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精神生产发展的异化
2015-03-19缪燚晶
缪燚晶
(广州大学政治与公民教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真正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1]是马克思在其精神生产理论中对“精神生产”的表述。现代社会作为经济的社会在高速向前发展,特别是在当今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精神生产在促进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是突出 ,社会主体也把越来越多的关注投向了精神生产理论,在这样的背景下,精神生产理论不断地得到强化。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精神生产及理论的发展绝非那样理想化,在现代社会的生产境遇下,精神生产发展走向了“异化”,我们在享受因精神生产发展而日益丰富的社会生活同时,其中的“异化”问题也不容忽视。
一、马克思在精神生产问题上的究诘
作为人类所特殊拥有的活动,精神生产是社会生产基本形式之一。从不同角度,马克思对它有不同的论述.精神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又是非常特殊的部分。马克思并没有专门系统阐述精神生产的理论,因此,我们应当以马克思对精神生产的文本叙述为出发点,并借鉴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对该问题基本内容进行深入细致的探究和把握。
(一)精神生产释疑
精神生产是“关于意识的生产”[2],和物质生产一样是人类社会生产实践的基本形式之一。马克思在其文本中对这个概念作过多次阐述。马克思指出精神生产是“全面生产”[2]“整个世界的生产”的一部分。对于它的特定含义,他也从不同层次的给出了解释。精神生产作为社会意识,分为不同层次,包括:“思想、观念、意识”和“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2]等诸多社会意识形式的生产。从与物质生产对应物说来,精神生产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3],是社会生产和实践的基本形式之一。此外,他还提出过相关概念。如:“精神劳动”、“精神方式”、“精神生产力”、“精神产品”等,形成了精神生产的理论。据此,我们可以说,精神生产是社会意识的生产,但又不是一般的意识活动,它是劳动者自觉地系统性的意识生产活动。我们不能主观地改变它的范围,更不能将精神生产的某些特殊属性和形式,扩大为一切精神生产的属性和形式。
(二)精神生产与一般生产的决绝
精神生产不同于一般的生产,也不是一般的随意的无系统的意识活动,它有着鲜明的特点:
精神生产具有无形性和观念性。作为主体对客体进行观念形态的加工、制作的活动,精神生产过程是通过思维活动进行的。在这一过程中,生产主体的活动是观念的活动,并不能为肉眼所观察;生产结果在未找到它的物质载体之前,也还是无形的观念,并不能为人的触觉系统感受到;在它物化之后,人们所吸收和接受的也仍然是物体承载的观念形态。
精神生产具有自由性和自主性。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很大的一个不同就在于此。精神生产可以相对自由地摆脱物质条件的束缚,它可以不依赖土地、资源等条件而自由生产;在这个条件下,精神生产者选择是自主的,他可以不顾时代、种族和地方的限制,甚至可以不要阶级和意识形态的束缚。还可以自主选择生产对象和生产工具,自由独立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精神生产具有探究性和创新性。作为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活动,它是人类智力劳动的产物,通过这一点,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有了本质的区别,精神生产要求不断的创新,不断地为社会提供崭新的思想、观念、意识和文化。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之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是,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4]。在这里,人的精神生产的创造性得到了突出表现,它是对动物本能的超越。
精神生产具有普遍性和历史继承性。物质生产的产品具有排它性,当一件实物被一个人占有、使用时,其他个人就不能同时拥有、使用它。而精神产品却可以同时被众人共有,并且可以无限的推广和扩散,既可以在统一社会不同领域间分享,亦可以在不同时代中流传。
(三)精神生产的效用
作为意识生产的一种,精神生产受到物质生产的制约,是对一定经济基础的观照。然而它又以其特殊的生产方式和独特的行为模式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精神生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社会功能:1)交流功能。精神交流是精神生产的起点和归宿,精神交流范围与精神生产水平成正比,精神生产的水平也愈提高意味着人们的交流范围愈宽广。从我国发展的历史来看,先进技术的传播和引进都是伴随着文化交流而来,这样的精神交流无疑都促进了精神生产力的发展。2)认知功能。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并不是认识的唯一途径,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的认识并不需要每一个都通过实践得来,精神生产是知识的直接来源,我们通过学习、交流等精神生产过程,逐渐形成知己的认知结构。3)教育功能。主要是指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在教育和指导人们认知和实践上的作用。通过对社会生活的反映,为人们认知和实践提供参考。4)变革功能。每一次革命和变革行进前,定有反映这种革命和变革的理想追求的哲学思想作为先导诞生。于此同时,作为精神生产产品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也会通过自身向物质生产力转化而为变革理工物质力量。
