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朱熹“时习”教学思想及其启示

2015-03-19彭燕凌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教学思想朱熹

彭燕凌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重庆 400065)

朱熹“时习”教学思想及其启示

彭燕凌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重庆 400065)

摘要:朱熹是我国宋代儒学之集大成者,也是宋代教育改革之里程碑人物,其思想博大精深。他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一系列改革之法,将教学过程发展为立志、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时习、笃行七环节,本文就其中的“时习”教学思想进行详细阐述,以期对于当今教育教学有所启示。

关键词:朱熹;时习;教学思想

收稿日期:2014-11-23

作者简介:彭燕凌(1982-),女,四川隆昌人,教育学硕士,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教育史、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识码:A

文章编号:编号:1008-6390(2015)03-0109-03

朱熹是我国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集宋代理学之大成者。他学问渊博,著作宏富,通过建书院、广讲学、收弟子的教育实践成为我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最有影响力的教育家。朱熹治学,综合兼分析并举,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教育学说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中庸》“致广大而尽精微”的理想,对后世教育发展影响深远。[1]朱熹在孔子教学论及《中庸》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教学过程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教育实践,将教学过程发展为:立志、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时习、笃行。本文拟就其中的“时习”教学思想进行深入分析,以期对于当今的教育教学有所启示。

一、“时习”来源与核心要义

朱熹所处的南宋时期,已是佛、道大行其道,科举制度开始腐败,官学出现衰落之际。作为一名“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爱国教育家,朱熹深为教育现状而忧虑,针对官学、科举之弊病,倾其一生于教育改革,提出教学过程的七段论,“时习”是其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朱熹的“时习”思想受《论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启发,“时”有及时、反复之意,“习”有练习、复习之意,合在一起则指反复复习。朱熹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时习”,提出知识的巩固应该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继承并发扬了孔子“温故知新”的思想。近代资产阶级教育理论的奠基者——夸美纽斯也提出:“所教的科目若不常有适当的反复与练习,教育便不能达到彻底的境界”[2]。可见,“时习”教学思想贯穿于中外教育思想家的教学过程之中。

对于“时习”,朱熹解释道:“习,鸟数飞也。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说,喜意也。既学而又时时习之,则所学者熟,而中心喜说,其进自不能已矣。”这段话将“时时”与“习”联系起来,指出初学飞的鸟,通过反复练习才能将飞行技艺掌握。其“时习”教学思想核心要义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习者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反复、及时地练习,并且尽量结合学习者的实际情况进行练习,方能加深学习者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进一步掌握,提高学习效率。

二、“时习”要素解析

生活在12世纪的朱熹,限于时代科学水平的发展,虽不能对提高记忆能力和效率做出心理学解释,但是他将自己多年教学实践得出的教学思想——“习与智长,化与心诚”,[3]作为提高学生记忆能力和效率的方法,具有时代进步性。朱熹关于“时习”的教学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四要素。

(一)确立目标

“某旧时读书,专要拣好处看,到平平泛泛处,多阔略,后多记不得,自觉也是一个病。今有一般人,看文字却只摸得些渣滓,到有深意好处,却全不识。”这段话是官学中“死记硬背”的写照,意为学习者没有确立自己的记忆或复习目标。单凭兴趣读书且对所学内容不加分析,对平平泛泛处不能通过表象而深究其内涵,是难以理解所学知识的,自然也难达到巩固的目的。朱熹批判这种学习方法的最大弊病在于学习者没有确立目标,囫囵吞枣,缺乏积极思考与理解,机械记忆,难以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因此,朱熹提出“时习”的第一要素是确立目标。他指出教学实践中教学者要帮助学生设置明确的复习目标,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理解所学知识;强调复习时要分清阅读材料中的精华和糟粕,不能为复习而复习,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且指出理解能力的提高有助于记忆效率的提升。朱熹在教学中践行着这一教学方法,他提倡学导式教学,将开发学生心智作为教学的中心环节,启发诱导学生在学习中明确目标,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演绎的思维方式,理解所学并加深巩固。朱熹说:“读书且就那一段本文意上看,不必又生枝节,看一段反复,看来看去,要十分烂熟,方见意味、方快活,令人都不爱去看别段,始得。”他还说:大凡看书,要看了又看,逐段、逐句、逐字理会,仍参诸解、传,说教通透,使道理与自家心相肯,方得。由此可看出,朱熹提倡复习知识的过程中,学习者是主体,书籍与知识乃为客体,学习者须确立目标,积极思考,把握其本质特征,才能将客体的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专心致志

