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珠江精神永存

2015-03-18欧初

源流 2015年2期
关键词:纵队珠江中山

物换星移几度秋,沧海横流显本色。珠三角,生我养我的地方,如今已变成中国三大城市群之一。曾几何时,这里是一望无垠的沙田,纵横交错的河涌,山峦叠翠的五桂山,物丰人阜的鱼米之乡。这,是我永恒的记忆,长流不息的珠江,诉说的是一代代珠江人的爱国梦。

珠江三角洲人民素有爱国爱乡的光荣传统。鸦片战争前期,珠江人民率先奋起抵抗,沉重打击英国侵略者,显示出“民心可用”的强大威力。我的家乡—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故乡,也是中国工人运动著名领袖苏兆征、杨殷的故乡。上世纪30年代,日本侵略者陆续侵占了我国东北、华北,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有着光荣革命斗争传统的珠江三角洲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敌人的血腥屠杀下勇敢地拿起了刀和枪,与侵略者抗争,从无到有,在珠三角创立了由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在珠江敌后浴血奋战;从小到大,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及其前身在艰苦卓绝的战斗中成长壮大,并创建了五桂山抗日根据地;由弱到强,成为驰骋华南敌后战场的重要人民抗日武装力量之一,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珠江纵队是在抗日烽火中诞生的。当年,面对强大的日本侵略军及其帮凶,珠江纵队在远离中央、孤悬敌后、力量悬殊的重重困难之中,紧密依靠群众,充分利用当地特殊环境,坚持武装斗争,与东江纵队等兄弟部队共同开辟出华南抗日战场,与八路军的华北战场、新四军的华东战场一道,在敌人后方燃遍人民战争的熊熊烈火,提高了人民群众、海外侨胞“抗战必胜”的信心,令日本侵略者焦头烂额,最终难逃灭亡的命运。珠江纵队的光荣历史,值得珠纵全体指战员永远自豪,也令当年在珠江地区从事其他工作的同志,以及以各种方式支援部队的当地群众深为骄傲。

1938年10月21日,日军侵占广州后,南海、番禺、顺德等县相继被日军侵占。珠三角各县的中共组织根据中共广东省委指示,发动群众,利用各种形式建立抗日武装,开展游击战争。同年11月,中共广东省委候补委员、东南特别委员会委员兼中山县委书记孙康到香港参加东南特委会议,听取了廖承志传达毛泽东关于武装斗争的指示以及中共中央组织部对广东的指示,返中山后,即成立了中山县抗日别动大队,并举办了多期党员训练班、游击干部训练班、战地救护训练班等,培训游击战争骨干。当时中山中共地方组织共有党员500多名,大多数都踊跃参加省、县、区举办的训练班。这批游击骨干成为日后珠江三角洲敌后战场上的中坚力量。本人参加了县委举办的第一期游击训练班。1939年7月24日至30日和9月7日至20日,日军先后两次从横门入侵中山,县委即以青年抗日先锋队的名义组织横门前线指挥部,由县委书记孙康任主任,我任总务部长,动员了近千名抗先队员上前线协同中山守军抗敌、抢救伤员以及劳军等。国共两党联合抗战和全县军民齐心协力,密切配合下,击退了日军的两次进犯中山横门,大大鼓舞了中山人民的抗敌信心。1940年3月,中山沦陷,5月我受组织委派,到中山大南沙莲池组建了独立自主的中山抗日游击小队。

在顺德,中共南顺工委委员林锵云于1939年2月在大良成立了由10多名共产党员和农民组成的顺德抗日游击队,并通过统战关系,取得了第四战区直属广东第一游击区广州市区游击第二支队(以下简称为“广游二支队”)司令部特务中队的番号。中共广东省委也陆续派干部到顺德抗日游击队。至10月,游击队扩大到三四十人。而大革命时期的共产党员吴勤在广州沦陷的第二天,即组织五六十名爱国青年在番禺崇文乡成立了抗日义勇队与日军展开战斗,次月领取了广游二支队番号,自任司令,人数很快发展到200多人。吴勤还主动与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张文彬、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主任廖承志联系,请求派干部到他的部队工作。从1939年1月起,中共广东省委先后派刘向东等一批党员干部到广游二支队工作,并在广游二支队中成立了中共支部。

