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渗透课程模式开发与实践研究
2015-03-20单凤儒
摘 要:本文提出,要突破课堂教学垄断地位,打破传统课程边界,设计开放式课程结构,实现多维度、多渠道的教学与生活的深度渗透,构建生活渗透式课程模式。生活渗透课程模式的内在机制就是教学与生活的双向渗透。这种双向渗透机制的要求,主要通过生活化课堂与生活化训练两个基本路径实现的。
关键词:生活渗透课程模式;无边界教学;生活化课堂;生活化训练
素质,特别是社会能力素质的形成有其固有的特点,与学生的科学技术素质的形成具有显著不同,因此必须选择不同的培养路径与课程模式。但令人遗憾的是,当前各类高校以及各类课程大都采用课堂化、灌输式、无差异的课程模式。这是我国学生社会能力培养乃至整个素质教育成效不理想的症结之一。突破这一瓶颈的要旨在于更新教学理念,打破课堂的垄断地位,创新与开发生活渗透课程模式,衔接并延伸至生活中的长期养成。
一、基于素质养成观和生活教育观创建生活渗透课程模式
学生的社会能力素质与学生的科学技术能力素质相对应,指作为社会或群体中的个人,与他人交流、合作、共同生活和协调工作的能力性素质。拓展开来,在广义上还可以包括管理、语言、教育等门类中的一些能力性素质。社会能力是在必要指导下自我养成的,而不是他人“教会”的;是在学习必要知识基础上自我训练和在生活实践中养成的,而不是老师“讲会”的;社会性能力的培养“三分靠课内,七分靠课外”;社会能力素质是经过潜移默化的不断积累,长时期养成的,而不是一蹴而就的。
所谓生活化渗透课程模式,是指基于素质长期养成观,突破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封闭的课程结构,以教学与生活双向渗透为机制,以生活化训练为重点,构建生活化课堂、学习化生活,线上线下融合的开放化、结构化、生活化,实现多维渗透的课程模式。
二、生活渗透课程模式开发与构建
生活渗透课程模式开发与构建,是对传统以课堂为中心模式的突破与创新,因此,最首要的是更新教学理念,以正确的素质培养观来指导课程模式开发的过程。
1. 更新教学理念,理清课程模式创新思路
(1)跨出教师主导的素质“被教育”误区,树立学生自学自构自养的培养观。一是从素质教育以课堂灌输为主,转变为以生活渗透为主;二是从素质教育注重知识传播与政治说教,转变为注重思想转化、健康的心理体验与社会能力培养;三是从素质教育靠加强管理与硬性约束,转变为激励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建构,自我养成。
(2)突破传统封闭、僵化的课程结构,树立无边界教学的课程开放观。以培养社会能力素质为目标的课程,一是要打破课堂教学占垄断地位的传统课程体系,构建有多种教学或训练要素组成的结构性课程体系;二是要突破课程边界,使教学延伸、渗透进学生的所有生活之中,实施“无边界教学”;三是打破传统、僵化的课程设置机制与无差异课程结构模式,建设依据课程内容需要,灵活组合的差异化、个性化课程结构模式,可以实现碎片化、泛在化学习。
(3)打破传统的高度划一、长时间固化的内容体系,构建多样化、即时性、动态化内容体系。一是从素质教育内容的高度统一,转变为反映时代特征、地域特点、学生个性;二是从素质教育内容长期固定不变,转变为经常更新,更加鲜活,并形成动态调节机制;三是从注重空洞的大道理、抽象概念,转变为紧密联系社会实际,联系学生的直接经验,注重学生的实际体验。
(4)摒弃急功近利的强化速成思想,树立社会能力素质长期养成观。一是从急功近利的速成观,转变为注重长远,放眼未来;二是从做表面文章,转变为抓根本,打基础,引导学生深度思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三是从注重短期目标实现,转变为注重实效,日积月累,真正使科学的理论进头脑,社会技能修炼好,良好行为成习惯。
(5)破除传统信息观,树立互联网思维与大数据理念。一是突破原有认知生活范畴的视野,转变为学生的生活空间包括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两个范畴;二是突破传统的以面对面为主的直接交流思维,转变为基于网络传播信息与重构课程模式;三是突破传统思维模式,转变为互联网思维,运用迭代、跨界、极致等思维创新课程模式,实现线上线下的融合,把生活渗透延伸到网络虚拟生活领域。
2. 生活渗透课程模式的要素与构建
