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德育论的人生哲学内蕴

2015-03-19康怀远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内蕴哲学道德

康怀远

(重庆信息技术职业学院,重庆 万州 404000)



习近平德育论的人生哲学内蕴

康怀远

(重庆信息技术职业学院,重庆 万州 404000)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道德教育的论述,是立足全球,从战略高度透视教育本质,审时度势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发出的时代号召,充盈着深刻的人生哲学内蕴:兴国立人,德育为先的目标定位;追求梦想,修身为基的过程努力;真才实学,事业为本的内家功夫。

关键词:道德;教育;人生;哲学;内蕴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讲到道德教育的问题。这是总书记立足全球,从战略高度透视教育本质,审时度势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发出的时代号召,充盈着深刻的人生哲学内蕴。

被歌德赞叹和敬畏的“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法则”的哲学,对现代人类的认知世界、理性世界和情感世界所发挥的作用日见重要和迫切。因为“世界精神太忙碌于现实,太驰骛于外界,而不遑回到内心转回自身,以徜徉于自己原有的家园中”(黑格尔语)。鲁迅20世纪初留学日本时曾经产生过“物质发达,社会憔悴”的困惑和由困惑发出的警告,至今仍然振聋发聩。因为“现代人的道德世界在一种多元分裂中经受着瓦解和颠倒之苦,这使得现代人经历着人类有史以来最为躁动不安又最为鲜活疼痛的精神生活之‘炼狱’”[1]。

放眼世界,20世纪以来,尽管人类在科学技术和物质财富方面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环境破坏、价值迷惘和心灵污染”等三大危机却向我们袭来。受其影响,国内社会心态普遍失衡,出现了“四大倾斜”现象,即重物质轻精神、重科技轻人文、重个体轻群体、重眼前轻长远,全民道德水平的提升刻不容缓。当此之际,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德育的论述,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兴国立人:德育为先的目标定位

人为世间万物之灵。《尚书·周书·秦书》有云:“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人与其他动物的显著区别就在于能够超越自我而具有道德理性。中国古代有“人生三立”或“人生三不朽”之说,对后世影响很大。据《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记载,(公元前549年)鲁国穆叔(叔孙豹)到晋国去, 前来迎接的范子宣向穆叔问道:“古人有言,死而不朽,何谓也?”豹闻之曰:“太上有立德, 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可见,人生“不朽”的最高境界是“立德”,其次是“立功”,第三是“立言”。尽管以后有“立志(‘志’即德)、立功、立言”“立言、立行、立德”“立业、立家、立德、立言”等说法,但“立德”是不可或缺的。孔子有言,“三十而立”(《论语·为政》),德也一定在其中。中国当代哲学家张世英先生提出的人生的四个层次(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中,“道德境界”位居第三。[2]人要立德,可以视为人之成为人的哲学“立项”。

正是从这样的人生哲学出发,2013年11月26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孔府和中国孔子研究院参观考察时强调:“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他在中共中央政治局2014年2月24日下午第13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人其实是一种文化存在,兴国立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就是要我们把品德教育定位于“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和“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远大目标,在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教书育人,导之以德。

教育是以人为对象的科学,是使人成为人并不断征服自己的实践历程。这就要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向地把对人生的认识、设计、管理,统统整合在道德养成的大范围之中。尊道贵德,以德育人,教人向善,是中国传统教育的一大特色。“道德当身,故不以物惑”(《管子·戒》),“德,国家之基也”(《左转》),“辅世长莫如德”(《孟子·公孙丑下》),古代先贤的这些论断表明,中华文化的道德养成,是以人格“德操”为核心价值的品性、品格、品德的身心实践锻炼。产生于“殷之末世,周之盛德”(《周易·系辞》)的《周易》,向我们传达的就是“阴阳和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的“德”的主旨,忧患意识引发的对“德”的呼唤充满字里行间。所谓“履,德之基也;谦,德之柄也;复,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损,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在《周易》中比比皆是。另如“厚德载物”(《周易·坤卦·象曰》)、“果行育德”(《周易·蒙卦·象曰》)、“以懿文德”(《周易·小需卦·象曰》)、“检德辟难”(《周易·否卦·象曰》)、“振民育德”(《周易·蛊卦·象曰》)、“常德行,习教事”(《周易·坎卦·象曰》)、“顺德,积小以高大”(《周易·升卦·象曰》)、“安身以崇德”(《周易·系辞下》)等的期许与告诫,以及“大德”“盛德”“明德”“谦德”“正德”“共德”“恒德”等,则更是“辞”不离“德”,64卦所凝练的“君子之德”,用“君子以……”的句式涉及“德论”的就多达53卦(《周易·大象传》)。《大学》就把明德至善作为教育的根本目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思想家们所关注的道德养成追求,对中国教育影响极大。蔡元培先生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的演讲中开宗明义地宣告:“请以三事为诸君告:一曰抱定宗旨;二曰砥砺德行;三曰敬爱师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核心就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

