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媒体人如何在融合中重构专业优势
2015-03-20陈明明
传统媒体人(无论是报纸杂志人还是广播电视人)大多来自专业学科,对传统媒体的产品形态、工作流程、管理、经营等业务比较熟悉,并拥有相应的知识与技能,这是一般人所不具备的“专业优势”。但进入新媒体领域后,虽然新媒体与传统媒体都属于媒体,但新媒体在信息产品形态、工作流程、管理、经营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其实与传统媒体里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平台都各有特点一样,新媒体的各个平台也同样拥有不同的特点)。所以,传统媒体人原来所具备的“专业优势”在新环境下就难以为继。对传统媒体人来说,只有在媒体融合大潮中更新观念,对自己原有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扬弃式发展,熟悉、掌握新媒体平台,才能形成新的专业优势。
媒体融合需要专业优势。新媒体重新定义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方法。数据新闻、自媒体、用户、产品经理……面对新媒体快速发展,我们必须承认,传统媒体人已开始显得不够专业。因为在媒体融合中,传统媒体人必须做更多不同的事情,而不是简单地把相同的事情做得更好。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遵循两个规律:一是新闻传播规律,二是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对于新媒体的发展规律,传统的新闻人了解多少?不同新媒体的特点,传统媒体人了解多少?扪心自问,了解得不算多,研究得也还远远不够。
也许有人认为传统媒体人对新闻传播规律是比较熟悉的,其实,传统媒体人所熟悉的,严格地说应是传统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规律,在新媒体蓬勃而起的今天,信息产品的形态、信息的传播规律无一不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曾经有人认为,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记者。专业的媒体人变得不再那么重要了。笔者认为恰恰相反。
媒体融合是以专业化为基础的创新过程。推进媒体融合,需对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都比较了解,知己知彼,方能真正做到融合发展。传统媒体人转型的速度与程度,决定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质量与水平。对传统媒体人来说,如何在转型过程中构建“融媒体时代”的专业优势——创新工作模式,创新内容产品,尽快成为新平台、新载体的专业人士,已是必须面对的课题。如果不自我革新,就可能被推向边缘。
以产品思维构建专业优势。思维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转型的成败。对传统媒体人来说,为报纸供稿,做好信息报道即可;但在“融媒体时代”,传媒人已不能仅仅满足于对信息进行报道,而应努力将信息打造成对用户有价值的产品。
做报道,是将信息告诉读者,主要是从信息的角度出发;而做产品,不仅是将信息告诉读者,而且要考虑到他们的阅读情境、有效阅读时间等因素,为他们提供最佳的阅读体验,这主要是从用户的角度出发。更为重要的是,不同平台、不同渠道的用户特点都是不尽相同的。
内容与渠道,哪个更重要?这一问题曾引发业内不少专家学人的讨论与争鸣。其实,在媒体融合过程中,内容与渠道是密不可分的——离开渠道的内容是死内容,离开内容的渠道是空渠道。“内容为王”,本质上应是“好内容才为王”。什么样的内容算得上好内容呢?标准可能有很多,但其中一条标准应该是:与渠道紧密结合、用户关注的内容才是好内容。这一点其实在传统媒体领域就体现出来了。报纸与电视,各有特点,好的电视节目,比如曾经轰动一时的《超级女声》《中国好声音》等拿到报纸上来做,能否成功就难说了;同样,报纸上的时评、副刊、美文专栏,交给电视来做,也不容易讨观众的喜欢。
在技术引领下,新媒体的产品形式层出不穷,而且人们对于产品形态以及渠道呈现有了更高的要求,呈现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特征。因此,做好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我们尤其要注意了解不同平台以及用户群的特点。
