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类专业出版社的数字化道路
2015-03-19张磊
张 磊
建筑类专业出版社的数字化道路
张 磊
近年来,数字出版的浪潮汹涌而来。在这种浪潮之下,专业化的出版企业要增强数字出版意识,培养既懂专业又懂数字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建立专门的数据库,对内容资源进行深度加工;实现出版流程的数字化。
数字出版;出版转型;营利模式;出版社
[作 者]张磊,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3年10月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2013—2014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指出:2013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全年收入规模达2540.35亿元,比2012年增长了31.25%。其中:互联网期刊收入达12.15亿元,电子书(含网络原创出版物)达38亿元,数字报纸(不含手机报)达11.6亿元,博客达15亿元,在线音乐达43.6亿元,网络动漫达22亿元,手机出版(含手机彩铃、铃音、手机游戏等)达579.6亿元,网络游戏达718.4亿元,互联网广告达1100亿元。
中国数字出版在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产品形态、商业模式、运营渠道、产业环境等都有了新的变化。电子图书、手机阅读等新的传输方式、新的营销方式、新的出版流程都给传统出版业带来了震撼。
但是必须看到的是,面对数字出版的浪潮,尽管各出版单位都积极应对,但数字出版属于高风险、高投入的产业,目前尚没有成功的模式可以借鉴,其技术标准也不统一,不利于信息互相、互通和共享,也不利于资源的有效整合和监管。在数字出版的几千亿的收入规模中,由传统出版单位创造的份额还很有限。作为建筑专业相关出版社,我们应该在利弊共存的环境中,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在沧海横流的形势下,摸索自己的道路。
一、数字出版下专业出版社的困境与行业发展的机遇
从机遇角度讲,随着我国近年来各行业的大发展,从内容和技术本身的内部需求角度讲,各个专业出版社都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以建筑为例,近年来,建筑业企业和从业人数一直呈上升趋势,截至2013年底,我国共有建筑企业79528家,从业人数达4499万,可以说,机遇巨大。
从困境角度讲,经过最近这些年的发展,大部分建筑专业出版社都完成了必要工作中的数字化转型,如完成了文本的数字化,建立了数字化的数据库,建立了数字化的编辑、排版、印制平台。但不可否认的,面对数字出版,专业出版社依然面对着很大的困境。
(一)网络上海量的各种信息是对传统专业出版最大的冲击
毫无疑问,近年来互联网的发展在给人们生活提供方便的同时,也给人们的阅读习惯,尤其是专业图书的阅读习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内事不决问百度”成为社会上的流行语,广大科技工作者工作中遇到问题的时候,第一反应不再是翻书查找,而是根据关键词在网上进行查找。而网络上的科技资源大部分还是来自各类论坛,这些论坛上的内容,大部分都是来自论坛为营利而扫描的正规出版物上传的内容。由于我国的版权意识较弱,所以这个行为不论从广大读者的意识里,还是从实际的法律操作的角度都是很难避免和控制的。
(二)长期的传统出版模式制约了对数字出版的理解和对正确模式的摸索
在出版社的工作中,传统出版依然以其巨大的惯性,占据着出版社工作的主体。数字出版,不是简单地发行光盘,或者针对某本书做网络增值服务,而是建立自己的数字化平台,找到数字出版的营利模式。显然,所有的专业出版社都下定决心做数字出版,但由于大部分找不到营利模式,现在的工作仅仅停留在表面上,很难深入到技术、人才、发行的深入层次去。
二、数字出版下建筑专业出版社的出路
在眼下纷繁的数字化形式面前,专业出版社必须明确自己在数字化这条道路上发展的两个前提,这也是迈向数字化道路的两个前提。
(一)占有内容资源的制高点
数字出版的载体和形式各种各样,包括电子阅读器、手机阅读、在线阅读等,并且还将以我们难以预料的形式出现,但出版内容是其不变的本和源。出版是一个以内容为基础的产业,拥有的具有特色的内容资源,是出版社的核心竞争力,也是许多设备商想方设法挖走的资源。
(二)实现出版流程的优化