尽管中国与西方的意识形态各有不同,但人类对于道德教育却存在着共识共享的平台。美国哈佛委员会的著名红皮书《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1945年)明确宣示:“(通识)教育着眼于学生身体、道德和智力的和谐发展,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为知识全面、视野广阔、教养博雅和人格完整的人。”哈佛大学前校长劳伦斯·H.萨默斯曾经深刻地指出:“对一所大学来说,再没有比培养人更重要的使命。假如大学都不能承载这一使命,我看不出社会上还有哪家机构能堪当此任。”亚斯贝尔斯的比喻则更为生动形象:“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呼唤另一个灵魂。如果教育未能触及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人灵魂深处的变革,他就不成其为教育,而教育的学生就像一架安装了坏发动机起飞了的飞机一样,不但自身毁灭,而且也给别人带来牺牲。”[3]在这里,“灵魂”是道德的同义语。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更应该认识和领悟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特殊分量:“道德的力量也是无穷的”,“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激励人民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鼓励全社会积善成德、明德惟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有力的道德支撑”(2013年9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时的讲话)。

二、追求梦想:修身为基的过程努力

人生梦想是谁都愿意追求的。但是,能否通过超越自我进入中国哲学的“修身”而“克己”“慎独”“检点”“三省”,那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并且这种距离往往“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用儒家的话叫做“君子”与“小人”的分野。

2014年3月9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安徽代表团的审议,讲到“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时说:“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树立和发扬好的作风,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修身、用权、律己和谋事、创业、做人,所包含的人生哲学内涵有着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底蕴,同样适用于国民特别是青少年的道德教育。

中国的传统教育,说到底就是一种使人成为人的修身教育,即“德润身”(《大学》),用优秀品德丰富和充实自我。修身教育的元始体验是以实践境界为起点,进而演进和发展成为一种专门之学——修身文化。先哲古圣们既从修身出发给我们构筑出富有智慧的生命图景和处世模式,又从修身出发给我们推衍出比较严密的人生轨迹和社会伦理。《周易·大畜卦·象曰》载“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君子应当多反思自己昔日的言行,畜养自己的品德),《周易·蹇卦·象曰》载“君子以反身修德”(君子应当反省自身,修养德性),《周易·震卦·象曰》载“君子以恐惧修省”(君子应当像受到惊恐那样修身反省自己),这里所谓的“蓄德”“修德”“修省”,曾子叫“三省吾身”(《论语·学而》),孔子叫“內自省”(《论语·里仁》),《中庸》叫“慎独”(《中庸》)。修身所追求的道德养成,与中国式的人生梦想相结合,经过“知耻近勇”“正己尚仁”“重节养气”“慎独尊行”“贵和倡中”“博学多思”[4]的多向修炼,人对自身的把握便具有了现实的本质特性,个体的发展也就必然会演奏出完美、健全人格的美妙乐章,必然在实现民族梦与国家梦的历史进程中彰显出积极意义。朱熹制定的《白鹿洞书院学规》中就把《大学》的道德养成和人生梦想具体阐释为“一目二序三要”:1.五教之目——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2.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3.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4.处事之要——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5.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严以修身”是做人的基础,与人生梦想相辅相成,能够促使青少年“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自觉远离低级趣味,自觉抵制歪风邪气”(习近平总书记语),朝着既定的人生目标迈进。对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笔者认为:

其一,追求人生梦想要立志高远。2013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鼓励说:“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2013年5月29日,他在同全国各族少年儿童代表共庆“六一”国际儿童节时再次讲道:“实现我们的梦想,靠我们这一代,更靠下一代。少年儿童从小就要立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长大后做对祖国建设有用的人才。”

其二,追求人生梦想要为国益民。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2月5日在给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的回信中,希望青年大学生“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坚持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以青春梦想、用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贡献”。同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进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他又强调:“中国梦意味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价值体认和价值追求,意味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味着每一个人都能在为中国梦的奋斗中实现自己的梦想,意味着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意味着中华民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的真诚意愿。”

其三,追求人生梦想要严以律己。中国梦既是民族梦、国家梦,又是家庭梦、个人梦。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前苏联著名教育理论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家庭教育时说过:“家长教育的睿智,就表现在务必使子女成为坚强的、严格要求自己的人。”不仅是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何尝不是如此?道德养成抑或道德教育,都是一个“苦其心志”的追求与奋斗过程。

