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诗学”的理念与实践

2015-03-19陈燕侠

传媒 2015年2期
关键词:诗化诗学意境

文/陈燕侠

“新闻诗学”的理念与实践

文/陈燕侠

“新闻诗学”,即运用文学特别是诗歌艺术美化新闻作品,将美学、文学、诗学的理念与新闻事实融合,实现新闻报道信息和审美的双重价值。记者运用诗化艺术创造新闻的意境美、塑造新闻的形象美、营造新闻的气韵美,孕育了真与美兼具的“新闻诗”。

新闻诗学 理念 实践

真是新闻的生命,美是艺术的品格,真与美的结合最能体现新闻的魅力。“新闻诗学”理念,即运用文学特别是诗歌艺术构思、美化新闻报道,将美学、文学、诗学的理念与新闻事实融合,实现信息和审美的双重价值。这一理念在新闻史上存在一脉相承的线索:穆青的“视觉新闻”倡导立体化、形象化展现新闻事件,《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等可谓“纪实的美文”;郭玲春以“散文入新闻”,《金山追悼会在京举行》等名篇影响深远;《在大海中永生》《走向希望的春天》等通讯成为经典,同样与“新闻诗学”的理念与实践密不可分。“新闻诗人”对各种诗化艺术手段的运用,使报道成为“新闻诗”,具有诗的意境、诗的形象、诗的气韵。

一、事、景、情、理交融,创造新闻的意境美

意境是中国传统诗歌美学的重要范畴,指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是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林纾有言:“须知意境中有海阔天空气象,有清风明月胸襟。”文学艺术尤其是诗歌注重深邃意境和丰富内涵,优秀的新闻报道同样可创造独特的意境美。

意境创造的核心在于事与情、情与理、情与景、形与神等的相互渗透,即外在与内在、生活与情思、感性与理性、主观与客观的水乳交融。“在一个艺术里情和景交融渗透……因而涌现了一个独特的宇宙,崭新的意象,为人类增加了丰富的想象,替世界开辟了新境”。新闻报道虽以事实为本,但人、事、景、情、理等融为一体,会使作品获得独特意境。毛泽东的《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寥寥百余字,却境界开阔、内涵丰富,其事中有景、景中有情、情中有理、浑然一体,“万船齐发、直取对岸”的场景大气雄浑、气势磅礴,尽显“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壮美诗境。

新闻体裁中,通讯最能挖掘诗意内核,展现无穷意蕴和高远境界。当代通讯名篇《百姓心中的丰碑——追记公安局长的楷模任长霞》意境深远、感人至深,报道“三泪成珠、一线相串”,酣畅淋漓地再现了百姓泪、英雄泪、亲友泪,事实充分、情感充沛、思想充实,情因事而发,理由事而出,景因情而美,形成“新闻诗”的意境与美感。

二、立体化再现人物事件,塑造新闻的形象美

新闻是叙事的艺术,人物和事件是报道的核心。“视觉新闻”意味着人物的形象、事件的呈现、现场的还原等需通过立体化再现,使其生动鲜明、饱满鲜活。与“文学形象”不同,非虚构性的“新闻形象”须在真与美的结合中再现和塑造,笔法的变换、巧妙的修辞、语言的美化等都可使新闻叙事诗意盎然、美感勃发。

传统新闻写作以叙述见长,强调客观。随着报道手法的丰富和受众心理的变化,记者不仅要传递新闻信息,还要生动再现人物事件,塑造新闻的形象美。多样笔法可使人物形象产生可视效果,使新闻事件得到清晰呈现。扎实沉稳的叙述,适当的描绘可使新闻生动形象,切中肯綮的说理和依托于事的抒情可挖掘深度、突显人物和事件精神,多种笔法合力造就报道的诗化效果,为其带来生气和美感。又如典型细节的聚焦能小中见大、以少胜多,使新

闻形象呼之欲出。《百姓心中的丰碑——追记公安局长的楷模任长霞》中记者善用多种笔法尤其是细节描绘,通过一个不起眼的物件、一个小小的场景、一颗晶莹的泪珠等映衬人物形象,使其鲜活饱满、形象立体,散发出强大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修辞是诗歌造型表情的重要手段,“新闻诗学”理念提倡创造性运用修辞格,“给思想以翅膀,给感情以衣裳,给声音以彩色,使流逝变幻者凝形”。通讯《在大海中永生——邓小平同志骨灰撒放记》的结尾可谓神来之笔:“如同一朵浪花,他从故乡的山溪流入嘉陵江、长江,然后穿云雾,过三峡,奔腾而下,经过九曲十八折,最终汇入浩瀚的大海……”这一比喻极富诗意,生动揭示了“敢向时代潮头立、沧海一粟也永恒”的深刻哲理,有力烘托了伟人形象,使主题水到渠成、自然升华,也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饱满。

