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廉吏于成龙为官经历揭秘

2015-03-18凌风

读天下 2015年1期
关键词:于成龙总督两江

凌风

于成龙,字北溟,号于山,清山西永宁州(今离石)人。生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卒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享年68岁,谥“清端”、赠太子太保。20年间从知县累升总督。无论“七品芝麻官”还是封疆大吏,也无论身居穷乡僻壤,还是鱼米之乡,于成龙清正廉俭,始终如一。

于成龙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出仕,正是改朝换代、由乱到治的阶段。于成龙在45岁的“高龄”出山,从一个城仅六户的县令做起,在缉盗、税收、水利、打击腐败等方面都有建树,能实打实地把地方经济建设搞起来,一路以廉名和干练节节高升。因政绩卓著和廉洁刻苦,以“天下廉吏第一”蜚声古今。那么,于成龙到底有哪些清廉故事?我们从人们对于成龙的几个称呼中了解一二。

1半鸭知县

45岁的于成龙受到朝廷的委派,到广西做官,任罗县(现罗城县)知县。

作为罗县的一县之长,于成龙常常是粗茶淡饭,草鞋布衣。他就任时正逢大灾之年,看着老百姓这样过苦日子,于成龙心里非常难过,连他自己的微薄奉禄,也拿出来救济灾民。

中秋节快来临了,于成龙的儿子从山西千里迢迢到广西探望父亲,告知祖母病重,要父亲告假回乡探病。于成龙的儿子从家乡带来了一只腊鸭,给父亲下酒。但父子俩只割了半边腊鸭,草草过了中秋节。过了节,于成龙请假获准,父子上路回家时,于成龙盘缠不够,路上没钱买菜吃,只好又带了儿子从家乡带来的那半边腊鸭上路做菜肴,一路风餐露宿,回到家乡。

于成龙为官清廉如此,回家途中,父子俩只吃半边腊鸭做菜,此事传回广西,老百姓非常感动,罗县乡亲就送一个绰号给他——半鸭知县。后来有人作诗称赞他。诗曰:半鸭知县古来殊,为政清廉举世无。徜使官员皆若是,黎民安泰乐斯乎!

关于“半鸭知县”还有一种说法。

说于成龙到广西罗城上任后,寄居关帝庙内,支床于周仓像后,垒土为案,一锅一盆。后其长子从山西老家来探望他,亦餐餐青菜豆腐,与往日无异。在儿子临走时,适逢厨下腌鸭一只,遂割了一半让儿子带回去。此事传开,民间便有“于公豆腐量太狭,长子临行割半鸭”的歌谣。

无论哪种说法,都说明于成龙的清廉。

2于青菜

于成龙的官阶虽越升越高,但生活却更加艰苦了。第一次升官,从广西到四川,于成龙没有路费,也不要老百姓的钱,让一个算命的瞎子一路资助着才能吃上饭。后来他又去湖广下江陆道当道员的时候,驻地在湖北新州(今新春县)。在湖北期间,尽管条件比他呆过的广西和四川好了许多,但他的艰苦生活作风,却非一般人可比。在灾荒岁月,他还以糠代粮。于成龙不是为了节约而节约,他把节余的口粮和薪俸都用来救济灾民。当地百姓编了歌谣赞颂他,歌谣里说:“要得清廉分数足,唯学于公食糠粥。”他不光是清苦,还让富户解囊济灾。行动总是大于语言,他以身作则,甚至把仅剩的一匹供骑乘的骡子也“鬻之市,得十余两,施一日而尽”。

在任省府大员期间,于成龙居然会因接济小叫花子,穷到让佣人将自己的冬衣送到当铺去,平日则是粗茶淡饭,且仅有一袭官衣蔽体。在直隶,他“屑糠杂米为粥,与同仆共吃”。

康熙十七年(1678年),于成龙由江防调任福建按察使时,乘船前往福建。临行前,他催促家人买来几担萝卜,放在所要坐的船中。有人对此大惑不解,笑着问他:这么便宜的东西,你带那么多干啥?他回答说:在旅途靠它当饭吃呀。

