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历史变迁看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
2015-03-20安冬
从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历史变迁看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
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
安冬
(西北大学,西安 710127)
摘要:文化历来都是哲学和社会科学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本文主要讨论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方面的有关问题,并且选择以圣索菲亚大教堂为例,引出对相关问题的思考。
关键词:圣索菲亚大教堂;文化;民族性;世界性
对于“文化”一词以及由此而衍生出的诸多问题的探讨,历来是哲学和社会科学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本文结合了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历史变迁过程,以此为典型来阐述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问题。之所以选择以圣索菲亚大教堂为例,是因为它是世界上唯一一座被改建为清真寺的教堂,体现了基督教文化和伊斯兰教文化的融合,对于研究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问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例证。
一
圣索菲亚大教堂,位于昔日的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即今日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是“拜占庭帝国建筑最光辉的代表,被人们誉为‘拜占庭帝国极盛时代的纪念碑’”[1]。该教堂的建成经历了很长一个时期:公元325年,君士坦丁大帝下令修建大教堂,后来因战乱和天灾而惨遭破坏。100多年以后,查士丁尼大帝邀请米利都的建筑师伊西陀尔和特拉列斯的安提缪斯来君士坦丁堡重建大教堂。5年后,新建的大教堂“成为一个美妙绝伦的景观,看到她的人无不为之倾倒……她高高地耸立于云霄之中,仿佛巍然屹立在其他建筑物之上,俯瞰着整座城市,所有的建筑都仰慕她,她以自己的壮美傲视整个城市……她以难以置信的典雅之美令人流连忘返,且以惊人的巨大容量和结构匀称让世人倾倒”[2]。教堂内的马赛克镶嵌画富丽堂皇、惟妙惟肖,有描会圣母玛利亚、耶稣的,也有描会帝王、皇后的,面对这样精美粉饰的大教堂,难怪查士丁尼大帝也会情不自禁发出感叹:“所罗门!我已经超越了你!”[1]这样精美的大教堂,即使土耳其人攻占后,也没能忍心破坏。1453年6月,奥斯曼土耳其人占领了君士坦丁堡,信奉真主安拉的苏丹默罕默德下令将圣索菲亚大教堂内的所有壁画全部用石灰遮住并重新在上面绘出了伊斯兰的图案,并把所有基督教的雕像和器皿都搬离了教堂,教堂的四周还加盖了高大的尖塔。由此,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教堂就转变成了阿亚索菲亚清真寺。后来,清真寺又修建了一个米哈拉布、一个以大理石装潢的敏拜尔、一个四座宣礼塔,加之教堂外的净洗池,这些都彰显了伊斯兰教的色彩。如今,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在圣索菲亚大教堂内,画有圣母玛利亚和耶稣像的东凹室下方被改建成了“米哈拉布”,标志着穆斯林礼拜的正向,朝向伊斯兰教的圣地麦加。1935年,圣索菲亚大教堂变为博物馆,改名为阿亚索菲拉博物馆,这使它成为了一个基督徒和穆斯林共有的宗教博物馆,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在此共融。
历史的变迁不仅使圣索菲亚大教堂保留了古罗马的建筑风格,而且还打上了伊斯兰教的烙印。随着帝国的兴衰和历史的变迁,圣索菲亚大教堂不但保留了自身作为教堂特点,还使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这两种不同文明在此融合。因而,这种从教堂到清真寺的转变,引发了我对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问题的思考。
二
文化的民族性是指,一个民族群体在其生活的地理范围内创造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例如圣索菲亚大教堂,它不仅具有罗马式的建筑格局而且还融合了拜占庭马赛克镶嵌画的艺术风格。可见,文化的民族性与地域空间有着极大的关联性,不同的民族文化具有不同的特点,每个民族的文化都与该民族有着血缘的、地理的等关系,更重要的是在文化形成过程中所具有的历史传统,诸如语言文字、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民族个性等。
考察文化的民族性,要从民族的主体和客体这两个维度来把握。文化民族性的主体,主要指民族个性,即一个民族所具有的较为稳定的气质、精神面貌等总体特征和倾向。马克思曾说,文化“不应当只是从它是个人肉体存在的再生产这方面加以考察。它在更大程度上这些个人的一定的活动方式,是他们表现自己生活的一定方式、他们一定的生活方式”[3]。而民族性的客体则主要指“文化模式”,它与该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客观方面的特殊性直接关联,往往涉及到该民族文化的具体样式、具体道路等理念。若把这两个维度结合来看,可以发现,民族性文化具有如下几方面的特点,并且,这几个方面是既对立又统一的:
第一,文化自身的固化性和时代性。文化的固化性是每一种民族文化所固有的特性之一,而固化的程度和方式,各个民族则大有不同。一个民族的文化之所以能够传承和发扬下去,与文化的固化性是极其相关的。每个民族特有的文化都是经过一个较长的发展时期积淀而成的,其文化的核心内容(如语言文字、伦理道德、价值观、民族风俗等)是相对稳定、相对完整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就充分体现了东罗马帝国时期基督教文化对当时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极大影响。但是,随着历史的变迁,圣索菲亚大教堂被改造成为了供奉真主安拉的清真寺,由此可以看出,文化也会随着时代以及社会实践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并且其内容和形式都会具有时代的特征。
第二,文化融合的排异性和吸纳性。文化的排异性是指由于某种内外压力而被迫接受异质的外来文化,这一过程往往是较为缓慢的。具有较强固化型的民族性文化对于其他文化往往较为抵制,这种文化必然具有较强的排异性,但这主要是对于异质文化而言的。正如默罕默德在政府君士坦丁堡之后,虽然将圣索菲亚大教堂改为清真寺为穆斯林礼拜所用,但是把教堂内描绘基督教文化的壁画都用石灰遮住了,把基督教的雕像和器皿都搬了出去,可见他对异质文化的排斥。而相对于同质文化而言,则会相互吸纳,并且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能够较快地融合,被该民族所接受、认同和采用。
