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风险导向下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及应注意的问题
2015-03-19
基于风险导向下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及应注意的问题
成都飞机工业(集团)公司李素清
摘要:加强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对于考核、选拔领导干部,监督管理领导干部守法守纪、尽责,督促企业合法经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有着重要作用。本文对在风险导向下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应注意的重点,战略决策、经营管理、绩效、资产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风险导向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进一步强调要加强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强化对领导干部权力运行的制约与监督,坚持从严管党、从严治党。由此可见,经济责任审计在深化改革,维护社会经济安全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和社会各层对审计监督的要求与期望也越来越高,要真正发挥好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顺应形势发展需要,对领导干部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有效监督,关键在于不断深化审计内容、强化审计职能,并引入以风险为导向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相比传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导向下的经济责任审计着眼于对引起企业经营风险的关注,更利于客观地确定审计范围,揭示被审计单位更深层次的问题,避免传统模式下以历史经验作判断的随意性,从而更好的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果。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宽而广泛,如何在风险导向下实施审计并达到提高经济责任审计效果呢?笔者认为,应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重点:
一、审计企业战略、重大决策及重大事项
战略与决策,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发展及未来走向,是领导干部权力运行、职责履行中最重要的内容,尤其是那些重大的战略、重要的经济决策、事项,对企业的作用和影响往往更大,甚至危及企业的存亡。因这些重大决策事项容易在企业经营运作中出现舞弊或失误造成企业困境、危机,所以必须把企业战略和重大决策、事项作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风险导向下,企业战略、重大决策事项的审计主要审查战略、决策事项的可行性、民主性、科学性及效益情况,并关注对企业经营风险的影响。主要内容包括:企业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的制定和调整、资本运作、重大科研及研发项目、工程建设项目、重要物资采购以及大额资金运作等。审计企业战略,应结合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外部环境和所处的行业环境,着重审查战略的全局性、长期性、可行性,分析和评价企业战略层面与宏观层面的风险,如是否因战略过激,导致过度扩张而出现断崖隐患;审查为实现构建的战略目标着力开展、经营的项目和事项,分析评价其效益性及对经营形成的影响等。重大决策、重大事项的审计,着重落实决策、事项的内容是否合法,决策过程是否科学、合理,决策执行是否规范、民主;是否存在急功近利,对国家政策指令估计不足导致项目、产品重大损失,甚至经营失败;是否存在利用资本运作、重要物资采购、工程建设等项目事项,进行暗箱操作,以权谋私等。
二、审计任期内履职绩效
履职绩效是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重要衡量指标之一,因此应把履职绩效作为重点进行审计。通过对企业领导人履职的经济目标实现及效益情况的审计,问责与问效相结合,可以从量化上对企业领导人任期内的工作情况、经营业绩和经营管理能力等作评价,也有利于促进管理、规范秩序。这种量化评价,主要通过一系列的经济指标等来体现,主要内容有:经济目标实现情况。包括:经营收入、利润、经济增加值,成本费用利润率,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净资产收益率等经营方面的目标;产品任务量,设备管理的设备完好率、设备利用率,质量管理的产品交检合格率、单项超差率等管理目标。通过对指标的测量计算,核实其真实性、合法性,测试其完成情况,进而恰当的评价企业领导人履职的经济目标效果状况;任职期间实现的效益。着重关注企业是否持续获得良好的经营收益,财务收支是否真实合法,是否存在虚报收入或重大潜亏隐患,以及企业在经营中利用人力、物力、财力不断改善经营管理、降低成本的效果等。主要通过分析性复核程序,审核并分析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信息,与行业比较、与历史记录比较,进行综合评价。需要注意的是,在经济环境、行业环境都向好的情况下,而企业的效益却驻足不前,成本费用居高不下、持续维持在微盈利甚至亏损状态,此时应考虑是否存在过度职务消费、隐性开支或转移利润等的可能。这种情况隐秘性强,不易察觉,风险尤其大,如利用各种名目公款吃喝、以低值易耗品等名义购买物品或大量购物卡发放。
三、审计资产安全完整情况
