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化字从未切断我国的传统文化

2015-03-20苏培成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5年1期
关键词:小篆繁体字古籍

苏培成

(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 100871)

2014年9月15日,演员袁立发表的一则微博引起了一些波澜。她表示“简体字切断了我们的文化”,主张恢复繁体字,并配以“爱无心”等图片加以解说。此微博一出,随即引发新一轮“繁简之争”,网友各执一词。有些人认为简化字是推动文化融合、加快文明进程的重要进步;但同时,与袁立一样,以简化字淡化传统文化为由、对其大加抨击的声音也不绝于耳。那么,简化字切断传统文化的观点是否合乎事实?我国大力推行简化字是否具有必要性?对此,下面谈谈笔者的看法。

一、在推行简化字的50多年里,我国的传统文化传承从未间断

汉字从甲骨文时期算起,至今已经历了3 700多年,它的形体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政府针对当时汉字存在的繁与乱的问题,开展了汉字简化和汉字整理工作。1956年政府公布了《汉字简化方案》,1964年又公布了《简化字总表》,全面推行简化字。简化字早已在人民群众中扎下了根。当前,在反对简化字的人群中,有些人同袁立一样认为简化字切断了传统文化,但这一论断不能成立。在推行简化字半个多世纪的漫长岁月里,繁体字本的经典古籍许多得到了重印、影印。还出版了多种简化字标点横排本的古籍,如《十三经注疏》《资治通鉴》等。还有多种古籍今译本,如《论语译注》《孟子译著》等都深受读者的欢迎。研究传统文化的论著,包括专门的和普及的,也出版了多种。海峡两岸共同协作对经典古籍的研究也有了很大的开展。总之,传统文化的研究不仅没有因为推行简化汉字而中断,而且随着近几年来国学热蔚然成风,更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高潮。

二、认识了繁体字并不等于就能阅读古籍

传统的经典古籍原来用的都是繁体字,要能够阅读这些经典古籍,首先就要认识繁体字。汉字简化以后,学生不学繁体字,自然也就不能阅读使用繁体字的古籍。这么说似乎不错,仔细推敲应该说并不全面。认识繁体字与具有阅读繁体古籍的能力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中国大陆在1956年推行简化字之前,人们的日常用字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繁体字。那时的中小学生、那些非文史专业的高等文化者,他们能够直接读懂古籍吗?再如使用繁体字的当今台湾地区,一般学生是否就能直接读懂古籍?答案都是否定的。这是因为古籍不但用的是繁体字,还因为它用的文体是古代文言文,而不是现代白话文。如果阅读古籍的困难只是繁体字,那么用简化字翻印古籍,困难不就迎刃而解了吗?事实并非如此。认识繁体字的人并不能正确读懂传世古籍。

以《诗经》中《豳风·七月》里出现的“七月流火”为例。这四个字都没有简化,不存在繁简差别,中小学生都认识这四个汉字,而这四个字的意义似乎也浅显易懂,但其实,古籍中“七月流火”四个字的含义未必人人明白。在这里,“七月”是指夏历七月,“火”并非我们现在所说的“火焰”,而是指一颗名为“大火星”的星体,而“流”也并非我们所说的“水流”的意思,而是指“向下行”。因此,“七月流火”在古籍中的正确释义是“夏历七月时节,大火星逐渐向西移动”。意思是说,炎热的夏天已经过去,秋天即将到来。但是,有些人对古籍中“七月”“流”和“火”的释义不甚了解,并自以为是地用现代的字义加以解释,错误地理解为“时值七月,天气像下火一样燥热难耐”。这就完全曲解了这句诗。怎么解决这类问题呢?要想读懂古籍不但要认识繁体字,而且还要学会文言文的语法、词汇、音韵,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等专业知识。要掌握这些专业知识需要接受专业训练,需要下很多的苦功,不是随便就可以达到的。从事文史、考古文博等专业人员,必须具有阅读古籍的能力,他们要用几年的时间攻克这道难关。对非从事上述专业的人员,他们没有这种需要,也没有条件。所以很少有人能达到直接阅读古籍的水平。

