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独立院校毕业生就业心理偏差与调整
2015-03-20林贵书
林贵书
(广东培正学院,广东广州 510830)
广东省独立院校毕业生就业心理偏差与调整
林贵书
(广东培正学院,广东广州 510830)
本文从广东省实际情况出发,重点分析本省独立院校毕业生就业心理偏差的主要表现形式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调试方法,力求从心理层面上缓解毕业生就业时的压力和困惑.
独立院校;就业;心理偏差
1 前言
中国高等教育的现况是高校的大规模不断发展,而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却越来越困难.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进程,在这种新机制和新条件下独立学院作为一种新的办学模式逐渐形成.国家针对独立学院的政策还处于探索期,包括招生、课程设置、办学目标等方面都在不断变化,使得独立学院疲于应付.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独立学院毕业生作为一个新的群体,其就业状况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使得独立学院及其毕业生都承受了巨大的就业压力.
2 独立学院毕业生在择业、就业时容易出现的心理偏差
据统计,截至2014年广东省内有独立学院20所和办学情况大同小异的民办本科类院校4所,共有在校生37余万,每年毕业生大约10万余名.毕业生数量的庞大、社会的偏见、学生自身素质、广东本地学生就业期望等原因造成了省内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压力巨大.学生在择业求职过程中产生了各类心理问题.在社会、学校、家庭、学生自身的共同影响下,学生就业时出现的心理问题样式繁多,表现形式纷繁复杂,笔者通过多年就业工作的经验积累,将本省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偏差归纳为以下几种方式.
2.1 就业时,自卑和自负心理同时存在并强烈表现出来
学生在就业时心理会出现自相矛盾的情况,一种是极度自卑,对自我完全失去信心,另一种是高度自负,自视甚高,往往过高地评价自身的条件和能力,任何一种情况的出现,最终都会影响就业,在更深的心理层面上给学生造成伤害.
自卑心理是指个体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而产生的一种消极情感,包括消极的自我评价或和自我意识.本省的独立学院、民办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多为应用型,在录取时属于本科第三批,录取分数与本科一批和二批有较大的差距,高考分数的差距一直影响此类学生.在求职准备过程中自我评价偏低,认为自己低人一等、技不如人,很难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特别是在和重点院校学生同台竞技时,总显得底气不足,退缩、逃避,从而丧失了很多求职机会.
另外,有调查标明,部分公务员报考、用人单位招聘时明确表示不招“三本”的学生.
在2012年的研究生考试中,首次出现了部分高校将“三本”学生拒之门外的现象.自身不足和社会偏见对一些独立学院的毕业生造成了一定负面影响.从而增加了其自卑的程度.
自负心理指的是盲目自大,过高地估计个人的能力,无自知之明.本省独立学院生源大多集中的珠三角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较为宽裕,家长更多地给学生灌输的是投机比努力更重要的思想,并且有意或无意培养子女投机的能力;学生本身除了学业成绩不理想外基本上一帆风顺,生活中没有挫折和打击;珠三角地区商业氛围较重,生活的环境给学生形成了成功较为容易的错觉.环境、社会、家庭三者共同给独立院校学生自负、自大的心理提供了滋生土壤和养分,使得学生认为成功唾手可得,严重影响其正确的就业观的树立.
2.2 就业期望与现实落差巨大,容易造成心理上的失落感
独立学院学生大多家庭条件较为优越,基本上没有经济方面的负担,学生在就业中或多或少存在高大空的期待,包括:对工作有“三高”要求“起点高、薪水高、职位高”;对企业“六好”要求“名声要好、牌子要亮、效益要高、工作要轻、离家要近、管理要松”.但在实际中,独立学院的毕业生会面临各种不认可:正规院校的不认可,社会的不认可,用人单位的不认可.招聘这类学生的企业多属珠三角地区的小微型企业,提供的岗位多为入门容易,但薪资报酬低于平均水平.所有这些都会给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的高期望值当头一棒,使他们美好的愿望落空.可是,即使面临就业困境,他们也不肯降低就业期望值,对虽有发展前途但条件艰苦的中小城市不屑一顾,择业要求与实际情况出现极大偏差,这种现实造成了巨大的心理落差,后果就是学生对就业机会的不珍惜,认为就业可有可无,毁约情况时有发生.
