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背景下电视纪录片泛娱乐化的表象与反思
2015-03-19侯威,云薇
侯 威 ,云 薇
1.吉林市电视台,吉林吉林 132013 2吉林市人民广播电台,吉林吉林 132013
随着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纪录片作为大众传播媒介之一,不仅被赋予社会功能,同时,与其他大众文化产品一样面临着市场经济中的生存困境。尤其是当大众文化从众多文化中脱颖而出逐渐成为主流文化后,各大媒体逐渐开始为了迎合受众的需求和受众心理的满足,逐渐走向一条娱乐化道路。这股娱乐化的热潮,同样为正在困境中挣扎的纪录片带来了影响。
电视纪录片的娱乐化打破了纪录片陈旧的模式,不再像以往一样追求精英化的纪录片格局。实质上电视纪录片就是一部分电视人做给另一部分电视人看的艺术作品,从原有的圈内传阅到现如今走入大电视的媒体平台,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扩大了纪录片原有的市场,使受众市场份额大大增加,这也改变了以前纪录片的一种赔本赚吆喝的局面。
然而,正因为纪录片自身的特殊性,在“娱乐化”浪潮之中,纪录片欣然接纳了娱乐元素,走上“娱乐化”道路使纪录片摆脱了传统的严肃、说教的形象。但与此同时,纪录片也会因“娱乐化”的“娱乐元素”而失去其原有的特性。
节目中是否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是否有吸引人的情节,成为了纪录片的基础和重点。有了看点的故事,才能有人选择去观看,有了观看的人群,才能有电视纪录片的卖点。央视《探索·发现》栏目就是倡导纪录片娱乐化理念,在吸取国外优秀作品经验的基础上,加上符合我国情况的特点,采用了一个又一个精彩的故事作为表达手段,设置了引人入胜的悬念,运用了多方位的电视声画技巧,给观众呈献出一部部既有文化品位、知识内涵,又有很强娱乐性和观赏性的电视节目,大大增强了纪录片本身的可视性,使得纪录片拉近了艺术作品与观众的距离。
在电视纪录片的发展领域中,娱乐化的出现和发展同样也是一把双刃剑,以往的纪录片以纪实性为主,而娱乐化恰恰是对这种特点的一个冲击。对现实表现手法的一个重新定义和认识是娱乐化的一个特点。
为了迎合受众需求,纪录片偏向娱乐化,使用故事性题材、MTV动画、舞台演出、黑色幽默、新闻采访等各种手法以达到表象的真实,抛弃了以往的现实就是纪实的传统表现手法。人们对纪录片的认识局限在对娱乐化的欣赏和接受中,使观众觉得娱乐化纪录片就是纪录片,对纪录片的整体范围和包括的内容进行了有限的取舍和定义。
随着纪录片娱乐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电视人对娱乐化纪录片的功利心越来越强。而以往的纪录片之所以没有市场就是因为叙事性太强,使得艺术作品不被观众所接受。
在我国,纪录片一直是在一种近乎封闭式的叙事模式中表现,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缺乏对纪录片娱乐化的研究。一味的拿从西方诸如“探索”、“国家地理”频道学来的娱乐化精神和表现手段去制作纪录片,而摒弃了大众传媒的专制逻辑,把复杂多样的历史和科技等知识变得简化,只留下线性的因果模式,便于观众去接受。这使得整体电视媒体行业急功近利的心情得以显现,记录片人变得不再像以往一样安心做事业。由于创作周期短,要求的节目种类也繁多,创作者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包装炒作、投机取巧。在今天的市场,纪录片只拥有好看的外衣却丢掉了人文纪录的内涵。
笔者认为娱乐化纪录片毕竟是电视模式和电视节目中的一种。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从电视节目里寻找娱乐元素可以理解,但并不是任何一种电视节目都适合完全的娱乐化。合适的、健康的娱乐化对纪录片的推动有很大的作用,观众在观赏娱乐性纪录片的同时也能得到快乐和思考,但这并不代表所有的纪录片题材都要从娱乐化的角度出发。适当的纪录片娱乐化,可以增强节目的收视率,能被观众们所接受和认可,但是我们不能随意的娱乐化,甚至把纪录片做成离谱的娱乐节目。
优秀的纪录片不是以娱乐化为主打,而是宣传纪录片中的内容,表达纪录片想要表达的主旨才是纪录片的关键所在。娱乐化可以作为纪录片的一种表现手法,但绝不是唯一的最高追求。
纪录片娱乐化使得纪录片的发展突破了原有传统的纪录片创作模式,经过娱乐化创作的纪录片在观众面前呈现出了一种多元化的状态。虽然这种突破在业内一直伴有争议,特别是在这种纪录片中过分的追求故事化和情景再现的手段的利用,很多业内人士认为这是对纪录片真实性的一种违背。
基于对电视纪录片娱乐化的种种表达,笔者认为,当人们只通过笑来表达对节目的认可程度,而不是通过观赏之后经过思考而真正的认可,只会给观众造成一种短暂的记忆和印象,而观众在看完电视纪录片之后,有可能不知道他们为什么接受,为什么愉悦甚至为什么不去思考。不要让纪录片成为“娱乐至上的物种”。
[1]吕新雨.纪录中国:当代中国新纪录运动[M].北京:三联书店,2003.
[2]方方.中国纪录片发展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
[3]聂欣如.纪录片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4]刘洁.纪录片的虚构[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5]李海丽.纪录片娱乐化初探[J].山东视听,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