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新常态下苏州丝绸的转型升级研究

2015-03-19李世超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丝绸苏州

李世超

(苏州市职业大学,江苏 苏州 215104)

经济新常态下苏州丝绸的转型升级研究

李世超

(苏州市职业大学,江苏 苏州 215104)

苏州丝绸如何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如何从过去经济的“量”转变到今后经济的“质”,也就是说如何来进行自身的转型升级,是摆在振兴和发展苏州丝绸,进一步提升其整体运行能力和质量,从而使苏州真正实现国际化“丝绸都市”这一战略目标面前的一项重要和紧迫的任务。基于此,本文立足于苏州丝绸发展的现状,展开对苏州丝绸转型升级问题的思考,尝试勾画苏州丝绸的升级路线图,以为苏州丝绸的转型升级提供参考。

经济新常态;苏州丝绸;转型升级

2014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考察河南的行程中说:“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这是中国经济第一次提出“新常态”的概念,也是中国经济未来几年转型升级、持续发展的主要趋向。

所谓新常态是指一个国家在经历了经济调整之后所出现的一个阶段性的经济运行态势。人类社会总是在从常态到非常态再到新常态的否定之否定中不断发展,这一变动运行的态势贯穿整个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是事物发展的本质与规律。在过去的一阶段,可以说我们追求的仅仅是一个经济的“量”;那么在新常态下,我们则应当注重提升经济的“质”。经济新常态应是一个稳增长、调结构、促升级的经济运行发展态势,它要从过去的粗放型、数量型的扩张状态转变到今后的集约型、质量型的经济升级状态上来。

那么,在新的经济形势下,苏州丝绸如何来适应这种新常态,如何从过去经济的“量”转变到今后经济的“质”,也就是说如何来进行自身的转型升级,已经是摆在振兴和发展苏州的丝绸业,进一步提升苏州丝绸的整体经济运行能力和质量,从而使苏州真正实现和成为国际化“丝绸都市”这一战略目标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和紧迫的任务。

一、苏州丝绸的现状

(一)苏州丝绸的两次调整

要了解苏州丝绸目前的状况,首先要了解苏州丝绸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所发生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这六十多年是苏州丝绸发展史中变化最大的一个阶段。在这六十多年中,苏州丝绸经历了两次较大规模的产业调整。第一次调整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主要就是丝绸企业的公私合营运动;第二次调整发生在改革开放以后,主要是企业的改制以及“国退民进”。六十多年来,苏州丝绸的两次调整,使苏州丝绸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特别是整个产业的工业化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1956年完成对农业、手工业以及资产阶级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后,苏州的丝绸业逐步从原有大量的私营工厂、工场和作坊等生产形式公私合营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国营或集体所有制的丝绸生产企业。这一转变加速了苏州丝绸产业向现代工业方向的发展,如当时苏州市区近300家的私营中小丝织厂和作坊,通过公私合营改组,被全部集结成7家大中型的丝绸工厂,如由38个生产单位组成了振亚丝织厂,由59个生产单位组成了东吴丝织厂,由29个生产单位组成了光明丝织厂,由49个生产单位组成了新苏丝织厂,这就是苏州丝绸行业极其有名的“四大绸厂”。

这一时期正逢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国家“发展生产,保障供给”以及“大力支持和发展茧丝绸生产”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的扶持下,丝绸企业全面实行了政府领导和计划管理,扩大了生产的规模,提高了生产的效率,从而使丝绸生产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到1957年,苏州全市整个丝织品的生产量已经恢复和甚至超过了1936年的规模和水平,这是苏州丝绸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较大规模的产业调整。

