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北三国文化与传统价值观
——从“仁、勇、智、节”角度考察

2015-03-19李亮宇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马谡襄阳刘备

李亮宇

湖北三国文化与传统价值观
——从“仁、勇、智、节”角度考察

李亮宇

(湖北省博物馆 保管部,湖北 武汉 430077)

三国文化的精髓离不开中国传统核心价值观“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的范畴。湖北是著名的三国文化之乡。三国文化泽被荆楚,余韵悠长,对人们价值观的培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尤其在“仁”“勇”“智”“节”等方面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湖北;三国文化;传统价值观

三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波澜壮阔、豪情激荡的时代,也是能臣猛将辈出的时代。这一时段对中国历史有重要的影响,是中华民族共同价值理念和民族性格形成的重要阶段。湖北是名副其实的三国文化之乡,三国人物在湖北地域文化中留下了诸多难以磨灭的印记。三国遗迹在湖北有100余处,三国遗物在湖北出土众多。由此不难看出,三国文化在湖北的深远影响。关于三国文化的特质,有的学者将其归纳总结为3种类型,即英雄文化、智慧文化、伦理文化[1]。另外,三国文化的精髓,显然脱离不了中国传统核心价值观“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的范畴。这里将湖北三国文化所体现的仁、勇、智、节等方面进行梳理,挂一漏万,不当之处还请方家赐教。

一、仁:刘备在湖北树立形象

汉献帝建安六年(201年),因在官渡之战中袁绍为曹操打败,寄寓河北的刘备选择南投荆州牧刘表。在襄阳数年,刘备大力网罗人才、招贤纳士,其力量得以不断地壮大。寄人篱下,何以能招揽到能人贤士呢?显然,刘备靠的不是金银珠宝,也不是许以高官厚爵。一方面,他是仰仗其汉室宗亲的身份,“将军即帝室之胄;”另一方面,实是因其仁者爱人,“信义著于四海”。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领数十万大军南下,身在樊城的刘备惊惧南撤。刘备在身处险境之时,其一是未趁人之丧夺取襄阳;其二是在危难关头不弃百姓,携民渡江[2]卷三十二先主传,以致被曹操追击而溃败,妻离子散而不悔,大施仁德于天下,发扬了儒家“仁爱”的精神。孟子言:“爱人者,人恒爱之。”后世戏曲家、小说家更是将刘备演绎成为明君、仁君的典范,这虽有政治因素的影响,但是他在湖北很好地实践了“仁者”精神,并且终其一生没有残暴滥杀的行为,仁而美之,不亦宜乎?

二、勇:关张赵和湖北籍武将

汉末三国时期,最著名的猛将首推“义勇武安王”关羽。曹操的重要谋臣程昱、郭嘉称关羽为“万人敌”[2]卷十四程昱传郭嘉传;刘晔赞其“勇冠三军”[2]卷十四刘晔传;东吴著名将领周瑜评之为“熊虎之将”[2]卷五十四周瑜传;吕蒙亦视关羽为“熊虎”[2]卷五十九吕蒙传。关羽(?-219年),河东解(今山西运城)人。关羽虽然并非湖北人,但湖北是关公长年生活战斗的地方。关羽于建安六年(201年)追随刘备投奔荆州刘表,至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被东吴擒杀于临沮(一说今湖北宜昌远安,一说今湖北襄阳南漳),前后在湖北近20年,是关羽一生中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在湖北,他达到了人生中事业的顶峰,北伐襄樊,“威震华夏”。与此同时,由盛及衰,被东吴偷袭,败走麦城,丢失荆州。据粗略统计,在湖北与关公有关联的地名、遗迹不下数百处,仅当阳一地便有60余处。荆州关公庙是全国4大关庙之一;当阳关陵是著名的关羽遗体埋葬地。因此,湖北是关公信仰的重镇,甚至可以讲是关公信仰的发源地[3]。在湖北,赵子龙鏖战长坂坡,一战而天下皆知,成为脍炙人口的英雄,有戏曲《长坂坡》传唱至今。在赵云身负幼主刘禅左冲右突之时,张飞率领20名骑兵断后,据水断桥,喝退曹军,其非凡的胆量和勇气亦为后人传扬。