照这样说来,非文史、考古文博专业的人员就无法继承传统文化了?不是的,他们也能继承传统文化。这是因为继承传统文化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继承,一种是间接继承。直接继承指的是专业研究人员,他们具有阅读古籍的能力,直接对古籍进行研究;间接继承指的是由具备阅读古籍能力的专家将古籍所表达的内容及含义,用现代白话文加以转述,变为通俗易懂的现代白话文,供一般读者吸收利用。世界各国在文化传承过程中,都以间接继承作为主要途径。

文史、考古文博等专业人员,他们既熟悉简化字,又掌握繁体字,所以汉字简化对他们的研究工作没有影响。非文史、考古文博等专业人员,他们不管是不是掌握了繁体字,都不能直接阅读古籍,所以汉字简化对他们也没有影响。总之,说简化字切断了传统文化是没有根据的,以此为理由要求恢复繁体字是开文字生活的倒车。

三、字形不能直接表意,并非简化字独有的现象

有些人提出,随着字形的简化,不少汉字的含义也随之丢失。袁立所批评的“爱无心,亲不见”,指的就是这种情况。这种认识也不全面,同样值得商榷。汉字在发展的3 000多年里,形体经历种种变化。在由小篆演变为隶书的过程中,许多字的象形意味丧失殆尽,字形的表意功能明显降低,但是换来的是易学便用,因而受到欢迎,并能流传后世。汉字简化中形体变化的得失,与古代小篆演变为隶书时的情况有很大的类似。

繁体字的“愛”是由小篆变来的。小篆的“愛”是形声字,由两个部分构成。上面是“ ”,读 ài,表示整字的读音;下部是“夊”,读 suī,表示整字的意义,指行路迟缓。《说文解字》告诉我们,爱字本来的意思是“行貌”,即描摹走路的样子。其中的“心”只是表音的“ ”的一部分,本来就不是表意的。用表示“行貌”的“愛”来表示喜爱的“愛”,是汉字假借用法,可见繁体“愛”字里面的“心”,本来就与喜爱无关,汉字简化时把它去掉有什么不可?袁立不懂得“爱”字字形的演变经过,“爱无心”的说法是无的放矢。

再说“亲不见”。文字就是一种符号。有不少汉字的字形并不表意,有些字在古代表意到了后世变为不再表意。例如甲骨文里的“车”字,有两轮、车厢、车辕等,到了金文就有了简化的“车”,只剩下一个轮子,和轮子两面的车销子。一个轮子怎么能表示“车”呢?再如小篆“塵”字是会意字。上面是三个鹿,下面是一个土,表示群鹿奔跑使尘土飞扬。简化为“塵”,只剩下一个“鹿”,弱化了尘土飞扬的意思了吗?“亲”字类似。把繁体的“親”简化为简体的“亲”,情况与此类似,有什么不可以呢?

如果说简化字中有些字似乎不够合理,传统汉字中这样的例子也有很多。例如“繁简同体”的“牛”字。在现实生活中,水牛也好,黄牛也罢,无一例外都是两只角,而隶书楷书中“牛”只有左半边的“一只犄角”。又如“射”字,同样是传承字而非简化字。从字面来看,左边是“身”,右边是“寸”。“一寸长的身体”应该是“矮”,怎么会用来表示“发射、射箭”的“射”呢?我们常说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在汉人文化中龙是一种能腾云驾雾、力大无穷的动物。甲骨文中“龙”是头和身体连在一起,而小篆直到楷书繁体字的“龍”都分成两半,左半部分是龙头、右半部分是龙身,岂不是身首异处?再说“魚”字。古文字里的“鱼”是象形字,像鱼的样子。繁体字“魚”的下半部是“灬”,“灬”就是“火”。“魚”下有火,难道要将鱼做熟?这几个例子告诉我们,如果像袁立那样挑剔简化字,传承字中不合理的也有很多。其实袁立分析汉字的角度就不妥。汉字不过是约定俗成的符号,我们看到一个字知道它表示的是哪个词也就可以了。字形能够表意当然就更好,可如果字形十分繁复,学习和应用都非常不便,还是把它简化为好。即使失去一些表意性,而换来的是较为易学便用,这样的简化也是可取的。

四、信息时代简化字的优势依然显著,恢复繁体字的路走不通

在汉字简化以前读书的小学生,有时要学一些笔画十分复杂的字,十分困难。有一段时期,小学语文课本的第一课是“開學了”三个字。对于一个六七岁刚刚踏入小学课堂的小孩子来说,要将这其中笔画繁琐的“開學”二字写在一个小方格中,实在有些勉为其难。繁体字“竊”很难分析,而简化字“窃”从穴切声,一望便知。繁体字“竈”难认难写,简化字“灶”易学便用。简化字的优势非常明显。

