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诗中美女的独特功效

2015-03-20常业安

关键词:美女功效

中国古诗中美女的独特功效

主要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及教育教学。

常业安

(云南昭通学院,昭通 657000)

摘要: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们都能从审美的角度和修辞角度充分发挥和运用美女的独特功效,本文从表情功效、讽喻功效、比喻功效三个视角分析,指出可透过这些表层进一步感受诗人强烈的爱憎感情或深沉复杂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中国古诗;美女;功效

中国古诗的发展源远流长。从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古体诗和唐代近体诗形成以后到元、明、清诗歌中可看出,无论爱情诗、讽喻诗,还是感伤诗、咏怀诗,诗人们都会通过对美女的描写来传达深刻复杂的思想或心理。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女总给人一种爽心悦目的感觉。不仅男士喜欢美女,女士也不例外。因此,美女在诗歌中便具有了种种独特的功效。在爱情诗中,诗人通过对美女的直接描写,抒发强烈浓厚的喜爱、赞美之情,这是最常见的功效。在一些讽喻诗、感伤诗和咏怀诗中,诗人通过对美女的描写,揭露现实或嘲讽社会生活中种种淫乱行为;或通过对美女的描绘来比喻种种复杂的思想或心理。

一、美女的表情功效

在爱情诗中,诗人通过对美女的描绘,一方面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安慰,传达出由衷的爱慕之心及恋爱过程中的种种复杂的感情;另一方面还可以和读者共同感受那种温馨浪漫的爱情气氛和爱的情调。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之所以几千年后还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其主要精华就在于《国风》,而《国风》的精华则在于爱情诗。

《诗经》开篇的《关雎》,人们一般都把它当作情诗来解读。这是因为诗中有君子对淑女执着追求而不得,乃至于辗转反侧的情境中设想求而得之后以钟鼓乐之的描写。这其实只是一种单相思,是一厢情愿。任凭君子如何表现,如何辗转反侧,那淑女也是不会知道的,纵然知道了也未必就会喜欢这个君子而来到他的身边。在现实生活中,人人都有爱和被爱的权利,也都有自知之明,美女是人人都喜欢的,但未必人人都能追求到。当人们追求所爱而又得不到的时候,正常的人都会因为自身的条件不足而放弃,并在心里默默地为她祝福。然而这首诗中君子对淑女的追求却与众不同。这位美丽的淑女,在君子的眼里是多么的遥远,这种追求又是多么的渺茫,好比水中望月、雾里看花一样。即便这样,这位淑女在君子的心目中仍然是一位值得向往的,具有美丽的外表和高尚品德的人,因此君子有志在必得的感觉。所以君子对她倾注了如此浓烈的爱,并幻想着当淑女来到身边后,一定要用最好、最隆重的礼仪来取乐她。这是一种纯洁无暇、至高无上的爱。

唐诗中,李商隐的《无题》诗,更是通过对美女的描绘,传达出恋爱的双方深切浓烈而又酸楚苦涩的爱情。诗中的“美女”虽然不确指,却是诗人心目中最完美、最可爱、最动人的好女性。正因为如此,在诗人笔下才会有那“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千古名句。什么样的女性能让诗人倾注如此浓烈、如此刻骨铭心的爱?这种爱,像春蚕吐丝一样,直到生命结束才会结束;这种爱的煎熬,哪怕像蜡烛一样慢慢地燃烧,直到将自己烧成灰烬才会将这种红泪流干。这样的爱,是最崇高、最伟大、最感人、最催人泪下的爱!常人中有几人能达到这样高的境界?这正是美女的功效所在!

