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母亲》中的情感压抑与人物孤独内心的形成

2015-03-19李敏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5年3期
关键词:表达方式母亲

李敏

内容摘要:《母亲》中的伊丽莎白和乔治代表了安德森笔下众多不善言辞、郁郁寡欢的人物形象,固执的个人理想与压抑的现实环境之间的冲突,造成了人物内心的焦虑与苦闷无法正常释放,彼此之间无法建立正常的交流方式。一旦最简单直接的表达方式被放弃,伊丽莎白和乔治只能面临情感受阻的困境,寻求对方的理解更是无从谈起,注定要在孤独中度过一生。

关键词:沟通的缺失 表达方式 寻求理解 孤独处境

《母亲》是安德森作品《小城畸人》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篇,小说全篇笼罩在一种阴郁苦闷的氛围中,每个人物都沉溺在幻想所构建的世界里不可自拔,压抑内心的渴望和需要,不愿意借助对话这一最简单、最直接的途径来释放情感,使得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子之间无法建立正常的交流方式,人物之间的关系也因此显得怪异甚至扭曲。造成这种状况的直接原因就是交流和沟通的缺失。人类世界不是一个寂静无声的世界,而是一个众声喧哗的世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是靠对话来维系的,没有对话,或者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具有实际内容的对话,人与人之间就会出现无法逾越的情感障碍,巴赫金说:“一切莫不都归结于对话,归结于对话式的对立,这是一切的中心。一切都是手段,对话才是目的。单一的声音,什么也结束不了,什么也解决不了。两个声音才是生命的最低条件,生存的最低条件。”人们在对话中表达思想、交流感情,让对方充分而完整地了解自己的真实意图和心底最真切的感受,离开了对话,这一切就不可能实现。情感的交流不仅仅依靠心灵的对话,语言的直接交流往往更能表达彼此的内心。当正常的语言交流无法实现时,隔膜就会产生,双方都无法自由地表达真实情感,于是彼此的关系也就变得疏远而冷漠。

《母亲》中的每个人物,从内心来说,都抱有深沉而强烈的感情,却苦于找不到正确的宣泄方式,因此不得不承受无人理解的痛苦和孤独的煎熬。汤姆·威拉德和妻子伊丽莎白都一味地执着于各自的梦想而不肯去理解对方的想法,除了敌视对方就是苦恼自己的抑郁不得志,他们永远试图避开对方,从来不曾付出努力去消除彼此之间的憎恨;汤姆丝毫不了解他的儿子乔治在想什么,或者说他从来都不愿意去了解,即使在与儿子的交谈中,他也只是一味向对方灌输自己的期望,而不是试图去聆听对方的想法;小说中提到伊丽莎白和乔治之间“有一种深刻的、不可言喻的感情上的联系”,然而双方都不知道如何在日常的交谈中将这种感情表达出来,伊丽莎白习惯于以祈祷的方式默默倾诉对儿子的期望,乔治则习惯于在自言自语中宣泄无法诉诸于口的内心,他们之间的交流“毫无意义,只是一种形式”。小说中发生在母子间的几处对话都没有任何具体的内容,而且形式几乎没有任何差别。

第一次对话发生在伊丽莎白生病,乔治来看望她时,气氛沉闷而尴尬,只能用这样的对话来减轻窘迫感:

“我想你最好出去和小青年们玩玩。你在室内待得太久了。”

“我想我出去散散步吧。”

第二次对话发生在小说结尾处,乔治告诉母亲自己不愿意接收父亲的建议,希望远走他乡,在令人难堪的沉默之后,母子之间又出现了这样的对话:

“我想你最好出去和小青年们玩玩。你在室内待得太久了。”

“我想我还是去稍微散步一下吧。”

对于伊丽莎白和乔治而言,母子之间自然亲密的交谈是他们完全不熟悉甚至试图逃避的,如此苍白无力并且丝毫不能折射人物所处境况的对话却重复出现。语言在这里失去了交际功能,更谈不上交流情感,只是苦闷生活中的不得已而为之。伊丽莎白对儿子的爱找不到表达的方式和宣泄的出口,乔治面对母亲也总是感到尴尬和不知所措。母子二人都试图让对方理解自身的感受,然而表达的方式却显得生硬而别扭。这些机械、沉闷的对话正是人物缺乏沟通能力的体现。无法正常地交谈,无法倾诉情感,无法将真实的内心世界展现给对方,内心的欲望得不到缓解,令人难堪的场景才会经常出现。

