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游教言初论

2015-03-19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西游记

孟 亚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党委组织部,重庆 400065)

西游教言初论

孟亚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党委组织部,重庆 400065)

摘要:《西游记》是一部集文化与教育为一体的小说。从“教”字出发,它是适合教化、教育、教义以及教学的好素材。从身心修养这一做人的根本和教育的根本出发,它以化大雅为大俗的方式,将中国传统文化中“日用而不知”的人格修养大道理转化为“日用而不知”的为人处事小智慧,让人在嬉笑怒骂中,自然而然地从知之到好之,再到乐之,达到有所学、所悟、所认同、所信奉的目的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西游记;教言;教育小说

收稿日期:2014-12-01 2014-12-26

作者简介:孟亚(1978-),男,河南鹿邑人,教育史硕士,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党委组织部副部长,研究方向:教育史、通识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识码:A

文章编号:编号:1008-6390(2015)03-0112-03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0WX50)

所谓教言,即教育之言,教诫之语。教言是社会教化和大教育的重要素材和内容之一。广义上讲,凡是立意于“一道德,同风俗”的活动都是教化;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显然,教言也算是一种社会教化、泛教育、大教育或非正式教育的内容。近年来,各式各样的教言大行其道,或励志成功,或心灵鸡汤,或权谋厚黑,或潜规当道,已让大家审美疲劳,不胜其烦。其中,教言出处最多的当属宽泛意义上的国学。国学的确大热,也应当理直气壮地热,但热闹背后似乎也有一些不真实的泡沫,或“起哄”,或“虚热”,或“作秀”,或有意无意地将其引至岔路上去。

当然,弘扬传统文化,只要不往歪处去引,怎么做都是对的。但无论怎么做,无论谁来做,有四个关键问题可能都需要思考解决:

其一,如何让人从知之到好之,再到乐之。

其二,如何让人真正能从中有所学、所悟、所认同、所信奉。

其三,如何使人将“日用而不觉”的国学大教言,内化为“日用而不觉”的生活小道理。

其四,如何从浩如烟海、博大精深的国学教言中选择一个较小的、较合适的“点”。

这要求我们,要选择更合适的题材和内容,通过更合适的方式,使国学智慧和教言更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人心,让人愿看、乐学、能悟、有得。

以《西游记》为文本和素材,讲有意义、有意思的传统经典、核心价值和教言智慧,就很符合这些要求。我们的具体想法主要体现在“教”字上。

第一,这是教化的“教”。

教化,即风化、道化、风教、德教、训导等,一般指的是传统意义上的政教风化、教育感化和环境影响。教化既向人们正面灌输道理,又注意结合日常活动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达事明理,潜移默化;其核心本质有二:一是“风”,二是“化”。

在“风”而言,古之“风化”有三个根本特点:一是扰及万物的“入”,即传统教化在学校教育之外,还浸润至家庭、社会生活,从而在社会层面形成了一种整合性的影响力;二是化物无形的“伏”,即传统教化具有行不言之教与从细处修身的特征;三是顺调其心的“顺”,即传统教化有刚中不过与以“顺”化物的主张。[1]

在“化”而言,“化”即感化之“化”、化民成俗之“化”、春风化雨之“化”,“包括推广礼教,宣传有关伦理道德、厉行劝善惩恶,尤其是旌德扬善,作为表率和示范,以供民众效法”[2]。

根据我们自己的理解[3],教化即合“风”和“化”二者为一,通过大教育小教育、大传统小传统、正式非正式等诸多方式,改变和转化民众的身心世界。内容无所不包,涵盖思想政治、道德规范、知识技能等方面;“教具”无所不用,包括教育、文学、诗歌、乡约、日常读物等多种样式。所以说,我国古代教化在内容上具有儒释道三教合一、互为补充的特征;在方式上,系统、正规与各种非系统、非正规的教育感化活动,共同在社会整体层面构成了一种整合性的教育影响力。