还有不少湖北生长的武将。较为著名的主要有:习珍(?-约220年),湖北襄阳人。原为刘备零陵北部都尉加裨将军。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吕蒙袭取荆州,长沙、零陵、桂阳三郡皆落入东吴控制之下。习珍欲保城不降,以其弟之言,暂屈节于孙权。私下连结武陵从事樊伷,图谋再起。事泄,孙权遣奋威将军潘浚俘斩樊伷。习珍乃以所辖7县起兵,附刘备,自号邵陵太守。潘浚引兵来攻,习珍率残部数百人登山,顽强地据守月余,后“粮、箭皆尽”,遂执剑自杀以报恩遇。刘备闻讯,为其发丧,并追赠其为邵陵太守[4]102-103。

邓方(?-222年),字孔山,南郡(今湖北江陵)人。汉末为荆州从事。后随刘备入蜀。献帝建安十九年(214年),任犍为属国都尉,旋改朱提太守。又授安远将军,任庲降(治今云南曲靖)都督。轻财果毅,夷汉皆敬其威信。杨戏评价说:“安远强志,允休允烈,轻财果壮,当难不惑,以少御多,殊方保业。”[2]卷四十五杨戏传

向朗(?-247年),字巨达,湖北宜城人。荆州牧刘表任其为临沮长。刘表卒,归刘备。建安十四年(209年),奉命督办秭归、夷道、夷陵及巫4县军政。入蜀后任巴西太守,又徙房陵。后主建兴元年(223年),迁步兵校尉,领丞相府长史。建兴六年(228年),因为马稷失守街亭事受牵连,被免官,闲居成都20年。后起用为左将军,封显明亭侯[2]卷四十一向朗传。

向宠(?-240),向朗之侄,湖北宜城人。初为牙门将。章武二年(222年)彝陵之战,刘备大败于东吴陆逊,损失将士数万,唯其营垒独存。次年后主即位,封都亭侯。后任中部督,负责宫廷宿卫,又提拔为中领军。后主延熙三年(240年),在镇压汉嘉郡少数民族的战斗中,被乱军所杀。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称赞:“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2]卷四十一向宠传,能得到刘备和诸葛亮的交口称赞,向宠实在难得。

廖化(?-264年),本名淳,字元俭,湖北襄阳人。三国时蜀汉将领。初为襄阳太守关羽主簿。献帝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兵败,属吴。章武二年(222年),诈死,乃乘隙携母奔蜀。刘备见之甚是欣喜,任为宜都太守。后主刘禅炎兴元年(263年),领并州刺史,封中乡侯。同年,魏灭蜀。次年(264年),被徙洛阳,死于途中[2]卷四十五廖化传。时人称赞廖化等人:“前有王(平)、句(扶),后有张(益)、廖(化)。”[2]卷四十三王平传注引《华阳国志》民间俗语“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出自清末文学作品《扫迷帚》第二十四回“修志书独出心裁,施棒喝顿开茅塞”[5],在书中讽刺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轻人。然而,史书所反映的其实是廖化70多岁高龄,仍然要带兵打仗,反映出蜀国后期青年才俊匮乏的状况,并非指廖化能力欠缺,不能做先锋。

罗宪(?-270年),字令则,湖北襄阳人。三国时蜀汉官员。幼年随父避乱入蜀。后主立太子,为太子舍人,迁庶子。以宜信校尉身份两次使吴。时宦官黄皓秉政,宪不肯附从,被贬谪为巴东太守。后主炎兴元年(263年),司马昭大举伐蜀,罗宪奉命守永安城。蜀军仅抵抗数月,后主降魏。吴闻蜀亡,起兵西上。宪固守巴东,吴军不能西进。吴军增兵3万,围城6月,城中疾病大半,仍坚守不降。司马昭派救兵,围始解。晋王即委宪前任,拜凌江将军,封万年亭侯。时武陵4县叛吴,以宪为武陵太守、巴东监军。晋武帝泰始元年(265年),改封西鄂县侯。三年(267年),又进位冠军将军。晋武帝称赞他:“忠烈果毅,有才策器干,可给鼓吹。”[6]卷五十七罗宪传

张悌(?-280年),字巨先,湖北襄阳人。三国时孙吴大臣。吴景帝孙休永安年间(258-263年)为屯骑校尉。吴末帝孙皓时累官至丞相军师,封山都侯。东吴天纪三年(279年),晋武帝出兵20余万,遣龙骧将军王浚、安东将军王浑、建威将军王戎等兵分6路大举伐吴。张悌深知吴国败亡已是大势所趋,难以个人之力挽狂澜于将倒,但仍与沈莹、诸葛靓率军3万渡江作战,寄望于主动出击求胜,其一可鼓舞士气,其二可震慑强敌,结果大败于晋军周浚部。诸葛靓率余众来迎张悌,张悌宁死不肯逃命,最终为王浑部士卒所杀[4]187-189。

