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解高校体育教师职业疲劳症状的对策研究
2015-03-20王冕
王冕
(东北财经大学体育部,辽宁大连 116025)
缓解高校体育教师职业疲劳症状的对策研究
王冕
(东北财经大学体育部,辽宁大连 116025)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对高校体育教师职业疲劳的成因进行解析,研究认为诱发高校体育教师职业疲劳的主要原因包括:自身因素、工作因素以及环境因素.针对于此,提出了提高社会认同感、培养教师自身素养以及给予体育教师人文关爱等对策.本研究的核心目的在于为切实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工作保障、维护其身心健康发展,进而促进工作效率的全面提升,提供必要的借鉴与参考.
体育教师;职业疲劳;缓解;对策
1 前言
疲劳是一种主观不适的感觉,会导致社会个体正常的社会活动能力下降,进而影响行为的整体效果.而工作疲劳是在具体的社会工作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一种身心俱惫的状态.如果长时期地保持疲劳工作的状态,不仅会对工作效果产生影响,同时,对于社会个体的健康状况也会造成严重的损害.高校体育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培养学生体育素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责任.尤其是在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的社会大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师应承担起为社会体育培养与输送具有一定体育综合素质的人才、推动社会体育健康发展的全新使命,其社会责任与社会职能得到全面的提高与拓展.但是,由于自身的职业特性决定了体育教师长时期处于强度较大、风险较高以及环境相对恶劣的工作状态下,致使职业疲劳的症状在广大高校体育教师中普遍存在,成为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的巨大的潜在威胁.因此,如何有效地缓解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疲劳,在确保其自身健康的基础上,有效地提高工作的实效性,就成为当前必须加以高度重视并给予切实解决的现实性问题.这对于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体育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普及深入,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实用价值.
2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疲劳的成因
2.1 自身因素
(1)生理疲劳.由于高校体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既要给学生作出规范的示范,同时还要专注于对学生技术动作的纠偏与指导,因而,频繁的亲身示范会造成体育教师体力上透支,而长时期地处于身体透支下的工作状态,会造成体育教师出现生理的疲劳.往往会出现身体肌肉酸痛、四肢乏力的症状,而一旦这种状况不能得到有效的缓解,会导致肌肉劳损以及器官功能下降的严重后果.另外,在教学的过程中,体育教师要始终保持站立状态,为了给学生树立良好的形象,不能出现稍许的懈怠,因而,也会诱发下肢肿胀、酸软,甚至会导致静脉曲张.
(2)心理疲劳.高校体育教师相比于其他学科的教师而言,除去要面对生理疲劳症状频发的现实性问题,同时,还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长期以来,体育教学在高校仅仅是作为一种辅助型教学科目存在,受重视程度较低.受此影响,体育教师的地位较为低下,社会归属感较为淡薄,自卑心理自然存在.虽然现阶段体育教学的社会职能得到全面的拓展,教师的地位得到有效的提高,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于体育教师的“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认知评价根深蒂固,在一定程度上会引发体育教师心理负担的加剧.在这种既要付出艰辛劳动,同时,还无法获取社会认可状态下的高校体育教师群体,其心理压力无法得到有效的调整、紧张与压抑情绪不能得到有效的释放,久而久之会出现神情困顿、精神不振,对本职工作表现出厌倦的心理.进而对其身心健康以及教学质量产生严重的影响.
2.2 工作因素
(1)教学工作负荷过大.目前,工作量是考核高校体育教师工作业绩的基础标准,在一般情况下,高校体育教师每个学期都要完成200~400学时的基础工作量.如果考虑到评级、评优等因素,则完成的工作量远远不止这个数量.另外,伴随着高校体育教学社会职能的拓展,高校体育教师的教学任务愈加繁重,既要保证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还要肩负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与辅导工作;既要对教学程序进行合理有效的设计与规划,又要抽出时间参与社会体育活动的组织与辅导工作.因而,绝大多数的高校体育教师都处于高负荷的工作状态.
(2)科研工作压力过大.科研工作不仅是高校体育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能力,同时,也是体育教师工作考核与职称晋级的必要条件.而科研工作不仅需要一定的工作经验,同时,对于研究者的学术水平也具有较高的要求.对于高校体育教师而言,实践能力、操作能力、运用能力相对较强,而理论素养则是其较为明显的短板.主要表现在对于理论与实践的综合运用能力存在着明显的缺失.因此,科研工作无疑成为了高校体育教师群体所面临的巨大压力,这种压力对于高校体育教师所产生的影响要远远大于教学工作.