2.3 严重的焦虑和困惑心理
广州大学社会学教授谢建社认为,毕业前夕就业和前途的焦虑,往往让一些心理素质差的大学生容易走向极端,特别是就业问题,大多数学生都意识到,毕业就意味着失业,恐慌、焦虑、烦躁打破了他们的心理平衡,更有甚者觉得生活没有意义,当心灵被压得扭曲变形时,容易走上偏邪的心理历程.独立学院学生在学历、知识、技能都没有优势的状况下,面临用人单位严格的笔试、口试、面试等层层选拔时,常常会感到不知所措、紧张烦躁.
随着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增加,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据统计,广东省2014年应届高校毕业生总数为47.2万人,比2013年增加3万人,预计2014年还将有75万省内外高校毕业生在粤求职,占全国总数近1/10.独立学院学生96%以上为本省生源,就业地域首选为珠三角地区其次才是本省的其他地级市,学生需要具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去迎接更大的挑战.
3 独立学院毕业生调整就业心态的建议
学生参与就业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认识和适应社会的一个过程.良好的心态是就业的基础,在求职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是难免的.独立学院毕业生应主动适应形势,对自身和就业市场有客观的评估,调整好就业的期望值,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从容、冷静地面对就业,并做出正确、理智的选择.
3.1 对学生的建议
(1)加强本专业知识的学习,正确面对就业挫折,提高心理承受力
现阶段,我国高校毕业生正遭受一次又一次的最难就业季,独立学院毕业生状况更不乐观,呈现出了“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等矛盾.
学生只有通过强化专业知识的学习来应对来自重点院校学生的竞争并取得用人单位的认可.学生在校学习时,应注重在知识的应用性上下功夫,增强动手能力,获得求职时的主动权.遇到挫折时应沉着应对,分析原因吸取教训以便下次取得成功.
(2)接受现实,树立良好的职业价值观
现阶段,就业市场上面临着社会性的结构调整,大量高校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激烈的竞争在所难免.不能将希望寄托在学校、家庭等外力条件上,应正视现实,脚踏实地通过个人努力来创造自己的未来.
在择业时要全面考虑各种因素,如经济收入、工作的地域、工作条件,要理性认识自己的客观情况,认真思考自己能干什么、想干什么、能做到什么程度,这样才能对自己有较为合适的定位.
(3)把握就业机遇,促进自我职业素质完善
困难与机遇一同存在,机遇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面对机遇时不要怀疑也不用彷徨,相信自己可以胜任理想的工作,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不足并相信自己在往后的生活中可以将其克服.
在就业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完善自己的职业素质,经常用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相信自己;也可以通过尝试找出自己能力潜质所在;还可以虚心向他人请教,通过参加专业职业培训,发现自身不足,在提高自己职业素质的同时完善自我的人格.
3.2 对学校的建议
(1)加强在校生就业政策与就业观念的辅导
增加就业指导课程的课时,邀请专业素质较高的老师对学生进行讲授,使学生了解国家、地区的就业方针、政策,引导学生诚信就业.在观念方面引导学生自力更生、合理运用所学知识选择就业方向,设置好就业目标.
(2)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
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如依赖心理较强、主观能动性不足、专业知识薄弱、动手能力不足等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可行的适应社会和自身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需要强调的是,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应贯穿整个大学阶段,不能大四临近毕业时才进行.
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应包括自我的评价、职业目标的确立、大就业环境的认知、职业的定位、规划的实施策略、实施后的评估和反馈.学生应当在对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性格以及外界环境清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策划,制定合理的定位方向.
(3)将心理疏导和就业指导结合起来
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是一种身份和角色的转变,随着激烈的竞争,学生在择业和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和困扰日益严重,如自恃过高、急功近利、抗挫折能力差等,在就业指导的同时应加强心理疏导工作.
3.3 对家庭教育的建议
学生家长要加强与子女的沟通和交流,减少家庭的负面影响,要让子女树立正确的成功观念,减少依赖心理,鼓励子女独立地参加工作,支持子女在校时积极参加感兴趣的活动和比赛,鼓励子女假期到企业实习,获得工作经验,增强实践和竞争能力.在子女择业过程中,家长要给予子女经验上的指导和精神上的支持,尽量尊重孩子的选择,帮助子女缓解就业心理的压力,使之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
〔1〕刘燕.大学生择业心理障碍及调试[J].社会研究,2008(9):4-5.
〔2〕智明增.浅谈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及自我调适[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2):51-52.
〔3〕罗筑华.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准备调查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51-52.
B849
A
1673-260X(2015)04-00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