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儒家文化看中国梦的丰富意蕴及其实现路径
2015-03-20计璟
从儒家文化看中国梦的丰富意蕴及其实现路径
主要研究中国哲学与宗教文化。
计璟
(苏州科技学院 教育与公共管理学院,苏州 215009)
摘要: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梦想,从千年前就已然存在。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心,其中所包含的理念可以鲜明地看到中国梦的存在。仁爱、大同、小康都是儒家文化中的重要思想,但也深刻地诠释了现今社会的中国梦。同时,儒家文化虽然不能完全适宜当今社会的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为实现中国梦奠定了重要基础,对我们个人以及社会、国家能为中国梦的实现所应作的努力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儒家;文化;中国梦
一、从儒家文化看中国梦的思想文化渊源
现今的中国,中国梦的呼声家喻户晓,已然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梦想。然而,中国梦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梦?习近平主席多次阐述其含义,最可反映其中心的大概可以概括为要实现中国梦就是要最终实现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以及广大人民的幸福。这样的一个民族共同的梦想渊源已久,早在两千多年前,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开始,中国梦其实就已经产生。
在《诗经》中就有先人渴求美好的小康社会的表达,“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基本上就是其源头所在。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流砥柱,更是从多个不同的方面对中国梦进行了深刻的解析。对于小康和大同的理念最为直接又典型的阐述就记载在《礼记》中:国家是所有人民百姓共有的,统治者应该选拔才能者为国效力,人民百姓应该和睦同居。人们除了赡养和抚养自己的父母子女外,还要将其他老人和孩子都看作自己的亲人,以求最后实现所有人都能处于恰当的位置,以及让有困难的人都能得到帮助和供养。在思想理念上,所有人都会憎恶浪费财物的行为,但是却不会对此有贪图之心;所有人都会积极为集体的利益努力,不会一味地去图谋一己私利。所以,最终形成的大同社会就是不会有任何的奸邪阴谋,没有任何偷盗害人的事,每户人家都不用关门,天下所有人都是一家人。这就明确地可以看到中国梦从儒家开始就有了雏形。
一直以来,以德修身、以识养身是儒家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广为人知的经典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去实现中华民族的共同梦想。这些都是中国梦的美好诠释,是源远流长的中国梦的一抹基色。总体来说,儒家文化提倡所有人应当入世的观念,让每个人都积极地参与社会的治理,在特定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才能,为国家和社会效力,同时又追求“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在政治上强调政通人和,经济上给出和为贵的建议,在社会生活中讲究贵和尚中,在处理人际交往时主张亲仁爱人,以及处理国际关系时提出协和万邦、善邻怀远的方法等,这些观点方法都是如今的中国梦得以提出和实现的重要思想文化来源。
二、从儒家文化看中国梦的丰富意蕴
中国梦的内容十分丰富,对个人、集体、社会到国家都有较为完整的构想和愿望。儒家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中心,容纳了中华民族的众多思想理念,从各个方面都突出地表现出了中国梦的美好愿望。
(一)仁爱为本
贯穿整个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价值观念的精神就是仁爱,习近平主席论述中国梦的内容时,其重要思想来源之一就是儒家的仁爱精神,这更是当今时代中国梦的内容所不可缺乏的基础。
早期,《论语》中记载孔子说过“仁者爱人”等表达对仁爱重视的话语,为仁爱精神的发展打下了基础。而后,孟子继承了孔子对仁爱的阐释,并对其做了一定的发展,提出“仁,人心也”。同时期的荀子虽然强调人性本恶,但也对仁表示了充分的肯定,并将仁的地位提升,倡导地位崇高的王者都是要“先仁而后礼”。此后儒家仁爱的精神一直传承到唐朝的大儒韩愈,他对先秦儒家的仁爱精神进行了更为完善的阐述和发展,主张“博爱之谓仁”。随后宋朝时期,出现程颢、程颐兄弟将儒家的仁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他们提出“仁者,全体”、“仁,体也”。由此可见,仁是儒家文化历代传承中不可变动的根本,也是儒家文化不可忽视的精神基础,在众多价值观念中也不可否认的处于核心地位。
在对当今社会中国梦的内容进行具体解说时,虽然没有直接提到“仁爱”这个词,但仍然可以清晰地看到其中的内涵体现出了儒家的仁爱精神。习近平主席在对中国梦进行阐述时,一再强调党和人民要保持心与心的相通,必须具有和人民大众一起同甘共苦、团结奋斗的精神,工作必须勤奋且一切以广大人民百姓的利益为先,争取让党的优秀成绩在历史上留传永恒的馨香。这些话语都充分展现了中国梦所蕴含的深刻内涵是以仁爱精神作为其坚实基础的。
(二)大同理念