2.3 环境因素
首先,体育教学大多在室外进行,春天的阴雨、夏季的炎热、秋天的风尘以及冬季的寒冷,是每一名高校体育教师所必须面对的自然工作条件,因此,体育教学环境相比于其他学科而言,具有较为明显的恶劣性.长时期地置身于这种工作环境,无疑会导致体育教师的身心疲惫.其次,由于受资金限制,使得高校体育教学的基础设施无法得到有效的维护与更新,陈旧的基础设施、破损的教学器具,也会对教师的教学情绪产生消极影响.再次,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引导以及全民健身运动的推动下,高校体育教学的社会地位虽然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由于长期以来“重文理而轻体育”的观念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使得体育教师的社会重视程度以及社会归属相对薄弱,因而会对体育教师的心理与情感造成一定的影响,这也是诱发高校体育教师职业疲劳症状的重要原因之一.
3 改善高校体育教师职业疲劳状态的策略
3.1 提高体育教学的社会认同感,用以舒缓体育教师的心理压力
长期以来,由于社会偏见的长期存在,使得体育教师的工作与付出无法得到社会的正确理解与公正认知.在无法获得与其他学科相同的社会认同感的境况下,会造成高校体育教师压抑、自卑、烦躁等心理现象的产生.而这种心理问题一旦无法得到有效的缓解,会导致体育教师长时期处于巨大的心理压力之下,造成其心理疲劳症状的生成.鉴于此,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社会认同感,是改善其职业疲劳的有效途径.这就要求:首先,要借助于全民健身运动的推动,来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的社会地位,彰显其重要的社会价值,用以改变社会对于体育教学的传统认识;其次,要增强高校体育教师的社会责任感,强化其师德的培养,引导高校体育教师秉承高尚的“教书育人”的职业操守,以自身的辛勤劳动与付出来赢得社会的认同;第三,要加强高校体育教学人文环境的构建,推动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使“热爱体育、乐于健身”的观念得以确立与发展,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行为在高校校园蔚然成风,为体育教师营造出良好的工作氛围.
3.2 全面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业务素养,激发与维系其旺盛的工作热情
高校体育教师的工作与“健康”具有直接的关系,是一项关乎人才质量与社会发展的神圣职业.因此,加强对高校体育教师业务素质的培养,使之在教学活动中能够有效地应对各种问题,切实提高自身工作的实效性,在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基础上,促进其“终身体育”与“健康第一”思想的自然生成.在增强高校体育教师工作成就感的同时,确保其工作热情得以有机的延续.这对于缓解工作的疲劳,增强自身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应建立相关机制,鼓励体育教师接受继续教育,可以采用外出深造、内部培训等方法,并制定相关的奖励与保障政策,来激发体育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促进其自身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
3.3 改善工作条件,关爱体育教师的健康
相比于其他学科而言,高校体育教师的工作条件相对较差,主要体现为除去相关的硬件设施外,气候、季节等自然条件也会对体育教师的工作产生一定的影响,是其职业疲劳的重要诱因.因此,改善高校体育教师的工作条件,对于缓解其职业疲劳的症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应加强对体育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于破损的教学器材应进行及时的修缮或替换;其次,有条件的学校应修建综合性体育教学场馆,为各个体育教学科目的开展提供保障;第三,应加大体育教师教学工作防护设施的建设与完善力度,针对不同的季节为体育教师增设相关的防护设施,如购置防寒设施、防暑降温设施等,以便于有效消除自然条件对体育教师身心健康的影响;第四,应建立定期体检制度,关爱体育教师的身心健康发展,力争做到防患于未然,确保体育教师能够心情舒畅、精力十足地投入到教学活动当中,这对于切实解决在高校体育教师群体中普遍存在的职业疲劳现象,并有效缓解与改善因职业疲劳而对体育教师身心所造成的损害,具有重要的促进与保障作用.
〔1〕郎修玲,姚桢译.劳动职业疲劳的调研方法及其对策[J].日本医学介绍,2003,24(12).
〔2〕孙建华.对学校体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考[J].高师学校体育研究,2002,(7).
〔3〕赖炳森.执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对策分析[J].体育与科学,2004,(9).
〔4〕荆强.体育教师职业压力源探析[J].今日科苑,2008,07.
G807.4
A
1673-260X(2015)04-017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