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与语言的教学关系
2015-03-19杨峻
杨 峻
(云南师范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0)
语言需要有自己的文化根基才能存在和发展,所以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很多时候文化都在无形的影响着语言。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首要的任务应该是给语言习得者建立一种文化意识,使他们认识到语言学习与文化学习的同步性以及不可或缺性。在跨文化交际语境中,其交流必然体现在语言中。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语言的重要内涵。孤立的学习语言,对于一个外语学习者来说是非常困难的。只有结合目的语语言背后的文化,才能很好的学习并了解这个民族与国家,所以,文化应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占有一个很大的比重。而关于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孰轻孰重的问题,也引起了对外汉语教学界的广泛关注。
一、对外汉语教学中汉文化的认知
(一)留学生的文化背景
由于留学生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具有不同的政治与宗教信仰,有些与中国的文化差异较大,不同的人适应能力也不一样,有的还出现焦虑和紧张,在文化差异的恐惧与不理解之下发展成抗拒甚至可能是敌意等心理问题。在生活的环境发生变化后,留学生仍然我行我素,保留自己业已形成的行为处事原则与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等,不愿意接受中国文化,不愿意改变自己。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重要性
中国文化的特殊性,汉语本身的特殊性,以及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导致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导人中国文化的问题显得十分突出。而中国浓厚的历史使其文化因素在汉语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将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渗透到对外汉语教学中,提高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对外汉语教学中,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必须,同时也是新时期世界文化发展的大势所趋。
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中国文化的导入和如何导入的问题显得十分突出。我们知道,对外汉语教学尤其是基础汉语教学阶段的重点是语音、词汇和汉字的教学。在这个阶段,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等方面的统一训练,以达到全方位的掌握,从而使今后的语言学习达到一个高度。留学生想要学好并讲好汉语,就必须要了解汉语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各种风俗习惯等与各自文化背景的差异性。所以,对于一种文化的了解能够很好的作用于该种语言的学习。了解的程度越高,对语言的掌握程度促进也就越多。因而,在留学生培养其语言能力的同时,可根据不同汉语学习阶段学生的具体情况,分层次、多角度的使其了解中华文化的各个方面,如: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传统节日等。这样做,不仅可以促进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并且能在此基础上,培养留学生的文化识别能力,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内容及方式
(一)内容
1.风俗习惯文化
风俗习惯文化对于对外汉语教学来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对外汉语教学的首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而社会交际离不开风俗习惯教学。因为只有充分了解一个国家的风俗习惯,才能在不同的交际场合说出得体的话语。
2.社会习俗教学
社会习俗教学应该贯穿语言教学的始末。语言教学的内容包括语言要素和文化要素。社会习俗文化是民俗在语言教学中要教授的适用于交际的精炼内容,包括交际礼俗 (介绍礼俗、称呼礼俗、招呼礼俗、交谈礼俗、馈赠礼俗)、饮食礼俗、交通习惯、节日礼俗、家庭称谓、表情达意的方式、信仰习俗、禁忌习俗、象征习俗等等。
3.语言规则
民族语言能够直观地反映出该民族思维方面的文化特征。各民族的语言在语法方面有着难以分割的相互联系,但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在语言交际过程中语法的结构是其重要的一个方面,因此语法教学必须遵循两个原则:首先要重视语言的复杂性和社会文化的复杂性;其次要着眼于语言的内部系统结构。研究表明,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对学习造成最大干扰的是词序,其次是词形方面的问题,这种干扰最明显地出现在缺乏正常语言环境的情形中。正确理解东西方文化在民族共同心理与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不同,有助于学生理解并学习母语中没有的语法现象。假如我们只是仅仅传授语法规则,而忽视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因素,句子中所隐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会使学生感到疑惑不解,很容易造成理解上的偏差。