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代莆田乌石刘氏家族及其著述考论

2015-03-20林毓莎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正字刘氏墓志铭

林毓莎

(莆田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福建莆田 351100)

宋代莆田乌石刘氏家族及其著述考论

林毓莎

(莆田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福建莆田 351100)

宋代莆田乌石刘氏家族,以文学著称于时。文章综合谱牒和地方志等各类资料,厘清刘氏家族的源流谱系,梳理出八位文学成员,并考订出他们的作品存佚。以期有助于对刘氏家族和文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乌石刘氏家族;源流;成员;著作存佚

两宋之时,福建莆田“科名之盛,甲于闽中”,[1]436“宋三百年间,举进士者970余人,预诸科、特奏者640余人,其间魁天下者5人,登宰辅者6人,……其盛极矣!”[2]在这些为数众多的科名得者中,相当一部分人彼此之间存在着血缘关系,仕宦家族随之产生。据李幼杰《莆阳比事》所载,兴化军有仕宦世家至少308家。而宋代科举以诗赋取士,除个别武将之外,有科名者必然能文。故此,伴随着仕宦家族的繁荣,文学家族随之壮大。其中,乌石刘氏家族因其成员刘克庄在后世最为知名。

刘克庄是宋代福建江湖派诗人的中坚力量,亦是豪放词闽词派的领军人物。他的诗“内无竭思,外无遗象”,“实天地间瑰奇绝特之宝”。[3]他的词在辛派后劲中成就最大,词风接近辛弃疾,有“后村词与放翁、稼轩,犹鼎三足”[4]之誉。他的赋、骈文及散文亦皆楚楚可观。著作有《后村先生大全集》传世。学界目前对刘克庄的研究已遍及方方面面,成果卓著。然刘氏一族,除刘克庄外,自刘夙以降,另有八人以文学著称于时。但学界目前关于他们的研究成果却相对不足,对刘氏文学家族更是缺乏整体的了解和认识。本文拟从家族源流派系和文学成员著作两个方面入手,对宋代莆田刘氏家族和文学的相关问题作初步探讨。

一、源流世系考

据《西刘刘氏族谱》(以下简称《族谱》)中所录各旧谱谱序记载:刘氏入莆始祖为刘韶,字虞乐,号仪廷,进士及第,官至平章台。河南固始人,唐天宝八年(749),因忤权相,贬官入闽为泉州别驾。大历四年(769年),刘韶卒于官,其子刘友扶柩归籍,途经莆田之时正值“安史之乱”,道路阻塞,遂择葬于莆阳之三山(今西天尾镇碗洋村三山),并定居于涵江沙坂(今涵江保尾)。刘友尊父亲刘韶为入莆一世祖,其后裔虽迁居各地,仍称“涵江刘”。[5]96-101“韶之十四世孙范,传子愿,愿生炳,字均潜,初任宣教郎,复赠朝议大夫,析居莆之城北郭,为‘北郭刘’”[5]112。林希逸为刘克庄所作《后村先生刘公行状》有云:“曾祖炳,赠宣教郎,妣郑氏赠孺人,游氏赠恭人。”[6]32知宣教郎刘炳为刘克庄曾祖。又叶适《水心先生文集》卷一六有《著作正字二刘公墓志铭》载曰:“著作讳夙,字宾之,弟正字讳朔,字复之。……范曾祖也,愿王父也,显考讳炳,三世长者。”[7]210,212可知刘克庄曾祖刘炳就是族谱所记的“北郭刘”开派始祖刘炳。“刘克庄为刘韶十九世孙”[5]135。综上,刘克庄家族当为刘韶后裔,属“涵江刘”下的分支“北郭刘”。

