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大育人工程激发正能量
2015-03-18马丽娟郝学武范娟
马丽娟 郝学武 范娟
2014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代表回信,勉励青年人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总书记的回信在媒体播发后引发强烈反响,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也广受社会各界关注,并荣获2014中华儿女年度人物(团体)。是什么力量推动和支撑着百余名毕业生走向西部、走向边疆?答案就写在他们起飞的地点——保定学院,写在这所百年老校“红二师、小苏区”的爱国传统中,写在“启钥民智,砥砺贤才”的师者情怀间,写在“胸怀国是,献身真理”的担当精神里。
实施文化引领育人工程 培育践行核心价值观
爱国是培养人才的第一要义。保定学院始终把育人放在首位,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学术为根,文化为魂”的大学办学理念,强化价值认知功能,坚持立德树人,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讲好学院故事、优化育人环境、建设先进大学文化”为主线,构建校园历史文化、景观文化、学科文化三位一体的文化育人体系,实施文化引领育人七大工程,形成了长效育人机制和以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为代表的丰硕育人成果。
保定学院是一所已拥有110年办学历史的老校,在一个多世纪曲折前行的历程里,肩负“强民保种”、“启钥民智”的使命,学校始终站在时代的潮头,开启民智,培育人才,传播文明,孕育精神。创办人严修先生“启钥民智,砥砺贤才,胸怀国是,献身真理”的办学思想,历经黎锦熙、潘梓年、李苦禅等大师的励教践行,深深熔铸于学校的办学传统和精神血脉中。一代代学人学子为真理执著求索,为国家奉献担当,形成了一种坚定而柔韧的精神血脉和文化魅力,铸就了“坚持理想,献身真理的爱国主义精神,体察民苦、服务民众的爱民情怀,无私奉献、勇于担当的爱校传统,刻苦学习、立志成才的爱学热情”的百年校魂,形成了保定学院宝贵的精神财富。学校先后培养了中纪委原第二书记王鹤寿,两院院士、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师昌绪,著名作家梁斌等一批人才。
保定学院人始终把这抹红色视若珍宝,并清醒地意识到:任何资源都必须与时代对接、靠有效手段激活,才能持续发挥育人作用。于是,一支接续爱国传统、弘扬校本文化的接力棒,在一届届领导班子手中稳稳传递。
传承精神文脉的“润德工程”。
一是注重挖掘和整理,形成校史文化教材。1904年,中国近代教育改革先驱严修创办保定初级师范学堂。五四运动前后,直隶保定二师成为在北方有重要影响的学校之一,集中了大批知识分子和爱国青年学生,成为中共保定地方党组织的活动基地,中共保属特委、共青团保属特委的工作基地。1931年,保定二师学生王禹夫,受中共党组织委派,继续以建党初期的“人民出版社”之名,在保定秘密编印出版了上万册包括《共产党宣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在内的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和党的文献,为共产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其时,学生中党员、团员、外围组织成员超过总数的80%,赢得了“北方小苏区”之美誉,并被毛泽东评价为“一所好学校”。1932年7月6日,保定二师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的爱国学生惨遭国民党反动当局镇压,为保护学校不被封停,38人被捕入狱,13人英勇牺牲。浸染着英烈鲜血的“红二师”从此名扬天下,被永久载入中国革命的红色谱系当中。学校相继编辑、出版《保定二师“七·六”护校革命斗争纪略》、《保定学院史话》等一批校本教育丛书,拍摄《丹心》、《到西部教书去》等电视专题片,创作了《蔡和森的布里梦》、《格桑花开》等话剧,积累了独特的校史文化资源。二是充分发扬和传承,构建全方位育人机制。首先把校史文化作为校本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列为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课”的重要内容。其次将“七·六”烈士纪念园作为校本德育基地,重要节点学校都举行系列活动。三是坚持开展入学教育“五个一”活动,即:参观一次校史馆;观看一遍《丹心》、《到西部教书去》等电视片;聆听一次杰出校友的报告;瞻仰一回“七·六”烈士纪念碑;通读一遍校本教育读本(《红旗谱》《保定学院史话》《在人生道路上》等)“五个一”活动成为走进保定学院新生的第一课。各系党团活动、主题班会、新党员入党宣誓等都安排在纪念场馆进行,在学生成长中起到了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三是强化熏陶与体悟,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校开设文化讲坛,邀请传统文化名家进校园;发挥校史馆、图书馆、学科陈列馆等独特的文化育人作用。一方面增强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理解,另一方面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格修养。学校定期举办的“名家讲坛”、“教授博士讲坛”、“综合素质大课堂”,使师生们最近距离地接触校内外的专家学者,感受各个领域的知识和学术前沿。
西部支教优秀群体在回顾总结自己的成长之路时,都给出了一个共同的答案:是母校厚重的文化和独有的校本教育对自己的影响,使他们心生敬仰并学习践行。保定学院2000届政教专业毕业生,现在新疆且末县委党校工作的苏普在写给母校的信中谈到:“刚入学的时候学校组织我们看了一部电视片《丹心》记忆深刻。我是在‘七·六’烈士纪念碑前宣誓入党的,如果说‘启钥民智’是当时先辈们的理想追求,那么服务西部就是现在我们这一代应有的担当!”2003届英语专业毕业生荀轶娜,也是在入学教育时看了反映师兄师姐到且末任教的专题片《到西部教书去》,感到了心灵的震撼,三年后她也站到了且末县中学的讲台上。
夯实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筑基”工程。