“今日学者不长进,只是心不在焉。尝记少年时在同安,夜闻钟鼓声,听其一声未绝,而此心已自走作,因此警惕,乃知为学须是专心致志。”这是朱熹通过唐代书法家张旭的例子,提出“为学须是专心”的观点,与孟子、荀子的“君子结于一”、庄子的“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是一脉相承的。朱熹认为在“时习”过程中,学习者能否达到注意力集中、精神专一,是其学习自觉性、主动性以及创造性能否确立的标志。专心致志不仅仅是复习过程中要避免短时间的分心,更是要求学习者锻炼注意的坚韧性,养成注意力高度集中的习惯。

朱熹指出,知识的巩固应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而专心致志才能培养学习者主动的注意,才能达到“时习”之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教导学生做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及时复习、勤于练习,才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知识,并且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这样才能掌握合理的记忆方法,提高记忆效率。朱熹用张旭练习书法的例子,指出“时习”不是死记硬背式的机械记忆,而是要专心致志触发创造性思维,达到“濯去旧闻,以来新见”之目的。“先生语过以为学须要专一用功,不可杂乱,因举异教数语云: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置之一处,无事不办。”凝为凝聚、集中之意,凝神,即聚精会神之意;“用功不可杂乱”,即学贵专精之意,也是“时习”过程中提供记忆力的方法。朱熹还提出反面例子:“人做功课若不专一,东看西看,则心先已散漫了,如何看得道理出?”“专一”是相对于“分心”而言,这是朱熹告诫其弟子“时习”时要警惕“分心”,情绪波动、注意力分散会影响复习效果,降低记忆效率。朱熹本人在教学过程中提倡“人心用之愈明”,十分注意引导学生“时习”时“专心致志”“精神专一”;注重“眼到、口到、心到”的协同记忆法,“一件子得一件”的分段学习记忆法,以及“置之一处,无事不办”的集中记忆法。[4]由此可见,注重记忆的方法是达到“时习”目的之关键,而“专心致志”则是掌握记忆方法的前提。

(三)虚静涵泳

朱熹在老子的“静观玄览”,庄子的“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以及荀子的“虚壹而静,谓之大清明”的基础上,提出在“时习”过程中,学习者要“虚静涵泳”才能达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的境界,才能在巩固知识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知识。

朱熹的“虚静”观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同时吸收了道家虚实观中有价值的观点。《老子》首先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观点,指心境空明宁静,不带成见,不受物欲干扰。南宋范应元在《老子道德古本集注》中说:“致虚,守静,非谓绝物离人也。万物无足以扰吾本心者,此真所谓虚极、静笃也。”道家的“致虚守静”是为了恢复心灵的清明境界,深蓄能量,才能观察入微境界,学习者就能“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使人心如“天地之览”“万物之镜”。朱熹在此基础上,提出“心虚理明,便识好物事”的观点,其“虚静”指的是“时习”过程中学习者的精神状态,内心安静、宁静,排除物欲之干扰,控制情绪波动,才能洞穿百象、明鉴照物;记忆的知识才能空谷纳流、积流成海;“虚静”是“时习”过程中学习者独立思考、理解问题所需的心境,吸收了孔子 “学而不思则罔”的观点。

朱熹在孟子的“自得、养气”与程颐的“涵泳须是静”的基础上,提出在“时习”过程中,要使心“湛然虚明”,就要涵泳本原,消化所学。“从容于句读文义之间,而体验于操存涵养之实。”“涵泳”指学习者积极思维,经过独立思考,将间接与直接经验联系在一起,真正理解所学。朱熹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基础是教师教的出发点,学生是认识、修养的主体,教学目标的完成有赖于学生的学。他提出“无涵泳则无主宰”,意为“时习”过程中学生缺乏“涵泳”便不能发挥其学习的主体作用。朱熹在教学实践中倡导学导式教学法,“涵泳”论是其中做法之一,即道德修养、消化知识的方法。他认为学习者通过“涵泳”才能在学习中重视自我意识与自我教育,确立主体地位,养成严肃刻苦的学习态度,进而控制自己的道德行为,提升自信心,自觉主动思考。