苏州丝绸的第二次较大规模的产业调整发生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经历了三四十年计划经济模式的苏州丝绸企业失去了原有的“保护伞”,直接面对市场特别是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丝绸企业普遍感到无所适从;再加上原材料成本、劳动力成本以及技术快速发展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使其丧失了传统特色优势和自我改造能力,长期以初级产品、以量取胜的苏州丝绸加工业已难于维持原有的生产,丝绸企业纷纷压缩和萎缩产能,部分企业甚至直接从市场中退出。特别是九十年代末和进入新世纪以后,现代城市的功能发生了转变,服务业快速兴起与发展,又进一步加速了丝绸等加工业不断地从中心城区退出。在新一轮的工业结构调整中,苏州原有的国有和集体丝绸企业纷纷改制,其中部分企业直接倒闭。这一过程从1998年到2004年整整七年。具体来说,在这七年中,苏州的国有丝绸企业先后分四批实施了政策性破产,涉及的企业共计11家,如新苏丝织厂、振亚丝织厂、光明丝织厂等。这些企业通过破产清算,共核销国家银行和资产经营公司呆坏账11.04亿元。国有的4000余台丝绸织机、1.5亿米的印染装备能力,全部变卖转移给江浙一带的乡镇民营丝绸企业。同时,存留的部分企业也实施了以民营为主的改制,有退二进三的,有搬迁改造的,也有搬迁后再进行关闭的等等。苏州县区的丝绸企业如吴县的丝织一厂、盛泽的新生、新联等企业也先后进行了改制和整体出售。这些企业过去都曾经是江苏丝绸出口的主要生产基地和江苏著名的丝绸老字号企业,它们或面临消亡,或不再重现原有的产能和规模。

第二次产业调整对于苏州的丝绸业来说是一个痛苦的历程,因为它使计划经济年代曾经是苏州地方经济支柱产业而辉煌一时的苏州丝绸,最终走到了“政府管理退出,国有外贸萎缩,企业体制转换,工厂关门走人”的地步,一个个原来都是“大块头”的企业,一下子在苏州变得无影无踪,“丝绸企业林立,机杼声声相闻”的景象不再。所以,在其后的十多年间,苏州丝绸的业内业外,产生了一种共同的声音,就是苏州丝绸没有了。特别是近二十多年来,苏州的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再加上现代城市功能的转变,服务业的兴起,传统产业特别是丝绸业在人们的心目中似乎已成为历史。

(二)调整后的苏州丝绸

在国有企业退出市场的同时,各种私营的、个体的,以及各种混合经济成分的丝绸经济实体在苏州城市的周边、在新兴的小城镇大量涌现,有的甚至还达到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另外,以丝绸最终产品和丝绸商贸为主的成百上千家民营丝绸生产、销售经营企业,则完全通过市场的配置,以巨大的市场需求为基础,以传承千年的“苏州丝绸”为招牌,纷纷崛起,催生了苏州丝绸都市的雏形。经过第二次产业调整,苏州丝绸目前的状况是:

1.丝绸商贸唱起了苏州丝绸的主角

苏州丝绸商贸主要有四种类型:(1)经营丝绸产品出口业务的专业公司,如苏州丝绸进出口有限公司、苏州德利轻纺有限公司等企业,这些公司主要以经营面料、服装等丝绸产品为主,年出口额已经超过了当年国有企业的出口金额。(2)接待内外宾旅游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丝绸专卖或定点商场,如“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苏州第一丝厂有限责任公司等对外窗口有10多家,年接待境外游客近百万人次。另外,华佳丝博园、鼎盛宋锦文化园等旅游购物点也正在形成之中。(3)以知名品牌为特色的丝绸品牌店和丝绸商号遍布苏州各闹市区,如乾泰祥、吴绫、绣娘、太湖雪、山水、慈云、上久楷等,其中不少具有自身的加工能力和网上、电视在线销售平台。镇湖绣品一条街已形成规模和品牌特色。(4)以“苏州丝绸”为旗号,遍布于苏城各处的各种丝绸制成品店也星罗棋布,特别是各旅游景点外的各种专业店铺,规模不大,但数量众多。还有近几年来以丝绸文创产品为特色的各种丝绸艺术品店、以丝绸定制业务为主的各种丝绸制成品店等成为苏州旅游的一大特色。