宋诗中,描写爱情的诗较少。对爱情的描写几乎完全退到词里去了。但也不乏缠绵悱恻、抑郁悲痛的爱情诗。陆游的《沈园》二首,称得上是宋代爱情诗中仅有的好诗。陆游对祖国充满着深厚的爱,对爱情更是忠贞如一。陆游在二十岁时和舅父唐仲俊的女儿唐婉结婚。唐婉年轻貌美,温柔多情,婚后他们的感情很好,他们相亲相爱,形影不离,无视封建礼教的一些限制。陆游的母亲看不惯他们的一些行为,加之唐婉不会生育,就要陆游把唐婉休了再娶。虽然陆游当时不愿这样做,但也不能违背父母之命,二人不得不分开。为了能经常见面,陆游就在外面找了一处房子,二人悄悄在那里会面。不久,陆游的母亲知道后找到了唐婉,大发雷霆,逼着陆游离婚。后来唐婉改嫁赵士程,陆游也和一位王氏结了婚。数年后,陆游三十岁时,在一个阳春光明媚的日子里,他独自一人来到沈园游览,在一座桥上遇到了唐婉和她的丈夫赵士程。陆游见到唐婉感慨万端,因碍于赵士程的面,他们仅应酬几句就分别了。唐婉也和陆游一样旧情难忘,她给陆游送来了酒菜,更使陆游痛苦万分,悲愁哀怨的心情无处诉说,他对粉墙写下了一首《钗头凤》的词。这一次沈园相会,是陆游和前妻唐婉的最后一次见面,给陆游留下了终生的痛苦,对唐婉的思念,伴随着他的一生。不久,唐婉就死去,陆游也再没有到沈园来。四十多年以后,陆游七十五岁高龄时,重游沈园,仍然感到和唐婉的最后一次见面还像是昨天发生的事一样,仍记忆犹新。只是沈园已易主,亭台池阁已衰败,四十前年写下的《钗头凤》经风吹雨蚀,字迹斑驳已经难以辨认了。旧地重游不免触景伤情,回忆起四十多年前的伤心往事,所以写下了《沈园》二首抒发了对前妻唐婉的感伤怀念之情。

爱情诗之所以具有顽强生命力,正是因为它不但能激起人们阅读欣赏的欲望,还能让读者陶醉在那浓郁强烈而又温馨浪漫的情调或氛围之中,从而获得美的享受和爱的品味。

二、美女的讽喻功效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讽喻诗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抓住读者对美女的普遍审美心理。诗人通过对美女的描写,揭露现实或对荒淫者的淫乱行为进行无情的嘲讽,极大程度地发挥了美女独特的讽喻功效。如:

《诗经》中的《邶风·新台》、《鄘风·墙有茨》、《陈风·株林》、《齐风·南山》等,都是对统治者荒淫乱伦行为进行嘲讽揭露的诗篇。

《邶风·新台》中是这样写的:新台有泚,河水弥弥。燕婉之求,籧篨不鲜。新台有洒,河水浼浼。燕婉之求,籧篨不殄。鱼网之设,鸿则离之。燕婉之求,得此戚施。

这首诗的大意是:河边新台多明亮,河水盈满迎新娘。本想婚姻多般配,谁知冒出丑八怪。河边新台多高大,河水满盈待娇娘。本想婚姻多如意,不料冒出丑八怪。美女好比进渔网,鸿雁被隔空盼望。本想婚姻多开怀,谁知冒出丑八怪。

这首诗的爱憎非常鲜明,极为尖锐地嘲讽了卫宣公强夺儿媳妇的荒淫无耻的乱伦行为。《毛诗序》说:“《新台》,刺卫宣公也,纳伋之妻,作新台于河上而娶之,国人恶之,而作是诗也。”[1]卫宣公即公子晋,在做宣公前就和自己父亲的妃子夷姜私通,并生了个儿子,取名为急子。做了宣公后,便娶了夷姜做夫人,同时立急子为太子。急子十六岁时,他就开始为急子张罗娶亲。卫宣公听说齐僖公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叫齐姜,小女儿叫文姜。卫宣公托大臣去说媒,齐僖公就答应把齐姜送给急子做媳妇。齐国出美女,这是当时公认的。齐姜长得非常漂亮。那个去说媒的大臣,本来是为急子(公子伋)做媒的,看到齐姜如此的美貌,回国后为了巴结宣公,便有意唆使宣公,说这个齐姜长得非常的美艳,宣公听了竟然动了非分之心,当即就下令大臣们在河边建立了一座新台,打算在齐姜一过河时便把她截留在新台,留给自己受用。国人憎恶卫宣公的寡廉鲜耻,就唱出了这首《新台》。

