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2015-03-20叶颖瑜
叶颖瑜
叶颖瑜/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教师,硕士(广东广州511300)。
一、积极心理学概述
积极心理学是当代心理学的最新发展趋势,它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以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为主题内容,试图以新的概念、开放的姿态诠释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是西方心理学兴起的新研究领域,这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20世纪末,塞利格曼提出了一个新观点,他认为传统的心理学主要针对个体的不足与缺陷进行研究,缺乏对个体美的关注,导致个别群体只看到了自身的问题,甚至把该问题放大了,忽视了个体的优势。积极心理学认为这是消极的,我们应该要以积极的态度研究问题、面对问题。积极心理学就是致力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它先让个体产生积极的体验,并不断地提高个体的幸福感,不断产生积极的情绪,并用积极的心态对人们的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释。
二、大学心理健康课程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一)课程设置忽视长远目标
随着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日益突出,为更好预防心理问题带来的后果,普遍高校已经认识到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重要性,也已经把这门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程纳入大学课程体系。但是在课程设置上忽视了长远目标,这是由于大部分高校把课程设置的目的仅仅注重在预防的作用上,更多的是希望藉此能够减少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这是短期的目标,这种做法忽视了对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这两项长远目标。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实际需要存在一定差距
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主要是偏重在心理健康问题产生原因、预防办法、处理步骤等的教学,针对性和实用性很强,但是却和当代大学生的实际需要以及社会发展的要求有着一定的差距。现在高校大学生以90后为主,他们身上有很多的优点,但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缺点,特别是很多大学生确实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但他们自身有着一定的心理调节能力,而不再是被动接受预防处理心理问题的方法,对于这大部分的学生而言,他们更加需要通过课程来提高自己积极的心理健康品质。另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不单是要求没有心理疾病的人才,而是具有良好心理健康品质的人才,所以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与当今的实践要求差距很大。
(三)高校心理教育机构功能定位不全面
纵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或者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等机构的设置,初衷都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遇到心理健康学生的问题,从设立的作用和功能上看就是“医疗部门”,是“救火部队”,部门职责更多的是处理问题,但从全国大学院校来看,很多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却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和帮助。而对于多数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的提高却很少与心理教育机构挂钩,使得心理教育机构在功能定位上显得不够,工作内容和方式也就显得单一。
(四)教育的价值取向局限于消极面
教育的价值取向是需要全面综合的。在当前的高校心理教育中,中心只是围绕消极的价值取向而展开,也即是以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为中心,教育的重点是放在心理问题的解决上,而忽略了积极的价值取向。积极的价值取向是要通过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引领,需要从根本上去落实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如何建立和培养。
三、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积极心理学的目标以及人的生存目标是保持一致的,也就是能够积极地面对遭遇的一切,它能够让人与社会和谐相处,保持社会发展的活力状态。它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两者的结合不仅能够培养大部分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而且能够使得大学生高校校园生活更加和谐。将积极心理学与高校心理健康课程更好地结合在一起,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将教学目标与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相整合
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在于把研究的关注点放在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健康上,从过去关注个体的心理疾病方面,转向对人性的积极潜能的深度开发。教学目标与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整合,是为了完成从传统的心理健康疾病的预防目标转移到以积极心理素质培养的育人目标。心理健康教育能够被纳入到大学课程体系中,是高校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是以预防问题为中心的课程教育必然是没有很好地实现心理健康课程的育人目标。因此,将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整合到高校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目标的,以积极心理学作为目标引导,以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价和干预手段,全面修正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消极价值取向。
(二)将教学内容与积极心理学系统内容相结合
教学内容与积极心理学系统内容的结合,是为了拓宽心理健康课程教育内容和教学形式,以培养大学生积极乐观情绪和形成积极向上人格为重要内容,为大学生创造利于自身心理发展的成长环境。积极心理学的三大系统组成内容主要包括积极的情感体验、人格和组织系统。它认为不可否认先天的生理因素在影响人的素质形成,但人的最终人格形成主要还是依靠于后天的通过进行社会活动所获得。积极心理学是将促进独立个体后天的积极因素作为培养人的积极人格的主要路径,特别是将研究人的积极现实能力和深层次的能力在个体积极人格发展和形成中的作用作为重点内容。因此,可以扩大教学的范围,让学生与社会多接触,勇于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与各社团组织开展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提高他们的服务社会的意识,从而完善健康人格。
(三)使教学方式与积极心理学培养方式相融合
教学方式与积极心理学培养方式的融合,是为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积极心理学培养人才目标的重要举措。积极心理学培养方式注重的是人格的培养,在实际教学方式中,应建立课堂、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的三层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更多讲授涉及积极心理学的内容,运用积极心理学的实践形式,提供符合积极心理培养的课堂环境,引导学生从心理问题的解决到培养自身主观积极体验的人格培养。例如,把教学课堂搬到大自然的环境中,让学生感受自然的美丽,也可以在课堂的教学中进行心理情景剧的演出,重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积极事件,让他们亲身感受,教会他们多以积极的态度面对问题,多发现自身的优点。同时在心理辅导和咨询的过程中,也要以积极心理学的系统观点为引导,运用团体或者朋辈间积极教育的手段,开展乐观情绪和向上精神的教育,从而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更好地适应环境,拥有快乐并有意义的生活。
(四)建设以积极心理学为核心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积极心理学应贯穿于整个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从而建设成为以积极心理学为核心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大学生心理教育体系包括当前高校所现有的教育部门、教学课堂和教师队伍,例如各高校的心理健康中心、原有的心理健康课以及教师,但这仍然是不能够满足大学生的实际需要的。健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应能满足绝大部分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并符合人才培养的目标,建设以积极心理学为核心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正是能够较大程度上满足这种要求。在实际的操作中,高校一方面需要学校领导充分认识到积极心理学的重要性,并能积极支持教育体系的建设;另一方面也需要相关专业教师能够积极运用积极心理学系统知识来开展相关教育和实践,其次在课程的设置上除了原有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选课,还应开设积极心理学内容相关的心理选修课,以进一步满足学生的需要,另外在课时上也应考虑增加,或者将相关课程在整个大学年级中贯穿,同时也应将其他课堂教师以及家长纳入到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里面来,发挥其他课程教学过程中和课后的教育作用,从而形成一个全面引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综上所述,首先要各高校领导和心理教师能够认识积极心理学的重要性,其次是能够将积极心理学很好地与当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结合在一起,包括课程目标、内容、方式等,都需要专业教师能够在实践中逐步摸索,最终形成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1]谈雯,何雪芬,赵小花.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3):55-56.
[2]冯惠.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高校心理健康课改研究[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206-208.
[3]卢勤.心理健康课程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影响的实证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0,(5):114-117.
[4]张利兵.基于积心理学理念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301):193-194.
[5]林静,胡敏辉.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改革[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9):95-9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