三、智:诸葛亮和湖北籍谋臣

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三国蜀汉丞相。被誉为“古今来贤相中第一奇人”[7]10-11,成为智慧的化身,是“智绝”“智圣”。诸葛亮出生于山东琅琊。建安五年(195年),14岁时来到襄阳;建安十二年(207年)出山辅佐刘备,在襄阳生活了13年。这10多年,正是荆州经济富庶、社会安宁、文教发展的黄金时期。富庶、安宁、文教发展的荆州,乃是这位千秋名相成长的摇篮[8]34。“如果说阳都是诸葛亮的出生地,那么襄阳则是诸葛亮的成才地。襄阳的地理空间不仅提供了青年诸葛亮赖以生存的环境,培养了其三分天下的战略思维,而且襄阳融合北方的空间文化为诸葛亮提供了思想文化的丰富营养。”[9]可见,湖北是孕育“卧龙”大智慧的沃土。同时,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和高尚品德,又给荆楚大地带来了深远、持续的影响。

庞统(179-214年),字士元,湖北襄阳人。汉末三国时期刘备集团著名谋臣。少时与诸葛亮齐名,人称“凤雏”。司马徽称:“(庞)统当南州士之冠冕。”[2]卷三十七庞统传建安十四年(209年),刘备领荆州,任其为耒阳令,在县不理事。鲁肃给刘备写信进言:“庞士元非百里才也,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其骥足耳。”[2]卷三十七庞统传诸葛亮称赞其为“楚之良才,当赞兴世业者也。”[2]卷四十廖立传经鲁肃和诸葛亮推荐,刘备幡然醒悟,擢统为治中从事、军师中郎将。后跟随刘备入蜀,筹谋规画,屡献良策,为刘备夺取益州立下大功。不幸的是,在建安十九年(214年)围攻雒县(今四川广汉北)的战斗中,庞统中流矢而死,追爵为关内侯。陈寿评价说:“庞统雅好人流,经学思谋,于时荆楚谓之高俊。”庞统自评:“论王霸之余策,览倚仗之要害,吾似有一日之长。”[2]卷三十七庞统传在进军益州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谋划上,庞统确实展现了自己文韬武略的非凡才华,既要审时度势出谋献策,又要说服刘备克服传统礼制的束缚,坚定刘备夺取益州的决心,并且适时出击,实非易事。庞统目光敏锐,处事果敢,并且考虑周详,由他辅佐刘备进川,而留诸葛亮坐镇荆州,可能是最为合适的安排。假若庞统不是早卒,与诸葛亮共同辅佐后主,一个在外北伐,一个在朝主政,蜀国后期的命运实未可知。

习祯(?-?),字文祥,湖北襄阳人。三国时蜀汉官员。随刘备入川,历任雒令、郫令、广汉太守,《襄阳耆旧记》载其“有风流,善谈论。名亚庞统,而在马良之右。”[4]121可见,习祯是一位风格独特、口才颇好的人,而且在当时名声很大,在马良之上,仅逊于庞统。

蒯越(?-214年),字异度,湖北襄阳人。初为大将军何进东曹掾,因劝何进诛灭阉宦不果,遂出为汝阳令,复归荆州刺史刘表。初平元年(190年),为刘表献“臼犯之谋”,助其平定境内,以功封章陵太守、樊亭侯。后刘表死,拥立刘表次子刘琮,适逢曹操率军南下荆州,蒯越劝说刘琮举州投降。曹操得以兵不血刃地占领荆州,封蒯越为光禄勋。在与荀彧的书信中,曹操甚至称:“不喜得荆州,喜得蒯异度耳。”[2]卷六刘表传注引《傅子》由此可见,曹操对他的重视程度非同一般,亦可知蒯越才能卓越,声名远播。

马良(187-222年),字季常,湖北宜城人。三国时蜀汉官员。马良兄弟5人都有才干,马良眉间有白毛,故乡间有谚语“马氏五常,白眉最良。”建安十三年(208年)刘备领荆州,征马良为从事。刘备入蜀,马良任左将军掾,留荆州助关羽。后出使东吴,孙权很敬重他。刘备称帝后,擢为侍中。同年,刘备率军伐吴,派马良入武陵招纳“五溪蛮”,蛮夷首领都愿听从号令。次年,蜀军大败于吴将陆逊,马良亦没于乱军之中。陈寿评价说:“马良贞实,称为令士。”[2]卷三十九马良传可见,马良不仅才能出众,而且忠贞可靠,德才兼备。

