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中学生经典阅读现状的思考—从《香菱学诗》教学谈起
2015-03-19湖北省潜江市江汉油田东方红学校蒋明芳
湖北省潜江市江汉油田东方红学校 蒋明芳
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与经典文学作品。经典的作品代代相传,它凝结了这个国家的精华,彰显着这个民族的情怀。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曾说:作为民族精神源泉的经典,当这个民族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的时候,常常可以到这样的经典那里吸取精神养料。那么,作为时代传承者的青少年,更应该发扬光大,更应该品读经典,领悟其精神实质。但是,当代中学生经典阅读的现状到底怎么样呢?
一、中学生经典阅读的现状
实际上真正引起我对中学生经典阅读现状的思考的是自己在常规教学中的经历。
一日,我开始对小说单元中的课文《香菱学诗》进行讲授。课堂一开始,我请同学谈谈自己了解的作者、作品,学生还很踊跃,都能进行简单的介绍。但是,他们说的都只是课文下的注释内容,并无自己的认识。我不甘心,就请班上阅读量较大的小丁同学对文中人物为大家做介绍。丁同学缓缓站起来,对香菱的判词“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做了准确且生动的解读。一时全班掌声雷动。我很高兴,为她有诸多知音而高兴,便问道:“看来大家都非常赞同!那我想知道咱们班有多少人看过《红楼梦》?”教室里安静下来,全班四十五个孩子只有三只手犹豫地举起来,这一场面让我震惊。旁边曾同学小声嘀咕:“我只看了40回!”我又重燃信心:“不错,那看了十回以上的也可以举手!”仍然只举起了三只手。课后,我陷入了沉思:我们的初中生的经典阅读现状真是这样?
或许我的经历只是个例,不足为据。无独有偶,在查阅资料时我发现吉林某一线教师曾经就中国四大古典名著和其他一些文化典籍的阅读状况在自己所任教的两个班中做过问卷调查。两个班共有98名学生,其中比较系统而完整的阅读过四大名著的仅有10人,这三人可以算是出身于小知识分子家庭,主要是受父辈的影响和引导而不是自己的需求去阅读的;从未完整读过的有21人;不求甚解只为消遣而零星的读过一些片段的多达67人。而读过诸如《史记》《战国策》《论语》等其他经典著作的更是少之又少。这个结果真是令人大跌眼镜,凸显了经典文本的阅读在中学阅读教学中的尴尬处境。当下,许多中学生自身人文素养的缺失与此不无关联。
二、经典阅读缺失的原因
看来,经典阅读的缺失是非常严重并且普遍的现象,那么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第一,经典阅读在理解上难度指数偏大,大众文化的流行更加剧对经典文本阅读的冲击。
在教学《智取生辰纲》时,学生们在速读课文时就明显进展缓慢。师生交流发现,很多孩子表示在讨论名著阅读时,对于很多名著的阅读在理解上存在出路。调查结果中显示类似于《智取生辰纲》《红楼梦》一类的作品在中学生阅读范围中遭受冷落。不少中学生甚至感觉很多文字从字音到字义都是陌生的,造成了阅读上的障碍,久而久之导致对文章的兴趣每况愈下。
而大众文化以商品性、通俗性、流行性为主要特点,这又恰恰迎合了现代生活中的中学生的阅读心理和阅读需求。于是,追求精神娱乐和感官刺激的大众文化成为中学生们自觉阅读时选择的主体。
第二,现代阅读方式的转变以及阅读的功利性对经典文本阅读的冲击。
电视、电脑、手机等各种现代电子媒体的出现和发展,已极大地改变了人们传统的阅读方式。无论是在家庭、学校,还是在图书馆等场所,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是看手机刷屏或电脑来登陆网站查询,很少有人自觉地手捧书本细细品味。而这些现代电子传媒的冲击很容易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即使是学习了解有关经典的知识,学生们也是喜欢通过诸如百家讲坛、网络视频资料等渠道去了解。
据此观之,呼唤经典阅读的回归,重新建构经典文本的阅读框架,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势在必行。
三、探索经典阅读的出口
1.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正确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文本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级阶段时以培养学生阅读习惯为目标,因此适当选择阅读内容浅易的,获取学生阅读兴趣当是教师引导的第一步。同时也要注意,虽然名著是时代遗留下的精华产物,但是面对当今的中学生来讲相当一部分名著在阅读上确实是存在困难的,因此教师在挑选时要注重阅读文本的典范性。在具体指导方面,教师也应多督促学生阅读,经常与学生分享感受,在分享的过程中给予学生更多鼓励和肯定。
《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学生课外阅读作了明确的规定,并且提供了一份阅读参考附录,即《关于诵读篇目和课外读物的建议》,把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作为课外读物的重点。有的学生家庭条件好,在经典阅读上超出了推荐书目的范围,固然让人欣喜,但更多的孩子只读了几本甚至还没开始阅读经典时,教师也不必气恼,要看到学生在经典阅读上存在的差异,因人而异学生现有的文学储备基础,设定不同的阅读样本。
2.整合语文阅读教学的资源,建构经典文本的阅读平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这一理念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文素养提到了语文教学的重要位置。人文素养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标志,是学生学会做人的基础。重视和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是学生个体成长的需要,也是新时代教育目的的需要。教育的成果最终体现在人文素养的底蕴中。对于人的可持续发展来说,人文素养的培养比单纯的知识的积累更重要。在众多的基础学科中,最具人文内涵的语文教育应首当其冲肩负起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责任。
还记得在《香菱学诗》课堂上,小雷同学听完小丁同学的讲解,饶有兴趣地问我:“老师,林黛玉最后和谁在一起啊?”我笑着回答:“要想知道答案,还得回去看书啊!”小雷不好意思地点了点头。我想她眼中的光芒,这或许是我作为语文老师的希冀。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古代经典应该被嵌在学生的脑子里,让它成为民族文化的基因。或许它反映在当代中学生身上是“隐性基因”。只要我们摒弃语文考试的功利性,注意优化经典阅读的教学流程并对大量丰富资源进行整合,以此打开经典阅读的尴尬现状的切口,让经典阅读重新焕发出光彩,照亮孩子们那纯真、求知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