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代新生代小说的影视改编
——以《匆匆那年》为例
2015-03-19邓佳佳
邓佳佳
浅析当代新生代小说的影视改编
——以《匆匆那年》为例
邓佳佳
本文将当代新生代小说的影视改编作为研究对象,以《匆匆那年》的影视改编为例,分析新生代小说改编影视作品现象热的原因,深入地剖析新生代小说影视改编的独特面貌与格局。试图以此在一定程度上拓宽新生代小说影视改编的研究领域,同时也为拓展新生代小说影视改编研究的新维度做出尝试与努力。
新生代小说;《匆匆那年》;影视改编
[作 者]邓佳佳,硕士,黄淮学院文化传媒学院助教。
近几年,随着我国影视文化市场的蓬勃发展,新生代小说与影视的关系日益密切。伴随着新媒体的飞速发展,在巨大的产业效益推动下,新生代小说拥有着数量可观的年轻读者群,而这个群体也正是眼下影视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受众群。近年来,由新生代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不仅票房可观,口碑良好,而且正逐渐发展为一种趋势。
一、新生代小说影视改编的话语建构
影视市场的活跃和大众传媒的飞速发展,加速了大众文化向市民阶级的传播和普及。新生代小说的影视改编需要遵循大众消费文化所要求的影视改编原则,满足当下市民阶级的观影需求。观众渴望通过电影能够回忆青春的岁月,找回逝去的情感,就会主动走进电影院,通过观影体验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大众消费文化的兴起使得影视作品具有一定的世俗性、娱乐性以及消费性,这也在间接地影响着当下新生代小说影视改编的创作思想。
主流意识形态文化作为官方文化,从某种意义上代表了一个国家的主流价值观和道德观,从而会对影视作品的内容进行严格的审查和把关,这一点对于新生代小说的影视改编来说则存在着一定的约束力。新生代小说的影视改编对主流文化价值的大力弘扬则表达了影视艺术所具有的审美教化功能。改编后的影视作品不仅弘扬了人性中美好正面的力量,而且还宣扬了高尚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体现了对于主流意识形态文化价值的坚守。
二、新生代小说影视改编的策略分析
(一)主题传达
主题就像一个作品的灵魂,在小说过渡到影视的创作过程中,主题传达无可厚非地成为关键所在,所以在改编的过程中首先应该把握小说传达的主题思想。大多数新生代小说的影视改编,在主题传达上保持着“忠实于原著”的改编原则,忠实并不意味着原封不动地照搬,改编后的影片在主题思想上尽可能地呈现出与小说主题内容的相似性。此外,还表现出通俗性转化的特点,这是小说和影视两种不同艺术形式的内质所决定的。影视要满足大众化的需求,同时也决定了影视作品的通俗性。新生代小说中有关复杂、反思、批判等深层主题也进行了通俗性的转化。小说《匆匆那年》的影视改编对于主题的传达,体现了“忠实于原著”以及“通俗性转化”的特点。小说讲述了围绕80后一代经历的那些青春故事,改编后的影视作品继承了这一主题线索。片中也是紧紧围绕陈寻与方茴的情感故事展开,影片不仅忠实了原著的情感表达,而且做出了契合当下集体回忆青春的通俗性转化。影片改编创作过程中,更加表现出在如今的社会横流中潜寻青春的痕迹,向观众传达出“青春梦”的缩影,影片的主题更侧重于诠释青春。被改编的作品表现了影片保全原著的基本内容和重点的努力,同时也表现出影视创作人员在改编过程中对主题转换的创新性与突破性。
(二)人物形象重构
从小说到电影,从文字叙述到画面影像,人物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文学与影视是两个不同的领域,对于人物形象的构思,文学作品带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影视却是将对人物存在的无限的想象转化为通过视觉与听觉能够感知的具体形象。电影是影像的艺术,它以画面为载体叙述故事,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直观具体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影视剧中的人物在塑造上会带有更多的设计感和目的性,影视改编中的人物形象设定更要考虑到受众的接受与青睐。