以教化观之,《西游记》是一部教化小说,它的教化意义巨大。明朝陈元之在《西游记序》中说:“浊世不可以庄语也,故委蛇以浮世。委蛇不可以为教也,故微言以中道理。道之言不可以入俗也,故浪谑笑虐以恣肆。笑谑不可见世也,故流连比类以明意。”[4]《西游记》从浮世,继而为教,然后明理,再到入俗,就是教化的一个完整过程。当然,这一过程是通过“委蛇”“浪谑”“笑谑”的方式完成的,而不是寻常的“庄语”。明朝袁于令在《西游记题词》中,说得直白:“三教已括于一部,能读是书者,于其变化横生之处引而伸之,何境不通?何道不洽?”[5]清朝浑然子《悟元道人〈西游原旨〉叙》则干脆说:“从兹以往,人人读《西游》,人人知原旨;人人知原旨,人人得《西游》。”[6]清朝刘一明在《西游原旨序》中则作了更为详尽的推介:《西游记》“一章一篇,皆从身体力行处写来;一辞一意,俱在真履实践中发出。悟之者在儒即可成圣,在释即可成佛,在道即可成仙。不待走十万八千之路,而三藏真经可取;不必遭八十一难之苦,而一筋斗云可过;不必用降魔除怪之法,而一金箍棒可毕。”[7]

《西游记》真有这么大的威力吗?明清众多诠释者,言辞之中,虽有夸张,但不无道理。书在那里摆着,怎么解读,其实全在自己。清朝张书绅《西游记总论》言:“以一人读之,则是一人为一部《西游记》;以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诸子百家各自读之,各自有一部《西游记》。……作者而念世人至多,其端又不一,故不能一一耳提面命以教之,又不能各为一书以教之,故作《西游记》,使各自读之,而各自教之也。”[8]

一言以蔽之,《西游记》就是一座教化的宝藏,别人解读也好,各自教之也罢,都是为了人的成长、成功,只要认真去品悟,人人都能从中受益。

第二,这是教育的“教”。

《西游记》是一部文化小说,也是一部教言小说、教育小说。所谓教育小说,就是“强调主人公要经历‘成长’这一过程,并且在成长的过程中伴随着精神和思想领域的成熟,是逐渐走向社会化的经历过程”的小说[9]。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刘半九先生说得好:“教育小说是以个人和社会的矛盾尚未激化成为敌对状态为前提的,主人公在生活中接受教育的过程就是他通过个性的成熟化和丰富化成为社会合作者的过程。”[10]由此可见,《西游记》不正是唐僧师徒特别是孙悟空的“个性成熟化”和“成为社会合作者”的过程,不正是成长、成功并逐渐走向社会化的过程吗?

从这层意义上讲,《西游记》确实具有很大的教育意义。《西游记》文化研究会会长丁振海先生认为:“《西游记》中确实还蕴含着深刻且具有现实意义的教育哲理与做人道理。”[11]《西游记》研究专家李安纲教授也说:“《西游记》为我们提示了故事背后的教育真谛,而且也为我们教育孩子开了一剂良方。”[12]陈铁桥先生讲,“《西游记》是一部寓言性的隐语书”,是“中国心商教育第一书”,也是“治病救人,施教育贤第一书”[13]。南怀瑾先生说得好:“身心修养,正是做一个人的根本。不论你是什么职业,什么地位,只要你做人,都是以此为基本修养的,这是中国的教育根本。”[14]北大学者白化文教授则从励志的角度作了详细分析:“《西游记》其想象新奇,上天下地,出神入化,可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主要人物的性格也极为鲜明,而且读者面最宽,老少咸宜。此书的副作用极小,是一部鼓舞人积极斗争、永不灰心、为达到目标而百折不挠的书。”[15]