在这样的处境中,小说中的人物只能封闭内心,压抑倾诉的渴望,依靠独白的方式来袒露内心的情感。在乔治身上,伊丽莎白寄托了她最大的希望,她期盼着他能实现两个人共同的理想,那是她从少女时代延续至今却一直无法实现的理想。尽管这种期盼是如此强烈,她却无法以一种最简单、最自然的表达方式让乔治感知到她的心意,与乔治的每次交谈都是以毫无意义的对话告终,她唯一能做的就是在独处时,在乔治的房间里跪地祈祷:“‘即使我死了,我也要想法使你不致失败,她嚷道,她的决心是这么大,全身都颤动了。她的眼睛灼灼闪光,她握紧了拳头。‘要是我死了,看见他变成一个像我一样没价值的、乏味的角色,我一定要重新活过来的,她声明道,‘现在我恳求上帝给我这个特权。我要求这个特权。我情愿为这个特权偿付代价,上帝不妨用他的拳头打我。我心甘情愿承受任何可能遭到的打击,只要允许我的孩子为我们两个人有所表现。妇人踌躇地顿了一下,瞪着眼扫视小青年的房间。‘可是也别让他变得精明而发迹啊。她含含糊糊地补充道。”母亲将希望隐藏在心底,并且期待着乔治能够体会到她的心意,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在缺乏沟通对象的情况下,仅仅依靠自我内心的呼喊是无法获得感情上的回应的。

同他的母亲一样,乔治不善于交流,不知道该如何表达真实的想法和感受,面对母亲时,他总是感到尴尬和心烦意乱,而不愿意向母亲敞开心扉,抚慰母亲备受压抑而又苦苦挣扎的灵魂;面对父亲的指责,他选择沉默不语,而不是将自己真实的想法告诉父亲。就像伊丽莎白习惯于偷偷祷告一样,乔治习惯于自言自语,当他无法面对面地与母亲进行沟通时,他只能通过自言自语来抒发心中的情感。乔治的自言自语给予伊丽莎白“特殊的愉快”,因为她可以从中获得她渴望的情感慰藉,而这正是她在正常的交谈中无法得到的。母子之间的感情交流就是通过这样略显怪异的方式来维系的。如果说这种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加深了存在于他们之间的“秘密联系”,却也阻挠了双方自由表达各自想法的意愿,使得原本应该自然亲密的母子关系变得生硬。

伊丽莎白从乔治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她希望乔治能够完成她当年的梦想,然而一旦面对乔治,她却只能选择沉默,向乔治倾诉她内心的愿望和憧憬无疑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乔治目睹了母亲的悲哀与挣扎,继承了母亲的梦想和迷惘,从内心深处来说,他对母亲的痛苦和母亲寄托在他身上的期望有着深刻的感触,他也期望母亲能够理解他的想法并给予鼓励和支持,然而不幸的是,他无法坦诚自然地面对母亲,对于母亲渴望的感情上的抚慰,他总是感到无能为力。毫无疑问,感情上的回应是每个人物内心强烈的需求,然而在寻求这种回应的过程中,伊丽莎白和乔治都放弃了最简单直接的方式,在不知不觉中回避着内心向对方倾诉的愿望。语言的匮乏、沟通的缺失,导致了他们得不到所渴望的理解和支持,无法排解内心的孤独,无论是母亲还是儿子,都只能在孤独中、在无人处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孤独地生、寂寞地死,是他们无法摆脱的命运。

参考文献:

[1]Crowley, John W., ed., New Essays on Winesburg, Ohio.《<小城畸人>新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刘树蕙、付宇、张凤英,“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意识流——舍伍德·安德森和他的《母亲》评介”[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3]舍伍德·安德森,《小城畸人》[M],吴岩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4]杨梅,“逃脱不了的命运——解读舍伍德·安德森的《母亲》中人物的悲剧性”[J],考试周刊(文学语言学研究),2007,(37).

[5]虞建华等,《美国文学的第二次繁荣》[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6]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M],李辉凡、张杰、张捷、华昶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88.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江淮学院)

猜你喜欢

表达方式母亲
母亲的债
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研究
将感悟能力培养植根于有效的阅读活动中
柳州都乐岩溶洞景观的特色表达研究
图案的艺术表达
给母亲的信
婉约与豪放
多了或少了的岁月
悲惨世界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