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茸鹿繁殖力的技术措施
2015-03-20关南林
关南林
(新疆察布查尔县畜禽技术推广中心835300)
影响茸鹿繁殖力的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营养因素、管理因素等。提高茸鹿繁殖力的技术措施包括:加强育种、充分利用杂种优势、改善饲养管理、增加适龄母鹿的比例等措施。
1 影响茸鹿繁殖力的因素
1.1 遗传因素
不同品种、品系或类群有着不同的繁殖力。通常梅花鹿的繁殖力比马鹿高,天山马鹿比东北马鹿高,杂交鹿的繁殖力因遗传基础发生了改变又比双亲都高[1]。
1.2 环境因素
影响茸鹿繁殖力的主要环境因素有光照和温度。光照时数变化是调控茸鹿发情的最重要的外界环境因素,除海南水鹿外的其它大多数茸鹿在光照时数逐渐变短的季节发情配种,逐渐变长的季节一般不发情。气温随纬度、海拨、地形地势以及坡向等的变化而变化,可影响整个繁殖过程。梅花鹿、马鹿等大多数茸鹿属于气温逐步下降的秋季发情配种的动物,环境温度过高,可抑制性腺机能活动,降低繁殖力;环境温度过低,时间过长,超过代偿产热的最高限度,可引起体温持续下降,代谢率降低,而导致繁殖力下降。
1.3 营养因素
营养因素可影响繁殖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对茸鹿的繁殖力影响很大。营养水平低,就会导致繁殖力低,甚至不繁殖。只要根据不同阶段的营养需要特点,合理配制日粮,保证为种公母鹿、孕鹿以及仔鹿供给数量充足的各种营养物质,特别是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等,就可明显取得好的繁殖成绩。试验证明,公鹿的精液品质主要取决于日粮的全价性。
1.4 管理因素
茸鹿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的繁殖主要受人类活动调控。种公母鹿的选用、种母鹿群的年龄比例、配种方法和技术直接影响配种效果。合理的饲喂、放牧、运动、调教等不仅可提高茸鹿的繁殖力,还会促进胎儿的生长发育和仔鹿的培育。鹿场的兽医卫生制度和防病治病措施也都会直接地或间接地影响茸鹿的繁殖力。
2 提高茸鹿繁殖力的综合性技术措施
2.1 加强选育
选择繁殖力高的公母鹿参加配种,严格淘汰生殖器官有缺陷和疾病(如布氏杆菌病等)的鹿,不允许射精少、精液质量差、配种能力弱的公鹿和发情障碍、屡配不孕、习惯性流产、母性不强的母鹿参配。值得强调的是:在搞好选种的同时,还应进行合理选配,避免过度近亲繁殖,可提高繁殖力。
2.2 充分利用杂种优势
例如,花·马杂交和东·天杂交的F1 代鹿有很高的繁殖力,繁殖成活率和双胎率都高于双亲,在繁殖性能上呈现出显著的杂种优势。因此,鹿场可根据杂种优势理论,通过种间杂交或亚种间杂交或品系杂交或类群间杂交来提高茸鹿繁殖力。
2.3 改善饲养管理
茸鹿饲养时应以青粗料为主,然后根据不同时期(特别是配种前期、妊娠期、哺乳期)的营养需要,适当补充精饲料,并在日粮中添加食盐、骨粉、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尽量做到多种饲料搭配使用,以增加日粮的全价性、适口性和利用率。禁喂发霉变质、有害有毒(如未脱毒的棉籽饼等)、病原污染过的饲料。注意饲料、饮水卫生和圈舍清扫消毒,遵守科学的饲喂制度。不同季节饲料种类和饲喂数量有所不同,应保持饲料种类的相对稳定,更换饲料要渐次进行。种鹿体况应中上等水平,不能喂得过瘦过肥,否则繁殖力较低。对过瘦的茸鹿要单独组群加强饲养管理,对过肥的茸鹿,也要单独组群,减少日粮量,降低营养水平。
种公鹿的种用价值是决定繁殖好坏的关键之一。除按种用标准选择外,以4 ~5 岁较好,因为此时体型较轻,精力旺盛,动作灵敏,交配能力强。必须强调的是:种公鹿的精液品质要好,配种能力应强。有条件的鹿场最好通过电刺激采精来检查精液品质,实在没有采精条件的只能参考上年公鹿所配母鹿的受孕情况来评定,或采取配后母鹿阴道黏液涂片镜检,经验上只要观察有活精子存在就行。配种方法最好采用单公群母法和单公单母配种法。配种时要有节制地使用种公鹿,禁止频配,常检精液品质,防止精液品质变差的公鹿继续参配。同时要注意观察种公鹿的配种情况,如果发现已不再配(膘情、交配能力、疾病等原因)的公鹿应及时调换,否则会延误配种。若母鹿用试情公鹿试情,结合通过直肠触摸法检查卵泡发育情况,再适时放对或输精,可进一步提高受胎率。
妊娠产仔期要保持环境安静,无异常干扰,做好保胎工作,防止死胎、流产、难产、弃仔等发生。母鹿在怀孕中后期应合理运动并适当控制精料喂量,以减少难产。要保证初生仔鹿(特别是初产母鹿、难产母鹿、扒仔弃仔母鹿的初生仔鹿)能够吃上初乳,避免异味留在幼仔身上造成母鹿不哺乳。哺乳后期应设专槽补饲仔鹿,实行8月中旬一次性断奶分群,以减轻母鹿的营养负担,尽快恢复母鹿的体况。
2.4 增加适龄母鹿的比例
要坚持以2 ~6 岁的母鹿为主,有计划地培育后备母鹿[2]。应保证适龄母鹿在繁殖母鹿群中占60%以上的比例。青壮年母鹿的发情、排卵、体质都较好,配后受胎率也较高,而且产后哺乳能力也较强。因此要有计划地选择优秀后备母鹿补充到繁殖母鹿群中去,严格淘汰繁殖力低的病弱老龄母鹿,使繁殖母鹿群的组成始终处于繁殖优势,这不仅可以大大提高鹿场的繁殖水平,而且可以减少饲养母鹿的成本。
[1]马丽娟,金顺丹,韦旭斌,等.鹿生产与疾病学[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71.
[2]谢秋实,刘雨露.提高马鹿繁殖能力的综合措施[J].黑龙江动物繁殖,2006(0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