《鄘风·墙有茨》嘲讽了卫宣公父子的乱伦。《毛诗序》云:“卫人刺其上也。公子顽通乎君母,国人疾之而不可道也。”[2]卫宣公抢了儿媳宣姜(即当年的美女齐姜)。宣公死了以后,其庶长子公子顽又与宣姜私通,生下了三子二女。国人耻笑这种乱伦的行为,作了这首《墙有茨》。诗是这样写的:

墙有茨,不可扫也。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

墙有茨,不可襄也。中冓之言,不可详也。所可详也,言之长也。

墙有茨,不可束也。中冓之言,不可读也。所可读也,言之辱也。

这首诗是说:墙上长蒺藜,无法扫干净。宫中的淫乱事,不能道分明,若要道分明,污秽太难听。墙上长蒺藜,无法除干净。宫中的丑恶事,不能细细讲,若要细细讲,说来话太长。墙上长蒺藜,无法收束净。宫中的肮脏事,不能向外传,若要向外传,言语太丢人。

《陈风·株林》,嘲讽陈灵公与大臣之妻淫乱之事。《毛诗序》云:“《株林》刺灵公也。淫乎夏姬,驱驰而往,朝夕不休息焉。”[3]夏姬是朝官夏御叔的妻子、夏征舒的母亲。株,陈邑,夏征舒的封地。林,郊外。当时夏姬住在株林,陈灵公常常驱车前往株林和夏姬寻欢。夏征舒年轻浅薄,又非朝廷要员,陈灵公不厌其烦地常常驱车前往和他的母亲作乐,可见夏姬的美貌诱人,更可见陈灵公的荒淫无耻。

《齐风·南山》,嘲讽齐襄公与其妹通奸。齐襄公同父异母的妹妹文姜,就是《新台》中讲到的两个美女之一文姜,更是长得如花似玉,漂亮非凡。据说还很有才气。文姜当时已嫁给了鲁桓公。在文姜回国省亲时,齐襄公竟然与她偷情乱伦。此事一发生,竟然弄得齐国上下妇孺皆知,成了典型的桃色新闻。

乐府民歌《陌上桑》中的罗敷,是人们心目中的美人。她不仅穿着素雅、妍丽,打扮入时,而且连采桑的花篮也极其华美。过路的人看见她,为之倾倒,会不由自主地放下担子,借故摸着嘴角的胡子;年轻人看见她,则目眩神迷,会情不自禁地脱下帽子,整理着包头发的纱巾卖弄俊俏;耕地的人、锄地的人看见了她,更是魂飞天外,不仅忘记了耕田,忘记了锄地,回家后还继续沉迷于罗敷的美色之中,以至于抱怨妻子的丑陋。从三种人物、三种不同的神态中,更见罗敷的美丽。正因为罗敷具有这般倾城倾国之美,才使得太守一见到她就垂涎三尺。他先派人去向罗敷打听是谁家女,有多大岁数,罗敷把太守当作父母官看待,温顺恭敬地回答了他的询问;接着太守就暴露出好色之徒的丑恶面目和肮脏的灵魂。凭着自己的权势太守向罗敷提出无耻的要求,叫罗敷做他的小老婆。罗敷对这个陌路相逢、素不相识、心怀鬼胎的太守,不卑不亢、落落大方、毫不惊慌失措,勇敢地进行斥责和嘲讽。她竭力夸耀自己的夫婿不仅官职地位超过太守,而且才华横溢、年轻有为、前途无量。在罗敷的严词斥责下,这个好色之徒如何张口结舌、如何尴尬狼狈、如何战战兢兢无地自容、如何灰溜溜逃之夭夭的丑态就可想而知了。

明代诗人高啓的题画诗《明皇秉烛夜游图》与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一样,“极意描写唐明皇沉酣酒色,忘怀国事,终于酿成安史之乱”[4]。具有很强的讽刺性。