目前,苏州仍然是国内丝绸贸易的主要集散地之一,其对真丝产品尤其是丝绸最终产品的发展起着无可替代的引领作用。

2.新的丝绸产业链以最终产品加工为主

苏州丝绸制造业在缫丝、低附加值织造等产能退出的同时,形成了以丝绸最终产品的深度加工为主体的新的丝绸产业链。这个新形成的丝绸产业链,既支撑了目前苏州庞大的丝绸交易平台的生产,同时还接受来自外地的各种加工业务。具体包含以下几种类型:(1)在古城区周边,如吴中、新区、相城等地,规模不大但从事专业精品丝绸织造与印染的企业有几十家;(2)以丝绸服装、服饰最终产品生产为主的企业,大的几个亿,小的几十台缝纫机,数量难以计数,其中丝巾生产已形成规模;(3)以服饰装饰与织绣一体化业务为主的企业,在城西北一带形成了苏州丝绸的特色产业链,承接各地的加工业务;(4)以特种丝绸织造如丝绸非遗和一些传统产品生产为主的企业也保留了一部分,特别是苏绣在镇湖已形成8000绣娘规模的专业生产能力;(5)原国有丝绸产能中留下的部分,在改制后与市场结合得更加紧密,产品已全面提档升级。

3.丝绸的科、教、文仍有着较强的优势

(1)丝绸教学与科研。目前,苏州与丝绸教学和科研有关的学校学院还有六所。其中,苏州大学建有国内唯一的一个现代丝绸国家工程实验室,有与丝绸科学相关的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二级博士点4个、硕士点4个,以及博士后流动站等。在苏州还设有国家丝绸及服装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它对提升和管控丝绸产品以及丝绸服装服饰等最终产品的质量具有较强的技术优势。另外,省丝绸协会专家委员会的大部分成员都来自于苏州,这十分有利于苏州丝绸技术以及丝绸文博等工作的开展。

(2)丝绸文化与非遗。苏州丝绸博物馆的提升工程即将全面完成,它在原有功能的基础上扩大了展示面积1100平方米。中国丝绸档案馆的建设也已全面启动。苏州至今仍保存着具有厚重丝绸历史文化的大批遗存,如与古代丝绸生产有关的场所、街、坊、巷、桥等遗迹,官府织局、工场,有关的碑刻史料等。特别是苏州织造府,它是著名江南三织造中目前仅存的部分。还有就是集中了民国以来苏州丝绸业的档案,其中10多万件丝绸实物档案为国内所仅有,已被正式列入第四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苏州丝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如宋锦织造技艺、缂丝织造技艺、苏绣、吴罗织造技艺、苏州漳缎织造技艺等,其中宋锦、缂丝均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苏绣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另外,苏州还有一批专门收集、收藏各种丝绸织绣类艺术品的行家和高手,丝绸织绣艺术品的收藏量在国内名列前茅。

二、苏州丝绸调整的思考

新中国成立后,苏州丝绸经历了两次产业调整,特别是第二次调整,使丝绸经济的国有成分几乎全部退出,使三四十年来建立起来的一个完整的计划经济的丝绸工业体系一去不复返。这就不难想象“苏州的丝绸没有了”的景况。目前,这些调整已经过去了十多年,我们回过头再来审视一下苏州的丝绸业,可以看到:苏州的丝绸业并不是没有了,在苏州丝绸的初级加工产能被迫退出的过程中,已逐步形成了以丝绸的最终产品深度加工为主的新的丝绸产业链,丝绸商贸则唱起了苏州丝绸的主角。回顾苏州丝绸几十年来的发展变化,我们形成了如下的思考与认识:

(一)第一次调整使企业失去了自我生存的能力

我们知道,苏州丝绸曾经辉煌过。不谈历史上的苏州丝绸,就说20世纪计划经济时期的五六十年代,特别是“文革”以后的八十年代,苏州丝绸也是家喻户晓的。苏州丝绸在当时是苏州地方经济的主要来源和支柱产业之一。但是,也正是计划经济,在第一次产业调整中将一条完整的丝绸产业链人为地分解成了“农业”、“工业”和“商业”多段;几十年间,又一直坚持以“高速高产”为指导,从而使丝绸领域的企业逐步失去了自我生存的能力。

