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探析
2015-03-20黄晨飞
黄晨飞 王 丹
(西华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四川南充 637002)
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探析
黄晨飞 王 丹
(西华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四川南充 637002)
良好的公民意识是推进依法治国的社会基础,当前我国公民意识还相对薄弱,加强社会公民意识培育势在必行。大学生作为高素质人群,在社会发展中能发挥重大作用,因此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有着积极作用。文章主要从四个方面阐述了依法治国与公民意识的关系,指出当前大学生公民意识存在的不足,分析其成因,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依法治国;公民意识;法治社会;大学生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需要党和国家从宏观制度层面上推进,不断完善我国的法律体系,做到“立法必良,立法必行”。除此之外,从社会层面而言,还需要不断培育我国公民意识。完善的公民社会能为依法治国的推进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青年主力军,拥有较高的知识素养,在社会中能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所以加强对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对于推进我国依法治国的进程有着极大的意义。
一、依法治国与公民意识的内在联系
(一)良好的公民意识是实行依法治国的关键
1.推进依法治国需要健全的公民意识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法律体系日益完善,人们的守法意识日益提高,法治社会也逐渐形成,但社会中依然存在许多背离法治精神的现象,这与当前我国公民意识不完善有很大关系。推进依法治国建设需要有良好的社会心理基础和文化根基,这就需要我们要有健全的公民意识,它能让公民积极参与政治生活,懂得遵守法律和社会道德,自觉监督和制约公共权力的运行,保障我国法律的有效实施。在以往依法治国建设中,党和国家主要从宏观制度层面,自上而下推进依法治国进程,党的十七大虽然提出了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但后续实施过程中并没有加以重视。在新的历史时期,需要加大对公民意识的重视程度,加强国民的公民意识教育,从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方面来推进我国依法治国进程。
2.良好公民意识是依法治国建设的内在驱动力
第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方面。我国社会民主政治的发展离不开人民的广泛参与,广大人民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群众基础,公民意识的高低直接影响我国民主政治的建设。积极有序的参与意识、权责意识、法律意识能推动社会成员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去。
第二,立法与执法方面。实现立法民主和执法公正,离不开制度保障,也离不开人民的有序参与和积极配合以及公职人员的正当执法,这就需要良好的公民意识作为基础。
第三,监督制约机制方面。群众监督是社会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公民意识能让人们自觉地参与到公共权力监督中。
第四,法治文化构建方面。法治文化的核心是人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良好的公民意识包括民主法治理念、主体权责意识、公平公正意识、社会公德意识等,法律意识是公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法治文化构建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它需要社会全体坚持按法律办事的原则,逐渐养成遵法守法的习惯,这就需要有良好的公民意识为其提供内在支撑力。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有利于公民意识的培育
1.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之一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其中包括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树立法治意识,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树立法治意识,增强公民的法治观念,这也是我们公民意识培育的一大内容。党和国家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奠定良好社会基础的同时,也将极大推动我国公民教育的发展,有利于公民意识的培育。
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能为其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以法治为原则,能树立公平正义的社会风气,营造良好的政治经济环境。当前我国腐败现象严重,严重损害了社会风气,政治上的不透明、不公正现象依然存在,市场经济中充斥着功利性、金钱至上的思想,这些都极大的损害了公民参与的积极性。公民意识培育需要有良好的社会环境,公开透明的政治环境以及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能有效的调动公民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能有利于这种环境的形成。
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能为其提供良好的法治文化土壤
由于我国历史上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受人治思想和传统的伦理观念影响很深,虽然已有比较健全的制度基础,但法治文化土壤还过于薄弱,法治精神并未深入人心。消极的法治文化如以权谋私、以权代法、权力滥用等,都极大地损害了公民意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在全社会中弘扬法治精神,推进法治教育,有利于良好的法治文化积淀,形成厚实的法治文化土壤,为公民意识的培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当前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中的问题
(一)维权意识提高,但法律意识薄弱
