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独立学院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2015-03-19程春泉

党史文苑 2015年2期
关键词:入党积极分子创新实践独立学院

程春泉

[摘 要] 在独立学院大学生中开展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工作是高校党建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模式和实践,对于建设和培养高素质的学生队伍,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独立学院 入党积极分子 培养 创新实践

近年来,借助国家对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的东风,独立学院的数量和在校人数的日益增多,大学生党员队伍发展质量和培养模式将成为当下高校党组织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基层党组织的一项基本任务就是要对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进行教育和培养[1]P86-87。培养好、造就好更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措施过于单一。通过对南昌的几所独立学院的一些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中获悉,部分独立学院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都仅限于在党校集中理论学习,少数学校会穿插赴“小平小道”“八一起义革命烈士塔”等基地实践活动,在创新活动内容和方式方法上缺乏主题思想。入党积极分子把党校的政治理论学习当成是完成一门类似“专业课程”的学习任务,同时由于党课教师授课水平差异较大,讲授内容死板枯燥,一味采取“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模式,课时安排大班集中授课,课后师生互动少,使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内容缺乏系统和连续性,从而影响了整体培训效果。

2.入党积极分子的入党动机和标准把握不准。新生入学后,很多学生通过老师和家长的鼓励会积极提交入党申请,要求加入党校学习。然而他们的入党动机也是多样的,绝大部分同学的入党动机是端正的,但是也有少数同学存在一定的功利性和盲目性[2]。各学校对入党标准和要求不一样,有的学校在制定相关制度的时候会对标准进一步细化。往往出现各学校在推荐入党积极分子过程中,有的把学生成绩排名、课程挂科和相关违纪都作为硬性条件,而有些学校对标准放宽。可见,在对入党积极分子的选拔标准没有做到完全统一,单纯地以学生的申请书、谈话、个别群众意见来了解其入党动机,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也将会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引导和培养产生消极的影响,严重制约独立学院学生党建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

3.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联系人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通过调查和会议咨询,绝大部分多入党积极分子认为培养联系人的作用发挥不够明显,培养措施力度不够,与培养联系人间的沟通交流甚少,部分入党积极分子无法准确说出自己的培养联系人。按照要求,每季度在上交思想汇报后要与培养对象组织谈话,平时要及时汇报个人思想情况,但是在现实中,很多入党积极分子不会主动去找联系人汇报思想,加上很多联系人身兼数职,自然也就淡化了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和培养。甚至出现了《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考察登记表》中培养联系人对培养考察意见填写内容不够详实、具体,优点多,缺点少,或者只写优点,不写缺点,未能如实反映出入党积极分子期间的表现,并且不能及时将培养考察意见反馈给被培养人[3],也就极大弱化了对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效果,必然难以保证大学生党员质量。

二、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条件受限。由于独立学院按照民办机制运作,职工身份呈多样化,职工相对年轻,大部分都是刚刚毕业的本科生或硕士研究生,他们担任辅导员的同时兼任党支部书记,由于经验不足,精力有限,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日常教育工作欠缺。一些系支部和培养联系人对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在发展党员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到位,他们认为培养工作只是走走形式,关键在于入党积极分子自身能力建设。从现在了解的独立学院整体情况看,较多的独立学院主要是采取上党课的方式和上级要求的一些政治理论学习实现入党积极分子的培训,在实践中,这种单一的培养模式是远远不够的,对培养联系人也没有检查、考核等要求。甚至有部分入党积极分子不按时上交思想汇报,等发展的时候再来催交或临时补充材料,也没有制约机制加以追究,使培养教育工作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

2.基层党组织培养积极性不高。每学期,上级部门下达到系支部、班级具体的入党积极分子人数,按照入党的基本条件择优推荐,这对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整体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省内独立学院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现实状况分析,很多基层党组织对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工作不重视,只是按照统一部署的党课学习“规定动作”,而没有诸如选拔教育、深化教育等“自选动作”。因为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工作水平、教育质量,与各级基层党组织的年终考核和部门、班级评优没有直接挂钩,必然导致基层党组织对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工作不够重视,对提升入党积极分子整体水平难以实现。