《西游记》就是一部这样的传世经典,它从身心修养这一做人的根本和教育的根本出发,以化大雅为大俗的方式,将中国传统文化中“日用而不知”的修养大道理转化为“日用而不知”的为人处事小智慧,让人在嬉笑怒骂中、“满纸荒唐”中,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地、潜移默化地从知之到好之,再到乐之,达到有所学、所悟、所认同、所信奉的目的,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因此,从这种意义来说,《西游记》也是一种“史料”,而且是典型的、教育意味浓厚的“教育史史料”。正如有论者所言,“教育小说所反映的主题,是作家所处时代精神的外化;所提供的教育素材,是当时教育状况的反映,是具有现实意义的,是可以作为一种教育文献来解读的,具有史料价值”。[16]

第三,这是教义的“教”。

所谓教义,一是指礼教、名教的旨意,二是指某一种宗教所信奉的道理,三是指引申意义上的信仰、准则等含义。以此三者来看,《西游记》兼而有之。《西游记》本身就是将大教义与小智慧结合得极好的一本传世经典,儒释道各种中国传统教义、教言杂糅其中,蔚为大观。正如清朝张含章《西游正旨后跋》所言:“《西游》之大义,乃明示三教一源,故以《周易》作骨,以金丹作脉络,以瑜迦之教作无为妙相。”[17]这种评价非常精准,《周易》、金丹和瑜迦分别为儒、道和释的代表,研究者大多确实从此三个角度,来解读《西游记》的微言大义。比如,清朝张书绅《新说西游记总批》中言:“三藏真经,盖即明德、新民、止至善之三纲领也。……故名其书曰《西游》,实即《大学》之别名,明德之宗旨。”[18]这是从儒家的角度来理解的。清朝悟元子、悟一子、澹漪子等人所诠、所解的各类证道书,就是从道家的角度来理解的。当然,从佛教的角度来理解,就无需多说了,《西游记》本身讲的就是取经成佛的故事嘛。总之,以他们的观点来看,《西游记》简直就是炖“心灵鸡汤”的那只唯一的老母鸡。从教言、教育的角度解读《西游记》,这只是很“二”地选其万一,试着从中舀一勺汤出来。

第四,这是教学的“教”。

众所周知,在大学里工作,教育、教学和科研三位一体,缺一不可,其中,教育是最大的目的,科研是托底的基础,而教学是天然的中心。从教学的角度看,《西游记》是非常适合进行通识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绝佳题材。从这个角度看,“《西游记》是一本引人向上,鼓励有志之士努力进取,锻炼身、心、意、性、情,克服千难万险,勇于攀登,成为栋梁之才的人生‘教科书’。”[19]或者,“《西游记》是写给普通人看的人生成功学。”[20]

当然,《西游记》不是上“思想政治课”的教科书,也不适合直接作为教科书来用,而必须在“研”的基础上,经重新加工、解读之后,才能拿来“教”、拿来“学”。说白了,这必须有一个“烹饪”的过程,而不能直接把一堆“食材”端上来。在诸多教学课程中,人文社科类通识课程就特别适合这么干。

因为通识课程的核心特征就是一个“通”字,要求教师自己先“通透”素材,再用比较“通俗”的方式,让学生获得一些“通识”。其具体要求有三:其一,把握基本性,选用人文社科知识领域里经典、重要的元素,讲给不同学科背景、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听。其二,把握主体性,针对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点,让他们自己去悟、去坚持。看到能否悟到,悟到能否做到,做到能否坚持,坚持能否持久,持久能否有成。其三,把握整合性,体现学科交叉、知识整合和思维迁移的特点。[21]以《西游记》为素材和文本来讲成长,就具备了这三点要求。