儒家历代不断完善思想理念,其最终所要达到的最高目标就是大同社会。大同社会强调的就是让每个人从内心发出的将民族、社会和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不断追求“修身、齐家、治国”,最后达到“兼济天下”。上文已提到,大同理想最为详尽的描述记载在《礼记·礼运》篇中。虽然基于新的历史语境的中国梦有新的时代内涵,与儒家大同思想的立论基础不同,实现路径也不同,但从总体上看,儒家的大同社会理想反映了中华民族对理想社会的憧憬和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
1.“天下为公”为根本
儒家大同理念最为根本的思想表达就是“天下为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对其做详细的分析:
一方面是以民为本的思想,天下是人民公有的,社会是为大众的而非为个人的。历代儒家学者都强调以民为本,都倡导民为贵君为轻、民为水君为舟的观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系列以民为重、使民致富、教养人民的思想。而当今的中国梦,其实现必然需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并且所包含的内容的根本出发点就是广大人民的幸福,目的就是为了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与发展。
另一方面是“为公”意识。儒家思想文化始终提倡立公去私,“为公”思想不仅是治理天下且获取民心的基本前提,更是历代儒家学者寻求的理想状态。当然,当代先进的中国共产党要为中国实现共同梦想应当持有的最为基本的价值理念也是“为公”。党中央对每位公务人员的工作要求一直是以一切为公为中心的:毫不利己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与立党为公和执政为民的工作方式,都体现出“为公”的意识。此外,中国梦不能完全靠统治者单独去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帮助更为重要。人人为公有其独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且完整地诠释了当代社会的“天下为公”。
2.“讲信修睦”的诚信观
“讲信修睦”是对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所提出的,即讲信用,没有欺诈和偷盗,人与人之间能够平等友爱、诚信的和睦相处,不再以单纯的血缘关系相亲,而是由传统的“亲亲”扩展为即使没有血缘关系也如同亲人般和谐。最终所要求达到的目标就是建设没有诡诈和偷盗、天下人都是一家的美好且和谐的社会。
儒家对于诚信的重视可谓来源已久,孔孟的观点“人无信不立”“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就把诚信看作是人存在的基本,也是人生应追求的终极目标。在现今的时代里,中华民族所梦想建设的完美社会不单是每家每户都有富裕的物质生活,更是向往整个社会能够具有诚信善治的良好品质,在社会生活中不再有欺诈和假冒伪劣的存在,人和人之间都能诚实相亲。
3.良好的社会制度
良好社会制度的建设从“选贤与能”开始,社会应该施行能把有道德和才能的人选举出来的机制,然后把社会的治理交给合适的人才,让他们发挥最大的功效,成为社会的顶梁柱,最后在人民的共同协助下,把社会建设得更加美好。如此才能实现让所有的老年人都能得到良好的赡养,让所有壮年人都有发挥自己才能之处,让所有幼童都能得到抚育而优秀地成长,让“鳏、寡、孤、独、废疾者”都能获得充分的社会保障制度。
现今的中国十分注重社会建设,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体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从人民百姓的切身利益处下手,尽快地改革完善社会体制,确保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得以健全,在社会管理方面加强并且要求更多创新点,重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无论是在衣食住行方面还是在教育抚养方面都要不断开拓发展,努力让广大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这些都是中国梦所憧憬的理想社会状态。
4.“大同”的终极目标
打破自然地理疆域的界限,实现世界大同的目标,这是儒家传统思想的应有之义。从孔子对世界大同的坚持,到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中国一直都没有放弃为世界的大同努力奋斗。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康有为先生曾倾心著作《大同书》,其中就有提到“大同之世”就是全地的大同,世界统一在一起,没有国土疆域的划分,没有种族之间的差异,更没有相互的战争。
在民族复兴这个目标逐步地实现的过程中,在绝不损害他国合理利益的基础上,中国在各项事务上都努力争取合理利益的最大化,与此同时也为世界共同的繁荣和发展竭尽全力。所以,中国梦涵盖的内容及其广阔,它不仅仅是属于中国的一个梦想,更是属于整个世界的梦想,所憧憬的最终目标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有世界的和平和共同发展。
(三)小康社会
在小农经济的封建社会中,儒家看到大同理想社会的构想无法实现,所以又提出了构建小康社会。《礼记·礼运》对小康社会做了完整的解析:天子诸侯实行世袭制度,建护城河防守外敌入侵。君臣、父子、兄弟、夫妻的关系都用“礼义”来规范,社会制度用“礼义”来建立,人才也用“礼义”来选拔,对于统治者用“礼义”来考察他们的作为,对于百姓用“礼义”来规范他们的行为。