不久,于成龙由直隶巡抚擢升两江总督(康熙六年,按行政区划分,江苏、安徽为江南省,与江西省合称“两江”。总督为最高行政、军事长官。督府在江宁,现南京)。是年,于已逾花甲。赴任途中,不扰民,不惊动府道州县,乘驴车,住小店,风雨兼程,辗转千里,直抵江宁督府。“两江”地处长江中下流域,沃野千里,富庶丰腴,而于不改初衷,一如既往,每餐必食萝卜青菜。主仆无茶可饮,采槐叶充之,日久,衙后槐树,枝朗叶疏。于成龙到任后,恰逢江南屡遭风雨袭击,灾情不断,他经常为了“留米赈饥”,而以稀粥青菜为食。“日食粗粝一盂,粥糜一匙,侑以青菜,终年不知肉味”,江南人为感念他,深情地称他为“于青菜”。“于青菜”的轶事,至今还在江南流传。

3布衣总督

据历史记载,于成龙由直隶巡抚升任江南、江西总督。赴任途中,他与小儿子赁了辆驴车做交通工具,并各带数十文钱做投宿旅费,一路上从不麻烦驿站,也没有动用过一文公款。他出任两江总督的消息传出来以后,南京布价骤然上涨。个中奥妙倒是不难猜测。因为他出任两江总督以后,南京地方官怕是不能穿绫罗绸缎了,都要改穿布衣了。果然,他出任两江总督后,总督衙门的官吏受到了严格约束。

于成龙做两江总督后,官僚、巨商都改穿了布衣;高门大户将大门楼改筑成小门楼;少数恶霸都避居他乡。但不少人是慑于于成龙的威势,表面上表现出改邪归正的样子,背地里却极力造谣诽谤他。由于众口铄金,连一向对于成龙颇为信任的康熙皇帝,也听得起了疑心。于是,康熙暗中派人去调查,得知实情后感动得流泪,他拿出宝剑斩断桌子说:“如再有人说于成龙是贪官,这就是他的下场。”

于成龙力倡节俭,身体力行,士大夫争相效仿:食粗粝、去精细,减车轿、仆从,不着华丽服饰,婚嫁不用音乐……于两江总督任上仅三年,政风社情,焕然一新:官吏廉洁自律,勤政爱民。两江百姓安居乐业,人户丰瞻。

4于清端

康熙十八年(1679年)夏,于成龙在按察使任上第三次举“卓异”后升任省布政使。身为“治官之官”,于成龙始终把整顿吏治放在工作的首位。他说:“国家之安危由于人心之得失,而人心之得失在于用人行政”。

康熙十九年春,康熙帝“特简”于成龙为畿辅直隶巡抚,翌年春,又召见于成龙于紫禁城,当面褒赞他为“今时清官第一”。他新任直隶,即发出清查庸劣官员的檄文,责令各属将“不肖贪酷官员”“昏庸衰志等辈”“速行揭报,以凭正章参处”。针对各属贿赂公行,请客送礼之风,他从利用中秋节向他行贿的官员开刀,惩一儆百。

未逾两年,于成龙又出任为总制两江总督。

他赴任江南,入境即“微行”访于民间,面对“州县各官病民积弊皆然而江南尤甚”的状况,不禁叹曰:“噫!吏治敗坏如倒狂澜,何止时乎?”很快颁布了《兴利除弊约》。与此同时,他根据自己的体会,又制订了以“勤抚恤、慎刑法,绝贿赂,杜私派,严征收,崇节俭”为内容的《新民官自省六戒》作为地方官的行为准则。方法上,他举优劾贪,宽严并济,时人说凡他所到之处,“官吏望风改操”。康熙帝也称其“宽严并济,人所难学”。

对廉洁有为的人才,于成龙反对论资排辈,他对清廷死板的任官“考成”制提出异议,认为不利于吏治建设。为此,他屡上疏推荐人才。如直隶通州知府于成龙(史称小于成龙)、江苏布政使丁思孔等都是较有作为的清廉官吏,由于他的举荐而受到康熙帝的重用。

明清时,礼部奏请,故去的大巨才能得谥。换句话说,获得请谥者必是朝廷眷念怜惜之臣,于成龙病逝后,清政府授其谥号“清端”,是清操廉节可以表率世人的意思。后世之人多称其为于清端。

于成龙最早任知县的广西罗城有个乡镇就以于公的谥号“清端”命名为清端乡,直到民国初年。

猜你喜欢

于成龙总督两江
凶手老罗
视觉文化与古代地中海研究
电视剧《于成龙》中央8套收官
讼师赌官帽
廉吏于成龙的交际之道
清官于成龙的人情往来
金小麒谈筑牢“两江”上游生态屏障
廉吏于成龙的交际之道
给曾国藩算算账
重庆两江新区试水“大部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