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微博在建设清明政治中的意义
2015-03-19魏景霞
魏景霞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文法系,河南郑州 450000
1 建设清明政治要求充分利用微博的力量
作为一种新的手段,政务微博体现了我党建设清明政治的开放胸怀,更体现了我党建设清明政治的自信。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微博的运行既有积极的意义,也有众多新的挑战。如何应对,是视之如洪水猛兽,还是兼纳并蓄,正是我党对自己建设清明政治的信心和决心的考验。从中央到地方,无论是党的机关,还是政府部门,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基层公务人员,都将政务微博作为自己工作中的一个有机部分。
虽然在政务微博的运行中还存在着众多的问题,比如有众多的僵尸政务微博,或者是没有积极的回应网民的各种诉求,甚至带来了一些社会上的责骂之声。但政务微博的兴起也恰恰证明了我党和政府敢于直面社会监督的勇气和信心。
当然,只有勇气和信心并不能保证政务微博的应用一定起到积极的作用,从而有助于建设清明政治。作为一个新兴的技术,甚至有些传播学研究者将网络称为第四媒体,而微博的应用称为网络2.0版,在较短的应用时间内,所具有的特殊的传播规律尚没有被充分认识,对人际传播会带来哪些冲击,又会对政府和官员的行为产生哪些深远的影响,都需要在政务微博的实践中不断的探索。
要建设良好的政务微博,首先要对政务微博进行科学的定位。政务微博具有微博的一般传播特点,对社会和国家产生相同的效用,同时也有自己独有的问题与特点。在建设清明政治的过程中,需要把政务微博和建设清明政治相结合。政务微博一方面要充分体现党和国家敢于为民为公的本色,将关系国计民生的决策信息、施政方针以及各种政策及时传达给民众。同时也要积极全面的去了解民情民意,将最新的舆情传达给党和政府,以便采取最具有时效性的决策和领导。其次,对于党政机关和公务人员来说,必须要在精神上充分认识到政务微博不仅仅是实现政务管理的一种新的技术手段,更意味着一种全新的政务管理模式。对于整个政务管理来说,政务微博要求党政机关和公务人员从管理观念上转变,将政务微博作为转变政务管理的契机,在政务微博环境下塑造新的官民关系和管理结构。第三,建设政务微博要和微博的其他应用区别开来,尤其要将微博应用中的商业微博区别开来。虽然可以借鉴商业微博运行、营销等方面的经验,但要进行甄别适用,不能以单纯的点击率、粉丝数量多少等为衡量政务微博的主要指标,而是要将政务微博在体现公共服务方面的能力以及对于公共事务的影响和反应能力作为政务微博的重要指标。最后,良性的政务微博需要制度支撑,尤其对于我国的政治清明建设来说,没有良好的制度支撑,政务微博的运行无法体现党和政府的统一形象,也无法建立起来统一的政治清明的形象。
在社会发展越来越快的今天,网络传播技术使得每个人都成为自媒体,呈现为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局面。对于党和国家的现代管理来说,充分利用政务微博,发挥政务微博在政务管理中的积极作用,避免落后于现代技术的发展,真正起到清明执政,廉洁执政的作用。
2 建设清明政治要充分认识到政务微博的重要意义
清明政治离不开具体的保障技术,不能离开完善的制度支持,要想实现清明政治的美好愿景,需要充分认识到政务微博在建设清明政治中的深远意义以及深刻影响。
首先要充分认识到政务微博的社会属性、政治属性与清明政治的要求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清明政治的本质在于要求党和政府的公共管理行为与社会、民众之间具有良性的相互交流与回馈。清明政治并不是单一的要求党和政府的公共管理行为不加条件对整个社会公开开放,毕竟,作为政治行为都天然有需要加以限制的要素。
党和政府的公共管理行为要与社会、民众形成良性交流,离不开交流的手段与机制。在网络出现之前,党和政府实施公共管理行为的时候,依赖于传统的媒体形式,所得来的信息受到多重的限制。一个方面上报单位和人员的层层传递导致信息的扭曲和变形,最终到达决策者的时候已经和事情的原来面目相去甚远,当党和政府所得到的有关社会舆情的消息本身是扭曲的时候,想要做出科学民主的决策就会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党和政府想要有效传达自己的政治愿景,也会受到层层下达的影响,出现最初的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初衷与最后的贯彻执行之间的偏差。正是因为这种沟通之间的障碍,导致了党和政府的公共管理的愿景与社会以及民众之间的认识出现不协调的问题。而政务微博本身的技术特性,使得微博的使用者在网络空间获得了同等的信息传递的能力,同时在党和政府与民众之间也可以进行直接的交流和沟通。
对于政务微博来说,在为民众提供了便捷的社会参与的同时,也对党和政府的公共管理行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更好的体现了宪法所赋予的民众的社会监督权利的行使。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各种网络终端的不断开发,可以说民众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具有了表达自己意见和建议的可能。在传统的意见表达渠道受限的条件下,大量个体的意见表达被忽略,他们的利益也无法得到充分的保护。在无法得到充分保护的情况下,这些群体可能转化为某些过激的方式予以表达,一方面带来社会秩序的混乱,同时也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损害了清明政治的良好建设。