从原理层面上看,生活渗透课程模式是受教学与生活双向渗透、线上与线下深度融合的机制支配的。渗透性学习将成为当今网络化条件下的主流模式。一方面,职业社会能力的培养与应用具有同一性,职业社会能力具有极强的生活性,因此,职业社会能力主要依靠“去课堂化”的生活化培养;另一方面,网络已渗透到社会、工作、生活、思维等所有领域,全方位、立体化渗透已成为社会认知与社会能力培养基本特征。学习与社会能力培养必将是线上线下融合,学习、工作、生活渗透,知识与技能契合的网络化、智能化、泛在化的持续养成过程[1]。
从操作层面上看,主要研究的是课程模式的要素与组合、构建。生活渗透课程模式的基本要素包括:
课程目标。课程目标表示开发与构建课程模式的出发点与归宿。首先必须明确课程的类型、教学特点、服务定位,同时依据这些目标构成因素来设计与建构课程模式。
教学主体。主要包括学生与教师。在生活渗透课程模式中,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他们不但是主体,而且是自主学习,自我管理,是生活化训练的组织者与实施者,是课程成绩的评分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练和服务提供者(如提供教学资源)。
体系。课程教学内容必须是实用的、鲜活的、有趣的。内容的载体形式应是方便学生使用、成本低廉、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内容必须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并尽可能多地联系学生直接经验。
活动要素。生活渗透课程模式是由一系列教、学、做等活动构成的,而且教、学、做三位一体,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2]。因此,活动要素成为课程模式开发的关键要素。课程活动要素主要有:(1)教师讲授。必须是精讲,讲体系、讲重点、讲难点;包括现场讲授与在线讲授视频。(2)学生自学。活动的主体要素,是自主的、基于兴趣的、自我控制的;可以在线上,也可以在线下。网络化条件下,学生的个性化、碎片化学习可能导致所学知识的不系统性。由于这种知识的碎片化是由学习的碎片化造成的,解决之道是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建构个人的知识体系,而不是盲目跟从前人确定的学科知识体系[3]。(3)生活化训练。这是生活渗透课程模式的重中之重,只有学生在课外能自主地结合日常生活进行实际训练,才有可能培养社会交往意识,练就社会交往能力,实实在在地培养社会能力素质。(4)研讨与交流。这是区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非常重要的活动形式,包括师生交流、生生交流。(5)考核。这是与课程改革相配套的重要内容,传统的考核无法兼容生活渗透课程模式新的活动要素。在生活渗透课程模式中,采用的是全程化、全员化、虚拟化考核机制。
教学组织形式。适应生活渗透教学方式的需要,传统直线制的教学班形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学习团队,即课程模拟公司,以方便学习交流,自我组织与控制训练,评估成绩等。
网络媒体。在互联网时代,生活渗透的一个重要领域,就是教学与网络虚拟生活的渗透,这是学生实现自主学习,泛在学习,独立、广泛、便捷地获取知识的基础条件。这不但实现了教学与生活向虚拟世界的拓展,而且,使课程所有涉及的信息传播与交流更加高速与便利。
时空配置。生活渗透课程模式的时空配置主要涉及:教学总学时及各种活动要素所占比重;所有课程活动要素的空间位置分布,特别是课外生活化训练的场景选择、地点、设施条件等。
激励与约束机制。任何课程的实际效果最终将取决于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因此,激励机制是保证课程模式有效性的关键要素;而控制机制也是很重要的,没有必要约束而完全靠学生自觉的课程模式是不可能成功的。
约束条件包括:课程类型与学时,课程的类型、特点与学时数是课程模式设计与构建的重要约束条件;网络与其他环境,生活化课程模式的设计与构建,特别是实施,依存于一定的网络环境与其他条件。
上述的课程要素与约束条件共同组合与构建成生活渗透课程模式。通过对上述要素与条件的不同配置与组合,可以构建成各种个性化课程模式。
三、生活渗透课程模式的实施与控制
生活渗透课程模式的内在机制是教学与生活的双向渗透。这种双向渗透机制的要求,主要通过生活化课堂与生活化训练两个基本路径实现的。
1. 生活化课堂的情景化、通透化与全员化