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具体的语言规则。这些规则也在不知不觉中被人们所了解并运用,在长期的特定的文化环境中,语言规则往往是无意识的约定俗成。汉语语言及其相关的规则就与汉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文明古国,其几千年文化积累形成的语言习惯,又怎么可能那么容易习得呢?然而,由于对中国文化的不了解,或了解的不够深入,导致很多留学生难以避免的将一些母语中所使用的语言规则运用到汉语中,这是不对的。在具体的语言教学中,可以通过用描述、解释、讨论等多重方法去指导学生学习汉语及其文化知识。只有将中国所独有的文化全面的让留学生了解,并了解不同语言形式产生的原因,留学生才能在日常交际活动中适当的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去表达自己。
(二)方式
对外汉语教学不能忽视文化教学,在教学中引入多样的教学手段,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文化理解的效果。现在是多媒体化的时代,因此多媒体教学是目前应用较广的方式。
多媒体教学可以有效减轻母语负迁移。母语负迁移是汉语学习过程中的常见现象,它会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产生负面影响。由于学生的汉语水平普遍不高,对外汉语教学中常常借助泰语对一篇课文的字、词、句、进行翻译,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把泰语的规则移植到汉语学习中,反而对汉语的训练、识记产生障碍。多媒体教学以其直观性、生动性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这种负迁移。如教授生字词“鹰” “龙” “故宫”“长城” “天安门”等等,就可以借助图片,让学生直接识记。学习简短的课文,可以直接让学生看相关的电影、动漫等了解故事情节。
电影可以营造与学习母语相似的环境,影片中所表现的社会本身又包含着文化、现实生活的内涵,可以提供后续的想象空间与活动内容,使学习者更自然地接近目标文化。我们会选择富于文化内涵,可提供开放性讨论空间的电影,并且富有中国特色的电影给学生观看。在播放的时候会开字幕、配音,让学生可以在电影中练习中文。在看完电影后开展讨论、讲解,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中文知识。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汉文化导入的原则
(一)趣味性原则
趣味性原则,简单地说就是教学和教材内容的生动有趣。但趣味性原则不是孤立的,它和对外汉语教学的其他原则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依附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其他原则,比如实用性原则,交际性原则等。刘珣就曾指出“教材的趣味性与教材的实用性,交际性紧密相关”。趣味性和语言、内容不是并列的概念。趣味性原则在某些方面的重要性也许比不上实用性、交际性、科学性等原则,但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原则。在这么多年的学习中,我们每个人应该都遇到过这样的现象,同样一门课程,有的老师上的很令人乏味,而有的老师却能把课上的生动形象,妙趣横生。同样的教材,有的老师能上的有趣,有的却不能。一本能让每个老师都把课上的有趣的教材,现实中也是没有的。这表明,趣味性主要体现在教师身上,或者说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所以我们很难说这本教材有趣味性或那个课程没有趣味性。趣味性原则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幽默生动的语言、灵活的教学技巧、直观形象的表演以及富有感染力的激情等来最大限度地活跃课堂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
(二)实用性原则
实用性最基本的要求是从教学的实际出发,编写能够对学习者有用,并能够促使学生更快更好地习得汉语的教材。教材的编排要恰如其分,内容要简单易学。对于教材的编写,不要拘泥于理论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要尽量的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日常生活的交际需要。
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能自如地运用这种语言与人沟通交流。因此,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一定要依托于学生的交际与日常生活需要,让学生学习一些必须学习且有实际用途的东西。能够学以致用的东西,学生当然愿意花时间花工夫去学。课堂上学到的东西,下课之后马上就能在交际中得到实际运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得到激发。尤其是在学生学习语言的初期阶段更要避免脱离真实的生活环境、语境去进行教学。从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初始阶段,我们应首先教学生用汉语念自己的名字;介绍同班的同学;来自哪里;为什么到中国来学习汉语;在中国生活的习惯与否;与同学的交流情况;喜欢中国的事物吗;平时不上课的时候都喜欢做点什么;住的地方的描述;简单的情景对话等。从这些日常生活会接触到的方方面面入手,让留学生容易接受,也能轻松记忆,运用。然后,通过日常交际活动来进一步的熟悉汉语。留学生能够将所学到的词汇运用到生活中去,加强与周围留学生,中国学生的交流,能够使留学生更快更好的掌握汉语听说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汉语能力。同时也能增强留学生对汉语的学习兴趣。