精神生产涉及了非常广泛的内容和范畴,其功能也是多维度、多视角的。上述精神生产的社会功能,相互区别,互相补充,构成一个系统的整体。此外,马克思在其一系列著作中还对精神生产的规律,主体、性质、历史形式、分类及其价值、阶级性和世界性等问题进行过明确的论述,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就不再一一列出了。
二、精神生产现代社会背景下的异化发展
现今,伴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经济全球化的纵横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精神生产的发展新形态——知识经济的发展,社会被推动着不断地转型,然而当我们在看到知识经济、精神生产全球化和产业化给人们带来诸多福利之时,也不能不关注其中的“异化”问题。
(一)精神生产领域在当代视阈的“异化”
马克思视阈下的精神生产本质上是独立自主的生产,是“不受人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也进行的生产”,它本不应该受资本支配且要远离功利。但是,在全球化条件下,精神生产大部分是受到市场的调控的,且为适应市场需求,精神生产在“知识工厂”中大规模复制生产,加入到资本主义剥削工人剩余价值的行列。精神生产部分地失去了它自由自主的特点,受到资本主义和商品市场的支配,俨然已经成为生产剩余价值的工具,精神生产及其产品活脱脱地被“异化”了。正如我们创造了手机,却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很多人睁开眼睛第一件事就是开手机,睡前也总是把手机带入梦想,购物时,用餐时甚至走路时都人关注它,人似乎成为了手机的奴隶。对于马克思当年所批判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精神生产问题,当代精神生产仍然难以摆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仍然是主导,精神生产也依旧是资本主义进一步剥削的手段。
可以说,在知识经济社会仍然处于一种劳动“异化”了的经济形态。具体看来就是:人们创造知识,并把它转变为物质,知识在完成帮助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任务后,进一步实现了对人的控制,并且把这种控制发挥的淋漓尽致。更严重的是,主体对生产知识的目的是为了生存亦或是生活,拥有知识单纯是为了满足物质生活需求,在精神上的知识享受往往成了一种奢侈,一切都是为资本服务的。伴随着知识分工的愈加细化,知识内容的愈加专业化和研究视野的愈加深入化。人们就如同工业时代受机器控制的工人一样,变成了只是控制的奴隶。
另外,精神生产是不平衡发展的:能够得到优先关注权的是带来直接收益的科技管理和意识形态等,而与经济收益关系较小或者短期效益不明显的知识如诗词歌赋等的发展就得到了很大的制约。如此背景之下,实用主义盛行,精神生产依旧只是片面而不平衡地发展着,它对资本只能是半推半就:一面是出尽历史的进步,一面是仍然使人“异化”而行。
(二)扬弃当代精神生产领域的“异化”现象的途径
“自然科学虽然使非人化充分发展,但却通过工业日益在实践上进入人的生活,改造人的生活,并为人的解放做准备,它以异化的形式成为真正人的生活的基础,成为人的科学的基础”[3]。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知道“异化”现象有其历史必然性,是一定历史生产力条件之下的产物,它的存在。对精神领域的异化的扬弃,我们也不能脱离历史角度进行。
首先,最关键的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当前社会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以物的依赖性为特征的阶段,在当前的生产力水平下,劳动仍然是人们逃避的“瘟疫”,依旧还离不开被动的分工,因而劳动的“异化”在所难免。按照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社会发展中的必然问题,只能在历史的进一步发展中得到解决。但是这不是告诉我们只能消极等待。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同时,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拿我国来说,国家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应该加强对生产的管理,政府机关要履行相应职责,严格执法严厉打击违法用工的不端行为;劳动者自己也应加强法律意识,减少急功近利,端正工作意识,避免拜金主义导致的异化。
其次,正确对待科技这把“双刃剑”。科技一方面让给生活带来许多便利,让我们享受到了现代化的待遇。另一方面,它的不合理利用也使我们的生存环境遭受了破坏。从近十几年全球的环境的变化就可以充分证明这一点。对此,我们应该充分尊重和发挥人的主体性,避免科技崇拜。当前的苹果手机风靡全球,很多人为之疯狂,iphone6出来后,有人戏称其为肾六,因为有些人通过出售自己的器官来换取这一科技产品。苹果手机的确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从苹果系列产品的研发角度,科研者们着实是尽量去去符合人性化要求的,但是如果消费者过分的追求它,那么就只会加重“异化”状况。
最后,必须重视文化艺术的作用,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人和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拥有精神生产和精神享受的能力。因此,除了要大力发展生产,丰富物资资料外,还必须加强对精神世界的发展。在当前的我国,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产业,满足百姓特有的精神文化需求,避免在物质利益无尽追求中丧失自我。作为一个集体,更应该抓好集体成员的思想道德建设,积极开展多样化的读书学习、文艺、志愿活动。丰富成员日常生活。作为个人,要常带乐观向上态度,积极参加社会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总之,无论是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在机理发展的要求,还是从当前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和生态等个方面世纪发展需求看来,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都不能忽视,关注精神生产及其异化具有重要意义。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