大学生作为我国高素质人群,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在自身合法权益受害时,懂得利用微博、空间、贴吧等网络新时代社交平台以及通过老师或者学校途径去解决。总的来说,当前大学生维权意识有了极大提高,敢于与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行为作斗争。但是,当前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还比较薄弱。大学生主要是针对自身物质利益维权,对法律所规定的其它权利不是特别了解。因此,当其它合法权利受到危害时,他们就不知晓通过何种方式进行维权。除此之外,大学生维权方式中,由于缺少相关的法律常识,往往出现一些不合法的维权手段,从而出现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现象。
(二)爱国情感强烈,但国家意识薄弱
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就是爱国主义,有国才有家这一思想,早已在当代大学生心中根深蒂固。当国家遭受重大灾难或者赢得伟大成绩时,大学生都会涌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感,为祖国加油,如:中日关系紧张时期,抵制日货行为;国足亚洲杯出线,为其喝彩;积极关心国家日常大事,参与讨论发言,等等,这些行为都表现了大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虽然大学生爱国情感强烈,但依然存在不足,比如:存在狭隘的民族观念;爱国行为呈现单一性、片面化等。总的来说这些表现都与大学生国家意识薄弱有关。由于对于国家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不够深入,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处理国家与个人关系上缺乏合理判断,导致当前大学生在爱国主义情感表达上还存在不足。
(三)自我意识较强,但权责意识薄弱
大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社会组织的各种兴趣活动,在这过程中展示自我,发现自我价值,主体意识不断加强。自我意识作为大学生主体意识中独立意识的一部分已得到很大的提高,都具有较强的自尊、自重、自信以及一定的自我控制和独立判断的能力。独立意识虽有了较大提高,但作为主体意识重要内容的权责意识仍然薄弱。良好的主体意识要求公民有明确的权利和责任意识。虽然自我控制能力有了提高,但仍然不足;对于权利意识较强,懂得去追求自身的合法权益,但在履行应尽的义务方面却往往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责任意识较差。
(四)公德意识提高,但个人实践不足
人是社会动物,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群体。社会需要靠法律和道德两种手段去维持秩序。公德意识作为公民意识的一大主要内容,在约束个人行为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社会道德。大学生公德意识目前有了较大提高,对于基本的道德行为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何为好何为不好,做事是否有违道德特别是关于社会公德方面都能很好的判断,能对社会上出现有损道德的现象嗤之以鼻。虽然在理论认识、是非判断上有很深的认识,但大学生自身在实践践行上还有匮乏,比如:乱丢垃圾、公共场合喧哗、不爱护公物等有违道德现象时有发生,缺乏相应的社会责任感。
三、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封建传统思想的制约
1.传统臣民文化的影响
由于我国历史上长期处于封建社会,重人伦轻法律,以人治思想来管理国家事务,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加上封建等级森严,造成社会中形成的是臣民文化而非公民文化。当前,传统的臣民意识和官本位思想在我国依然广泛存在,束缚了社会的发展和公民意识的形成。
2.传统公私观念的影响
国家至上性是我国传统社会一直坚持的理念,强调重国家轻个人,古代君王享有国家的全部财富,一旦国家有需要即可侵占个人私有财产,且古代社会中并没有保护个人私有财产相关的法律条文,儒家思想主导下的中国传统封建社会,讲“公”不讲“私”,谈“私”犹如谈“恶”,所以人们并未形成关于私有财产保护的观念,保护私有财产意味着不道德,不忠于国家。这种传统的公私观念,制约了人们权利意识的形成,阻碍了公民意识的提高。
(二)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
1.社会法治文化缺乏
法治文化土壤的薄弱,直接制约了我国法治社会建设的步伐,也阻碍了公民意识的形成。我国长期的传统封建社会中所形成的是人治思维而非法治思维,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人民需无条件服从国家政权,这种思维一直持续至今,影响了我国法治文化的形成。作为公民意识的文化基础,法治文化的缺失导致了公民意识形成的文化基础不牢,直接制约了我国公民意识的形成。
2.社会功利性倾向严重
多年的市场经济发展,导致社会中功利化现象日益严重,有人甚至利用非正当手段,甚至违法手段去追求物质利益。功利化的社会倾向,会扰乱民主法制和社会秩序,使人为了物质利益,而不顾道德的滑坡,这显然不利于良好公民意识的形成。
(三)高校公民意识教育体系不完善
1.没有注重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育
目前大多数高校教学目标更趋向于就业方向,在专业设置、课程教学等中更注重培育学生的实践技能,往往对大学生为人修养、法律道德意识上的培育不太重视。高校教学目标的脱离,使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产生脱节,影响了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提高。
2.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内容体系上不健全
我国高校主要通过思想政治课来进行公民意识教育,公民意识教育穿插在各门课程中,如:政治课、历史课、法律课程、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等,并没有一个专门完善的公民意识教育课本,教育内容的凌乱分散,影响了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提高。
3.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方式上滞后
高校公民意识培育方式主要以传统课堂理论教学为主,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递,忽视与理论教学相关的实践活动的开展。公民意识培育过程中理论教学是前提,实践活动的巩固是关键,想要大学生公民意识有良好的提高,必须要坚持二者的结合,通过实践活动来夯实大学生行为习惯。
4.大学生公民意识的评价机制不科学