清代著名诗人吴伟业的《圆圆曲》,通过描写陈圆圆与吴三桂的爱情故事,反映了明末清初国家兴亡的大事,抒发了诗人的政治感慨。陈圆圆本是苏州名妓,长得如花似玉,能歌善舞,16岁就名噪江南。后国戚田畹选美,陈圆圆被迫进入宫中,因李自成逼进京都而未被召见,后归于田畹家。在田畹家中,陈圆圆作为歌妓在招待吴三桂的酒筵上表演歌舞,由于色艺双全而被吴三桂看上,后田畹答应把陈圆圆送给吴三桂。李自成攻占了北京后,其大将刘宗敏抢掠了吴三桂的家,抢占了陈圆圆。吴三桂得知后,为了夺回陈圆圆,愤怒降清。李自成战败后,将吴三桂父亲吴骧及全家三十八人全部杀死。吴三桂抱着杀父夺妻之仇,昼夜追杀农民义军到山西。此时吴三桂的部将在京城搜得陈圆圆,飞骑传送到了吴三桂的军中。诗人通过对陈圆圆的半生遭际和与吴三桂爱情的悲欢离合的描写,讽刺了吴三桂“不顾江山为美人”,为了一个陈圆圆,不惜牺牲一家三十八口的性命,从而鞭挞了吴三桂重色卖国的行为。

上述讽喻诗,诗人都是通过对美女的描写,来揭露现实、嘲讽社会生活中的种种荒淫行为,揭露、讽喻极其强烈。

三、美女的比喻功效

现实生活是多元而又复杂的,人的一生总不会一帆风顺,总会碰到许多的艰难和险阻。由于所处时代、生活环境及自身条件等因素,都会给人带来诸多的遗憾或遭遇不幸。在一些爱情诗中,诗人通过对美女的描绘比喻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以及美好愿望不能实现的苦闷、惆怅的心情。

在一些抒情、叙事、咏史诗中,诗人通过对美女的描绘表达某种理想、志向或者心中种种复杂的感情。诗人们之所以选取美女来表现,是因为他们所处的时代和环境不容许他们把内心的复杂思想感情直接说出来。为了保全自己,只能用一种隐晦的方式来表达,以避开不必要的祸害,从而表达出某种理想、志向;更可博得读者对诗人的理解或不幸遭遇的同情。

曹操在《短歌行》中,借《诗经》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郑风·子衿》)的现成诗句,借美女对学子的思念,传达出诗人为实现统一大业求贤若渴的心情。

曹植的《美女篇》,同样借对美女的描绘来抒发内心压抑苦闷的心境。诗人以极其倾慕的眼光来赞美这个在岔路口采桑的美女。她妖艳雅静,白净细嫩的手腕上戴着金镯,头上插着雀形的发钗,腰间挂着翠绿色的玉石。明珠点缀着如玉的身体,碧色的珍珠与珊瑚相间。罗纱的上衣时时飘了起来,轻盈的裙子随风翻卷。顾盼流光,呼出的气中也充满着兰花的芳香。过路的行人因为见了她而停下车马,休息的人见了她而忘记了吃饭。她的华贵的高楼对着大路,可高高的门户却关闭森严。她脸上的神采像朝阳一样光彩照人,人人都羡慕她美丽的容颜。可媒人们都在做什么?为什么不及时用玉帛来聘娶她?其实这样的绝色佳人心中所倾慕的是情操高尚的男子,只是情操高尚的男子实在难寻。一般的人只会乱说乱嚷,他们怎么知道美女心中的主张?美女年华正茂,却独自呆在闺房,常常半夜起身发出长长的叹息。曹植早年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也曾经是其父曹操想要立为太子的人,只是他“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5]最终失宠。曹操死了以后,曹丕做了皇帝,曹植备受曹丕的猜忌和迫害,在监国使者的严密监视下,没有人身的自由,只能蛰居于自己的封地,曹丕还借故不断地削减他的爵位。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以及曹丕对他的迫害,他的理想壮志无法实现,因此在诗歌中更多地表现出慷慨不平的感情,甚至流露出无限哀伤和极度的忧愤。在这首诗中,诗人用美女来比喻君子,用美女的盛年不嫁比喻有志之士的怀才不遇,从而抒发自己内心的压抑和苦闷的心境。