三、合理调节行文节奏,营造新闻的气韵美

诗歌的美还在于情感、情绪、音律、节奏等营造的生动气韵。合乎规律的重复形成节奏,一定的节奏规律形成韵律,节奏韵律体现出文气的绵延贯穿、起伏跌宕,形成写作的形式美感和独特风格。

虚实映衬、抑扬变化、张弛交替等写作的开合艺术能有效调节行文节奏,既可更生动、更深刻、更真实地表现新闻人物和时代精神、反映事件真相和社会生活,又使作品气脉贯通,产生如诗气韵。抑扬手法通过反差使作品容纳丰富内容、人物丰满真实、事件曲折多姿、情感真挚动人,既深刻地揭示新闻本质,又在形式上造成波澜变化和节奏美感。典型人物报道在褒奖人物时常伴以贬抑,以矛盾造成印象与情感落差,使文势起伏跌宕,形成有力反弹。《百姓心中的丰碑——追记公安局长的楷模任长霞》中,任长霞是优秀的公安局长,却不是好女儿、好妻子和好母亲:“要用百分比打分,你给妈妈多少分?”“顶多80分,因为她陪我的时间太少了!”记者以抑显扬,使新闻主人公的形象更加真实丰满,主题也更加深刻厚重。张弛有度擅长营造作品的节奏感,谱写诗一般的新闻华章。新闻报道张弛相间,不仅可节奏分明地呈现内容,更可调动和调节读者的情绪。通讯《灾难砥砺精神 梦想凝聚力量——写在汶川地震五周年之际》如交响乐般起伏跌宕、撼人心魄:“五年前,汶川特大地震突然袭来。惊天动地的生死大救援凝聚起亿万中国人民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坚强意志。五年后,芦山地震不期而至,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巨大财产损失。全国各界紧急行动,戮力同心。”紧张急促的节奏重现灾难袭来、惊心动魄的时刻,见证国人心手相连、守望相助的顽强与坚韧。接着,节奏由急到缓,情绪和笔法转向理性克制:“多难兴邦。灾难是一面镜子,也是一道考题,映照执政理念的践行,也检验制度保障的实效。”张弛变化中,紧张和舒缓、冲突和缓解充分展现,行文节奏有效调节,让人深思感慨、获得独特美感。

除开合艺术,反复和排比最能蓄积文气、调节节奏,营造气韵美。螺旋式的反复使相同话语产生层次感,在感情逻辑上层层递进,具有一唱三叹、反复吟诵的魅力,使作品积聚绵绵诗意,让读者深入领略作品的精神气质,产生情感的升华与共鸣。“小标题加重复句”的“叠加模块”作为《人民日报》记者戴鹏的创新,具有容量大、涵盖宽、抒情味浓、冲击力强、承接性好等特点,有助于渲染主题、营造氛围、增强感染力。其通讯《钢铁这样炼成》中,诗化的“叠加模块”美化了新闻作品:“站起来,像小草一样冲破土壤,笑迎风雨,拥抱朝阳,站出生命那高贵的模样”“站起来,像青松一样潇洒俊朗,横眉冬雪,藐视冰霜,站出生命的刚毅与坚强”“站起来,像高山一样挺立远方,傲视沧桑,览尽风光,站出生命的尊严与辉煌。”如歌如诗的文字反复回旋、一唱三叹,新闻诗的气质韵味扑面而来,令读者荡气回肠、心潮起伏的不仅是新闻的诗美,更有生命的大美和信仰的庄严。

“新闻诗学”的理念与实践为新闻带来了强大的生命力,诗化艺术孕育了新闻性和文学性、真与美兼具的作品,使新闻报道在激烈的竞争中一枝独秀、产生了独特的传播效应。当然,新闻写作以真为本,片面追求“诗意”必会因文害意,“新闻诗学”须与新闻本质协调一致,方能坚守新闻本性。

[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2]郑保卫.新闻经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作者单位 中原工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猜你喜欢

诗化诗学意境
背诗学写话
“本”性的诗化建构与文化纠结——阿来《河上柏影》简论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论西夏偈颂的诗化——以西夏文《贤智集》为例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主旋律戏剧的诗化情思——评剧《母亲》赏析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第四届扬子江诗学奖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
谈赫拉巴尔“河畔小城”三部曲的诗化叙事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