第一次产业调整将传统丝绸产业链中的农、工、贸进行了分割,分别由国家不同的管理部门来进行管理。工厂的生产计划由外贸部门来决定,工厂实际上成了外贸部门的一个生产车间;工厂在生产中所需要的劳动力、原材料、能源以及工厂生产规模的扩大或缩小等等也一概由政府各部门来分配调拨。这时的企业不需要考虑市场,不需要考虑生产资料,不需要考虑企业的发展,完全成了一个生产的车间,只要加紧生产完成下达的生产任务就可以了。第一次产业调整后的一段时期,又正逢国家对东欧以及前苏联的贸易量迅速增加,丝绸成了国家急需物资和创汇的交易手段和主要来源。如当时仅1匹塔夫绸就可以换回1吨国家最为紧缺的钢材等,因而丝绸的生产规模被不断地扩大。在强化这种计划经济体制的情况下,工厂对政府的依赖性、对外贸的依赖性就越来越重,自有的销售能力、自有的生存能力、自有的发展能力则逐步或全部丧失。这就造成了丝绸企业在后来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中,在失去原有的政府的“保护伞”直接面对市场特别是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时,普遍感到无所适从。

(二)年轻人对丝绸的误解事出有因

产业的第一次调整,一条完整的丝绸产业链被人为地分解成“农、工、贸”多块;特别是占丝绸产业大头的工业部分,又被分解成所谓的“丝绸”和“工艺”两个部分。政府将当时可以用机械生产的品种整合在丝绸系统大量组织生产,而将一些制作工艺复杂或者需手工制作的产品一概而论地划归工艺系统管理。在工艺系统,丝绸由于脱离了自身的产业链和自身的产品体系,造成了一些典型品种和产品的消亡;同时,工艺产品重“艺术”、轻“技术”,使生存下来的丝绸产品也逐步脱离丝绸而自成体系,苏州的镇湖刺绣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而丝绸系统又始终以“高速高产”为口号,过度地强调工业化大产业的概念,“大众化”的消费理念不断地灌输,从而违背了丝绸以农桑为基、受土地限制的特点,最终迫使具有传统特色的丝绸转向并走到了“大上化纤”的道路,导致人们心目中的丝绸就是铺天盖地的“涤丝纺”“涤塔夫”,产品类同,“皇冠”落地。丝绸的文化属性、丝绸的非物质属性似乎被人们全部忘记,一些传统的具有深厚底蕴和文化内涵的特色产品和品种被忽视、被边缘化甚至消亡。

计划经济对丝绸概念的扭曲和摧残,草率地将完整的传统丝绸概念一分为二,人为地将丝绸物质与非物质的双重属性强行分割,造成了几代人,特别是我们这一代以及我们的下一代对“丝绸”这一完整概念的曲解或误解。特别是在大上化纤以后,又进一步用化纤产品的特性和理念来解读传统的丝绸,并提出了一系列不切实际的所谓“技术”和“要求”,进行研究开发,误导市场,欺骗消费者,例如丝绸防缩抗皱、丝绸免烫和洗可穿、丝绸砂洗、丝绸的色牢度等等,总之是丝绸的全面“化纤化”导致了传统丝绸的黯然失色,造成了几代人对丝绸的不解、偏见甚至远离。

(三)正确认识丝绸产业的第二次调整

以企业改制和“国退民进”为主要特点的第二次产业调整,对于已习惯了几十年计划经济的苏州丝绸人来说是一个艰难和痛苦的过程。因为这次调整,原有的各级政府专业管理部门全部撤销,规模的国有集体丝绸企业全部不复存在,丝绸的教育、科研、文化等事业单位归并的归并、改制的改制、划转的划转,企业职工身份工龄也是转换的转换、买断的买断,职工失去了自己的“饭碗”,行业流失了专业的技术,三四十年逐步建立起来的一个较为完整的丝绸工业体系基本解体。