其四,追求人生梦想要胸怀世界。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巴黎出席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创造出来。当前,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中国梦是追求和平的梦,是追求幸福的梦,是奉献世界的梦。”习总书记在此响亮地提出,追求中国梦,就要有胸怀世界、眼观天下的远大抱负。

三、真才实学:事业为本的内家功夫

修身做人,追求梦想,其功效在于事业为本,为国、为民做事、奉献。

事业一词,最早见于《周易·系辞》:“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意思是做好自己喜欢的事情,同时又去帮助别人(也可说“用所做的事情,施惠于天下民众”),就叫事业。《周易·坤·文言》:“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君子内含中正之德,身居正位,美德蕴涵心中,舒展到四肢,表现在事业,简直美到极点了。《周易》对事业的礼赞与预期溢于言表,诸如“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周易·系辞上》)、“崇德而广业”(《周易·系辞上》)、“进德修业”(《周易·乾卦·文言》)等。所谓事业,大致包括功业成就、政务政事、职业产业、本事能力等。孔颖达疏“事业”:“所营谓之事,事成谓之业。”梁启超在《敬业与乐业》取其义而用之,写道:“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惟其如此,所以我们对于各种职业,没有什么分别拣择”;“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这就是“乐业”。他总结说:“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中国著名美学家叶朗先生对北大学生谈人生时讲过三种境界,一是务俗,二是事业,三是审美。事业在人生中的地位不言而喻。

总而言之,事业就是在修身做人和追求梦想的过程中练就的内家功夫或太极功夫,只有真才实学才能内化于人生的整个过程之中。

习近平总书记从教育事关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家庭福祉的整体与全局出发,对莘莘学子厚望殷殷,多次引用“学如弓弩,才如箭镞”“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等古语箴言,勉励和激发广大青年学生珍惜人生的黄金期,勤奋学习,练好本领。“学习是成长进步的阶梯,实践是提高本领的途径。青年的素质和本领直接影响着实现中国梦的进程……青年人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应该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的观念,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他特别强调,“广大青年要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增强知识更新的紧迫感,如饥似渴学习,既扎实打牢基础知识又及时更新知识,既刻苦钻研理论又积极掌握技能,不断提高与时代发展和事业要求相适应的素质和能力。要坚持学以致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熔炉中,在社会的大学校里,掌握真才实学,增益其所不能,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五四青年节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

毛泽东同志曾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后备军。2013年10月1日,在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百年华诞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全校学生复信说:“希望同学们珍惜美好时光,砥砺品德,陶冶情操,刻苦学习,全面发展,掌握真才实学,努力成为建设伟大祖国、建设美丽家乡的有用之才、栋梁之材,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实现共同繁荣发展做出应有贡献。”2013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009级本科团支部全体同学复信说:“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希望你们珍惜韶华、奋发有为,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努力使自己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之才、栋梁之才,为实现中国梦奉献智慧和力量。”

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主席、党中央总书记,在日理万机中,不辞辛劳,批阅普通青少年学生的来信,并且给予回复,这本身就是一种哲学的文化的高尚的正向的道德力量,令人鼓舞、催人奋进、导人向善。

参考文献:

[1]田海明.何谓道德:从“异乡人”的视角看[J].道德与文明,2013(5).

[2]张世英.人生的四种境界[N].光明日报,2009-12-31.

[3]雅斯贝尔斯.大学之理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文川]

[4]康怀远.中国修身文化的和谐意蕴与当代价值[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8(4).

Life philosophical implication of XI Jin-ping’s moral theoryby KANG Huai-yuan p.5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discussion about moral education is based on the global, from a strategic perspective, seizing the essence of education and sizing up the situation. It issued to the party and the people of the times call, filled with a profound life philosophical implication: aiming at moral education first in building the country and people; hard-working process of the pursuit of dreams based on self-cultivation; internal quality based on career with true skill and genuine knowledge.

Key words:moral; education; life; philosophy; im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D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390(2015)01-0005-04

作者简介:康怀远(1946-),男,重庆万州人,重庆信息技术职业学院孔子研究所特邀研究员,教授,主要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和研究。

收稿日期:2014-04-11

猜你喜欢

内蕴哲学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菱的哲学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从外缘到内蕴:《红楼梦》异文的诠释空间与小说特质
触及内蕴情感 体现家国情怀——《新闻访谈: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创作有感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在对旧时光的回眸里发掘生命的内蕴——王峰《旧时光里的小团圆》读札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外感发热误治转湿热内蕴发热的治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