然而,《莆阳比事》卷一“乌石官职,莆阳朱紫”条下有“义门乌石刘”,下注云:“省元夙、朔后,吏部侍郎弥正、正字起晦之族。”[8]10这里的“省元夙、朔”正是前文中的“著作”与“正字”,“著作前后夫人皆林氏。子弥正,朝请郎,淮南转运判官。……正字正夫人星生三子:起晦,朝请大夫,秘书省正字。”[7]219又《行状》云克庄“父弥正,朝议大夫、秘书侍郎。”[6]32知刘夙、刘朔为刘克庄的祖父和祖叔父,弥正、起晦为其父亲与叔父。“义门乌石刘”指的就是刘克庄家族。然而,这与族谱的记载明显不符。究竟何者有误?考刘克庄诗文,多有提及乌石山,如七律诗《乌石山》云“儿时逃学频来此,一一重寻尽有踪。”[9]36150又有“客子家山亦此峰,可堪投宿听疏钟。”[9]36141知其确实是在乌石山边长大。又何乔远《闽书》卷二十三载:“乌石山,自太平山而东。旧在城东北……林与陈、方、黄、宋、刘、王、郑、李八家,居是山之下,簪缨不绝,莆人谓之九大姓。”[10]更可证明“乌石刘”确实存在,且声名卓著,为莆田九大姓之一。那么是否《族谱》有误?查“北郭刘”之“郭”,据《现代汉语词典》所释,本指外城城墙,后泛指城市。“北郭刘”意指住在城北的刘氏。而乌石山“旧在城东北”,地点正居于城市之北。故“北郭刘”与“乌石刘”并不矛盾,盖互为别称,均指代刘克庄家族。且《西刘刘氏族谱》为2003年修订的新谱,其源流世系虽均引自清代旧谱,但与宋人所编之《莆阳比事》相较,年代较晚。故此,本文暂依从《莆阳比事》所载,称刘克庄家族为“乌石刘氏”。

值得注意的是,刘克庄的居住地点后来又发生了变化。刘克庄诗文中常常提及徐潭和延寿溪,其有《徐潭即事二首》、《自和徐潭二首》[9]36371,还有《徐潭精舍上梁文》(《后村大全集》卷二十九)。更在《诸公载酒贺余休致水村农卿有诗次韵》一诗中云:“平生慕用徐先辈,异世溪边共一矶”[9]36588。似乎就住在延寿溪徐潭之边。徐先辈,即徐寅。晚年隐居于延寿溪徐潭之边。《闽书》卷二十四载:“延寿溪,溪自游洋发源,经莆田,潴延寿东入海。……又唐徐正字夤亦隐此溪。而宋吏部尚书徐铎亦家于此溪。有延寿桥,桥北有石微露者,夤钓矶也。有潭名徐潭,亦以夤故。”知徐潭位于延寿溪边,因徐寅得名。刘克庄因爱慕徐寅,故效法先贤,晚年归隐乡里,垂钓潭边。更终老于延寿溪侧,“葬于徐潭之原”[11]365(今城郊乡延寿村马坑)。今延寿村村部,刘克庄的墓碑仍在。上书“明万历戊子冬”、“宋工部尚书 赠少师 谥文定 后村刘公墓”、“裔孙元桂等修”。据此可以推断,乌石刘氏之刘克庄一支,后又迁居于延寿溪。但如今延寿村并无刘姓,盖后人又迁居别处。故此,此刘氏一族按其源流,仍应称为“乌石刘氏”为宜。

《族谱》又载:明嘉靖年间,二十六世祖刘恰,析居锦江石亭铺,名其所居曰西刘,故称“西刘刘氏”。[5]96知“西刘刘氏”一族,始于明代,与“乌石刘氏”分属“涵江刘”的两个支派。故“乌石刘氏”成员世系,《族谱》未有记录。《闽中理学渊源考》卷九有“莆田刘氏家世学派”,著录“乌石刘氏”家族成员七人,依次为:刘夙、刘朔、刘弥正、刘弥邵、刘克庄、刘克逊、刘起晦。但刘氏族人远不止此数。我们可以从大量留存的时人为刘氏家族成员所作的诸多墓志与行状类文章中,窥其世系概貌。具体有如林希逸《后村先生刘公行状》,叶适的《著作正字二刘公墓志铭》、《吏部侍郎刘公墓志铭》,刘克庄的《工部弟墓志铭》、《六二弟墓志铭》、《审渊弟墓志铭》等。程章灿《刘克庄年谱》综合以上诸种,已有考述,最早追溯至刘克庄六世祖刘范,家族成员总计八代四十人,仅刘克庄一代就多达十二人,分别为:弥正四子:克庄、克逊、克刚、克永,弥邵三子:宬、克忱、克家,起晦二子:希醇、希深,起世三子:希道、希谦、希仁。当然,其间应该还有遗漏。刘克庄《古田弟墓志铭》述及同辈兄弟云:“余群从十有四人”,[12]279然因文献资料的不足,另之二人暂无从考详。

二、文学著述考

如前所述,乌石刘氏家族成员总计八代四十人,然因文献缺失,今有文名传世者仅剩九人。学界对刘克庄的研究已然完备,故此本节着力于考证刘克庄以外其他八人的文学著述存佚情况。