3.入党动机不纯、标准不一。每年大学新生开学后,伴随着入学教育、主题班会开展,以及周边学长学姐们关于入党对个人今后发展的建议,许多同学积极主动向党组织提交入党申请书,毕竟每次参加党校学习的名额有限,加上对新生情况不熟悉,就导致选拔上存在不全面,对参加活动积极和班干部优先推荐,不能够排除他们当中有少数同学在入党动机上存在功利性和盲目性。有的同学为了将来在就业中增加砝码而要求积极入党;有的同学是因为家人的期望而积极入党;有的学生在入党问题上有从众心理,看到周围同学都递交入党申请书,自己也随大流申请入党,这些带有功利主义入党动机导致他们在思想上对党的认识不足,对党的知识了解不够,缺乏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先锋意识,严重制约着独立学院学生党建工作的整体水平[4]。入党标准在严格遵守党章规定的同时,要与学院党建工作实际相结合,制定学生入党标准、规章或意见,使班级成绩优秀的、活动积极、思想动机端正的同学推荐进入到党的组织中来前期学习、集中学习和后期深化。如果想确保党员教育质量,入党选拔关是极其重要的。endprint

三、探索独立学院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工作体系运行机制

目前较多独立学院主要还是采用上党课的方式实现入党积极分子的培训,从培育教育实践来看,这种单一的培养教育方式是远远不够的,可以探索对入党积极分子在选拔教育(两课)、集中教育(党校)、深化教育(实践)三个方面来构建较为完善健全的运作机制,逐步形成结构完整、分工合理的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养模式。

1.结合学院特性,拓宽培养路径。独立学院用人机制灵活,办学自主权较大,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面对与母体高校办学过程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我们都还缺乏十分有效的应对机制、措施和办法。独立学院的灵活性办学机制使得学院除了可以不断加强对青年学生进行系统的党校理论教育之外,还可以探讨给学生上好社会实践课。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质量直接关乎到是否搞好党组织的自身建设,也只有不断去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管理和教育,不断去创新实践教学内容,才能让学生在实践尤其加强深化教育(实践)方面的培养,做到理论和实践全面衔接和结合。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目标,通过举行校园内外活动并创新活动形式,增强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参与积极性,比如利用寒暑假带领部分积极分子赴红色革命基地参观学习,与社区养老院结成对子志愿服务,邀请优秀校友党员回母校给学弟学妹们作报告等,一方面可以让入党积极分子开阔视野,培养他们动手能力和协调处理能力;另一方面,有助于不同专业同学间相互了解,建立友谊,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能力。

2.加强组织管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独立学院实行的是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如果要求党组织在学院工作中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就必须要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参与院务决策的处理,监督学院工作的合理机制。党支部在培养积极分子的过程中,不仅要通过培养人对进行思想教育和引导,更要将积极分子纳入到支部管理的范围内。要将积极分子划分到各个党小组中,邀请积极分子参加支部生活会和支部活动,及时对落后的积极分子进行帮扶。要积极利用现代化网络手段对积极分子的思想困惑进行引导,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学生党支部是党的基层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加强党组织在独立学院中的政治地位,还需要不断强化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重视在青年学生中发展党员的工作,不断为党组织输送新生力量,根据形势的发展,不断加强对培养联系人的培训工作,把学生党建工作作为培养联系人的重要职责,列为日常培训和考核的重要内容,引导他们把党建工作融入到学生思想教育的全过程,以良好的素质和道德风范影响教育广大入党积极分子,使他们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学生党员。

3.丰富考察方法,健全考察机制。首先,要对入党积极分子的考察实现标准化、科学化,改善高校对入党积极分子考察现状,避免片面评价学生综合情况。要对大学生的“德”和“智”分别制定标准,在同一群体中进行考察比较,同时,要实现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管理成果信息共享,形成对积极分子全面考察的局面,在对起点较低的入党积极分子在培养教育的过程中,要采取平等对待的态度,对学生做出科学客观的评价。其次,要丰富积极分子的考察方法,采取多对一或者多对多的方式进行考察,建立考察公开机制,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到培养人对他的评价,避免考察方式形式化。也可以通过实践活动中的个人表现,综合考察积极分子的综合素质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程术兵.创新独立学院学生党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14(4)

[3]孙化斌.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工作研究[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3(1)

[4]肖晶.创新独立学院学生党建工作模式的探讨[J].科教文汇,2010(8)

责任编辑 马永义endprint

猜你喜欢

入党积极分子创新实践独立学院
浅析班组文化建设与创新实践
高中地理的创新教学研究
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新时期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意义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独立学院法学专业的学科特色及其发展研究
以微课教学促进独立学院国际经济学应用性教学转型
独立学院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生寝室片区化管理研究
论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工作的政治社会化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