马谡(190-228年),字幼常,湖北宜城人。“马氏五常”之一,马良之弟。三国时蜀汉官员。“才器过人,好论军计。”[2]卷三十九马谡传以荆州从事的职衔随刘备入蜀,历任成都令、越雟太守。马谡深得诸葛亮器重,用为丞相府参军;每次与之谈论,竟通宵达旦。蜀汉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南征,马谡为之进言:攻心为上,攻城为下。诸葛亮采纳了他的建议,赦免了孟获,故诸葛亮在世时,南中一直没有反叛。这个事件被小说家演绎成“七擒孟获”的故事,溢美诸葛亮用兵如神。其实,马谡指出平定南中最要紧的在于收服人心,这是平叛的指导方针,殊为关键。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率军北伐,力排众议,以马谡为先锋,结果马谡违背节度,指挥不当,被魏将张郃大败于街亭。诸葛亮为严明军纪,“挥泪斩马谡”,并自贬三级。对于诸葛亮处死马谡,历来争论颇多。蒋琬劝谏说:天下未定,而戮智计之士,是很可惜的[2]卷三十九马谡传注引《襄阳记》。丞相参军李邈以秦国赦免孟明、楚国杀掉子玉的不同后果,请诸葛亮给予马谡将功补过的机会[2]卷四十五杨戏传注引《华阳国志》。可以想见,当时蜀汉内部有很多人爱惜马谡的才智,不赞同杀掉他,蒋琬、李邈只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否则,就不会有10万之众为之流涕了。后人对此也有诸多的异议,如习凿齿,他认为蜀国偏处一方,本来人才就相对较少。杀掉马谡这样的俊杰,启用能力较差之人,是使“亲者痛,仇者快”的做法[2]卷三十九马谡传注引《襄阳记》。马谡作为先锋,违背统帅的战略部署,又刚愎自用,不听王平的意见,导致街亭惨败,印证了刘备对他的评价:言过其实,不可大用[2]卷三十九马谡传。从诸葛亮南征前,马谡对南中局势的分析,可谓洞若观火;提出的建议,也深谋远虑。我们公平地说,马谡应该是一个很称职的智囊、参谋,是个战略、战术理论家[10]357;但缺乏实际作战经验,这一点是被诸葛亮忽视了的[11]。也有可能是诸葛亮为了提拔、培养后起之秀[12]而作出的一次罕有的“冒险”,然而事与愿违,追悔莫及。痛斩马谡,以明军纪,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这样的作用。但是,这件事情给诸葛亮带来了不小的打击,他本来就谨慎的性格变得慎之又慎,因此在此后的几次北伐中,“罚二十以上,皆亲揽焉。”[2]卷三十五诸葛亮传最终的结局,便是“出师未捷身先死”。

杨仪(?-235年),字威公,湖北襄阳人。三国时蜀汉官员。东汉末,任荆州刺史傅群主簿。后至襄阳投关羽帐下,任功曹。关羽遣之入蜀,刘备与其谈论军国大计,大喜过望,擢拔为左将军兵曹掾。不久升任尚书。后主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率军南征,以杨仪为丞相参军,总理丞相府事务。这相当于是将稳定后方、保障后勤的重任交给了他,可见其深得诸葛亮的信任。两年后,随诸葛亮出汉中,又迁长史,加绥军将军。诸葛亮数次出征,都是杨仪在军中维护礼仪,制定具体规划,筹措粮谷。他行事敏捷,效率奇高,故诸葛亮非常爱惜杨仪的才华。但是杨仪和魏延之间势同水火,不能和睦共事,这令诸葛亮常常感到遗憾。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逝世,杨仪诛杀魏延,统帅大军成功地返回成都。他本来是自命功勋卓著,应该接替诸葛亮的职位,结果亮生前已托付蒋琬,于是他心怀不满,怨声载道,甚至出言不逊,最终被废为平民,下狱自杀。诸葛亮选资历更浅的蒋琬代替杨仪,是因为“仪性狷狭”[2]卷四十杨仪传,即指其心胸狭窄,性情急躁。我们认为杨仪应当是一个有才干的人,但是性格上的弱点导致了他作茧自缚,难成大事。

