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及产学研教育的实践探索

2015-03-19

传播与版权 2015年8期
关键词:产学研课程教学

姬 豹

新媒体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及产学研教育的实践探索

姬 豹

数字化时代的新媒体是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的,其最典型的代表就是网络媒体。不管是早已蓬勃发展的桌面互联网,还是作为新起之秀的移动互联网,都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传统的传播方式带来了全新的变革。去中心化的点对点传播、“第一时间,全民参与”的内容生产方式以及信息接受在时空上的碎片化趋势,都毫无疑问地影响着社会的发展。不管是政务公开,抑或是舆论监督;不管是微博营销,抑或是网购热潮;不管是陌陌交友,抑或是嘀嘀打车……新媒体都已渗透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民生活的各个角落。在产学研教育的一线,不仅要从理论层面研究新媒体,还要在实践探索上迈出步子。本文在探讨新媒体的特点、社会作用之后,结合传媒类课程教学的特点,在移动媒体平台上进行初步的尝试与探索。

新媒体;移动媒体;产学研教育;新媒体教育;课程教学

[作 者]姬豹,硕士,四川传媒学院助教。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各式各样终端的出现,新媒体走进了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影响着社会的发展。新媒体对社会的发展究竟有哪些影响?我们该如何把新媒体的元素运用到工作生活中,为我们带来便利?对这一系列问题的研究与实践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要探讨新媒体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需要从新媒体的特点出发,并最终找到实践的落脚点。

一、新媒体的特点及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一)去中心化

可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来探讨新媒体“去中心化”的特点。

从空间层面来看,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出现,彻底打破了传统媒体“一对多”的传播模式,一种全新的、强调高互动性的“点对点”的传播模式迅速为人们所接受,开启了媒介发展史中的“全民参与”时代。

此外,以往对于突发事件的报道,常常需要专业的新闻采编人员经过特定的流程才能完成,而在新媒体时代,每个网民就可以通过自己的移动设备在“第一时间”报道身边的新闻事件。当“第一时间”从传统新闻采编机构手中转移到普通民众那里时,时间上的“去中心化”也显现出来。

这种去中心化的强互动性,不仅带来了内容生产的新模式(UGC),同时,用户的互动回传通道被打通,用户的所有行为都可以作为用户研究最直接的样本被采集到数据库中,成为产品设计、营销活动最值得参考的“大数据”,它们带来的价值将无法估量。

(二)碎片化

对于“碎片化”这一特点的研究,主要是针对时间维度而言。从前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可能是一份报纸、一台电视机,这些都需要受众花费整块儿的时间去阅读或收看。在新媒体时代,用户可以在自己等车的时候拿出手机,打开不超过140个字的微博来获取信息,这时,用户的阅读时间被碎片化,获得的信息也是一个个“短小精悍”的碎片。

(三)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不管是去中心化、高互动性,还是碎片化接受,病毒式传播,新媒体的这些特点早已融合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对其产生深刻的影响。

大家都熟知的微博问政、舆论监督等带有鲜明新媒体特色的举措为推动政务公开透明提供了新的方式。微博庭审直播、网络庭审直播等新方式也对我国的司法公开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在2014年3月10日的《今日说法——小撒探两会》节目中,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刘年夫介绍说,“公开给法官和当事人都带来了新的变化:有十几宗案件,当事人一听说要庭审直播,他自己申请撤诉了,不打官司了,这点倒是我没想到的”。在经济发展方面,不管是电子商务的迅速崛起,还是微博营销的风靡一时,新媒体的参与从不缺席。

另外,新媒体已经渗透人民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比如基于地理位置服务(LBS)的百度地图、嘀嘀打车,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便利;新浪微博、微信朋友圈成为人们日常获得资讯、加强沟通的重要渠道;陌陌交友也成为时下剩男剩女必备的应用……新媒体时代的营销理念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百花齐放的多种媒体形式,为整合营销理念的实践带来了新的创意和空间,双向互动以及海量的数据支撑也为精准营销、按需投放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一句话,新媒体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通过上文的论述,我们从新媒体的特点出发,探讨了新媒体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理论的研究需要作用于实践才具有价值,因此在产学研教育方面,我们做出了在新媒体领域的初步尝试与探索。