苏州丝绸走到这一步,完全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因为,当时所谓的企业实际上已经不是一个完整的企业概念了,蚕茧大战使它们完全没有了原材料正常的供应秩序,国有外贸的改制使企业一下子难于学会专业市场的营销本领,外贸的萎缩、内贸的不畅,企业完全失去了自我生存的能力,面对市场特别是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企业无从适应是完全想象得到的。实际上,仅仅是一个“车间”概念的庞大的经济实体,同时也没有做好在市场经济中长期进行拼搏的思想准备,走到消亡这一步也是一种必然。另外,几十年来,丝绸产品单调类同,技术单一大路,习惯于跟着外贸走,企业没有自身的开发创新、没有自身的发展战略;更重要的是,企业的理念始终把丝绸作为一种纯粹的工业产品来看,盲目地追求高产高速,追求工业化的水平,促使企业不切实际地上规模、上项目,忽视了丝绸自身农桑的“基”和文化的“根”,这也是计划经济时代国有丝绸必然走到消亡这一步的历史原因。

那么,怎样来看待丝绸产业的第二次调整呢?我们应该看到丝绸的第二次调整有着太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其中特别是由企业大量的职工承担了历史的责任,做出了很大的牺牲,历史对他们来说确实有点不公。但是,如果从丝绸发展的战略层面来看,这一调整又是必然的、必要的,而且也是及时的,它开启了丝绸业转型的大门,为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先机。如果没有这一调整,目前的丝绸业还真不可想象。

(四)苏州丝绸已经完成了自己的转型

苏州丝绸经历第二次产业调整后的十来年中,丝绸民营经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其中可喜的是,苏州丝绸已经实现了从过去单纯的绸缎加工为主,向以丝绸的终端产品和丝绸贸易方向的转身,从而由市场所需求的丝绸最终产品引领着整个丝绸产业链的发展,因此,丝绸商贸唱起了苏州丝绸的主角。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丝绸业的整个运营状况并不比过去纯国有和集体企业经营时的情况差,层次并不比过去低,整个规模也并不比过去小,因此可以认为苏州丝绸基本上已完成了自己的转型。在这一过程中,大丝绸的概念已形成了共识;丝绸的文化属性也被人们越来越看重,表现得也越来越突出;“都市丝绸”的理念成了苏州丝绸的梦,这一梦想使苏州的丝绸人振奋、凝聚和行动。短短的几年,被人们忘却的苏州丝绸又被重提,多年不见的苏州丝绸再次重现。如果说这只是一种有形的转变,那么更重要的是在理念上人们对丝绸已经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回归。

1.大丝绸的概念已形成共识

苏州丝绸不仅仅只是原来的加工生产等工业企业,还包括大量的丝绸商贸中的公司、商场和店铺,以及丝绸科、教、文等三产服务体系中的各类院校、博物馆、档案馆、创意园、第三方检测与服务等大量的企事业单位。特别是在计划经济时代被划出丝绸系统的丝绸传统产品和丝绸的服饰装饰类产品,如刺绣、缂丝以及相应的工艺品、艺术品等,还有各种延伸类的产品都逐步回归大丝绸的概念已形成共识。而规模型工业化性质的化纤织物则不再纳入丝绸的范畴。

2.丝绸文化的特性日益彰显

丝绸的优秀传统技艺纷纷入遗,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重视和保护,如宋锦、缂丝、苏绣、漳缎、四经绞罗、吴罗、丝绵翻制技艺、古织机制作、手工旗袍制作等等,可以说,丝绸的非遗项目目前苏州是最多的。特别是在第二次产业调整中,由于一些丝绸热心人的努力,及时抢救和保护了一大批苏州丝绸的历史档案和工业技术档案,这其中包括36万卷当年的丝绸档案以及10万多件丝绸产品和花样样本的档案等,中国丝绸档案馆也因此落户苏州。

3.“都市丝绸”理念成了苏州丝绸的梦

在由市场所需求的丝绸最终产品来引领整个丝绸产业链发展的过程中,苏州丝绸逐步感到过去不断灌输的那种丝绸“大众化”的消费理念和“大众化”消费习惯是不适合丝绸本身的。首先,丝绸以农桑为“基”,受土地资源限制,不可能“高速高产”,同时它的材质也不可能改变它本身的动物蛋白特性。因此,适度规模、高品质、高品位、高附加值,以及充分地利用纤维的特性,使其优势最大化才是唯一的方向。“都市丝绸”理念正迎合了这种方向,因而成了苏州丝绸的梦。