小康社会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天下为家,是建立在小生产、小农经济和私有制基础上的封建世袭社会。但在这样的社会中,只要以德治国、以礼治国,通过礼义纲纪,调节和规范人伦关系,树立正确的行为规范与价值导向,完善社会秩序,就能实现社会的稳定、国家的康泰,以及保证人们的安定生活。儒家对于小康社会阐述,从其内容上来看似乎更适合古代国家的生存发展。但是,相比儒家对于大同社会的美好期望,它更加与现实生活相贴近且有望实现,所以人们对此怀有更多的期待,也更加努力地去追求。因此,小康社会可以说是古代中华民族的中国梦。而这样一个梦想,在两千多年社会制度更替的旧中国发展历程中,以及在众多仁人志士和封建士大夫们的追寻下,一直都没有得以实现。但让人惊叹的是,它却能够延续到如今,并且在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且完善后,依然是中华民族追寻的伟大梦想。
三、从儒家文化看中国梦的实现路径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中不可避免地混有糟粕,但是它蕴含着丰富的中国梦的价值共性,可以为构建和实现当代中华民族全新的中国梦提供精神资源和不竭的动力。
(一)从个人角度看中国梦的实现路径
1.“正心修身”是基础
孔子之学就是“仁”学,即为人之学。孔子强调群体意识,以君子标准要求自己,正心修身。就是要正心诚意,保持一份内心的澄净与安宁,做好自己,踏实工作,本分做人。《大学》就主张修身为本,然后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多个阶段,把每个人自身内在的道德修养提高到与政治上的治国平天下同等的地位,并且将这两者相结合,最终使得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相统一。只有每个人自我修养提高,才能提升和改善全民的道德境界与人文素质。
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是中国梦的重心,但中国梦还包括了实现民族复兴过程中个人的自我实现。当今社会的道德问题越发突出,已经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看重,当务之急就是要提高全国人民的道德素养,这也是实现中国梦众多条件的基础。因此,我们应当在正心修身的基础上,将个人和社会分别的发展联系成统一的发展,将个人和社会价值的分别实现结合成统一的实现,从自身做起,从事道德修养、提升道德自觉、培养君子人格、改善人文素质,发挥最大的优势,从而为实践中国梦作出重大贡献。
2.“孝悌齐家、兼济天下”是保证和动力
“孝悌齐家”是实现中国梦的保证。古语有云:“一家仁,一国兴仁”,每个百姓家庭都能和睦美好地生活,整个社会才能和谐稳定。然而,要齐家保证家庭的和睦就必须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家庭生活中,每一位成员对他人能够包容仁爱,才能齐心协力地经营一个美好幸福的家庭。没有美满的家庭作为基础,就没有强大的支持力去实现整个国家的梦想。所以,孝悌齐家既是一个人想要成就一番事业的必然要求,也是全中国共同实现伟大中国梦强大而有力的保证。
“孝悌齐家”后就是“兼济天下”,这是推动中国梦实现的强大动力。古人教导说:一个人“动而世”就可为“天下道”,“行而世”就可为“天下法”,“言而世”就可为“天下则”,这就是要求每个人都要以身作则,把自己良好的品行传递给周围的人,把自己美好的梦想传承给以后的人。这是一个长久的任务,是十分艰巨的,但就如孟子说过的“虽千万人吾往矣”,这一个光荣的使命,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所应承担的。当每个人都自觉、自信、自豪地承担起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让无数个梦想汇聚,成为每个中国人共同仰望的灿烂梦想,就能让大家风雨同舟,一起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二)从国家角度看中国梦的实现路径
1.以人为本,实行民主仁政
民本思想是儒家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提倡“富民”、“贵民”、“安民”。并且,儒家提倡在以民本思想作为理论的基础上,实行仁政,构成一个系统化的国家治理模式。
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关系,儒家一直坚持民贵君轻的准则,人民才是国家的主要群体和根基,没有人民的国家就不是国家,所以统治者只有重视人民群众,才能保证国家的复兴和安全。在治理社会方面,想要保持社会稳定和发展进步就必须保证人民都有丰盈的物质生活。《孟子》中有记载关于君主施行仁政的精髓:统治者必须要考虑到为人民百姓安置产业,让他们可以赡养父母并且养活妻子儿女。在粮食丰收的年份里得以丰衣足食,但在有灾荒的年份也要保证百姓不至于面临死亡。在物质生活得以保障的基础上,再对他们施行教育,让他们有良好的德行并一心向善,如此百姓就会坚定并轻松地跟随统治者。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要实现中国梦不是单一地培养国家的政治实力或者提高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而是要将民族和社会乃至个人等多个方面的发展一起考虑,提高国家全方位的水平。所以,统治者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一切的行为和事业都必须从人民的角度出发,并且时刻关注并确保民生的需要。在这样的基础上实行民主仁政、以德治国,做到对待人民凡事宽厚,并且亲民、爱民。
2.坚持“选贤与能”原则挖掘人才
在政治上,儒家对于人才的利用很是看重。《史记·孔子世家》中就有关于孔子对于政治的看法,即“政在选臣”,明确地指出人才的重要性。而上文所提到的儒家大同理想中则直接指出要选贤与能,要求统治者将有道德和才能的人挖掘出来,让广大人民也重视接受教育并尊重人才,也让人才在所擅长的领域充分施展个人才能,为创建美好社会提供更大的帮助。这不仅是实现大同社会这个共同的梦想所需要的,也是理想社会的十分重要的表现之一。