王安石的咏史诗《明妃曲》二首,更是通过对王昭君这个绝代美女的描写,来比喻自己的怀才不遇的感慨以及理想不能实现的悲愤心情。王安石自幼就胸怀大志,当政后,“针对宋代开国百年以来所形成的积贫积弱局面,在理财、整军、调整官僚机构、发展农业生产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由于“统治阶级上层的抵制、反对浪潮的激烈、皇帝的动摇以及变法派的内讧”等因素,他不得不退出朝廷。王安石一生沉浮宦海,因此在《明妃曲》第一首中,诗人先用“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角垂。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几句诗,描写昭君刚刚出汉宫的时候,虽说是自愿请行嫁与单于,但心中自有无限的哀怨与悲愁。她非常悲伤,泪流满面,鬓发低垂,徘徊不进,顾影自怜,容颜惨淡无光。而这样的容颜还使得汉元帝见到后居然不能控制自己,心神摇荡,惊慕不安。回宫来就立刻责问画师为什么当初会把昭君这个一生中都见不到几个的美女画得如此的丑。从侧面极致笔墨地描写昭君的美丽。这里看似写昭君的哀怨悲愁,写汉元帝的遗憾和无赖,字里行间却流露出诗人内心的不平和愤慨。又用“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几句,来写昭君的内在美是绘画这种艺术形式画不出来的,

汉元帝一怒之下就把画师毛延寿给杀了。这里有对历史的翻案,对昭君悲惨命运的同情,更有自己不得施展才干,报国无门的愤恨。接着诗人再用“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写昭君对中原消息的等待和期盼,写出了昭君的孤苦和凄凉。最后诗人进一步写“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家里的人在万里之外带来消息告诉昭君,要她好好地在北国住下去,不要总想着薄情寡恩的朝廷,并告诉她,汉武帝时,那么得宠一时的皇后陈阿娇,她近在咫尺不也被打入了冷宫吗?该失意的不管你在哪儿都一样,根本不分什么南北。诗人以家人的寄语,写出了现实的严峻,同时也写出了自己对朝廷的灰心和无望。从整首诗来看,诗人正是通过对王昭君这个绝代美女的描写,来比喻自己的怀才不遇的感慨以及理想不能实现的悲愤心情。王安石为官一生,从入仕到嘉佑三年应诏还京,差不多在外地做了长达十七年的地方官。按说宋代重内轻外,取得高科的士大夫都想留在京师,而王安石却要求外任。这其中也包含了对朝廷不重视人才,自己的改革理想不能实现的怨愤。自己与王昭君的悲剧命运何等相似,真乃同命相怜也。

综上所述,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们都能从审美的角度和修辞角度充分发挥和运用美女的独特功效。阅读品味这些诗篇,不仅可以得到感官上的享受,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更可透过诗歌的表层进一步感受诗人强烈的爱憎感情或深沉复杂的内心世界。

参考文献

[1]刘绪义.诗经心得[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

[2]高泽言.高泽言简评《诗经·墙有茨》[OL].[2014-07-15].http//blog.sina.com.cn/zouqiongling.

[3]洪湛侯.诗经学史[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2004.

[4]朱东润.历代文学作品:下编第一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15.

[5]陈寿.三国志上[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2011:463.

DOI:10.3969/j.issn.1009-8976.2015.02.023

收稿日期:2015-03-03

作者简介:常业安(1957—),男(汉),云南昭通,副教授

中图分类号:I207.2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976(2015)02-0081-04

Beauty’s special effects in Chinese ancient poems

CHANG Ye-an

(ZhaotongCollege,Zhaotong657000,China)

Abstract:In Chinese ancient poems,beauty is a character which poets would never run out of words to describe.By writing beauty,poets can express different complicated thoughts.Besides the effect of expressing love,beauty has the effects of irony and metaphor.

Key words:Chinese ancient poems;beauty;effects

猜你喜欢

美女功效
红景天的神奇功效及作用
被扔掉的葱须大有功效
同叫“木瓜”,功效不同
美女半遮面
藏雪茶的养生功效
家有“张美女”
如何让你的化妆品发挥更大的功效
天桥下乞讨
黑枸杞功效被夸大
让美女独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