第五,这是谐音的“教”。

教言,教言,听起来就和“椒盐”差不多。椒盐是一种调料,是花椒和食盐的混合体,全国各地都用,但川渝大地绝对最有特色、最出名。椒盐花生、椒盐胡豆、椒盐排骨、椒盐土豆、椒盐桃片、椒盐虾饼、椒盐煎肉等等,当然还有“椒盐普通话”,那更是一绝。作为外地人,久居重庆,对此也略知一二。重庆的椒盐味儿,透着一股子幽默、直爽、麻利和江湖气,与《西游记》的江湖气质倒有几分相似。众所周知,《西游记》游戏三昧、麻辣鲜香、插科打诨,让人乐不可支之处比比皆是。因此,我们在讲西游教言的时候,也不得不注意这一点。《西游记》这份特别适合做成椒盐口味的好“食材”,就不能用清水煮了,那样就不能充分品尝到美味所在。当然,即使清水煮了,也得蘸着椒盐佐料来吃。

《西游记》贵为“四大名著”之一,在我国甚至在全世界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正如韩田鹿教授所言,“《西游记》是建立起中国下层百姓‘世界观’的一部奠基之作”。[22]它似浅还深,似幻还真。几百年来,解读《西游记》的比看《西游记》的还多。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凑这个热闹呢?

目前,市面上的各类《西游记》研究、解读文本,虽然很多,但大致脱不了三条路数:一是纯学术研究的路数,学术期刊上多见,说理有余,受众太小;二是“心灵鸡汤”的路数,“畅销书”上多见,借鸡生蛋,有点牵强;三是戏谑调侃的路数,网络上多见,好玩有余,“正经不足”。

与之相比,用教育小说的角度来解读,还是有一些小创新:第一,在题材和内容上,将教育与文学结合起来,在《西游记》中发现教育,通过教育丰富我们对《西游记》的理解,通过《西游记》增强教育的吸引力。第二,在研究视角和方式上,采用阐释学和现象学的基本分析方法,从《西游记》本身的存在价值出发,从现实生活和理想生活中生发出来的作品进行还原,即:走向(回到)事情本身。第三,在形式上,这本小书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学术专著、教材形态和知识形态,力图用非教材的形式,非学究味的语言,承载学术和教材的使命。第四,在风格和体例上,更加注重故事性和可读性,尽量保持一种轻松、诙谐、生动、有趣的叙述风格。

具体来说,我们的路数是在忠实《西游记》原有脉络、故事和思想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提炼、总结、加工,然后用一种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讲“椒盐味儿”的西游教言和成长智慧。虽然看起来仍不免是一锅“乱炖”,但明显与厚黑、解密、“水煮”、歪说、戏谈等方式不同,我们的主观目的绝对是为了让这锅“乱炖”更有味道、更有营养、更利于吸收。

参考文献:

[1]李家智,江净帆.论我国传统教化之“风化”特征[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8):265-268.

[2]江净帆.“教化”之概念辨析与界定[J].社科纵横,2009(1):131-132.

[3]孟亚.权力、思想与教化——教育视域中的宋代生活伦理统一性的确立[D].开封:河南大学硕士论文,2005.

[4][5][6][7][8][17][18]蔡铁鹰.西游记资料汇编[G].北京:中华书局,2010:578.580.601.611.619.628.638.

[9][16]赵娟.中国近现代教育小说研究[M].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2013:2.8.

[10]凯勒.绿衣亨利[M].刘半九.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11][12]李奇.和孩子一起成长——《西游记》中的家教智慧[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序1.序2.

[13]陈铁桥.心解西游记[EB/OL].(2012-01-28).http://bbs.tianya.cn/post-666-20189-1.shtml.

[14]南怀瑾.身心修养是做人的根本[J].瞭望东方周刊,2009(10).

[15]御风楼主人.看破西游便成精[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12:4.

[19]李志强.向《西游记》取人生真经[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封底.

[20]李剑波.人生就是取经路——《西游记》:直指人心的智慧.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封底.

[21]孟亚,李慧玲.关于大学生素质教育通选课的思考:以《西游成长论》为例[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4):144-146.

[22]韩田鹿.大话西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责任编辑石悦]

猜你喜欢

西游记
闽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