目前高校关于大学生公民意识的评估机制没有统一的标准,而且由于开展相应的公民意识培育的实践活动较少,评价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主,忽视了大学生日常的行为表现,分数并不能充分展现大学生公民意识状况,这样的评价机制往往会挫伤大学生参与公民意识培育的积极性。
(四)大学生自身因素影响
1.对公民意识相关培育课程不够重视
由于社会功利化倾向以及高校教学目标的偏离,大学生带有一定的选择性学习课堂知识,主要围绕日后工作方向的技能课程而学习,忽视一般的人文社科知识的学习,而我国的公民意识教育主要穿插在这些人文社科课程之中。大学生自身不重视,是我国大学生公民意识薄弱的一大原因。
2.大学生个体差异影响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
公民意识属于心理层面,不同性格或个性的人,在对待社会道德以及公民行为准则遵守程度上也有不同。比如具有不同气质的人在面对道德法律的时候,多血质与胆汁质的人不易遵守,而粘液质和抑郁质的人相对来说更容易遵守。除个人个性以外还包括自身其他因素影响,比如智力差异、需求差异等等都会影响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形成。
3.缺少参与公民意识的相关实践活动
一方面,高校关于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的相关实践活动比较少;另一方面,大学生自身在参与相关公民意识培育的实践活动也欠缺积极性。由于以上两种因素的影响,虽然大学生在课堂学习了相关的公民意识的内容,但公民意识行为规范落实方面由于缺乏这些实践活动的巩固,所以公民意识培育流于形式,最终在行为表现方面并未体现出应有的公民行为。
四、在依法治国进程中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育
(一)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作用
要打破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过程中封建思想的束缚,必须大力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作为青年群体的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强,尤其在社会转型阶段,容易受到各种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和封建落后思想的影响。想要培育大学生良好的公民意识,就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二十四字”方针精神,驱除不良思想,纠正社会风气,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改善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所需的社会环境
1.健全民主法制,改善政治环境
良好的政治环境,能积极调动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建设良好的政治环境就是要健全我国的民主法制,做到真正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形成一个公平、公开、透明、正义的政治环境,这样才能调动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参与意识。主要措施包括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推进基层民主建设,拓宽公民政治参与渠道;完善法律制度与监督体系,等等。
2.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善经济环境
社会功利化倾向严重腐蚀了当前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在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下,大学生对公民意识的培育重视程度不高。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善当前我国经济环境,就要消除这种错误的倾向,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做到以下几方面:加强诚信道德宣传,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构建市场活动的公平竞争机制,提高公民的积极性;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市场活动中的违法现象,维持良好的市场经济运行秩序。
3.培育社会主义法治的文化土壤
加强法制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提供厚实的文化土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加强立法建设,注重立法民主,进一步完善我国法律体系;完善执法体系建设,做到公平公正透明执法;加强法治精神宣传,在社会中树立良好的遵纪守法的法律意识。
(三)发挥大学教育在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中的作用
1.加强对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的重视程度
高校需要加强对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的重视程度,转变以往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观念,不仅需要重视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课程教学,还需要重视人文社科的教学,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培育全能型人才。
2.建立健全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的内容体系
梳理当前涉及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的教学课程和课本,避免出现公民意识教学课程的重复设置,根据我国国情制定出一本专门性的公民意识课本,且需单独开设一门公民意识培育课程进行教学,除此之外,需要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是一个综合性过程,不仅需要专门课程教学,还应该在比如: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相关课程中加以渗透,且要发挥中国特色思想政治课的作用。公民意识教学要着重对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提高大学生独立意识、权责意识、参与意识。
3.拓宽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的实践渠道