第一代:

刘夙,字宾之。师事林光朝,学《春秋》。登绍兴二十一年进士。初授吉州司户,历建州,临安教授。隆兴元年以秘书省正字迁枢密院编修官。后迁著作佐郎。知衢州,再改知温州,引疾归。乾道七年五月卒,年四十八。事见《莆阳比事》卷五、《莆阳文献传》卷二十七、刘克庄《后村大全集》卷一○七《跋二大父遗文》、叶适《著作正字二刘公墓志铭》(全宋文卷六五○二)等。

《重刊兴化府志》卷二十六载其著有:《二刘遗文》十卷附录五卷(此本为刘克庄所辑,收录刘夙与其弟刘朔二人作品)、《春秋讲义》一卷、《史记正误》二卷、《刘著作奏议》一卷,另有《<汉书>注》、《续博古编》,未知卷数。以上诸种,今皆不存。

刘朔,字复之,刘夙弟。少读《易》,后论《春秋》,亦师从林光朝,与兄齐名,时称“二刘”。宋绍兴三十年举南省第一,遂成进士。除秘书省正字。调温州司户。乾道六年出为福建帅参,道卒,年四十四。事见林光朝《祭刘正字复之文》(全宋文卷四六五八)、叶适《著作正字二刘公墓志铭》(全宋文卷六五○二)、楼钥《祭刘衢州朔文》(全宋文卷六○一○)、《莆阳文献传》卷二十七、《闽中理学渊源考》卷九等。著有《二刘遗文》十卷附录五卷、《易占》、《图书注》、《唐书注》、《春秋比事》二十卷(著录于乾隆《莆田县志》卷三三、道光《福建通志》卷七○)。除《春秋比事》外,其余皆不存。《春秋比事》著录于《四库全书》,题为湖州沈棐所撰,然《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却云:“据嘉定辛未庐陵谭月卿《序》,以为莆阳刘朔撰,并称月卿亲见刘氏家本。此本不载月卿《序》,亦未审穆何所据。疑以传疑,无从是正。”又刘克庄《跋二大父遗文》云:“麟台殁于信安傅舍,故遗录尤少,有《春秋比事》别为书”。[13]407可知,刘朔确有《春秋比事》一书,沈棐或著有同名书籍。然此本究竟为何人所著,仍不可妄下断论。

第二代:

刘弥正,字退翁,号退斋。夙长子。淳熙八年进士,嘉泰初知抚州临川县,有惠政。入为太常寺丞。官终吏部侍郎。嘉定六年卒,年五十七。事见刘克庄《后村大全集》卷一○七《跋退斋遗稿》,叶适《水心文集》卷二十《吏部侍郎刘公墓志铭》,《莆阳文献传》卷二十七,《闽中理学渊源考》卷九等。乾隆《莆田县志》卷二十六著录有《退斋遗稿》、《刘侍郎奏议》五卷,今皆不存。

刘弥邵,字寿翁,弥正弟。邵早孤苦贫,家有书数厨,卧睡其间,不为举子业,以学古为心,学者称习静先生。淳祐六年卒,年八十二。事见刘克庄《后村大全集》卷九五《季父易稿序》、卷一五一《习静叔父墓志铭》、卷一三八《祭季父习静文》,真德秀《真文忠公集》卷三六《跋刘弥邵读书小记》,《闽中理学渊源考》卷九,《莆阳文献传》卷二十七,《宋元学案补遗》卷四十七。著有《易稿》、《深衣问辨》、《汉考》、《读书小记》、《杜诗补注》各若干卷(乾隆《莆田县志》卷二六,道光《福建通志》卷七○),皆已佚。

刘起世,朔次子。庆元二年进士,官广州南海尉。事见《宋史翼》卷二四,《闽中理学渊源考》卷九,《宋元学案补遗》卷四七。著有《八象图》(乾隆《莆田县志》卷三三、道光《福建通志》卷七○),已佚。

第三代:

刘克逊,字无竞,号西墅。克庄仲弟。以父任补承务郎监海口镇,调沙县丞,嘉定间知古田县,辟佥事镇南军判官江西安抚司干官,通判临安府,知邵武军。理宗嘉熙间知潮州。淳祐五年知泉州。六年十二月卒,年五十八。事见《后村大全集》卷九九《跋仲弟诗》、卷一三八《跋工部弟文》、卷一五三《工部弟墓志铭》,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六,《莆田县志》卷二十四,《兴化府志》卷四十一等。

