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尺巷引发的思考
2015-03-19张楼楼
◎张楼楼
六尺巷引发的思考
◎张楼楼
造访
中纪委书记王岐山造访安徽桐城六尺巷,引起社会各界关注,带来无尽思索和启示,大家纷纷把“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段诗句作为议论热点。身为军人,也应由此思考做人、做事、做官之理。
清朝康熙年间,安徽桐城张英在朝任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老家桐城的老宅与吴家相邻,两家为宅间一块空地打起官司,县官因两家皆是名门望族不敢了断。张家人写信给张英,要求张英出面干涉此事,张英收到信后,回信就是上述那段诗句。张家收到张英回信后主动礼让三尺,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让出三尺,于是形成了六尺的巷子。两家的礼让传为佳话,张家不仗势欺人的做法更是被广为传颂。
“六尺巷”传递的是一种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正能量。军营是所大学校,更是一片磨砺人、锻造人的热土。党员干部就应成为弘扬传统、传承美德的“风向标”与“代言人”。
做人谦让、以德服人,方能彰显人格魅力,树起“不令而行”的个人威信。“六尺巷”故事中,张英授意家人礼让三尺,使与之争锋的吴家备受感动,也退后三尺,这正是谦让做人的人格效应。身在军营,一些人在立功受奖、评先评优、晋职晋衔等利益面前,“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不堪者则“恶意诋毁”、打“小报告”,这样做或许得到了利益,但失去的是人格,丢掉的是威信。孟子说“以德服人、心悦诚服”,可见德是立威立信之本。带兵人人格魅力和品德修为是个人威信的基础,应注重小事修行、小事积德,在锤炼品质、弘扬美德中不断完善自我,提高威信。
处事为公、言传身教,方能提升育人效能,树起“上行下效”的良好风气。张英回信一封,化解了邻里矛盾,用自己宽以待人、低调处事的实际举措感染教育了家人邻里,传承了良好民风、家风。有人说“教育子女的本质是父母的自我修行”,其实部队教育的本质也是党员干部的自我修行。作为军队的党员干部,在建连育人和带兵打仗的过程中,当用“军队好干部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行胜于言”的箴言启示自我,注重行为引导,形成上行下效的良好氛围。上行下效有熏陶人和引领人的积极效应,比起关起门来抓教育有事半而功倍的效果。只要党员干部以身作则,严于律己,严格管理约束“自己人”和“身边人”,部队风气建设就会不断向好,取得实效。
为官清廉、一身正气,方能永葆党员本色,树起“一呼百应”的领导形象。张英一封家书让地的故事,彰显其清正为官、一身正气,也是他彪炳史册、名垂千古的重要原因。因为正气可以纯洁心灵,使人格更崇高;正气可以感染部属,使人心更加凝聚。“公生明,廉生威”。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焦裕禄,战天斗地、忘我工作成为大家学习的楷模,激励后人忠心耿耿、为党为民牺牲奉献。作为军队党员干部,在事业与家庭、小家与大家、小我与大我面前,只有心系官兵、身先士卒、以身作则,才能两袖清风、秉公用权、担当重任,也才能在官兵中有“一呼百应”的领导效应。如果不讲原则、贪图私利、损公肥私,必然失信于人,自毁形象,丢掉的是向心力和凝聚力。
【作者系96319部队某分队教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