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务微博参与的意义、局限及对策

2015-03-19魏景霞

新媒体研究 2015年15期
关键词:政务网民公民

魏景霞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文法系,河南郑州 450000

1 公共参与的意义

1)只有通过公民参与才能实现对公民权利的现实保障。在现代民主国家,虽然公民的权利都得到了宪法的确认和保障,但这些法定权利只是一种可能性。要想实现公民的法定权利,只有通过积极的公民参与,公民的个人权利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实现。

2)通过公民参与实现对公共权力的制约。制约权力是民主政治的一个基本要素,也是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在机制。为了有效的制约公共权力,现代民主政治在权力内部设计了三权分立机制,通过权力之间的分立与制约来避免权力本身陷入严重的腐败之中。同时设置了公民公共参与的机制,通过代议民主以及协商民主等多种民主机制,对权力进行外部监督。

3)公共参与可以提高公共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公共决策涉及到整个社会的利益,也影响到国家治理的正当性基础。通过广泛而有效的公共参与,可以更加全面多元的反应不同阶层、群体的利益,为公共决策提供更加翔实的基础。

4)充分的公共参与能为整个社会的整合和治理提供更好的基础,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如果公众能够实质性地参与相关的决策过程,通过公众的参与有效协调各种利益关系,这样的政策就容易为公众所接受,民众对公共政策就会有更多的共识,公众之间以及公民与政府之间就容易和睦相处。

2 政务微博在公共参与中的价值及其表现

政务微博在公共参与中的价值要通过与前微博时代的媒体进行比较才能更好看出。在公共参与中,需要解决几个问题,一是参与主体的确定,二是参与主体能够获得相关信息,或者称参与主体能够很好实现知情权,三是能够充分有效的将参与主体的利益诉求表达出去,并能够和公共权力形成互动,四是能够对公共参与对于政府的公共决策行为的影响进行监督。上述公共参与的几个问题中缺一不可。

1)在前微博时代,虽然每一个公民都是应然意义上的参与主体,但如何动员起来存在诸多困难。并不是每一个公民都具有参与的动机和能力,尤其是在分化的社会条件下,而政务微博为公民参与的动机提供了良好的基础。①因为微博的开放性,政务微博的发展为官民之间的沟通提供了便利基础;②因为微博用户的匿名性,公民的政治动机更容易被激发起来;③微博获得信息的便利性,使得各种现实中无法形成相应群体的公民,可以通过微博形成各种利益群体,呈现出利益分化和强化的状态。正是因为这些特点,公民在微博环境下,更容易成为公共参与的主体。

2)公共参与所需信息的获得更加便捷和充分。在前微博时代,政府把握着公共决策的核心信息,也把握着整个决策过程,公众则缺少足够的机制去获得公共决策的相关信息,这样的公共参与就影响到公共参与的质量,也会影响到公众对于公共事务参与的积极性。

在微博环境下,信息的获取更加容易,国家和政府对于信息的垄断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公众在参与进公共事务和公共决策时,能够更加便捷和广泛的获得相关的参与信息。一方面可以提高公共参与的质量,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公众对于政治事务的参与动机。

3)公共参与过程中公众的利益诉求和意见能够得到更好的表达。

在前微博时期,公共参与的表达手段和途径相对有限,并且都对参与的主体有较高的要求。另外,前微博时期的公共参与过程也是一个高度形式化的论辩过程,要求具有很强的表达能力和技巧,而不具备这些条件的公民,其利益就会受到影响。

在微博背景下,每一个拥有介入网络的基本终端的公民,都有可能成为一个有效参与的主体,而不再依赖于原来机制下对有限的表达机制的竞争。另外微博形式的低门槛,使得原来被排斥在利益表达之外的主体也可以通过简短的内容表现自己的意见,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政务微博的出现使得原来依赖表达技巧和表达形式的公共参与,更加转向依赖于内容和话题本身,这些都很好的增强了公共参与的力度和效果。

4)政务微博可以使得公众能够更好的影响公共参与的实际效果。在前微博时期,分散的公众较难对政府决策形成压力,尤其是我国的大众传媒更多受制于政府的控制,公共参与的压力更是受到了限制。这也导致了大量的公共参与形式化,甚至出现“价格听证专业户”这种荒谬的事情。

而微博为公众对公共参与效果的影响提供了有力的机制,主要体现在微博可以形成强大的舆论影响力。当公共决策和大量的公众意见相背离时,就会受到公众的质疑和关注,在这一压力之下,政府的公共决策就更加关注公共参与的内容和效果,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形式的满足上。

3 通过微博公共参与存在的问题

虽然政务微博为公众参与提供了现代化的技术机制,但因为微博自身特点的限制,以及网民自身素质和阶层分布的不均衡,通过政务微博的公共参与也存在诸多局限。

1)微博参与话题分布和话题对于社会重要程度相关性较弱。对于微博来说,形式上的短小化限制了微博处理复杂信息的能力,而碎片化的传递方式很难对重要的社会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和交流。公共参与发展和有效实现所需要的理性交往方式,和微博所能提供的技术支持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受这些因素的影响,一个话题要想通过微博获得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从而实现公共参与的最终目的,该话题就需要满足碎片化交流和形式上的广泛性影响这两个条件。而这样的话题本身只能是只需要微博用户付出最基本的时间和精力就能够实现的。