一是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将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机融入到课程教学之中。二是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思政理论课教师长期担任大学生“理论与实践研究会”和“爱心社”指导教师,引导学生达到“学、信、行”的有机统一。三是深入学生实际。思政理论课教师坚持开设“与你同行——两课教师周日接待日”活动。网上开通“心灵家园”信箱,利用微博、QQ群,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人生困惑教育和引导。在保定学院,思政理论课教师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好老师。
现在新疆且末县中学任教的保定学院毕业生王伟江、王建超谈到,当年正是思政课老师在《邓小平理论》课上讲到的“两个大局”以及中央开发大西北的战略坚定了他们的选择。
加强师德建设的“春雨”工程。
师德是教师素质的基石。师德建设的过程也是教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学校以师德师风建设带动教书育人水平的提高。一是将师德教育纳入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强化师德培养机制,使育人者先受教育。二是建立、健全师德建设管理制度。建立教师师德考评档案,把师德建设软任务变成了硬指标。三是建立“学校、教师、学生”三级师德监督网络,完善师德监督机制。四是加强宣传教育,树立师德标兵。
现在西藏日喀则第一高级中学任教的2003届毕业生司会平在写给母校老师刘玲娣的信中,如此表达对老师的敬意。“老师,是您用自己的真心、耐心、责任心、事业心——尤其是人性中不可或缺的良心和爱心,诠释着教师职业的内涵,更权衡出教书育人的份量。您是我一生的榜样!”
提升实践能力的“知行”工程。
学校强调德业兼修,坚持知行并重。一是坚持实践育人,构建“能力本位、贯穿全程、结合专业、分类实施”的实践育人体系,使学生了解社会,服务人民,增强社会责任感。二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的志趣、情操。已经坚持了十几年的文化艺术节,每届参与的学生达数千人,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师生原创话剧《蔡和森的布里梦》公演后,在优酷网等网站展映,获得广泛好评,入选2014年文化部资助项目。校园剧《格桑花开》荣获全国大学生短剧小品大赛剧本创作二等奖、演出三等奖、导演奖。三是开展志愿服务,凝聚爱心,锻造能力。学院现有青年志愿者13000余名,建立了50余家青年志愿者服务基地。青年志愿者们积极开展“敬老爱心服务”,深入到敬老院、福利院、社区,通过“一助一”、“多助一”等方式,有针对性地为有特殊困难的未成年人、老人、残疾人等群体,提供爱心陪护、亲情沟通、文体娱乐等志愿服务;深入到保定市进城务工子女定点学校围绕学业辅导、亲情陪伴、感受城市、自护教育、爱心捐赠等五个方面内容,广泛开展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活动。学校成立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义务开展青少年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等服务,建立了“法律援助中心”,成立了法律宣讲团,积极开展法律服务和法制帮教。走进企业、社区、军营进行慰问演出,为促进地方文化艺术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服务学生就业的“助航”工程。
一是设立“创业基金”,支持、引导学生自主创业。二是对奔赴新疆、西藏任教的毕业生,对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全省“三支一扶”、“农村特岗教师计划”的学生,大力宣传,营造到基层建功立业的舆论导向。三是关心关爱。学校设立了“西部支教爱心救助金”,对在西部基层任教毕业生的生活给予支持和帮助。每年新年,在西部工作的毕业生都会收到学校党委书记、院长为他们写的慰问信和系里老师的祝福。组织开展了看望西部支教同学父母的敬老孝亲活动。学院领导几次亲赴新疆看望同学们,带去全校师生的问候,鼓励他们为西部发展、民族团结做出贡献。
助力文明养成的“修身”工程。
围绕育人这一中心,为提高大学生基础文明素养,深入开展了“讲传统、讲感恩、讲文明、讲法制、讲修身”“五讲”主题教育活动。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提升了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逐步形成了大学生文明修身的长效机制。
注重典型引导的“培树”工程。
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和激励作用,开展了“榜样——年度校园人物”、教书育人楷模、优秀辅导员、优秀团干部、班干部等评选活动。评选旨在“发掘身边故事,弘扬时代精神,培育优秀品质”,以先进的事迹感染人,以进取的精神激励人,以身边的榜样引导人,让身边人说身边事,让身边人教育身边人,使师生学有方向赶有目标。通过校园人物的评选,进一步彰显和放大榜样人物“群星效应”,青年学生在先进典型的精神感召下成长,更多地加入到先进行列中来,校园里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氛围,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润物无声的良好效果。
激发社会正能量 塑造青年时代先锋
2000年,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号召,保定学院15名毕业生毅然放弃多家用人单位的录用及继续深造的机会,带着户口选择到万里之遥的新疆且末县中学任教。截至2014年,保定学院已有百余名毕业生在新疆、西藏、贵州、重庆、四川等西部地区工作。他们十几年如一日,工作在边疆,奋斗在基层,虽然条件艰苦,但十几年来没有人退缩,扎根西部大地,参与见证了西部的改变和发展,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作出了贡献,尽自己最大努力印证了“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谱写了一曲壮丽的青春之歌。他们的感人事迹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网、新华网等中央主流媒体报道后,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
