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科德育渗透的内容和方法
2015-03-19张红霞胡月红李少春
张 康,张红霞,胡月红,李少春
(1.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 热能工程系,河北 承德 067000;2.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 组织部,河北 承德 067000)
有文献[1]显示,高职院校的学生思想存在许多薄弱之处:政治思想不成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足;个人主义心理较重,组织纪律性差;自我控制能力差,易受不良风气影响。随着高职院校自主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问题会更加凸显。面对新形势、新情况,需要努力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要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这表明,中共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学科教学中的德育,高校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科德育渗透的作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德育渗透是指教育者的意图通过载体对被教育者的一种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2]。学科德育渗透,是以学科和教师为载体的德育渗透教育方式,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学科的相关德育知识,挖掘既孕育于教学内容之中、又取材于教学内容之外的德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3]。广义地说,学科德育渗透就是寓德育于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是“教书育人”的充分展现。笔者通过高职院校学生的教学实践,对广义的学科德育渗透进行了研究,总结得到了在一定原则指导下的内容和方法。
1 学科德育渗透的原则
为了发挥好学科德育渗透的作用,取得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1.1 科学性原则
德育渗透要以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等党中央、国务院的道德建设方针为指南,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要保证渗透的政治方向正确,避免把教师个人一些不成熟、情绪化、甚至是错误的观点带到课堂上。
1.2 目的性原则
德育渗透要避免随意性、零碎性、说教式,要构建教育框架,设定教育目标,明确教育内容和方法,充分发掘学科内外的教育资源,利用学生喜爱的手段,有步骤、有计划、重实际地进行。为保证针对性和目的性,构建德育渗透框架时,应首先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状况有一定的了解。
1.3 相容性原则
德育渗透要重视教学主题,要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同时进行。所有的德育渗透都要符合高职专业培养计划的人才培养要求,结合课程标准的德育目标,完成学科授课计划。德育渗透最好结合课程内容,德育内容与课程的内容最好有关联性,避免生搬硬套、牵强附会。
1.4 实用性原则
德育渗透必须以学生实际为根本,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以及心理需求和喜好等,要考虑职业教育德育要求。同时,德育渗透要把握度,不能把一门专业课程变成思想政治课。德育渗透要找准切入点,教师要在进行学科讲授之前,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实际需求。
1.5 区别性原则
德育渗透要根据学生不同情况有区别地进行。不同学生群体和同一群体的不同学习阶段,实际情况不同,渗透教育时应根据其特点区别对待。文科专业的学生比理科专业的学生思想更开放、活跃,人文方面的教育更重要;单独招生的学生比统一招生的学生学习惰性强、自我约束力差,需要更多地进行纪律教育和励志教育;女生和男生由于存在性别差异而产生不同的心理需求,需要分别给予不同的引导;不同年级的学生思想水平不同,需要的德育内容不同:一年级学生思想比较单纯,容易接受正能量,需要进行励志教育和纪律规范教育;二年级学生思想更加成熟,可以在德育渗透中融入民主、平等、法制等深层次的内容;三年级学生临近就业,德育内容可以引入一些企业的文化制度,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
1.6 情感性原则
德育渗透必须富有情感性,必须讲究氛围,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动以真情。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不仅要有知识的交流,还要有思想的交流,建立感情和友谊。“亲其师,信其道”。这种交流对德育渗透十分有利,可以使学生触景生情,知理明情,达到“内化”的实效。
1.7 持久性原则
德育渗透不是一个短期行为,好的思想道德也不是短期就可以形成的,需要在教学中、生活中反复实践,通过小事,慢慢培养习惯,逐渐形成观念。整个大学三年,是一个潜移默化的长期的德育教育的过程,只有长久的德育渗透,才能从骨子里打造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思想的学生。
2 学科德育渗透的内容
学科德育渗透的内容是思想教育的关键,普遍性的内容可以针对以下几个方面。
2.1 养成教育——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通过要求、示范和实践,逐渐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重点在于文明礼貌和遵守纪律。培养学生文明礼貌方面,如执行师生课前互相问好、课后互相道别、平时相遇打招呼;教育学生讲究社交礼仪,言行举止礼貌得体;教育学生讲究卫生,保持公共场所整洁,个人着装整洁大方得体等。培养学生遵守纪律方面,如要求学生遵守课堂纪律,上课不旷课,不迟到,不早退,不睡觉,不玩手机,不吃食物,不做与课程学习无关的事情,请假遵守相关规定等;发现不遵守纪律情况及时进行批评教育;结合企业工作纪律及违纪后果强调遵守纪律的重要性等。教育学生要提高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节约用电,离开教室要关灯、关电扇。
2.2 励志教育——树立坚定理想信念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目标,通过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宣讲、成功案例的分析、个人生涯规划的启迪等,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让学生励志成才,做一个对社会、对家庭有用的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突出爱国主义,让学生树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两个百年”中国梦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2.3 道德教育——遵守基本道德规范