高校不仅需要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的课程,还需要丰富相关的实践形式,鼓励学生广泛参与到相关实践活动中去,将课堂所学的公民意识相关知识落实到日常行为中,比如:开展模拟法庭活动,提高大学生关于法律知识的水平,增强大学生的权责意识;举办青年志愿者义务服务活动,如服务社区、义务宣讲、敬老院助老活动等,培养大学生的奉献精神;创新校园民主参与活动,鼓励大学生参与到学校建设相关事宜中去,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为学校建设出谋划策提出宝贵意见,提高大学生的参与意识。
4.构建合理的大学生公民意识的评价机制
制定完善的大学生公民意识的评价机制,需要有科学完善的考核指标,不仅要注重成绩分数的考核,更应考察大学生日常行为表现,如参与相关活动的情况、课堂出勤率,等等,除此之外还要发挥高校辅导员和同学的考察评价作用,通过他们来反映大学生日常行为真实表现,将他们的评价纳入最终大学生公民意识水平考核中,形成一个科学完整的公民意识评价机制。
(四)大学生自身需重视公民意识的培育
1.端正公民意识培育的态度
不仅学校需要加强对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的重视,大学生自身也要端正对待公民意识的态度,要正视公民意识的作用,在学习专业技术知识时,也要重视公民意识相关课程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自身人为修养和人文社科知识。
2.加强公民意识课程的理论学习
努力学习公民意识相关课程,如:认真学习历史课程,了解我国历史,树立良好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认真学习政治学相关课程,提高政治常识,了解自身政治权利和义务,提高大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民主意识;学习法律基础课,提高自身权利和责任意识,懂得如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学习思想道德课程,提升个人修养,增强道德意识,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学习马克思主义相关课程,建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积极参与公民意识教育实践
公民意识的真正提高,需要将学习的相关公民意识知识自觉转化为相应的公民意识行为习惯,只有真正做到应有的良好公民行为,才能证明自身公民意识得到了提高,所以要知行合一,既要学,又要做。要广泛参与校园组织的相关活动,努力展现自我价值;广泛参与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展现自身社会价值;要学会合理运用相关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还要自觉履行应有的义务,做一名合格的“四有”公民。
[1]李洁珍.公民意识对法治进程的内在驱动[J].江西社会科学,2007(5):200-204.
[2]吴卫军,卢维良.市民社会、法治与和谐社会构建[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0(2):72-76.
[3]陈联俊.关于“公民意识”的几个基本问题[J].辽宁大学学报,2010(6):56-61.
[4]彭庆红.试论大学生的公民教育[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0(6):1-2,7.
[3]马富春.权力的合法性与权力的行使——基于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视角[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5(4):133-137.
[4]王磊.公民意识教育与法治国家建设[D].济南:济南大学,2011.
[5]高萍美.内涵与结构:公民意识概念的再思考[J].前沿,2013(11):12-16.
[6]杨睿宇,邓雪梅,马箫.对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4(4):124-125.
[7]林培晓.论法律信仰的培植——基于我国公民法律信仰缺失的语境[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5(4):87-91.
[8]詹木生.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的理性思考[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1(4):169-170,185.
(责任编辑:于开红)
A Study on Cultivation of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Civic Awarenes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le of Law
HUANG Chenfei WANG Dan
(School of Politics and Administration,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Sichuan 637002)
High civic awareness is the social basis of promoting the rule of law. Since the civic awareness is still weak in our country, to strengthen its cultivation is imperative. As a group of people well educated, university students can play a major role in the social development, so strengthening university students’ civic awareness will have a positive effect. This paper elaborates the relation of rule of law and civic awareness, and finds the insufficiency of civic awareness in university students. With the analysis of the cause, it proposes some measures.
rule of law; civic awareness; legal society; university students
D64
A
1009-8135(2015)05-0141-05
2015-06-01
黄晨飞(1991-),男,湖北荆门人,西华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政治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