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女人其实也爱苗条
2015-03-18张珍
张珍
热播剧《武媚娘传奇》,引发了现代人对唐代美女的兴趣。唐代女人真如“武媚娘”那么美丽么?唐代女性的服饰和妆容到底什么样?从这两类出土文物中我们能发现盛唐女性颇为开放和自信,她们服装华美、妆容靡丽、体态丰腴,社会上逐渐形成以丰腴为美的时尚。
盛唐时华贵丰腴成时尚
一般印象中雍容华贵、露胸坦荡的开放女子形象大多出现在盛唐,如簪花仕女图中的女子“薄罗衫子透肌肤”此外,白居易《和夢游春诗一百韵》中,记录了当时人们对于宽大女装的喜好:“风流薄梳洗,时世宽装束。”
从出土文物看,下葬于神龙二年(706年)的懿德太子墓和开元九年(721年)薛儆墓石椁上的仕女像,丰润、坦胸,完全符合所谓大唐女子的开放说法。即便置身二十一世纪,其“大胆”作风也不成遑多让。
从唐代墓葬中,已出土的三彩女俑千姿百态,其形象或雍容华贵,或婀娜多姿,或安详自在,而极具时代感的华彩服饰,更是洋溢着青春之美和生命的活力,表现出唐代妇女的迷人风采,这些更从是盛唐时期女人的风貌。
盛唐的陶俑仍有素陶和釉陶,而以彩陶为主。三彩陶俑的出现,更增添了生机与色彩。三彩俑与彩绘俑为这一时期所崇尚,成为墓葬明器的主流。其上的人物体态丰硕,饱满雄浑,人物形象丰满,躯体肥硕,女俑尤显富态丰满,神态生动,透露出了“以胖为美”的时尚。
唐代美女并非都以胖为美
“唐代以胖为美”,这其实只是唐代某一时期的审美观。从出土唐俑来看,唐代“白领阶层”美女的装饰确实很华贵,其实她们也很爱苗条。而以胖为美仅是唐玄宗时代的美学观,在武则天时代还“以瘦为美”,从这点上说来,用小脸瘦体的现代美女范冰冰出演女主角,倒颇符合史实。
唐代女俑的时代特征比较明显,七世纪中叶以前,即唐高祖到唐高宗前期,女俑的身材修长,人体比例比较适当,很苗条。面部清秀,身着简单上衣和长裙,裙上常饰以条纹,狭窄的胡服也较多见。女俑头部发髻挽起,式样较多。
七世纪后期到八世纪初,即唐高宗后期至睿宗时期,女俑的服饰开始宽大,显得身材丰腴。发式多高髻,式样更多。八世纪中期以后,即唐玄宗以后,人物变胖,面目生动,唐玄宗开元时期以丰满为美,天宝时则略显臃肿。
具体说来,可以分成这么四个发展时期:
一、隋至唐高宗时期(589-683年),题材内容上突出表现墓主人的出行仪仗,以牛车为主的仪仗俑群最为流行,人物体态清瘦修长,不很生动,依然保留了北朝以来陶俑的一些特点。
二、武则天至唐中宗时期(684-709年),仪仗俑群继续流行,但牛车逐渐为乘马所取代,形成以立马为主体的仪仗陶群,胡俑数量大增。体形渐大,风格趋向奢华。人物造型匀称,体态生动。三彩女俑身材苗条,衣服紧窄。可见,在武则天时代,人们还“以瘦为美”。
三、睿宗至肃宗时期(711-779年),题材内容由注重出行仪仗转为注重家居生活,僮仆俑和元宝假山、明器等流行,声音仪仗气势减弱。人物形象丰满,躯体肥硕,神态生动。
四、德宗至唐末(708-907年),厚葬成风。元和(806-820年)年间后,一般墓中陶俑数量减少,金属俑增多,木俑又开始流行。人物造型丰肥臃肿,“唐美人”早失去风韵。
唐代女人服装“三件套”
《武媚娘传奇》中,女子们人个身着袒胸露乳的服装,在唐代现代生活中,也不全这样,唐代女装的基本穿着是三件套:裙、衫、帔。初唐服饰较为紧致,形象也以清瘦为主,中晚唐开始往丰满宽大的风格发展。
电视剧中常常设置的酥胸半露领口低开的情况,并非初唐就已出现。到武周开元前后,衫子的领口才开得较低,才有“淡红衫子掩酥胸”现象。此外,酥胸半露的装束一般只在特定场合穿着,如在宫廷、闺房中。
从文献记载和教研发一来看,裙、衫、帔,是唐时女装的“三件套”。无论地位尊卑、服饰丰俭,这基本的3件是必不可少的。”
“衫”是唐代女性日常穿用的长袖上衣,式样为窄袖短身。唐代各种文献中,但凡提及日常女装,上衣多称作“衫子”、“衫”,如“藕丝衫子柳花裙”、“红衫窄裹小撷臂”、“香衫窄袖裁”等。衫子一般指单衣,到了冬天,则改用夹衣,也成为“夹衫子”。
另外,初唐时期衫子袖窄,诗词中也常有“红衫窄裹小撷臂”等描述,中晚唐衫子则略微宽松一些。衫子的领子式则较为多样,根据陶俑、壁画等文物,有直领对襟、交领、圆领对襟、圆领斜襟等多种形式。
上身着“衫”,下身则穿“裙”。唐初基本沿袭隋朝妇女穿着,短衫长裙,裙腰系得很高,在腰部以上,甚至系于腋下,显得裙子很长。唐妇女大多喜爱色彩浓艳的裙子,在文献中常将红裙称为“石榴裙”。
在裙、衫之外,唐朝妇女都穿戴“帔”。唐代的帔像一条长围巾,常用轻透的纱、罗制成,披搭在肩上,旋绕于手臂间。帔帛往往印有花纹或加泥金银绘画,十分美观,在唐朝的一些小说文献总常有“帔服鲜泽”、“紫银泥罗帔子”等描绘帔帛华丽色彩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