中国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随着科技的发展,个人电脑迅速进入千家万户,中文信息处理系统日渐成熟。电脑已然取代纸笔成为主要的书写工具。因此有人提出,对于敲击键盘输入汉字来说,笔画的多少没有差别,汉字简化的必要性大大降低。这种认识不全面。就在现代,手写汉字虽有减少,而绝非一切手写的机会都不复存在,所以还要学会书写简化字。同时,就电脑的屏幕显示来说,简体的“锣钻缆凿”要比繁体的“鑼鑽纜鑿”清晰得多,可以大大节省目力。当今社会,智能手机已成为男女老幼的日常必需。手机屏幕上的汉字往往很小,如果使用繁体字,会给阅读带来较大困难。尤其是一些形体相近的字,很容易模糊不清,难以分辨,进而损伤目力。相反,使用简化字就大幅提升识别清晰度,节省目力,提高阅读效率。

就对外汉语教学而言,我们希望我国的汉语汉字能够走向世界,在沟通中外文化交流中架起一座文化桥梁。许多西方人学习汉语并未感到吃力,但学习汉字却往往力不从心。在他们的眼里,“一个汉字就像一幅图画”。繁体字因为笔画繁多、结构复杂,学习起来更为困难,不少外国人学习汉字往往半途而废。而学习简化字比学习繁体字容易,能够减轻学习困难,提高学习效率,这对汉字跨出国门、走向世界,大有裨益。这在扩大中国传统文字的影响力,加强东西方的文化碰撞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

推行简化字是实现语文现代化的组成部分,半个多世纪以来简化字在争议中稳步前进,已经在民众中扎下了根。据2004年发布的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的数据,平时主要写简化字的人占被调查人口的95.25%。在十年后的今天,这个数字只会增加,不会减少。这些年,社会上总有人用种种理由提出要废除简化字、恢复繁体字,这条路是行不通的。有的歌星曾经以繁体的“進”和简化的“进”作对比,认为繁体的“進”从辶从佳,往前进就渐入“佳”境,而简化的“进”从辶从井,往前走就掉到井里。他没有看清繁体“進”的右上部分是“隹”而不是“佳”,结果出了丑。这次袁立以维护传统文化为名,要求恢复繁体字,响应者寥寥,可见汉字简化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

五、我国大陆推广简化字,但对繁体字从未丢弃

在中国大陆推行简化字之后,尽管繁体字的使用范围缩减,但繁体字却从未废止。《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文物古迹;书法、篆刻等艺术作品;题词和招牌的手书字;出版、教学、研究中需要使用繁体字等诸多情形下,繁体字完全可以使用。

中小学作为基础教育,要以传习包括简化字在内的规范汉字作为教学目的。当今社会通用的是简化字而非繁体字,因此,掌握简化字完全可以满足他们升学、工作的需要,无需另外学习繁体字。对于文史、考古等相关专业的大学生,需要直接读懂用繁体字印制的古籍,繁体字则必须掌握。其他专业的大学生、其他行业的从业人员,没有接触繁体字的机会,则应将精力集中在正确掌握、应用简化字。当然,如果个人对繁体字有兴趣,在业余时间愿意学习繁体字,不受限制。

如果不能掌握包括简化字在内的规范汉字,当这些学生走向社会、走上工作岗位,都会遇到很大的困难。前几天有一则报道说,一名前去求职的大学生,应用人单位要求写下一篇400字左右的简历,然而令人咋舌的是,仅仅400字中就出现24个错别字,结果没有被录用。因此我们说,就一般文化程度的读者、一般生产战线的工作者而言,没有使用繁体字的现实要求,也应当把学好简化字作为首要目标。

致谢:本文在写作中得到光明网记者张心怡女士的协助,谨致谢忱。

猜你喜欢

小篆繁体字古籍
哈哈镜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宋伯军小篆作品
关于版本学的问答——《古籍善本》修订重版说明
汉字繁简再引热议
关于古籍保护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小篆的结构练习(一)
小篆的四个特点
我是古籍修复师
小篆的笔顺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