(五)步入新常态的苏州丝绸的思考

苏州丝绸在初步形成大丝绸的概念下,自身的内涵体系得到了一定的增强,企业和丝绸人的文化意识、品牌观念相应提高,一批丝绸人的“绸二代”也逐步成长。在市场需求的引领下,不断地完善最终产品生产的产业链,不追求“量”的扩张,以寻求“质”的效益。可以说,苏州丝绸在完成了自己的转型后,正在步入一种自我完善和自我的发展,形成了一种把苏州打造成国际化丝绸都市的浓厚氛围,并正在变成丝绸业的新常态。

那么,作为一个行业或者一个具体的企业,怎样来主动地、更好地适应这种新的经济常态,怎样来寻求和提升丝绸自身效益的“质”,以及怎样按照国家“十二五”规划对苏州丝绸发展所提出的国际化“丝绸都市”的要求,尽快地进行战略格局的整体调整,结论只有一个,那就是苏州丝绸必须加快自身升级的步伐。但是,在这方面可以说目前的苏州丝绸首先在意识上的准备是不充分的,整个升级的思路和措施也是不清晰的,因而转型后这种加快升级的步伐也远远得不到实质性的跨开,苏州丝绸又走到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这也正是目前苏州丝绸的纠结之处。

苏州丝绸除了保留着少量的桑园外,大规模的种桑养蚕历史已经结束,丝绸原材料主要要依靠国内其他的蚕茧产区;苏州丝绸的缫丝、低附加值织造等制造业产能已基本退出;传统印染受太湖流域环保控制,今后也不可能有新的发展空间,丝绸的半成品加工和生产也主要依赖于国内的其他地区。所以,苏州丝绸的发展空间只能在丝绸的最终产品上寻求突破。

那么,怎样实现突破?在整个思路上我们如何进行考量:

1.再也不能把丝绸看作是一个纯工业部门中的加工产业了,应当把它推向文化产业、创意产业来振兴,并以文化创意产业的大战略眼光、大战略思维方式去规划丝绸、整合丝绸、提升丝绸

丝绸是物质产品,也是精神产品。在过去生产力低下、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丝绸主要是满足物质需求,主要用于衣着服用等物质产品来满足生活的需求,所以丝绸是作为一种工业产品来对待的;而且这种产品也仅仅是供社会上层极少量人享用,因为丝绸原料来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可能大量工业化,同时丝绸本身服用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可能大众化。今天,在物质产品高度丰富、各种纤维材料被大量开发使用的情况下,丝绸就没有必要专门作为一种物质产品来对待和使用,更不能把丝绸生产作为一个纯加工业来看待。丝绸应当更多地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因而要更多地关注它的精神产品属性这一面,要把丝绸做精、做新、做特,做品牌、限量、个性化,做出它的高品位、高附加值,从而使它成为人们的一种精神享受。因此,文化内容的元素、时尚创意的思路是引导丝绸发展的唯一道路。从这一角度来看,所谓的防缩抗皱,所谓的丝绸洗可穿等等,完全是误导了丝绸的发展,是将传统的丝绸引入一个“死胡同”。丝绸的魅力应当如“法国的香水”“瑞士的手表”那样来打造,这样,丝绸不仅不会消亡,反而会随着历史的推进始终灿烂。

2.苏州的丝绸承载着苏州二千多年的历史和文化,与苏州的古城、苏州的民风、苏州的人文交融发展,苏州的丝绸应当体现苏州的这种人文民风,并与苏州的旅游开发相结合,以丰富古城的文化内涵

