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食品安全新闻报道的中外比较研究

2015-03-19

传播与版权 2015年9期
关键词:新闻报道受众

雷 雨

食品安全新闻报道的中外比较研究

雷 雨

本文以中外代表性食品安全事件为例,在分析各事件报道视角的基础上,探析国内外媒体食品安全报道方式、理念、新闻价值观的差异,以期更好地推动各媒体在食品安全问题上发挥舆论监督、信息传递等作用。

食品安全;视角差异;价值观

[作 者]雷雨,陕西师范大学。

食品安全报道一直是全民和政府高度关注的热点新闻,近年来,随着商家欲望的日益膨胀,许多企业不惜以次充好,食品安全问题已然成为全民关注的热点事件,如2011年3月发生的河南瘦肉精事件,尽管有报道称双汇重庆区域经理在卖场大吃火腿肠,却只能引来民众冷眼旁观;2012年11月,中国经济网曝光肯德基、麦当劳以及诸多大型超市的原料鸡竟为山西粟海集团的“速成鸡”,舆论一片哗然;2013年1月,有媒体爆出新西兰恒天然牛奶检测出仍存在有“极微量”双氰胺残留,再次激起民众的愤慨。

在各类食品安全事件面前,由于受所在国家的经济制度、社会结构、历史文化等的影响,新闻执笔人和媒体机关往往会挖掘出不同的新闻点和倾向点,中外媒体报道由于不同的认识与需求,会表现出不同的报道方式方法、倾向和角度。

一、中外媒体食品安全报道差异

(一)报道议题方面

中外媒体关于食品安全的报道选题分布广泛,关注的社会层面也在不断拓展;同时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媒体有关食品安全的新闻报道都涉及更深层次的内容挖掘,比如社会问题、假冒伪劣、群众生活甚至政治问题,并没有仅仅流于食品质量问题这一表面。

在此基础上,西方媒体在报道内容上则倾向于以微观透视宏观,以个体表现整体,即同时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对于个体和群体的双重影响,甚至更着重观察和披露事件对于群体、社会、生活和经济等其他延伸方面的影响。

中国媒体食品安全报道通常着眼点较为宏观,集中在事件溯源、政府监管、法制建设等方面,并倾向于从整体的视角报道食品安全问题。有些媒体的报道在涉及事件真相当中,缺乏细致的分析和探讨。如在《扬子晚报》发布的“一包方便面含25种添加剂 央视微博提醒慎吃”一文中,就有这样一段文字,“价格1.2元一袋的方便面是南京本地的品牌,其添加剂数量高达二十多种”。对此,类似的报道应该尽可能增加深度报道、系列报道、人物专访等,食品安全问题绝不是个人或者个别地区的事情,是影响国计民生的大事,必须切实报道和解释说明,给予受众想要的全方位信息,起到更好地传播效果和舆论引导结果。也会引起相关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重视,从而解决这一问题。

(二)报道立场方面

报道立场即媒体在新闻事件报道中体现出来的褒贬趋向,其主要分为正面、中性、负面三大类。中西方媒体一般倾向于采用中性立场来进行新闻报道,其次较多地站在负面立场报道食品安全问题,而正面立场一般采用较少。

对此,外国媒体一般会客观评价批判政府的行为,有时甚至不惜站在一些责事机构或企业的敌视方,对在食品安全问题中没有履行职责的企业责任方,监管不力的政府方和人员进行监督和督促,这也是西方媒体的“第四权力”。2013年12月,日本发生超标150万倍“毒食品”事件重创日本饮食业整体形象,各媒体就消费者健康状况、退货退款、追责问罚等方面进行多方位的报道。

相比较而言,我国媒体在食品安全事件当中的报道多呈现出中性的立场。整体看来,报道的面比较广泛,涉及的利益方比较多元。这些相关的新闻报道可以起到较好的舆论引导作用,避免不必要的社会恶性事件;恢复政府形象,帮助公众重塑食品市场的信任。

(三)舆论导向方面

大众传播具有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1]外国媒体在舆论引导方面力求体现客观性,但也不可避免地从维护政府的利益出发,但是对深层的新闻挖掘较多,角度选择也较多,例如事件责任人的界定、政府哪些监管部门甚至哪些人员应当承担责任、造成的系列影响国际影响等。