2014年8月31日,《扬子晚报》纸质版刊登了题为《节食减肥失控 苏州女孩瘦成“衣架”》的报道。同一内容的报道,在《扬子晚报》网站上的标题是《身高1.7米、体重78斤!女孩节食减肥落病根》,《扬子晚报》微信版标题是《这位苏州小姑娘只想变胖,谁来救救她!》,《扬子晚报》微博版标题是《90后女孩节食减肥减到绝经 花40万元都胖不回来》。同样的内容,由不同平台的编辑,根据用户的阅读习惯进行再加工,实现了强有力的传播。微博网友纷纷转发这条信息,微信网友也纷纷在后台留言,为女孩献计献策。由于微信、微博平台上无法了解参与者的地点,但《扬子晚报》96096热线接到的电话足以表明影响力之广:浙江、河南、海南、陕西、山东、云南、广东、北京、重庆、天津、上海、内蒙古、山西、安徽等地的读者纷纷打来电话。这样的影响力是多媒体平台共同打造产生的。
融媒体时代,传媒人面临的核心问题是,自己所生产的产品,是否符合新渠道、新介质、新市场的需求。而做到这一点的前提是,我们必须以产品思维构建自身的专业优势,了解自己的用户在哪里、希望消费什么样的产品。正是如此,在传统报纸上被当作边栏的小消息,到了新媒体平台上,被充分放大,甚至成为主推内容,这样的现象已屡见不鲜。
在扬弃中加强专业优势。媒体融合所带来的转型,对传统媒体人来说往往意味着更多的技能要求和更多的任务体现。因此,面对“融媒体时代”的新格局,传统媒体人应在扬弃中强化自身的专业优势——一方面,要发扬自身原有的优势,比如新闻信息敏锐的判断力、新闻热点的捕捉力、深入挖掘新闻幕后等看家本领;另一方面,要告别一切不适应新媒体、不适应媒体融合新常态的“旧我”,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
传统媒体人进军新媒体时,起初是将报纸上的东西直接搬到互联网上;后来大家逐渐意识到光这样做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报纸是用来看的,是平面的,而新媒体不仅可看可听,而且可以即时互动,是立体的。报纸上的体裁很多,通讯、消息、特写等,但表现方式主要是文字,虽然有图片、图表等,但多数处于从属地位;而新媒体除了图文外,还有音频、视频、动漫,以及用户的互动参与。于是,写惯新闻稿件的记者,开始生产“语音作品”;以版面见长的编辑,摇身变为视频节目的主持人……2014年7月,扬子晚报社在同城平面媒体中率先推出“扬子微电台”,平面媒体的记者尝
面对“融媒体时代”的新格局,传统媒体人应在扬弃中强化自身的专业优势——一方面,要发扬自身原有的优势,比如新闻信息敏锐的判断力、新闻热点的捕捉力、深入挖掘新闻幕后等看家本领;另一方面,要告别一切不适应新媒体、不适应媒体融合新常态的“旧我”,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试“语音作品”——《蓓蓓讲故事》《军情观察》《婷婷韶南京话》等栏目为《扬子晚报》读者带来新体验。特别是《蓓蓓讲故事》主持人蓓蓓姐姐被描述为“70后生人,却有着00后的萌萌声音和软软童心”,她与小朋友们讲述“互动式情境故事”,积极参与的小听众们甚至可以“现身”进入童话故事,大受欢迎的。今年5月又推出“扬子微视台”,其中《八卦茶水间》系列视频,主要从都市白领和学生族等年轻人角度出发,聚焦“80后”“90后”年轻人关注的“被催婚”“减肥”“代沟”等热门话题,通过短剧的形式进行“奇葩”讨论。在制作过程中,原先的记者、编辑开始写脚本大纲,出镜充当主持人、嘉宾,并走进写字楼随机采访年轻一族……这些视频时长仅有四五分钟,配以简短的文字介绍,非常适合融媒时代人们碎片化阅读习惯,再加上精彩的讨论对白,主持人、嘉宾演绎到位,推出后立即风行朋友圈,以特色鲜明,活泼风趣的原创内容被微友们风趣地誉为“微神剧”。
现在不少转岗到新媒体的传统媒体人,往往是举着新媒体的大旗,继续做着传统媒体的事情,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适应新媒体环境下生产、调用各种介质的素材,在不同终端呈现自己多元化的产品。传统媒体人在融媒体时代必须通过学习,在扬弃中加强自身的专业优势。
眼下,新媒体还在不断发展,新平台还在层出不穷。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传统媒体人构建自身的专业优势也同样不可能一夜成功,必然要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探索过程。对来自于“爬格子的一代”传统媒体人来说,蓬勃发展中的新媒体已不是这代人的“母语”,在融合中构建专业优势,必然要经历嫁接、孕育之痛,但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不能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