(四)勤于实践

朱熹受《学记》“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的影响,强调“勤于实践”是“时习”过程中的落脚点。[5]他认为,“时习”不能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束之高阁,是为了达到学以致用、“周于世用”之目的;“时习”中必须做到努力思索、全神贯注,然后为练习与实践奠定基础,并且提出“时习”过程就是眼耳鼻舌身的同时进行。他提出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理解所学基础上勤于实践以加强知识的积累。朱熹教学过程中提倡学生学习“僧人行脚”的方式,即告诫学生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鼓励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基础上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将所学应用于实践,并且在实践中检验真知。他提出“接四方之贤士,察四方之事情,览山川之形势,观古今兴亡治乱得失之迹”,而“不是块然守定这物事在一室,关门独坐便了”。因此,练习、训练、应用与实践就是避免“心死”的重要方法,亦是加深记忆、积累知识、探究新知的重要途径。朱熹强调“既学而又时时习之”,落脚点应在实践运用上。

朱熹强调将学习的动机与效果统一起来看待学习,他尤其重视“时习”过程中勤于实践和温故知新的问题,反对道家、佛家与程门后学偏主观静虚的观点。[6]“敬则自是聪明,人之所以不聪不明,止缘身心惰慢,便昏塞了,敬则虚静,自然通达。”朱熹提倡教育是为了培养真才实学、对社会有用之人,必须重视实践运用的环节。他反对恩荫制的原因之一就是觉得让没经过严格训练、缺乏实践经验的贵族子弟从政,必然使朝政退化,官风与世风日下,滋生腐败。朱熹还总结出实践与学习知识迁移的直接关系,实践越多越能促进知识的掌握和迁移的增加,所谓“格物致知”正是如此。

三、总结与启示

受孔子“学而时习之”的启发,朱熹提出“人心之灵,用之则愈明”,反对死记硬背,将“时习”与立志、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结合起来,形成系统的教学过程论。朱熹认为在教学过程中,知识的巩固应该贯彻始终,因而提出“时习”的教学思想。笔者从确立目标、专心致志、虚静涵泳、勤于实践等方面详细阐释了朱熹的“时习”教学思想,分析了朱熹关于“时习”与“立志”、“博学”、“慎思”、“明辨”等其他教学环节间的关系。[7]本文重点探讨了朱熹“时习”教学思想中“理解与记忆”、“知与未知”、“知识与实践”等问题的辩证关系。从现代教育心理学角度分析,学习、记忆与遗忘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没有学习自然不会获得知识的积累进而产生记忆,没有对知识的记忆自然无法判断学习掌握情况,可见记忆是学习的表征之一。同时,学习过程中遗忘是不可避免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采用“时习”方式,复习巩固所教,学生才能牢固掌握知识。

虽然囿于时代发展,朱熹不可能通过严谨的实验法来验证记忆效率提升的科学方法,但是他通过长年的教学实践提出教学过程中采用“时习”以提升学生知识的巩固与掌握是符合教学规律的,在当时具有深刻影响,对当今的教育教学也有着重大意义与启示。当代教师应继承朱熹“时习”教学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将新知与学生旧知联系起来,以便于学生将新知内化。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扩展知识面。最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勤于实践所学知识,领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之道理。

参考文献:

[1]刘红梅.浩浩其志通千秋——对朱熹教育思想的认识[J].消费导刊,2008(3):205.

[2]汪雁.略论朱熹教育思想及其意义[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4(2):29-31.

[3]魏燕明.朱熹的教育思想与意义评析[J].兰台世界,2012(5):56-57.

[4]张立文.朱熹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475-479.

[5]陈正夫,何植靖.朱熹评传[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129-131.

[6][7]韩钟文.朱熹教育思想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89:415.423.

[责任编辑石悦]

ZHU Xi’s teaching thought of “reviewing constantly” and its enlightenmentby PENG Yan-ling p.109

ZHU Xi was a master of Confucianism in the Song Dynasty in China. He also was a milestone of the education reform, with broad and profound thoughts. According to his own teaching practice, he put forward a series of teaching reforms and developed the teaching process into seven links: establishing ambition, studying extensively, enquiring accurately, reflecting carefully, discriminating clearly, reviewing constantly, and practicing earnestly. This paper explains the “reviewing constantly” teaching idea in detail,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enlightenment to modern education.

Key words: ZHU Xi; “reviewing constantly”; teaching thought

猜你喜欢

教学思想朱熹
春日
YAU’S UNIFORMIZATION CONJECTURE FOR MANIFOLDS WITH NON-MAXIMAL VOLUME GROWTH∗
EnglishReadingTeachingBasedonSchemaTheory
基于小学数学教学思想的优化探析
“建构主义”视域下高校快乐体育教学特征的解读
浅论小学语文教学思想的革新
论朱熹诗歌的冲雅之风
中职机械制图中三视图的教学对策研究
试论实现英语教学“学习增值”的策略
课堂教学与管理工作措施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