2)微博用户自身的分布特点决定了微博参与只能在一定意义上具有现实意义。我国微博用户自身的分布呈现出几个明显的特点:①地域上分布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较多,而中西部地区较少;城市网民数量是农村网民数量的3倍还多;②年龄分布上不平衡,大量的网民年龄段在10-39岁间,占所有网民数量的84%;③学历结构上不平衡,初中学历的网民占有绝对比重,而大专以下的网民数量则相对减少。这些限制了微博参与的广泛性与代表性,同时也影响了公共参与的水平。

3)在公共参与中政府的能力和服务意识不足。公共参与效果的最终实现,也需要政府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转换自身的角色,真正实现公共参与的目的和效果。微博公共参与的开放性和舆论形成发展的复杂性,对政府的微博应用和应对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但受传统官本位的影响,政府和少数官员不能及时转变应对微博公共参与的新问题,出现了网络焦虑症,或者以粗暴的方式对微博参与予以压制甚至打击。甚至导致现实中的严重群体性事件。

4 对策

针对上述存在的不足,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以充分发挥政务微博的价值,更好的实现公共参与的有序进行,营造和谐有序的社会秩序,提高政府的社会管理能力。

1)积极培育具有公共理性能力的网民。对于公共参与来说,网民的每一个行为本身都不仅仅是个人的私利行为,而是一个公共行为。因此,要避免在公共参与中娱乐化、逐利化、情绪化以及碎片化的参与方式,而实现网民之间,网民与政府之间的理性协商和妥协的结果。

这些需要在整个社会中营造宽容和妥协的理念。公共参与要解决的是人际间利益分配的影响问题,追求的应该是双赢甚至多赢的结果,而不是零和博弈。因此必须能够宽容的对待不同的利益诉求,通过微博这一公共参与的论坛来进行辩论和说服,最终通过一种理性的机制筛选出优先的价值和利益的分配,才能够实现公共参与对于社会利益的分配目的,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2)通过制度建设,实现整个社会结构的均衡化发展。政务微博中的公共参与是现实群体和阶层利益诉求的一个反应途径,其根源来自于现实社会中的利益分配。只有现实中的利益分配平衡,相应的公共参与中的利益诉求才会平衡有序的实现。

①缩小城乡差距。因为城乡二元化的历史性原因,这一不平衡具有巨大的渗透性和惯性,需要国家通过多层次的制度缩小城乡差距。只有实现了农民的公民化,农民才能够获得参与的主体意识。

②弥合其他断裂问题。孙立平认为,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一直到90年代中期,基本的过程是体制的变革推动着社会结构的变迁,即新的社会力量及其新的组合关系的形成。其具体标志是社会结构的分化和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但在这种社会状况下,弱势群体在追逐自己的利益上,显然处于无力的状态。这首先表现在,弱势群体在我们的政治构架中缺少利益代表。更重要的是,在我国,弱势群体实际上缺少国际上通行的弱势群体表达自己利益的制度化方式。

这种社会阶层的断裂问题间接导致了政务微博中公共参与的不平衡。因此,政府应该通过制度建设,优化社会结构,建立政府-市场良性互动的社会利益均衡机制,从而弥合社会阶层的断裂问题。只有这样,通过政务微博的公共参与才能够获得普遍的代表意义,而避免变成少数强势利益群体的私利工具。

3)树立政府的公共意识,提高政府和公务人员应用政务微博这一新型参与途径的能力。政务微博的开放性和便捷性带来了参与的新问题,使得政府和公务人员不是仅仅处在一个封闭的官僚系统内部,而是随时暴露在公众视野之下。同时整个国家层面上强调建设服务型政府和创新社会管理,都要求政府和公务人员应该树立公共服务意识,积极面对通过政务微博的公共参与,面对多样化的利益诉求。这不仅要求政府和公务人员在观念上确立服务意识,更需要政府和公务员法在具体的事务中有宽容的心态,处理不同意见甚至严重冲突的能力。

在传统的政府管理中,公务人员习惯于单向的命令式管理,并且在回馈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相应的制度控制整个舆论的发展进程,最终可以控制和引导整个社会秩序。而在网络环境下,政府和公务人员的绝对权威和控制力量被削弱,而必须采用一种更为平等的沟通方式。首先是转变原来刻板的官僚化的用语和交流方式,采用平等而贴切的话语。其次是充分把握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传播的复杂模型,避免简单而粗暴的对待网络信息,随时对网络信息保持高度的敬畏和警惕。最后是对网络信息传播的引导及其进行学习,充分掌握能够最好引导网络信息和网络舆论的技巧。

[1]阿克顿.自由与权力[M].侯健,范亚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65.

[2]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靳志高.当代中国公民意识的生成机制探析[J].理论与改革,2005(1).

猜你喜欢

政务网民公民
论公民美育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政务
政务
政务
政务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
公民选举权的平等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