第三,文化发展的渐变性和加速性。在近代以前的长达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由于地理区域的隔绝,民族性文化变化较为缓慢,呈现出渐变性特征,但是,近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的全球化传播和发展也呈现出的加速度发展的趋势,区域的民族性文化不断的被同化而失去自身民族性的特点。这种变化或是由于民族自身内在因素的变化,或是由于外族的征服或占领。
三
文化的民族性中也蕴涵着超民族性,即某个民族的文化中存在着普遍的、世界性的因素,超越了本民族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因而可被其他民族所认可和接受。文化的世界性根源于三个方面:
第一,人类的本性。人是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即有限的感性的自然存在和无限的理性的文化的存在的统一。作为有限的存在是指,每个人只能作为某一个民族的一员生存在具体的某个时代,具体地体现其生存时代和民族的特殊性;作为无限的存在是指,人类生活的时间和空间是无限的,。人类是文化的造物主,因此,文化中凝结着人类共同的劳动和智慧,文化的世界性根源于人的“类”本质,文化所具有的世界性可以反映出人类活动的深度和广度,也可以反映出被创造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
第二,人类活动及其对象的本性。人类之所以有别于动物,是因为人类能够创造动物所没有的文化世界,人类的一切创造文化的活动包括实践、认识、宗教活动等具有的共同特性都可以凸显出文化的世界性,并且人类活动作用的客观世界具有不以人的一致为转移的客观普遍性。虽然,具体的文化只能在具体的时空中由具体的人创造出来,但是文化中依然带有世界性的特征。圣索菲亚大教堂就证明了一点,其中建有拜楼,其外建有净洗池,它所体现的文化元素超越了本国的界限,融入了伊斯兰文化的内容。
第三,文化的世界性根源于世界历史的形成。如果把“世界性”理解为不同的民族文化之间具有的共性,那显然是非常陈旧的,直到近代以后才真正成为现实的经验问题。因此,通常所说的“世界性”包括时间性和空间性两个方面,这一观念是伴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世界历史的形成而产生的。严格的说,与民族性相比,文化的世界性则更强调超越地理、地域界限的空间视野。
根据以上三点,可以给文化的世界性重新定义:所谓文化的世界性是指寓于民族性中的,在不同的时代都能被不同的民族所运用和认同的人类文化所具有的普遍性。如果引入辩证法的基本思想来考察,可以发现: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之间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站在“任何个别,无论怎样都是一般”的角度讲,“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一论断明显成立。一国的文化首先具有民族性,没有文化的民族性也就没有所谓的世界性。其次,世界性的文化存在于民族性的文化中,文化世界性的实质就是民族文化融入世界文化之后被同化的结果。世界文化不能被看成是民族文化的机械相加或简单汇合,它是不同的民族文化中被普遍认可和接受的部分,而绝不是民族文化的抽象相加。所以,文化并不是既具有民族性又具有世界性,也不是任何具有民族性的文化都具有世界性。若一个民族处于封闭的环境中、信息闭塞,缺少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和沟通,那么,不管其文化发展到何种程度,都不可能具有世界性的品质。所以,当一个民族的文化被局限于一定的区域内,或仅仅只在该民族内部传播,既没有对其他地区的文化产生影响,也没有渗入到其他文化之中,那么它只能是特定地域内的文化,不能被看做是世界性的文化。
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是双向的关系,若要把它们统一起来,一方面是将民族性的文化转变为世界性的文化,这不但有赖于区域历史或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而且还有赖于民族文化本身的发展是否先进和健全。只有具有先进性品格的民族性文
化才有机会发展成世界性的文化。落后的、过时的文化对其他文化的影响力是很微弱的,很难被世界所接收和认同,这种落后的民族文化转变成世界文化的可能性较小,而且还有可能被淘汰。只有那些在历史发展长河中处于领先地位的民族文化转变成世界文化的可能性才相对较大。
要实现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另一方面则在于世界性文化向民族性文化的转变。这一过程的实质是民族文化的相互融合、借鉴和吸收,本文开头提到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就论证了这一点,它就是两种不同的民族文化(基督教文化和伊斯兰教文化)相互吸收与融合的成果。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逆转,经济的全球化必然带来文化传播的全球化,文化的发展早已超越一国界限,有意或无意的吸纳着与自身不同的异类文化。因此,世界文化的多元互补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任何固步自封都会导致民族文化的毁灭。这也又一次证明,文化的世界性是共性,而其民族性则是个性,二者具有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
参考文献
[1]阚天下.流光千年:拜占庭帝国[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33-35.
[2]陈志强.拜占庭帝国通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3:56.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7-68.
DOI:10.3969/j.issn.1009-8976.2015.02.010
收稿日期:2015-03-01
作者简介:安冬(1990—),女(汉),河北保定,硕士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976(2015)02-0036-03
On the nationality and the world of the culture from
the historical changes of Hagia Sophia Church
AN Dong
(NorthwestUniversity,Xi’an710127,China)
Abstract:Culture has always been one of the focuses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issues related to aspects of nationality and globality of culture,and taking Hagia Sophia Church as an example,leads the thinking of relevant problems.
Key words:Hagia Sophia Church;culture;nationality;globa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