董允(?-249年),字休昭,董和之子,湖北枝江人。三国时蜀汉官员。刘备立刘禅为太子,选董允为舍人。舍人负责太子的宿卫,须从良家子孙中选出[13]卷二十七百官四。旋改洗马。洗马是太子出行时的前导,相当于侍从[13]卷二十七百官四。刘禅继位,迁黄门侍郎,成为皇帝身边的侍从[13]卷二十六百官三。从其出身可看出,董允一直是刘禅的近侍,地位非同一般。诸葛亮北征前上表点名“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亦可见诸葛亮对其非常信任,并寄予厚望。董允恪尽职守,常常诤谏后主,令其后宫都不能增添,甚至连后主都惧怕他。尚书令蒋琬上书为董允请功,但是他坚持不受。后主宠幸佞臣黄皓,董允上匡主上,下责小人,终允之世,黄皓不能得其志。直到董允辞世,黄皓才逐渐地操弄权柄,把持朝政。百姓都非常怀念董允。由此可知,董允德才兼备,无怪乎被称为“蜀汉四英”[2]卷三十九董允传注引《华阳国志》之一。

四、节:湖北籍的忠臣节士

董和(?-?),董允的父亲。初为益州牧刘璋牛鞞长、江原长、成都令。当时川中富庶,奢靡之风盛行,董和以身作则,带头粗衣素食,风气为之清朗。刘备入蜀,任掌军中郎将,与诸葛亮一并署理左将军府事,合作无间。为官20余年,去世时家无余财。后来诸葛亮任丞相,还和臣僚一起追思董和,说他殷勤,对国家忠心[2]卷三十九董和传。陈寿评价说:“董和蹈羔羊之素”[2]卷三十九董和传,称赞他正直节俭,表里如一。

杨颙(?-?),字子昭,湖北襄阳人。与杨仪是同宗。三国时蜀汉官员。入蜀后任巴郡太守、丞相诸葛亮主簿。他曾经直言劝谏诸葛亮不必“事无大小皆躬亲”,应当与同僚各司其职。诸葛亮深为感谢其忠言,认为他心诚。后为东曹属典选举。杨颙去世,诸葛亮为其伤心落泪三日,并且称他的去世对朝廷损失极大[2]卷四十五杨戏传注引《襄阳记》。

霍弋(?-?),字绍先,霍峻之子,湖北枝江人。三国时蜀国官员。少时被刘备选为太子舍人。刘禅即位,霍弋为谒者,掌管朝廷礼仪和奏章报请[13]卷二十五百官二。诸葛亮北伐驻汉中,任命他为记室,负责章表文檄[13]卷二十四百官一,并且让他与诸葛乔(诸葛瑾次子,其时过继给诸葛亮)一起随军士历练。诸葛亮逝世后,为黄门侍郎。后主立太子璿,以之为中庶子,跟侍中职责类似[13]卷二十七百官四。太子刘璿喜爱骑射,嬉戏无度,霍弋以古人得失规谏,甚为得体。后授永昌太守,率军讨伐叛乱夷僚,安定一方。不久领建宁太守,还统南郡事。炎兴元年(263年),进号安南将军。同年,魏伐蜀,霍弋与巴东太守罗宪各保一方,然后主投降,蜀亡。闻成都不守,霍弋素服号哭3日。待知后主东迁,始率6郡附魏。入晋,拜南中都督,委以本任,封列侯[2]卷四十一霍弋传注引《汉晋春秋》。

李衡(?-?),字叔平。湖北襄阳人。三国时孙吴官员。汉末入吴,居武昌(今湖北鄂州)为平民。听闻羊衟有鉴识人才的名望,于是登门求教。羊衟评价他:在多事之秋,可以担任曹郎之职。经羊衟等人举荐,孙权以之为郎。因向孙权面陈吕壹罪恶数千言,使孙权惭愧醒悟,最终惩办吕壹,李衡由此受到大力拔擢[4]203。孙权本让任中书郎的吕壹主管各官府及州郡公文,不曾料其渐渐地作威作福起来,援引法律条文对大臣进行诋毁陷害,连太子孙登屡次规劝,孙权也无动于衷,弄得朝野人心惶惶,群臣敢怒不敢言。上大将军陆逊、太常潘浚深感忧虑,常为此流泪,甚至连丞相顾雍都险些遇害。潘浚无计可施,最后打算刺杀吕壹,玉石俱焚。左将军朱据也差点被诬陷定罪,在真相大白后,孙权深有感触地说:朱据尚且被冤枉,何况小小吏民呢![14]卷七十四魏纪六在小人当道的险恶政治环境下,李衡敢犯上直谏,表现了其嫉恶如仇的个性和不畏强暴、伸张正义的勇气。建兴二年(253年)后任丹阳太守。258年孙休为帝,加李衡威远将军,授棨戟仪仗。死无余财,惟遗桔树数千,传为佳话。