所谓生活化课堂,是指要尽可能将社会职业生活实践与日常生活实践渗透进课堂教学的过程之中,使理论讲授、社会实践、学生认知之间实现高度契合,以使学生真正建构能够复原与应用于实践的知识结构。生活化课堂由三个要素构成:一是理论情景化。讲解重要理论,要嵌入案例,使抽象理论借助鲜活事例实现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吸引学生兴趣。如笔者尝试在讲管理理论时运用讲故事教学法就取得较好效果。二是讲授通透化。教师的讲授,不但要把理论本身讲得清楚透彻,还要联系社会实践,打通理论与提炼理论的社会实践之间的关系;还要联系学生的直接经验,在学生大脑的已知边缘区接受并建构新的认知结构,以克服杜威所讲的第一个“最大浪费”。三是参与全员化。课堂互动,不只是个别学生的发言与参与,而应吸引全体学生参与,使课堂成为在老师指导下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表现自我,师生交流的平台。
2. 生活化训练的结构化、实效化与常态化
教学与生活双向渗透的另一个,也是更为重要的路径就是生活化训练。这是生活渗透课程模式的重点与核心。生活化训练由三个要素构成:一是训练内容与形式的结构化。为保证落实与便于操作,必须对训练的目标、内容、形式与要求做出明确、具体的规定,实现训练的高度结构化。如具体要求“四做”:做身边实际项目,做计划方案,做过程记载,做简要总结。二是训练实效化。不但对生活化训练有明确的要求,还要在实施过程中,调动学生训练的积极性,提供必要的指导与帮助,一定要注重实效,切忌走过场。如笔者上学期的课程中,一位学生策划在刚刚被取消小卖部(为净化教学环境)的教学楼内设置自动饮料贩卖机的建议,受到学校高层领导的重视,现已依策落实。三是生活训练常态化。课程中安排的生活化训练,着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训练思路,逐步实现习惯化。
3. 激励与控制机制的构建与运行
构建生活渗透课程模式并付诸实施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构建科学而有效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激励与控制机制。没有有效的激励与控制机制,再好的课程模式也是难以取得好的效果的,对于生活渗透这种创新性课程模式不但难以取得成效,还会陷入形式化怪圈。
激励机制是学生积极参与训练的动力机制。主要包括四个子机制:一是兴趣激励。二是参与激励。三是沟通激励。四是竞争激励。
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同时,还必须进行必要的约束与控制。单靠学生的自觉性还是难以有效实现训练目标的。控制机制主要包括四个子机制:一是规范控制。二是团队控制。三是氛围控制。四是考核控制。
4.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再造
生活渗透课程模式的创新与构建是无法单独进行的,必须有赖于学校的整体改革,特别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再造。
创新课程模式正式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并对课堂教学、课外训练、学时安排、成绩评定等做出相应调整。特别是必须将碎片化在线学习、学生全员互评成绩、日常生活中的生活化训练均纳入正式课程活动与考核体系之中,承认学分,认定为学分绩点构成因子。
实现创新课程模式的制度化,制定有关课程设计、实施、控制、考核与评价等所有规范,植根于人才培养方案体系内的制度规范体系,实现创新课程模式的规范化与制度化。
同时,学校必须有与之配套的政策支持、教学管理、学生与师资管理,以及网络及其他环境与条件建设。
参考文献:
[1] 单凤儒. 论大数据时代企业经营者社会资本培育机制创新:以生活为媒介的“双网”渗透培育机制探究[J].中国软科学,2014(6).
[2] 陶行知. 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126.
[3] 王竹立.新建构主义:网络时代的学习理论[J].远程教育杂志,2011,29(2).
[基金项目:2011年度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基于学生职业社会能力养成的生活化渗透式课程模式开发与实施研究”(项目编号:DJA110287);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基地专项立项(项目编号:JG12ZXY30)“自构导向—生活渗透—全程养成的素质培养机制研究”]
[责任编辑:周 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