2014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代表回信,勉励青年人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强调:“同人民一道拼搏,同祖国一道前进,服务人民、奉献祖国,是当代中国青年的正确方向。好儿女志在四方,有志者奋斗无悔。希望越来越多的青年人以你们为榜样,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是对十几年来执著理想,扎根基层的保定院毕业生群体的高度肯定,也是对保定学院多年来坚持理想信念教育,立德树人,重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办学方向的高度肯定,更是对保定学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探索与创新模式的高度肯定。
从保定善美之星到保定好人、感动保定人物,从河北省首届教育追梦人到感动河北人物、河北省年度新闻人物,从中国好人敬业奉献集体再到中华儿女年度人物,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成为一个响亮的名字,也汇聚了强大的社会正能量。
在2014年5月12日的《光明日报》评论员文章中指出“近百名保定学院毕业生源源不绝奔赴西部,克服艰苦条件,数十年来扎根在西部大地,参与见证了西部的改变和发展,其果敢的勇气、坚守的毅力令人感动,堪称当代青年奋发有为的时代楷模。”团中央学校部部长杜汇良表示:“总书记的回信,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有志于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锻炼成长的广大青年学生和西部支教志愿者的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也为当代青年成长指明了正确方向。”
2014年4月24日,光明日报社、河北省委宣传部、河北省教育工委、保定市委在保定学院举办“安放西部的青春和梦想——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座谈会”。与会专家、学者及领导结合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的先进事迹和保定学院育人实践的探索与创新,对新时期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经验和做法进行了探讨,对保定学院育人模式及成果给予高度肯定。河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艾文礼指出:“近百名学生能够扎根西部十几年,是为理想而坚守,为信念而坚守,他们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范。”河北省委教育工委书记、教育厅厅长刘教民说:“全省教育系统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保定学院提供了很好的样本。要教育引导大学生把个人梦想融入到国家梦想中、融入到祖国和民族发展中。”
2014年5月13日,保定学院党委在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推进会上,以《实施文化引领育人工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题作了典型发言。与会代表认为“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优秀群体是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的重要育人成果,富有特色的文化育人工程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积极的借鉴意义”。
光明日报社总编何东平,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河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艾文礼,河北省副省长许宁等领导先后到校调研指导工作。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在保定学院调研时强调,“保定学院在毕业生就业教育和人才培养方面,创造了很好经验,育人模式值得推广。”2014年5月8日,河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艾文礼在《光明日报》发表署名文章《青年的努力方向,人生的价值指南——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代表回信的体会》。保定学院党委书记王军在《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河北日报》先后发表了《培育扎根基层服务人民的优秀人才》《引导青年做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模范》《培育核心价值观要坚持四个注重》文章。
一路走来,保定学院人对传承文明薪火的使命担当、对培育天下英才的矢志追求,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精神气质和文化风采。正如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说的那样,“保定学院已经形成了一种循环向上、充满活力的育人生态,一种全面覆盖没有断点的育人模式,既接续传统,又能吐故纳新,这就是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的信心和力量所在。”
百年名校,百年芳华。新的时代,新的使命,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高水平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成为保定学院新的战略目标。今天的保定学院人将乘借京津冀协同发展之势,担当大学使命与责任,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在丰厚的文化积淀之上用不懈的努力与奉献,为百年名校未来创造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