影片《匆匆那年》在人物的塑造上保持着原著小说人物的性格特征。男主人公陈寻,小说将其描写为阳光帅气的北京大男孩,无论走到哪里,总会吸引异性的目光。影片创作者首先对人物自身现实状况进行填充,在外形条件选择上,将男主人公定位在具有俊朗的外表、高挑的身形、阳光的气质的形象上。其次,以人物的行动来充实人物的现实世界,影片中男主人公通过矫捷的篮球动作、帅气的弹琴姿势等行为凸显自己的出类拔萃。出于商业目的,还会考虑演员的受众欢迎程度,从而带动影片的收视人群与票房。
(三)情节重构
情节,是叙事作品中表现人物性格、人物关系及行动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1]文学作品由于技术上的限制很少,所以在创作上情节结构极尽能事。影视在情节的安排上会受到艺术形式的限制和其他因素的影响,新生代小说的影视改编不可避免地存在对情节的改动。电影截取小说中具有代表性的片段,经过加工处理,通过以小见大的手法,配合各条辅线,展现出导演强烈的意图。小说《匆匆那年》以女主人公方茴室友张楠的角度对小说进行叙述,张楠回国后,机缘巧合成了陈寻的同事,听完了下半段故事。影片对比原著小说在情节上做了相应的删减和改动,影片删掉了方茴的留学生活,删掉了张楠这个人物角色。影片还增加了一些故事内容,以此推动影片的情节发展。电影《匆匆那年》增加了赵烨婚礼情节的设置,通过赵烨的婚礼开启回忆。影片的结局,陈寻向我们提供了一个很重要的信息:他后悔了。影片虽然留给我们的也是一个开放式的结局,却比小说更接近圆满,能给观众留下美好的感觉。
(四)叙事之变
叙事视角历来是研究小说的重要切入点,它体现着作者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以及和这个世界的交流方式。影视作品的叙事视角同样也很重要,因为它体现出导演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对于小说的影视改编在叙事视角上,呈现出灵活自由的特点。[2]《匆匆那年》小说是通过第三人称叙事,故事也是通过方茴的回忆叙述展开。电影是采用过去与现在时空交错的结构,一条线是15年前的高中到大学的过去时空;另一条线是高中同学参加赵烨婚礼的现在时空。创作者用温暖、暗黄的色调区隔开了过去和现在的两个世界。七七这个角色的加入提供了一种视角的变幻。电影真正的叙事人是陈寻,他的回忆是被七七引导的,七七一边摄影,一边询问陈寻与方茴的往事,重构故事框架。新生代小说影视改编中叙事视角的转换呈现出更加开放、自由和细腻的变化,使得改编后的影视作品,更加烘托影片所要表现的主题意蕴,也更加契合大众的观影心理。
三、新生代小说影视改编的价值意义
文学作品不仅为改编后的影视作品的质量奠定了基础,而且也加强了影视作品的文学性,改编后的影视作品也拓展了文学作品的传播途径与生存空间。从新生代小说到影视作品的二次创作,一方面,小说加速了影视的艺术化进程;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是影视“拯救”了小说。影视以其综合性的艺术表现手段对于观影人群没有过多的要求,然而读者对于文学作品的接受是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在接受的过程中如若缺少联想、体会,是很难领悟小说的深邃。影视作为一种知识分子与广大民众都可以共享的资源,没有那么多复杂的形式,通过视觉体验清晰直观地传递给受众。影视改编扩大了小说的影响范围,使得原著小说重新成为广大读者关注的对象,延伸了小说的传播途径。新生代小说到电影的二次创作,不仅加深了我们对文学作品的印象,同时也为新生代小说家们的生存和发展开拓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影视改编为他们的小说带来了更多的读者。
[1]周健.试论影视作品中人物瓜葛与情节之关系[J].学术交流,2010(5).
[2]杨阳.论当代小说的影视剧化[D].安徽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