二、产学研教育方面的实践探索

(一)让移动媒体服务于课程教学

从广播电视从“综合频道”逐渐细分走向“专业化频道”的历程来看,我们不难预测,手机平台上的App应用最终必然走向细分受众,变成“为特定用户量身定做”的产品。

基于对移动媒体发展现状的分析,结合产学研的教学实践,我们对传媒类课程教学的新媒体化做出了全新的尝试和初步的探索,力图结合移动媒体的特点,在传统的传媒类教学过程中植入新媒体的元素,比如签到功能、基于地理位置的服务、实时分享,等等。

课堂上的第一件事情是检查考勤情况。传统的方式是逐个点到,这种做法只有在人数不多的情况下可以奏效,如果人数太多就只能进行抽查,否则会占用大量的上课时间。将这个问题交给移动媒体就能得到很好地解决。这就要用到移动应用中曾被广泛使用的“签到”功能(例如“街旁”主打的就是签到功能)、手机媒体特有的——基于地理位置的服务(LBS),甚至可以结合NFC。智能手机利用GPS的定位可以达到10米以内的精度,因此可以准确定位到某一处商家、某一栋大楼、某一间教室,这样就能够保证学生必须到达指定的范围(教室)才能够完成签到。此外,由于加入了NFC(我们身边离不开的校园一卡通、公交卡、就餐卡使用的都是NFC芯片),这样同学们不必花费时间找到签到页面,只需要用带有NFC功能的手机在指定的NFC芯片上刷一下就可以了。同时,学生签到的具体时间点也被记录下来,迟到、缺勤、早退都可以被系统自动地记录下来,老师也不再需要使用不同的标记做详细记录了。

每节课的最后一件事就是提交作业,移动媒体的参与也会为之带来不一样的改变。比如,摄影课老师要求学生拍照片上交,这时候学生就可以即拍即传(当然也可以通过电脑文件的形式传送到公共空间)。另外,分享互动让手机中的图文信息“活了起来”,对于每一个人所提交的作业可以添加评论功能,允许其他同学发表对作品的看法,这样每个学生的作业都得到了更多点评,一方面,摆脱了上课点评时时间上的限制;另一方面,大家在网络的交流中,提高了自己对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同时,老师也可以搜集到更多的来自同学们的观点,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表扬和修正,从而丰富课堂内容。

当然,以上只是挑选了一些亮点进行阐述,这种把传统课堂教学新媒体的过程,需要涉及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比如上课提醒、调课通知、相关资料链接、平时成绩统计,等等。

(二)移动互联网产品交互设计课程的开设

移动互联网产品公司三个重要部门(美工、交互设计、研发)中,美工和研发部门所对应的专业都有着系统的教学设计和成熟的教学体系,而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产品交互设计作为新兴的、以用户体验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才刚刚起步,在学科体系构建以及主要内容设置上都有待探索。

目前,移动互联网交互设计的理论研究成果多是业界的经验之谈,比较分散,欠缺系统性、完整性。在人才培养方面,业界的产品人才培养主要是“帮、带、传”的方式,效率低,人才稀缺。而在高校里,开设了移动互联网产品交互设计相关课程的高校寥寥无几,几乎是一片空白。社会对新媒体人才的迫切需求毋庸置疑,高校在培养新媒体人才上的脱节现象也很明显。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尝试在“移动互联网产品设计”的理论研究及课程设置上有所突破。课程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一是学会使用Axure、Visio、Mindjet等工具软件的操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做出好产品,基本的软件操作要掌握;二是在实战案例中带领学生了解移动互联网产品设计的全部流程,帮助学生建立对移动互联网产品设计的宏观把握;三是分小组设计自己的移动互联网产品,目的在于巩固学生对整个流程各个环节的掌握,同时其锻炼团队协作能力。

目前,该课程的第一批学生已经进入毕业季,有不少同学已应聘成功,成为App产品制作团队中的一份子。

猜你喜欢

产学研课程教学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