通过渗透《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基本道德规范,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引导他们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在学生中提倡“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提倡“尊老爱幼、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
2.4 情感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通过感恩教育、挫折教育、协作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培养学生的情商,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教育学生感恩家长、感恩老师、感恩社会,感恩所有给予我们帮助的人,同时以感恩的心去回报社会,如果上课当天恰逢母亲节、父亲节、感恩节等临近,可以结合节日进行感恩教育。教育学生勇敢面对挫折,敢于克服困难,勇于担当负责,培养“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教育学生树立团结协作观念,培养集体主义精神。教育学生积极乐观面对人生,心胸开阔,目光远大,大公无私,甘于奉献。
3 学科德育渗透的方法
讲究方法是学科德育渗透取得实效的重要因素,结合学科实际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3.1 学科延伸——从学科发掘德育资源
每门学科都有可以发掘的德育资源,将这些资源有机地结合某种教育,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让学生不知不觉中受到思想教育。普遍可以挖掘的资源:一是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充满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二是爱国主义思想。学科知识当中我国的发展成就和特色技术,体现了我国对科学技术的贡献和技术实力,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三是勇于探索的坚强意志。成就卓越的学者矢志不渝地追求真理的精神,可以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和开拓,励志成才。
3.2 案例分析——以榜样的力量影响人
具体的案例比简单的说教更有说服力,恰当的案例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案例可以总结为两种:一是经典案例,可以是古今中外的名人典故,可以是优秀校友的形象事迹,也可以是同专业往届毕业生的其人其事。往届毕业生的实例更有说服力,因为专业相同,未来的生活环境相近,更能引起大家认同。二是现场案例,也就是现身说法。把握好德育渗透的时机,抓住发生在身边的实际例子进行剖析,启发引导学生对一些现实问题进行思考,帮助他们辨明是非,分析利弊。例如,针对学生抄作业、找人替做实验或替签到及考试作弊等不诚信现象,进行反面案例分析教育,让学生认识虚伪、欺诈的不良影响和后果,树立“诚荣伪耻”的观念。以学习委员和课代表等的辛勤工作为例,阐释“敬业奉献”、“助人为乐”的涵义。
3.3 实践体验——通过实践活动体验领悟
做中学,在实际活动和行动中体验和感悟做人做事的道理,学生印象深刻,同时也是道德内化的过程。通过教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态度、团结协作的精神。通过让学生组成团队共同完成与学科内容相关联的知识拓展任务,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协作精神、诚信品质等。通过要求学生按照要求反复实践,不断强化,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4 运用媒体——利用现代化交流工具
德育渗透需要延伸到课外,需要和学生不断联系和交流,这就需要借助媒体。可以利用QQ、微信、微博等学生喜爱的现代化交流媒体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教师QQ 空间里或教师传送给学生富有正能量的资料、故事可以起到良好的德育作用。要懂得学生的语言,找到和他们的共同语言,才能得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3.5 言传身教——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
《中国教育和改革发展纲要》指出,教师应当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并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德育工作者的身教是对学生的德育示范,他们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常常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教育[4]。调查问卷显示,学生非常重视教师的道德品质。教师是学科德育渗透的重要载体,要通过教师的人格魅力,率先垂范,去感染、影响、同化学生。教师上课的态度,如准时到教室,按时上课、答疑,及时批改作业,以及教师上课时表现出的积极负责的敬业精神等都潜移默化地熏陶着学生。
3.6 适度褒贬——通过褒贬确立是非观
在德育渗透过程中,要通过认同或否定,即适度的表扬或批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需要发扬和传承的,要指明对学生成长的益处,对健全人格、培养品质的作用。需要杜绝和摒弃的,要指明对学生成长的危害,尤其要分析触犯不可逾越的道德“红线”所产生的严重后果。
3.7 单独交流——特殊学生针对性教育
针对个别学生,可以结合他的实际情况进行单独教育。一是问题学生,如不爱学习的、不守纪律的、表现异常的,发现问题要及时教育,选择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和他交流,帮助他解决问题。二是学生干部,他们是学生中的带动者,品德好能发挥榜样作用;反之,会产生不良影响。三是咨询学生,他们带着自身特殊问题向教师咨询时,要认真对待,耐心热情解答,解除其心灵之惑。
[1] 殷丽霞.高职院校学生思想特点分析[J].考试周刊,2009(32):170-171.
[2] 孙伟.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重视对德育的渗透教育[J].莱阳农学院学报,2001(1):63-66.
[3] 刘福明.运用学科德育渗透培养学生德育素质[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6(3):80-81.
[4] 张红霞.从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看品德形成滞后现象[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6):9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