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四维解读
2015-03-19曹楠
曹楠
(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400715)
新时期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四维解读
曹楠
(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400715)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提出,从总体上丰富了我国的国家建设理论,进一步突出了深化改革、推进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完善党的建设、促进国家发展和发挥人民当家做主对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作用。文章从“一种手段”、“两个重点”、“三个依托”、“四方协作”四个新维度对国家治理现代化进行分析和阐述。
国家治理;现代化;解读;新时期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1]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新发展,是我党由革命型政党转向执政型政党的新标志,是新时期总揽全局的新举措。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提出改变了单方面调整模式,强调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协同调整,更加符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深入认识国家治理现代化,是进一步发挥国家治理现代化对于人民生活深度影响的基本步骤。
1 “一种手段”: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手段
改革是党在新时期下,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革命。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走过一段辉煌历史,这30多年来的成就,靠的就是改革。事实是最好的证明,改革是中国发展进步的动力源泉,是党和人民事业建设的重要法宝。在新常态,新问题,新挑战的大环境下,中国梦怎样能实现,怎样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怎样能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当然还要依靠改革,并且要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发展的新目标,新方向。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的关键一环。
当前我国国家治理遇到诸多困境:经济方面,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缓慢,经济增长过多依靠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科技创新型能力不足;政治方面,政府职能转变未完成,管理效果和水平有待调高;民生方面,人民住房矛盾,交通矛盾,入学矛盾等社会问题突出;文化方面,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智慧城市对人民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怎样对“云物移大智”扬长避短,我们也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生态方面,经济发展过快导致环境毁坏过重,生态恢复没有系统的解决方案。
实践证明,“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是中国发展进步的动力源泉,是党和人民事业建设的重要法宝。国家治理现代化,就是要求深化改革国家治理的体制机制;就是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就是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就是要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就是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2 “两个重点”:以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为重点
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应将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重点,这两点分别代表着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的“做什么”和“怎么做”。
国家治理体系就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国法家规”。国家治理体系包含着社会的方方面面,影响着社会稳定和发展,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首要步骤。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过程中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确保国家治理体系的正确性。国家治理体系的制定对于党、社会、国家的发展具有直接影响。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采取专家听证会制度以及民众听证会制度,确保国家治理体系的正确性和可行性。第二,体现国家治理体系的人民性。国家治理体系的制定的根本目的是将人民的意志上升为国家的意志,维护国家人民的基本利益,使人民的利益得到根本的保障。国家为人民提供一个稳定发展的社会环境,人民将社会发展中的凸显问题表现出来促使问题得到解决。因此在国家治理体系制度中要集中体现出人民性。第三,确保国家治理体系的制度化和法制化。国家治理体系的根本执行和实施需要一定的威严和威信,将国家治理体系上升到制度化和法治化的高度,才能维护国家治理体系的权威性。国家治理体系制度化明确了政府各个部门,每个人员的责任和义务,增强执行的积极性,防止责任的互相推诿,切实做到责任的落实。国家治理体系法制化保证人民的权益和利益,为人民提供生活保障,也约束人民的行为。
国家治理能力是依据国家治理体系进行实施的过程和效果。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只有真正做到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才能更加直观地看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成果。首先,看待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做到“多方面”,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影响范围既可以涉及人民家长里短的日常小事,又可以涉及到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甚至是国与国的相互关系。其次,看待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还要做到“立体性”,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不仅仅指的是国家或者政府某一方面单独进行治理,而是从上至下的多方面共同进行治理,做到以上带下,以下促上最终达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的。最后,看待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做到“动态性”,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并不是一个静态的提出,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会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各个方面的发展而随时对其提出新的要求,因此需要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来适应新环境、解决新问题。
3 “三个依托”:以“三个自信”为依托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中要以“三个自信”为依托,才能使得国家治理现代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并被广大人民所接受。
道路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人民幸福[3]。90多年来,我们党勇敢承担起民族解放、民族独立和民族复兴的艰巨历史任务,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及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历经千辛万苦,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因此,在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我们要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道路自信,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3]。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在经济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体制共同发展,在政治上坚持人民当家做主和党的领导,在文化上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社会发展上形成以改善民生为主的和谐社会,在生态发展上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理论问题关乎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复兴和人民安康[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系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实际问题,是覆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国防、外交、统一战线、祖国统一、党的建设等方面的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其主要内容包括邓小平理论体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理论自信来源于理论形成、理论创新和理论自觉。这是党的历届领导集体对于中国建设和发展思想的继承和丰富,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思想理论指导,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指南针和教科书。
制度问题关乎国家建设、民族团结和人民发展[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及建立在基本政治经济制度上的其他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社会制度。制度自信来源于制度确立、制度创新和制度自觉。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中,要在制度确立和制度创新的基础上,以高度的制度自觉性,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制度自信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坚强后盾和保障。
4 “四方协作”:政党、政府、社会、人民四方协作
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在治理主体中,不仅仅以政党或者政府作为国家治理的主体,而是强调治理中的多方协作,尤其强调政党、政府、社会和人民的四方共同协作。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代表者,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中也要起到先锋队和领导作用,这是进一步扩大中国各民族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做法。在执政过程中要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完成我党由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变,通过国家政权组织来行使执政权利,让党的优秀分子成为国家机关的工作主导力量,将党的正确思想和路线通过法律制度上升为国家意志,同时通过权利的监督和制约,“切实将权利关在笼子里,在阳光下运行”,让以党为主导作用的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快速全面推进。
政府,即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政府是国家公共行政权力的象征、承载体和实际行为体,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执行主体,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起到主要作用。为达成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政府需要完善自身职能,尽快完成职能转型,做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政与中介组织分开,推动各级政府结构优化。建立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国家治理现代化推进的主要障碍在于社会问题的凸显,同时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主要成果也最容易在社会这面大镜子中得到及时的反映。社会力量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社会的大氛围将影响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推进环境。在推进过程中,社会的力量起到了重要力量的作用。在社会中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便于社会的各个方面投身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推动过程中。在社会中发挥企业,社团等社会团体的作用,以局部小力量凝聚为大众力量,起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效果。以实现“中国梦”为主要目的,在社会中形成正确的引领方向,在社会中积极传递正能量。
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人民作为国家主人翁的作用。人民不仅仅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直接受益者,而且要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直接执行者,人民群众的管理能力决定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水平。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发挥人民的根本作用,运用制度法律的手段,切实维护人民参与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的权利和利益。运用网络、媒体等多种新方式,使人民具有积极参加到整个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的新途径。广泛运用各种媒体,使人民有最直观,最快捷的信息获得途径。切实维护人民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主要受众和主要执行者的根本地位。
[1]习近平.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3-11-16.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90-99.
[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习近平.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R].北京:新华社,2013.
[5]王学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树立三个自信[N].甘肃日报,2012-11-14.
责任编辑 周丁力
The Four-dimension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National Governance Modernization in China in the New Period
CAO Nan
(Marx School,Southwestern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China)
The proposal of“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has generally enriched the national construction theory in our country,further highlighted the important role of deepening the reform,promoting the building of socialist society and the Party,and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and letting people be the masters of the country.This article will analyze and explain it from four new dimensions of“One Means”“Two Keys”“Three Supports”and“Quartet Cooperation”.
national governance;modernization;interpretation;new period
D61
A
1674-5787(2015)04-0021-04
10.13887/j.cnki.jccee.2015(4).7
2015-04-22
曹楠(1992—),女,黑龙江嘉荫人,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