这个出版流程的优化实际上也是包含了出版社内部各种管理制度和办事机构的优化。只有通过有效的优化,才能不断降低内部成本和消耗,提高效益和利润率,逐步提升传统专业出版单位的竞争力。
在积极实现上述两点的前提下,出版社应在实践中做到以下几点或者说做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摸索。
1.加强数字出版、坚定实现数字化转型的意识。不管转型是多么痛苦的一个过程,现在的出版单位都要做好心理准备,因为数字出版是历史的大势。数字出版行业的阅读方式、资金的运作方式、营利模式、产业链构造都与传统出版不同。要想在数字出版上走在前边,走得稳,就必须提升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在思想上做到重视,在行动上才能完成转变。以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为例,我们出版社有一个由将近30名员工组成的数字中心,数字中心在保证为编辑部传统图书做好数字服务的前提下(如纸质图书配光盘或网络下载的技术支持),还配有土木工程等工科专业的编辑,摸索不同模式的数字出版物。建工社对数字出版的投入与摸索可见一斑。
2.实现出版流程的数字化。数字出版基于计算机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的支撑环境,这个环境是集现代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图形图像技术于一身的。因此出版社必须建立与内容资源匹配的技术平台,出版社必须基于对工作的需要,来逐步实现对数字出版的技术对接。使用先进技术,实现编辑出版流程的再造,建立内容质量的控制和保障系统,建立整合全流程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出版流程数字化管理。目前建工出版社在出版流程上仅仅是编辑过程中由黑马软件进行辅助的黑白错误查找,距离出版流程的数字化还相去甚远。
3.建立专门的数据库,对内容资源进行深度加工。通过建立图书资源库系统,可以实现对图书基本信息、书目文本信息、书目宣传信息的管理。同时,对数据库资源进行深度加工,为电子书、数字出版、按需印刷等提供必要的资源库。在现有纸质图书基础上建立图书资源库是一个巨大的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建工社入选新闻出版改革发展项目库的三个项目都有大量的相关工作,也为后续的数字出版打下了基础。
4.培养既懂专业又懂数字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我们现有的专业出版社都储存了大量懂本专业的人才,以建工社为例,所有的编辑都有深厚的建筑类相关专业背景。在这种人才构成下,要做数字出版的编辑,在工作中不但要依靠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策划和加工,还要具备全面的数字知识储备,为出版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做好准备。建工出版社依托“中国建筑全媒体资源库与专业信息服务平台”(新闻出版改革发展项目库项目)建立了自己的多媒体录制室,该录制室录制相关课程的培训课程作为图书的配套内容进行销售。录制和后期制作等技术环节内容,都由出版社储备的人才自己完成。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数字出版过程中既懂专业又懂技术的人才的作用。
《2012—2013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指出:“对于中国数字出版业来说,2012年是一个政策利好年。作为科技与出版业融合的典范,数字出版获得史上最好的政策机遇期。”借着政策的东风,建工社积极申请了“建筑施工资源库”这个“新闻出版改革发展项目库”项目。这个项目是以品牌书《建筑施工手册》(第五版)的技术内容为基础,融合建筑施工领域内其他各个分项内容,构建“建筑施工工艺工法资源库”“建筑施工管理与技术文件资源库”“建筑材料与施工机具设备产品选型库”“建筑施工可视化资源库”“建筑施工专业人员在线学习互动平台”四个资源库和一个平台,这个项目就是以上述四点内容的实践,同时也反过来促进上述四点内容的落实。
三、结语
数字化浪潮席卷而来,形势逼人。不管是否愿意,是否做好准备,我们都要行动起来,迎接挑战。当然,数字出版的形态与载体到底是一个什么模式或者是否有一个稳定的模式,现在我们都只能摸索。但是,建筑专业出版社和其他专业出版社都必须一起坚定地走出去,寻找商机,寻找生机,寻找我们的数字出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