而在政务微博大量采用的背景下,因为微博运行的特殊机制,原来分散的孤立的个体的意见表达可以通过技术性的方式予以汇集起来,在特定的触发机制下,可以形成有效的意见表达机制,从而将特殊群体的利益表达充分体现出来。这种参与和表达上的便捷性,充分体现了我国宪法所规定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特点,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民众对于党和国家的公共管理行为的参与和监督。
同时,政务微博的广泛运用也为党和政府传播自己的清明形象提供了有力的技术 支持。任何一个时代都离不开特定的传播方式,对于党和政府来说,通过不同的手段传播自己的公共形象既是必要的手段,也是通过媒体实现公共管理良性目标的需要。政务微博对于传播党和政府的清明政治形象具有突出的优势。1)政务微博具有天然的亲和力。清明政治要求党和政府在执行公共管理的过程中能够和民众具有良好的交流和对话,政务微博运作机制和运行环境具有身份上的平等性,无论是什么样的官阶,在微博交流中都具有相同的发言机会和表达机会。同时,政务微博不要求民众具有高水平的表达能力,只需要及时准确的将自己的意见表达清楚就可以。因此,政务微博便于民众利益需求的表达。2)政务微博具有效率上的快捷性。清明政治建立在党和政府能够及时获得社会舆情和民众及时获取党和政府的施政信息基础之上,没有党和政府与民众的及时沟通,就无法建设清明政治的愿景,更无法塑造清明政治的形象。政务微博技术可以将民众的意愿及时快速的反映给党和政府,而党和政府的决策和执行也可以快速的传达给民众。这种快捷性可以满足现代社会信息传播的需求,为党和政府的决策提供及时、充分、具有时效性的信息。并且为党和政府传达自己的施政意愿提供现代化的手段。3)政务微博的开放性可以为清明政治提供技术支持。清明政治离不开民众和社会对于党和政府的有效监督。政务微博的开放性要求党和政府采取更为现代、民主和开放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同时也为民众的公共参与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其次,政务微博是清明政治的直接体现。清明政治不仅是一种政治上的自信,更是需要通过各种机制与手段来实现政治清明的具体展示。政务微博的现代性和开放性对传统的政治生态是新的挑战与冲击,需要党和政府在观念、制度、行为等各方面进行相应的调整。面对这种深刻的冲击,给党和政府以及公务人员的执政带来了众多现实的挑战。如果不加以及时的调整,一方面会给党和政府的公共形象带来严重的损害,比如有的官员不知道微博的运作机制而出现私人信息的公开化,带来严重的公务人员的形象危机。还有些公务人员没有考虑到微博传播的特殊机制,在发布信息以及应对舆论危机的时候观念陈旧,方式落后,在发生严重的舆论危机之后才采取事后的补救措施,往往已经失去了在最佳的处理时机,导致党和政府在众多公共危机处理中的被动。这样就导致了良好公共形象建立的危机,进一步影响到了清明政治的最终建设。另一方面,清明政治要求能够在面对来自社会参与的要求时,党和政府以及公务人员能够以符合人民利益的方式实施公共管理。
这两方面的要求对党和政府来说是更高层次,也是更全面的要求。只有具有足够的政治自信和与时俱进的政治智慧,才能够将政务微博所带来的挑战与冲击转化为建设清明政治的现代化手段。从这个角度来说,能否建设高效的政务微博体系,既是能否有勇气在一个开放的政治生态下转变执政理念、执政方式,实现执政智慧的良好机会,也是展示清明政治的最具体最直接的途径与载体。通过政务微博的广泛开展和应用,可以形成良好的国家社会关系,体现直接而具体的清明政治的形象与过程。
最后,政务微博可以更好的实现建设清明政治的现代化。清明政治的建设离不开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当技术发展已经得到民众的广泛应用的情况下,党政机关不能及时掌握并利用微博这一现代传播工具,就无法在自己的公共管理中获得主动性,建设清明政治的愿望也会遇到重重障碍。清明政治既是一个党政机关通过公共管理行为所展现的一种理想的状态,也是党政机关和社会民众所形成的一个良性交流和沟通的连续过程。我国的社会正处在转型期,人们的各种政治诉求也日益多元化,利用现代媒体手段表达自己意愿,对党政机关的权力运行进行监督,已经形成了不可忽视的网络监督、网络反腐力量。
与这一网络反腐力量同时进行的是党政机关对于政务微博等网络技术的积极学习好运用,全国各级党政机关以及公务人员个人设立了无数的政务微博,开始以各种方式展现党政机关对于政务微博的积极运用和对于社会舆论的的积极引导。正是这一做法,在我国的特殊政治生态环境下具有更为重要和深远的意义。相比较传统的政治结构,政务微博环境下的政治结构更为具有开放的色彩,也更能够动员各种社会性的力量。而这些无疑构成了我国建设清明政治难得的结构性契机,可以说,如果能够建立起来完善而制度化的政务微博体系,就能够在维持中国固有政治结构的基础上,融合传统和现代,建设具有民主而开放的现代清明政治生态。
[1]荆学民,施惠玲.政治与传播的视界融合:政治传播研究五个基本理论问题辨析[J].现代传播,2009(4).
[2]“成都环保”政务微博 处置回复率100%[N].成都日报,2013-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