资产是企业生产、生存的物质基础,在企业构成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必须把资产审计放在重要位置。资产审计主要包括固定资产、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及无形资产等。通过对资产的审计,核实资产的真实性、安全性、完整性及增减变化,可以恰当的评价任职期间企业资产的管理状况及现有资产状态,促进资产管理和践行履职责任。审计资产,应着重对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通过盘点、查阅、核对及询证等核实其数量、品质和价值;对无形资产查核其权属与价值;以及对投资审核其投资产权、计价,分析评价投资效益、投资管理情况等,重点落实资产有无浪费现象或流失情况,有无潜亏风险因素或隐瞒资产情况,以及资产是否受侵犯、损害。在对资产审计同时,还需要对负债、权益的真实性进行审查,以使在此基础上对企业资产保值增值情况进行公证的评价。对于资产损失,应当全面、历史地看问题,分析问题产生原因及根源,分清前任与现任的责任界限,进而确定领导人应承担的责任。
四、审计职工薪酬及发放
职工薪酬对企业和个人而言都显敏感,因其涉及到企业各层的切身利益,也容易从中滋生腐败或者影响企业稳定,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高风险领域,因而应作为审计的重点。审计职工薪酬,目的在于维护财经纪律、促进管理、防范舞弊。在风险导向下,应从薪酬政策入手,分析当前环境下薪酬政策对财务报告、对企业的影响,并通过验证、分析计算等程序对薪酬进行审计。结合合规性、合法性,职工薪酬审计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首先,着重审查包括工资、奖金在内的工资总额是否超过董事会或上级管理部门审批下达的控制数、工资总额增长是否与企业效益相匹配;其次,计提的社会保险费(五险一金)是否符合国家规定比例、计提基数是否恰当,是否按照规定及时足额缴纳;再次,职工福利费是否在规定的范围内使用或切实用于职工生活设施的改善等。对职工薪酬的审计,尤其要注意的是隐性福利或额外发放。如在监管不完善的体制下,不经职工薪酬项目以各种名目发放的嘉奖、津贴等,或者小集体、小班子获利,这种情况往往是小班子成员绕开董事会、上级及职工的监督进行联签,频繁发放各种嘉奖,侵害企业的整体利益并形成企业不稳定因素。大型企业还应注意是否存在转移到下属单位额外发放的情况。
五、审计内部控制健全有效情况
在风险导向下,尽管审计由原来的以控制测试为中心转变到以风险评估为中心,但是并不意味着弱化或不进行内部控制审计。一个企业的内部控制建立是否健全、执行是否有效,直接影响到这个企业会否
因缺乏控制而导致舞弊或责任问题的关键。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审计,主要审计内部制度建设的完善、运行的顺畅以及执行的效率效果状况,应从企业层和业务层两层面着重对关键控制进行测试、评价;企业层面,一是重点审查企业治理结构的设置与实施,审查其是否科学、民主,决策、执行、监督是否相互分离并形成制衡,是否存在权责分配不合理而发生推诿扯皮、运行效率低下情况或管理层凌驾于内控之上的直接违规操作;二是审查企业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以及举措,涉及安全、质量、环境等方面是否建立了相应防范事故措施,责任是否得到落实,对紧急、重大的安全、环境污染等事件,是否具有应急预警机制;三是审查企业道德文化建设及执行效果,评价道德规范是否符合实际;业务层面内部控制主要依据业务类别进行审计,包括销售业务、采购业务、投融资业务、资金管理及合同管理等。根据业务特点,测试各业务活动中内部控制缺陷,评价风险状况。如采购业务,着重于根据采购与付款循环对整个采购过程控制进行测试评价;资金管理,则着重测试不相容职务是否分离,收入和支出是否经授权审批,是否存在账外账、私设“小金库”等情况及进行风险评价,具体如,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中未得到控制的长时间银行已付企业未(记录)付的大额未达账款,则存在资金被挪用的风险。
目前,我国正在积极推动风险导向审计,风险主导下的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在实践中也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因经济责任审计监督体系尚不完善,加之风险导向下实施审计对审计各方面的高要求,监督作用还未充分体现出来。在当前情况下,还应注意加强以下方面:加强审计人员素质的提高,改变之前知识结构的单一性。审计人员不仅仅需要财会知识,还应该加强管理学、金融学方面的行业培训,完善知识结构,掌握SWOT分析法、价值链分析技术、平衡计分卡技术等管理领域、营销领域、其它领域的审计技术,以适应经济责任综合性分析审计的需要;加强信息化建设,建立风险数据库。促进审计数字化工作资源配置,避免以往以手工、半手工收集、计算审计手段,以使审计人员可科学、有效的获取、处理审计信息,满足风险导向审计的数理分析需要。风险数据库主要用于储存各个行业具有典型的风险案例及风险信息,建立并通过各种渠道广泛收集、更新丰富这一风险资源库,有利于提高审计人员对风险的识别以及风险导向的理解和把握,从而更有效的降低审计风险、提高经济责任审计效果。
参考文献:
[1]朱锦余,赵新杰.经济责任审计[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2]胡春元.风险导向审计[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3]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中共中央、国务院批2010年12月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
[4]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实施细则,2014年7月27日中央纪委机关、中组部、中央编办、监察部、人社部、审计署、国资委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