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意识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2015-03-19团浙江省委
文 / 团浙江省委
当前,全球思想文化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多元文化较量更加激烈,不稳定因素增多。为更好应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团浙江省委在2014年6月至12月联合浙江大学、宁波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台州学院、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状况开展了抽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035份,访谈大学生436名。其中,问卷回收率100%,有效率98.13%。具体情况如下:
当前大学生思想的主流意识
大学生对国内外重大经济政治事件较为关注,对国内外形势的观察和分析更趋冷静和客观。
大部分学生对国内外时事热点问题的关注度较高,在接受调查的462名大学生中,46.75%表示非常关注,41.99%表示比较关注,表示一般和不太关注分别占8.44%和2.81%。如对于国际恐怖主义态度,大部分大学生认为最根本的是要反对霸权主义、尊重国家主权,与当前倡导的和平发展观一致。
大学生对社会改革、网络舆论等社会问题的认知更加理性。在对宁波大学的调查中,反腐败以91%的赞同率成为大学生最为认同的政府改革措施。同时有超过80%的同学对于养老、住房等问题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担心和焦虑。对于就业形势,大部分同学持乐观态度,对自主创业充满期待,希望中央和地方能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提供必要的税收和贷款优惠,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赞同教育、司法体制、物价及价格改革的大学生分别有76%、72%和66%。在网上发布个人言论时,会考虑社会影响并对自己言论负责的占50%左右。
大学生广泛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社会主流思想。对宁波大学的调研发现,超过90%的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认同态度,并希望能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对于大学生应该首选的精神,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合作精神(29.75%)、创新精神(26.43%)和艰苦奋斗精神(19.93%)。合作精神是大学教育积极倡导,创新精神是国家大力倡导,艰苦奋斗精神是我国力量之源。可见,当代大学生的首选精神与我国社会主流价值观是吻合的。
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愿望更为迫切,对个人目标选择更趋理性务实。对于成功与否的标志,大学生的选择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对社会、集体贡献大小,取得社会地位高低,拥有精神财富数量。与2004年相比,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认为对集体、社会贡献大小是衡量成功的主要标志。对大学毕业后的职业选择,56.18%的学生选择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20%选择考研继续深造,仅5.24%首选出国,毕业后首先选择考公务员的比例由2004年的14.15%下降到2014年的5.5%。
大学生思想意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部分大学生对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存在模糊认识,入党动机有待进一步端正。在有关政治态度和政治观点的调查中,对“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走向趋同”持同意观点的占44.42%,有22.17%表示“不清楚”。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得不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有23.3%和13.33%的同学分别表示同意或者说不清楚。在大学生入党动机上,27.9%选择“为了以后找到好工作”,少部分同学选择了“谋求仕途发展”和“随大流”,显示出大学生入党动机的多样化和复杂性,存在一定的功利化倾向。
一些大学生对热点问题的辨别能力较弱,易受舆论导向的影响。调查数据显示,由于当代大学生接受社会热点问题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导致一些大学生在网络上发表不当言论。在对国内政治的看法上,部分学生表示没有想法,而更多跟随网络、媒体大众舆论导向。有些学生想法、观点过于消极,对当前中国改革发展再推进信心不足,在对新一届领导班子的执政态度和施政行为上,极个别学生的思想偏离了当前的主流价值观。在国际热点问题上,部分同学带有明显的个人狭隘情绪,加上目前网络上的信息鱼龙混杂,严重影响大学生是非辨别能力,导致部分同学在微博、论坛等发表过偏激言论。
一些大学生由于专业兴趣下降、学习目标迷茫导致动力不足。调查发现,大学生感到生活中最苦恼的问题分别为:校内竞争激烈、学习紧张、就业压力大;对所学专业没有兴趣;生活没有目标,对前途感到渺茫。从访谈的情况看,大学生对未来生涯的规划仍然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仅少数学生能从学校提供的职业课堂中获取帮助并真正明确未来发展方向。同时,由于缺乏自我认识,盲目追随优秀同学的选择转入其他专业、听从父母的要求报名研究生考试、跟着室友一起考研等现象较为普遍。
一些高校中校园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在逐渐下降。随着高校与外界交流日益增多和新媒体快速兴起,传统校园文化受到各种因素的冲击。调查发现,校园文化活动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有所下降,在参加校园文化的动机方面,有近20%大学生认为能认识更多同学,结交更多的朋友;12.88%是出于从众心理,因为“别人都参加,我也要参加”。在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类活动方面,14.68%认为志愿活动是付出大量劳动却未得到回报,12.29%的认为只是形式主义、没有意思。
一些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带有一定的功利性。当代大学生有很大一部分是独生子女,导致他们的自我意识和目的性不断提高。在满足自我需求的同时,大学生考虑更多的是如何进一步实现自我价值。但是,随着自我价值的提升,大学生的社会公德观念却呈一定的下降趋势。以杭州师范大学对无偿献血的调研为例,2014年选择“乐于无偿献血”的比例比2004年下降近13%,还有部分学生选择“参加能得到回报”。
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建议
拓宽引领路径,努力提升品德教育的实效性。高校要注重传统载体的现代化,不断更新传统载体,如继续巩固课堂教学载体、拓展社会实践载体、健全校园文化载体等。同时积极寻求新的载体,根据科学文化发展最新成果和大学生时尚流行最新趋势,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加强媒体监督,积极发挥正面的导向作用。加强对电视、广播、报纸刊物等传统媒体的监管,完善对网络媒体的监管立法和日常管理,增强监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舆论引导能力,把握正确舆论导向,以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和全局眼光对重要报道线索和舆情作出及时的研判和处理,确保发布信息权威、发布信息及时准确、发布信息“切实回应关切”。
搭建基础平台,全面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能力。全方位推进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引导大学生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就业观。既注重对学生应聘技能和技巧的培训,也重视对用人单位特定岗位所需的实际专业性能力的培养;既注重校内就业指导教师的指导,也重视与校外人力资源公司合作,进行就业指导的市场化运作。积极开展创业教育,适当开设大学生创业的选修课程,开展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举办创业论坛,设立创业基金等,为大学生创业活动提供扎实的服务平台。
创新活动载体,切实增强校园文化的吸引力。优化育人环境,加强以校风、教风、学风及校训、校歌等为主要内容的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育人氛围。突出创新教育的主题。重视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勇于追求、乐于奉献的精神,努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