对薄弱,需要更大的保护力度.据相关资料显示具有一定地域、历史、文化、民族和建筑等研究价值的传统村落,2004年总数为9707个,至2010年仅存5709个,平均每年递减7.3%,每天消亡1.6个传统村落.仅仅在山西省就有古村落3500多个,很多村落由于偏远人口较少逐渐落寞[2].有的偏在深山不为人知,有的虽已引起关注但由于多种原因保护依然不力.随着城镇化大发展和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迁徙到大城市,很多古村落可能还等不到人们去发现就会因为无人居住而迅速衰败甚至自然消亡.因此,加快探寻和大力保护传统人居历史环境本身的工作就是尤为重要的.
3.2 在新建项目选址时对原有人居环境的保护
古代城市的营造思想中,始终贯穿着风水宜居理念,从大的人居范围来把握自然的空间结构,从而形成择良地而栖的观念.古语云:“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其来脉气势最大”[3].中国人居营建总是把居住地与周围的山水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来评判,寻求一种人居与四方环境空间的完美秩序,古代的勘舆在这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值得借鉴.同时也赋予人居空间文化上的价值,把人居选址与人居地的人文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新建项目的规划中,应当整体考虑原有传统人居环境,保护传统人居环境营建的基本格局.
4 在城乡规划中追求传统人居营造智慧和意境
除了对历史遗存的保护之外,更为重要的是保护当地历代积淀、凝结下来的历史文化环境建设所蕴含的智慧.自觉融入城市的精神中成为古城文化的特征之一.例如山西绛州,这个距今1400多年的古镇仍保持了唐代形制和风格.州城西北高、东南低,形态如同卧牛,历代不断修建使州城布局表现为完整牛形.整个城市建筑利用地形,随势制胜,表现了高超的城市山水意境[4].
大凡能够被历史记忆的艺术作品都凝聚着作者独特的匠心与智慧.《隋书·宇文恺传》:“宇文恺,字安乐,……及迁都,上以恺有巧思,诏领营新都副监.高颖虽总大纲,凡所规划,皆出于恺.”[5]足见规划是需要有规划者的“匠心”与“智慧”.仅仅尊崇规范和所谓的套路而不融进规划者匠心与智慧进行精神创造的规划是平淡无奇的.因此,在规划设计上需要有一个整体的“艺术骨架”而不是随心所欲或照搬其他.要对历史文化有充分认识,再加之地域文化的情感,一些设计传统相关的城乡空间和用地均应予以足够的关注,并慎重地作重点处理.城乡规划建设只有不断追寻传统人居营造智慧和意境才能从根源上保护我们的“精神家园”,发扬东方城市的意蕴,结合城乡规划的实际问题,创造东方美学的意蕴和人居意境营造的新智慧.
参引文献:
〔1〕Daniel J&Marcucci.Landscape history as a planning tool[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0,49:67-81.
〔2〕王晶晶.山西传统村落保护的现状问题与应对措施的几点思考[J].文物世界,2014(1):53-55.
〔3〕王树声.“天人合一”思想与中国古代人居环境建设[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0):39-5.
〔4〕张作贤.新绛县文史资料.新绛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
〔5〕魏徵,魏征,颜师古,孔颖达,许敬宗,等.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TU982.29
A
1673-260X(2015)09-0181-02
本文受天津市艺术科学研究规划项目(A12011)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