苏州丝绸的历史大大地早于苏州古城的历史。早在四千七百多年前,苏州的先民们就开始驯化家蚕和制作丝绸。从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一直到元、明、清,朝廷在苏州设立官府织造局,派员督管,苏州的丝绸绫罗绮锦、缟纱缎帛,可谓是品种众多。丝和绸的贸易经过大运河,往返全国各地,又由水陆丝绸之路,销往世界各国。由于苏州丝绸品质优异、品种繁多、高贵典雅,自宋以来就被历代宫廷御用。苏州古城的丝绸被称作为是“东北半城,万户机声”“日出万绸,衣被天下”,苏州因而游客、商家云集,苏州城西,护城河畔,码头林立,货船连片。苏州丝绸不仅成了帝皇朝廷、王公贵族首选的居家衣料,更是达官贵人、文人墨客喜爱的文房玩物。所以苏州的丝绸一旦和苏州的旅游良好地结合,就有着太多太多的故事可讲述,有着太多太多的内容可创意,从而可以丰富苏州古城旅游的文化内涵。丝绸的高品位和高附加值还可以融入发展潜力很大的苏州“漫生活旅游圈”。通过苏州古城旅游,通过挖掘苏州丝绸的文化属性,使融入苏州历史文化的各种有形和无形的丝绸文创产品,开发应用成为新一类的丝绸最终产品,使丝绸的最终产品和营销模式区别于传统产品并在创新中形成突破。

3.对产业本身而言,在寻求突破中升级的道路只有一条,就是“创意为先、创新驱动”,以壮大自身的内涵体系、寻求不断地创新创意、彰显文化的品牌意识,做精、做新、做特苏州丝绸

要做精、做新、做特苏州丝绸,关键是“创”,即不能故步自封,应求常变常新。在整个行业中应该形成一种“敢于求新求变,不断推出新品”的丝绸氛围。这其中要处理好“创意”与“创新”的关系,创意是方向,创新是动力,要充分地挖掘和利用各种创意的资源,组织和调动各种创意的力量,完善和形成各种创意的机制,不仅要把传统的文化用活,更重要的是吸收各种新文化的元素,跟上时代的步伐;在此基础上,再以“创新”来进行驱动,以科技的进步、技术的领先,使其最终体现到我们的产品上来。

如果苏州丝绸在其最终的产品上得到一个个的突破,那么还要解决它的“出路”问题,因为产品的出路就是企业的出路、行业的出路。那么出路在哪里呢?出路就在商贸上。所以丝绸的“本”就是自身的商贸,商贸兴,则产业兴。苏州作为一个传统的丝绸商贸都市,2003年又被国家正式命名为“中国绸都”,在丝绸的商贸上有着历史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在丝绸经济的新常态下应该加大都市商贸的建设,以新型内贸为突破口,延伸丝绸的新型外贸,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去。

目前,苏州丝绸在业内已形成了大丝绸的概念和“都市丝绸”理念的初步共识;同时,丝绸文化的特性也日益得到彰显,一种要求转型升级的内动力正变成丝绸业的新常态。这一变化是经历了二次产业调整,付出了一定代价后换来的,十分不易。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苏州的丝绸企业目前基本上还处于一种单打独斗、自生自灭的状态,行业的规划、技术的配套、品牌、研发、文化等整体优势还未能得到真正的体现。因此,苏州丝绸需要加快顶层设计;需要静下心来,深入地进行研究;需要多管齐下,狠抓落实。

三、苏州丝绸升级路线图

那么,苏州丝绸接下来应该做些什么呢?

苏州丝绸应该充分地利用自身的非遗技艺以及传统品种资源丰富等文化方面的优势,突出创意为先,强化创新驱动,通过建设丝绸产业化应用和贸易平台,来延伸丝绸终端产品的研发营销,加快丝绸创新创意产品的市场化步伐,最终形成国际化“都市丝绸”的战略格局。

(一)以创新创意为引领,加大丝绸最终产品研发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鼓励创新创意,形成一个丝绸新品不断涌现的局面,夯实基础,解决源头问题。