我国媒体将原因归咎于目前国内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不健全及标准的不统一。如2008年三鹿“三聚氰胺”事件的出现,多方媒体报道均归咎于“国家免检”体系的庇护,尽管国务院办公厅紧接着下发了《关于废止食品质量免检制度的通知》,但是后续仍频发的各类食品安全事件,这也说明了,若能逐渐增强报道的舆论监督功能,重视从受众角度对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监督,将会更有效地营造食品安全领域的负责任正面形象,并减少为消费者带来的负面效应。

(四)情感色彩方面

西方报纸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产物,媒体作为经济社会的主体之一,以营利为最终目标,以销量为直接目标,以迎合受众为报道的基本原则。[2]因此,西方报道一般能带给读者丰富的情感,容易唤起强烈的共鸣,如2013年1月的“欧洲马肉风波”使爱尔兰、波兰、法国等陷入舆论哗然之时,英国天空电视台和YouGov联合就受众消费意见进行了调查,等等。

中国媒体食品安全报道一般是关于呼吁重视健康与营养的文章,虽尽量做到了客观报道、事实还原,但比较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受害当事人采访报道,忽略了受众的情感需求,如在荆楚网上,关于“央视曝光人造鱼翅背后的酸甜苦辣”一文中,最终也只能做出呼吁,“领导干部要做到少办场面事,把钱用到最需要的地方”。但总体看来,中国媒体可以加强人文情怀方面的报道。

二、产生视角差异的原因

(一)国情因素

国外进入资本市场较早,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发展已经趋于成熟,食品安全出现问题并引发较大影响的概率较低,而且在报道类似问题事件的时候,媒体已经有了一套驾轻就熟的报道方式。从整体来看,西方食品安全监管的透明度较高,社会中的各类新闻媒体已经熟悉群众的接受能力和程度,并和一切机关和社会个体、群体形成一套良性的互动模式,可以自如应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做好相关报道。

中国的市场经济并不成熟的时期,在计划经济时代,企业将社会责任和道德自律放在重要位置,但在市场经济时代,企业信奉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导致各类“造假食品”泛滥,因此媒体报道食品安全议题的频率也在逐年上升。政府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也稍晚,近几年食品安全监管越来越成为政府执政的焦点,但相较而言,监管模式等等需要完善,因此,媒体信息不通畅导致某些深度报道不够。

(二)文化因素

西方媒体则是重视利益的企业,其基本职能是传播信息。一方面,美国传媒以市场为导向,具有高度的商业化与娱乐化的倾向,为了获取利润他们更多考虑受众的需要。西方文化最主要的特征是个人主义,他们强调个体独立。

我国媒体是引导舆论的“喉舌”,媒体的运作要以有利于社会主义事业和社会稳定为参照,加之中国受“和”文化的影响,希望和气解决问题,这与西方文化差异较大;而且有研究现实,东方人特别是中国人,不乐于在矛盾中争执,倾向于和谐发展,而西方人更擅长和乐于批判。

以上特征表现在食品安全新闻报道方面,即西方媒体会从多角度出发,在尽可能激烈的批判和冲突中自我反省,进而解决问题,而中国报道更侧重于采纳政府信息,多以国家、社会视角进行报道,尽量避免明显的冲突和对抗,从维护社会稳定的角度出发,多进行正面报道,呈现问题解决的过程。这也体现了中外在食品安全问题中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

(三)媒体因素

国外媒体更多融入市场竞争,为了在竞争中获胜营利,他们往往更注重新闻价值,看中消费者的选择,这一点体现在新闻的报道和编辑上,就是传播信息的同时,要力求新颖、独到、犀利,从而达到吸引受众的目的。但有时候,也会因为对相关利益方的保护,反而削弱了对食品安全领域监管的报道。

反观中国,虽然在食品安全报道起步较晚,在总体的视角和情感层面比较中立客观。中国媒体在对于事实深层次的挖掘方面稍加欠缺,在对具体的报道手法上也不尽完善,但我国食品安全报道与以前相比已有明显的进步,反应更加迅速,信源日趋多元,关注力量日益凸显。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14.

[2]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77.

猜你喜欢

新闻报道受众
论新闻报道中的流行语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电视新闻如何获得受众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