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人才的选拔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当今社会人才已经成为资本之一,推动着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进步,要尽快地推进现代化的进程必须优先发展人才。党的十八大指出:要保证党和人民事业的共同发展,首先就是要广纳英才且尊重人才,要提高和完善选人用人的信誉和制度,使得每一次的选拔都能选到真正优秀和负责的人才,在每一次使用人才时都能使他们在优势领域发挥最大的效用且对该领域的发展有益。只有德才兼备之人才能将人民看做是自己的家人,把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的利益,把中国梦当成是自己的梦,他们是实现中国梦的宝贵财富和最可靠力量。
3.讲信修睦,将和谐理念作为最终归宿
儒家文化的价值观念将诚信、公正、礼义、和谐作为其核心。其中,和谐观虽然在当代中国明确提出,但在儒家的发端十分早,孔子就秉承中庸、“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等理念,并一生践行。在《易传》中,我们可以看到和谐观已经发展为阴和阳两者的相生与结合所达到的平衡与和谐的状态。而后,荀子在此基础上发展了该观点,主张天和地的和合才导致了万物的产生,阴和阳的相接才引起了万物的变化和发展,所以对待万事万物都应保持中和的态度,避免偏执而走向极端。如此的和谐观发展使得其自身不断完善并且充满其传统的魅力。
当今社会,功利主义普遍存在,无论在哪个领域都有激烈的竞争,除了由来已久的政治和经济竞争,在社会和文化方面的竞争也越发突出。竞争会带来活力,本应是有益的存在,然而在当下社会,竞争中常常出现唯利是图的现象,失去了道德正义,很大的程度上危及社会和民生的和谐发展。而在对于中国梦的内涵解析时已经看到,如今的中国梦不仅要实现社会对物质方面的需求,更为迫切的是要建立起社会诚信善治的良好品格。因此,要实现中国梦,就必须倡导“讲信修睦”的风气,人与人之间,乃至国与国之间要讲究诚信,提倡良性竞争,和谐发展。
千年以来,中国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不停地在追求自己的中国梦。儒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中流砥柱,很好地诠释了中国梦的内涵,也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重大的借鉴意义。然而,中国梦的实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道路也十分曲折。但是,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在党的正确指引下,利用恰当的方法顽
强拼搏、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实现我们全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
参考文献
[1]李成学,钟俊铧.论中国梦的人本思想[J].人民论坛,2013(8):23.
[2]王英梅,王晋京.“中国梦”学习读本[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60.
[3]罗振建.深入研究中国梦的思想体系[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5):65.
[4]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3.
[5]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
[6]公茂虹.解读中国梦[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3(3):54.
DOI:10.3969/j.issn.1009-8976.2015.02.007
收稿日期:2015-03-17
作者简介:计璟(1990—),女(汉),江苏苏州,在读硕士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976(2015)02-0024-05
On the connotation and its realization route of Chinese dream through confucian culture
JI Jing
(Suzhou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Suzhou215009,China)
Abstract:Chinese dream is the common dream of Chinese nation existing for thousands of years.As the cor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the ideas included in confucian culture reveal Chinese dream clearly.Kindheartedness,great harmony and fairly well-off are the important ideas also describe Chinese dream nowadays.At the same time,confucian culture can’t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but there is no denying it still lays an important foundation for its realization.It can give individual,society,and the state the drive and the passion to realize our Chinese dream.
Key words:confucian;culture;Chinese dr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