在使用教材这个问题上,我们要坚决遵循实用性原则。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教学的内容,使教学内容能够与留学生的实际情况同步。在教学实践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补充诸如“我和中国同学交朋友”“我住在哪” “中泰学生学习、生活对比”等适应留学生情况的教学内容,并辅以精心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根据他们在交际中遇到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做出相应的调整。这样做的结果是能充分调动留学生的积极性,而在课后他们也能够在实际的交际活动中使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最终巩固了课堂教学成果。
四、对外汉语教师在文化教学中的地位
(一)对外汉语教师应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
对外汉语教师所需要具备的专业素养,无非就是专业知识能力,良好的教学技巧,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辅助的能力,对国际社会多方涉猎等方面的能力。比如汉语本体的语音、词汇、语法等的良好掌握。对国内外事件以及不同国家留学生的历史文化背景的了解。近年来,对于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来说,随着到中国留学人数的增加、留学生汉语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华文化所需要传授的内容越来越多,越来越广泛化,对于教师来说,要求当然也就更高了。例如,有的学生不仅问教师“大暑”为什么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还问“春分”及“农历”的来历,以及新历与农历有什么区别与联系。这些在日常生活中看似耳熟能详的东西,但不经过认真了解和梳理,是很难回答全面的。另一例,“黄山名字的由来”。有诗云:“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但是黄山为什么叫黄山呢?要回答学生这样的问题,就需要向他们讲述中国古代关于黄山名字来历的传说。黄山原来叫黟山,这是由于山石黑黝黝的光泽而得名。黟山为什么后来改称黄山呢?这与黄山流传着许多有关黄帝的故事不无关系。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相传他在位一百多年,深受百姓的爱戴。后来,由于年事渐高,精力日衰,黄帝就将帝位禅让少昊。黄帝是一个对生活充满希望的人,他不愿意坐着等死,便决心去追求一种长生不老的境界,于是拜仙翁容成子、浮丘公为师,跟随他俩学道炼丹,求长生不老之术。最终黄帝、浮丘公和容成子吃了仙丹变成神仙,从此长生不老,一直在为人类造福,因为黟山是黄帝炼丹的地方,后人就把黟山叫作黄山了。还有关于中国古代“阴”、“阳”的关系,留学生也很好奇。宇宙中的万事万物,包括天体运动、气候变化,乃至人类社会、人体自身,都普遍存在着两两对应的“两端现象”即“阴”、“阳”。例如:天、日、明、昼、热、升、进、强、增长、上、外、动、刚 ……——阳;地、月、暗、夜、冷、降、退、弱、消亡、下、内、静、柔……——阴。以上这些例子中所用到的虽然是中国文化的一些基本知识,但是对于对外汉语教学者也是需要学习并掌握的。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绘画、雕刻、建筑、音乐、风俗等重要组成部分,更需要认真学习、深入研究,以求达到融会贯通,能够游刃有余的回答留学生的问题,提高留学生对汉文化的认知能力。
(二)对外汉语教师应具备的教学能力
教师这个职业之所以有别于其他行业,教学能力是其本质所在。教学能力也是教师的个人素质的综合体现。如:观察学生的能力,课堂组织能力,对现代教育技术掌握的能力,以及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教师只有在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的前提下,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并进一步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如果一位教师对学生的心理状况了解和掌握的程度越高,那么在此基础上所设计的教案与采取的教学方法也就越适用于课堂,学生也就能够尽快掌握课堂知识。尤其是难度较大的语法知识。让一堂课妙趣横生并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其关键,而想象力和创造力就是关键中的关键。因此,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能力与主观能动性。其次,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突出。对外汉语教师也应该与时俱进,勇敢掌握一定的文学和文化知识接受新时代的新技术,将其合理地运用到教学活动中。
综上所述,文化导入贯穿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各个方面,语言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主要教学手段,而文化教学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使文化导入能够更好地作用于语言教学,就必须结合语言教学的特点,做到有的放矢。同时,要遵循对外汉语教学的内部规律与留学生的实际情况,明确文化与语言的关系,并使二者相辅相成,才能更好地进行对外汉语教学。总之,文化导入与语言教学,二者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