1.关于企业人才的培养

要组织起有效的交流,继续各种专业技术的培训,争取丝绸技艺大师的评定,以及各种专业职称评审的常态化。

2.关于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

要重视和熟悉专利、标准、商标等知识产权技术,尽快研究和实施“苏州丝绸”的商业标志。

3.争取省丝绸新产品鉴定

要充分利用省丝绸新产品鉴定这一有利条件,促使企业新品研发上档次,为争取创新评优和相关政策支持奠定基础。

4.创意平台的建设和壮大

对创意力量的整合、利用要进行研究,对创意平台的建设和壮大要有新的思维,要大胆地进行跨界、融合,以形成一个全行业内外协同创新创意的氛围。

5.完善助推与政策配套

围绕丝绸的创新创意与最终产品研发,加大沟通协调,完善助推机制,进行政策上的配套。

(二)丝绸展示活动要形成品牌化和常态化

企业创新创意的成果一定要给予良好的组织宣传,有效地进行展示和推出。因此,目前较为适宜打造两个展示活动,并使其特色化、常态化,甚至打出品牌。

1.“创博会”丝绸特展

“创博会”中的丝绸特展主要要突出一个“新”,突出丝绸新品的创新点和创意点,要设有“门槛”,宁缺毋滥。

2.“一厂一品”丝绸展

“一厂一品”丝绸展则更多地关注丝绸新品的文化价值、市场化应用等问题,主要强调与市场的对接。

两个展示活动可以发挥如下作用:(1)不断地推出新品和创意的思路,可以配合和组织相应的评比活动;(2)组织各种有效的交流宣传,相互促进,形成常态化;(3)形成各种贸易信息流,接受市场的检验,加速新品的市场化步伐 ;(4)促使丝绸的各种个性化发展,包括订制业务等;(5)促使苏州丝绸走出去。

(三)应建立对应的丝绸产业化交易平台

根据苏州城市的地域特点和文化特点,苏州丝绸日常的产业化交易不宜采用大型化的“商城贸易”形式。在以上展示闭展期间,可以设置多个产业化常态化的交易平台进行补充,具体的可以结合苏州的旅游业进行,逐步建设,解决不断推出新品的市场化问题。(1)以上两个展会活动中的优秀产品形成常态营销,促使市场推广与品牌建设相结合;(2)争取中国丝绸区域品牌试点区的建设;(3)设置门槛,启动“苏州丝绸”商业标志;(4)各大媒体协同宣传,让大家知道在苏州何处能买到真正的苏州丝绸;(5)结合丝绸非遗展示,建立大师工作室;(6)与旅游结合、与文化结合,形成多样化;(7)同时建设线上营销,形成立体化的商业模式;(8)探索设计创意中心模式,实现跨界资源共享。

(四)打造苏州丝绸国际博览会

在创新创意引领下,不断推出丝绸新品,并真正地形成产业化的商业气氛,为打造苏州现代丝绸国际博览会奠定基础,使苏州的丝绸真正走上升级之路、国际化之路。

四、结 语

经济新常态下苏州的丝绸发展可以总结成以下六句话:苏州丝绸完成转型,苏州丝绸急需升级,苏州丝绸创意为先,苏州丝绸创新驱动,苏州丝绸商贸是本,苏州丝绸路在脚下。

A Research on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Suzhou Silk under the New Economic Normality

LI Shi-chao
(Suzhou Vocational University,Suzhou 215104,China)

It is an important and urgent task for Suzhou to achieve the strategic goal of becoming an international “silk city”by actively adapting to the new economic normality,and shifting from the past economic“quantity”to the future economic“quality”,namely by carrying out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revitalizing and developing Suzhou silk,and further enhancing the overall operation ability and quality.Based on the status quo of the development of Suzhou silk,this paper provides some reflections on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Suzhou silk,tries to sketch the upgrading roadmap,and offers a reference for its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new economic normality;Suzhou silk;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F424.1

A

1008-2794(2015)05-0015-07

2015-09-09

李世超(1958—),男,江苏苏州人,丝绸应用技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江苏省丝绸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苏州专家咨询团成员,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丝绸工程技术及丝绸产品开发。

猜你喜欢

丝绸苏州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苏州伴宅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参展“丝绸苏州2020”的思考与启示
园林之城——苏州
海上丝绸路
遥望“丝绸路”
路上丝绸
苏州大冢:十年磨一剑
丝绸情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