克逊一生清贫,尤工于诗,著有“《西墅集》若干卷”[14]274,已佚。《永乐大典》卷九千七百六十五引其《西墅集》诗词。《全宋诗》第五十九册卷三一○一录其诗七首,摘自《永乐大典》与《诗渊》。《全宋词》第四册录其词一首,亦出自《永乐大典》。

刘克永,字子修,弥正四子,克庄弟。七岁而孤,母林氏亲教之,治学勤苦,然屡试不举,乃慨然废举,与长兄克庄共为诗商榷于所谓西斋这二十余年,克庄自谓不如克永之精。妻林氏,为林希逸之女。景定三年闰九月卒,年五十六。事见刘克庄《后村大全集》卷九六《刻楮集序》、卷九八《刻楮集后序》、卷一三九《祭六二弟文》、卷一六○《六二弟墓志铭》、《弟妇林氏墓志铭》,《宋元学案补遗》卷四十七,民国《福建通志》三十九总卷第四分卷、二十五总卷五十分卷,道光《福建通志》卷七十。《莆田县志》卷三十三著录有《刻楮集》,刘克庄作有《刻楮集后序》,云:“既葬季,命小侄佑甫收拾遗稿,又得百首,皆季手料简者,是为《后集》”[15]161,知此书分前后集,今均已不传。

刘希仁,字居厚,起世次子。嘉定四年登进士第,授建阳主簿,调古田县令,移知安吉州安吉县,历通判镇江临安二府,提辖文思院。淳祐二年,除知南剑州,未赴命,中辍。官终中大夫。希仁在仕途六十年,屡以谤退,闲散时多。事见刘克庄《后村大全集》卷九一《潮州修韩文公庙记》,陈宓《复斋先生陈公文集》卷十七《送南安刘县丞希仁》,《莆阳文献传》卷二十七,《闽中理学渊源考》卷九,《宋元学案补遗》卷四十七,《闽书》卷一百七,《兴化府志》卷四十七。《福建艺文志存目》卷十七著录有《刘转运奏议》一卷,今佚。

三、结 语刘克庄是南宋文坛的中坚力量,在诗词文赋等方面均有建树。本文搜集文献资料,厘清刘氏之源流世系,以期有助于对刘氏家族文学和文学家族研究的发展。

[1][明]周瑛,黄仲昭.重刊兴化府志[Z].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

[2][宋]黄仲昭.未轩集卷三[Z]//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54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3][宋]姚谦培.《刘后村诗集》序[Z].抄本,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藏.

[4]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Z].文化图书公司,1956.

[5]刘天瑞.福建西刘刘氏族谱[Z].莆田市姓氏文化研究委员会,2003.

[6][宋]林希逸.后村先生刘公行状[Z]//全宋文第336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7][宋]叶适.著作正字二刘公墓志铭[Z]//全宋文第286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8][宋]李俊甫.莆阳比事[Z]//宛委别藏050.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

[9]傅璇琮.全宋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10][明]何乔远.闽书[M].明万历四十年修,崇祯二年刊本补充配本,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藏.

[11][宋]洪天赐.后村先生墓志铭[Z]//钱仲联.后村词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12][宋]刘克庄.古田弟墓志铭[Z]//全宋文第331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13][宋]刘克庄.跋二大父遗文[Z]//全宋文第329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14][宋]刘克庄.工部弟墓志铭[Z]//全宋文第331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15][宋]刘克庄.刻楮集后序[Z]//全宋文第329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张新玲)

An Exploration of the Wushi Liu Family in Putian in Song Dynasty and their Works

LIN Yusha
(School of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Putian University, Putian, Fujian 351100)

Wushi Liu Family in Putian in Song Dynasty was known with prolific literary works. This paper, with genealogic, local chronicle and other rich data, works out eight authors and their works either existent or lost. It is hoped to have a further study of this family and their literary works.

Wushi Liu family; origin; members; works either existent or lost

G256

A

1009-8135(2015)05-0066-03

2015-07-12

林毓莎(1981-),女,福建莆田人,莆田学院讲师,博士,主要研究古代文学和福建地方文学。

莆田学院科学研究项目(2013019)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正字刘氏墓志铭
墓志铭也可以很幽默
往顶上跑
墓志铭漫话
墓志铭
敦煌书法难僻字举隅(十四)
敦煌书法难僻字举隅(十一)
敦煌书法难僻字举隅(九)
后母
心正字正的柳公权
《我的墓志铭》征文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