石伟(208-290年),字公操。南郡(治今湖北公安东北)人。三国时吴国官员。少时即好学立身,独立自强,志向远大。初被举荐茂才、贤良方正都不受。吴主孙休登基,特别征召其入朝,累官至光禄勋。孙皓即位后,因见朝政昏乱,以老病辞归。晋灭吴,建威将军王戎亲自拜见石伟。太康二年(281年),晋武帝下诏,称赞他清白廉洁,欲任其为议郎,加二千石秩。石伟于是装疯,终不受晋爵以保持其气节[2]卷四十八三嗣主传注引《楚国先贤传》。

五、结语

三国历史人物离我们渐行渐远,我们只能通过历史遗迹、文化遗存和文献记载来“近”距离地模糊感知他们。但是,在我们的心里,他们的形象却是越来越明晰。不仅因为他们的故事一代代的传承、演绎,更在于他们的精神品质为后人所弘扬。三国文化的精神融入了生活在荆楚大地的人们的血液中,成为构成湖北人性格品质的因子。其中“仁”“勇”“智”“节”都能在当下的湖北找到注脚。

今天的湖北,有舍身成仁,大爱无边,为营救落水者献出年轻生命的荆州大学生。2009年10月24日下午,10多名长江大学的学生手拉手搭成“人梯”,将两名落水少年拉向“生的彼岸”,3名19岁的大学生却被江水吞没。

有见义勇为的“义勇父子”。2010年4月4日,在上海打工的王天喜、王盼父子在公交车上与歹徒搏斗。王天喜腿部连中数刀,当场昏迷。而年仅20岁的王盼胸部中刀,在送往医院抢救途中终因失血过多而牺牲。

有位居全国前列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黄冈中学闻名全国。著名高等学府数量在全国亦是名列前茅。武汉市有100万大学生,大学生数量不仅是全国第一,甚至是世界第一。至今湖北文理学院还成立有“孔明学院”,开设“诸葛亮班”,此举虽曾引起社会争议,但我们从纪念诸葛亮、提倡和弘扬智慧的积极层面来认识还是可取的。

有个性鲜明、率真务实、保持本色的李娜。作为当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网球明星,李娜取得的成就令世界瞩目和敬佩。与此同时,因为特立独行的直率性格和不矫揉造作的言行,荣誉和争议一直伴随着她。公道自在人心,光明网评论:全国运动员都应当向李娜学习,自己靠本事挣钱吃饭,别假借“为国争光”名义靠纳税人养活;李娜言行更有利于改善中国运动员的形象。坚守自己独立的人格,这便是李娜的节操。

清流必有源头活水,在全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进一步挖掘,对传统价值观加以重视和弘扬,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强.论三国文化的内涵特征及现代嬗变[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2).

[2][晋]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

[3]夏日新.关公文化与湖北[J].世纪行,2012(6).

[4][晋]习凿齿,著;舒焚,张林川,校注.襄阳耆旧记校注[M].武汉:荆楚书社,1986.

[5][清]状者.扫迷帚[M].上海:商务印书馆,1908.

[6][唐]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7][清]毛宗岗.读三国志法[M]//毛宗岗评本:三国演义(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8]朱大渭,梁满仓.诸葛亮大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7.

[9]单永军.三国时期襄阳流寓群体研究[J].中国文化研究,2013(冬).

[10]张大可.三国史研究[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3.

[11]乃源.马谡该不该斩[M]//施宣圆,林耀琛,许立言.中国文化之谜(第四辑).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

[12]刘仲文.诸葛亮斩马谡述考三题[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1(3).

[13][晋]司马彪.后汉书志[M].北京:中华书局,1965.

[14][宋]司马光,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76.

[责任编辑:丹兴]

K236

A

1674-3652(2015)03-0057-06

2015-02-15

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媒体视域下高校隐性道德教育研究”(12JDS23042)。

李亮宇,男,湖北应城人。博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三国文化研究和地方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马谡襄阳刘备
襄阳市中小学优秀自制教具展评活动圆满结束
读懂刘备
神秘的包裹
郭靖夫妇为什么没能守住襄阳
谱写时代新篇——襄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刘备与徐州
马谡失街亭与诸葛亮有关?
刘备的爱
马谡失街亭
《失街亭》教学实录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