1940年6月,根据省委扩大会议决定,在珠三角敌后建立南番中顺中心县委,统一领导南海、番禺、中山、顺德地区的党组织和抗日武装。中共中央十分关心广东敌后抗日武装斗争的开展,从延安派来抗日军政大学三分校大队政治委员谢立全和大队长谢斌等一批干部南下广东。同年9月,参加过长征的两谢到达顺德西海,任中心县委委员,负责军事工作。中心县委还先后从中山抽调了我和谭桂明、罗章有等一批干部到广游二支队工作。当时的广游二支队有独立第一中队和第一中队两个中队是由我党绝对领导的,林锵云兼独一中的中队长,我担任第一中队的政训员。部队经过训练整编,在对敌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建立了西海游击基地。谢立全来到珠三角不久,就到中山了解武装发展情况,他从梁奇达等处了解到中共中山县委在抗战初期便有经营五桂山区的设想,便先后两次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到五桂山濒珠江口西岸,山峦起伏,地势险要;山区有四万多人口,分布于600多个大小村庄,以客家籍人居多,群众基础好,党组织力量较强,而且中山的人民抗日武装正不断成长壮大,战斗力日渐增强。经过1个月的深入调查研究,谢立全确认五桂山区具备进行游击战争的有利条件,遂在中心县委会议上提出要在中山五桂山开展游击战的设想。1941年秋,中心县委决定着手开辟五桂山抗日根据地,9月,调广游二支队第一中队加强中山的抗日力量。翌年1月至3月,先遣队、第一、第二主力中队先后进驻五桂山区。5月初,成立中山抗日游击大队,辖3个中队,120余人。中山的抗日武装斗争随之进入大发展时期。

事实证明,开辟了五桂山抗日根据地,不仅使中山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得到迅速发展,而且为以五桂山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敌后游击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岁月悠悠,珠江滚滚;壮士豪情,精神永存。70年前的1945年1月15日,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的旗帜在五桂山头升起,成为华南地区抗日武装力量成长壮大的重要标志之一。如今,战火虽然平息,而我们这些当年的珠纵老战士,每当高歌《西海颂》,重登五桂山,眺望奔腾不息的珠江,目睹繁荣昌盛的珠江三角洲,爱国爱乡的热血依然在胸中鼓荡如潮。珠江纵队的光辉战斗历程并不孤立。它既是由正面战场、敌后战场共同组成的抗战画卷的一个局部,又是源远流长的珠江精神在特定历史时期浇灌出来的一株英雄树。正如毛泽东所说:“抗日战争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在中国辽阔的国土上,处处涌现抗日军民的动人事迹,与其他地区相比,珠江三角洲的抗日斗争既有共性,又有鲜明的特点,体现了珠江地区的地方色彩。endprint

珠江纵队的指战员,有不少是当地贫苦家庭的热血青年,也有出身富裕之家或来自港澳地区乃至海外的。他们抛开个人的一切,抱着必死的决心投身武装斗争,在珠江三角洲谱写出壮丽的青春之歌。珠江纵队的主要活动范围位于三角洲腹地,离敌人重兵、主要交通线近在咫尺,无险可据,但依靠人民群众,河网交错的西海、禺南等游击基地和五桂山抗日根据地坚如磐石。我军纪律严明,杀敌英勇,处处维护人民利益。我们控制的地区,日军不能收军粮,伪军不能征税,土匪不能打家劫舍。人民群众认识到,若不当亡国奴,一定要依靠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因此,他们将游击队当作亲人,捐钱捐物,毁家纾难,甚至不顾生命危险,想方设法支援、掩护游击队。

珠江纵队的主要经验,我个人认为:一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群众路线,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二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三是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回顾珠江纵队的成长历史,可以发现,珠江地区的干部群众善于学习外来的有益经验,并结合当地实际,迅速应用。党中央派来的老红军谢立全、谢斌,带来游击战争、建立根据地的丰富经验。在他们的指导下,游击队的训练、侦察、作战水平提高很快,“三三制”的抗日民主政权陆续在各主要地区建立,为武装斗争提供了可靠支援。

无论是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华北战场、华东战场相比,还是与国民党军队的正面战场相比,珠江三角洲的战斗规模都要小得多。但是,珠江纵队指战员从实际出发,创造出许多独特的成功战例,打得敌人魂飞魄散。根据敌我力量对比与当地地形,我军坚持以夜袭、伏击为主,摸索出一套完整的战法,注意歼灭敌人、保存自己,同时开展麻雀战、海上游击战等多种形式,令敌人防不胜防。

珠江儿女历来富于进取与爱国精神。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曾经指出,他的故乡“不在地形之便利,而在人民进取心之坚强;不在物质之进步,而在人民爱国心之勇猛”。孙先生等先后多次在广东起义,震动全国,最终推翻帝制。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以在广州召开的国民党“一大”为标志。对全国影响深远的北伐,亦以广州为出发点。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改革开放,广东先行一步,其经验随后推向全国。珠江精神不断向更为广阔的区域辐射。珠江精神,过去指导人民建基立业,战争年代指导我们闹翻身、干革命。如今,是我们从事现代化建设的宝贵财富,更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

链接

珠江纵队司令部旧址

珠江纵队司令部旧址位于中山市五桂山镇槟榔村,原为古氏宗祠,由乡绅古腾芳兄弟于清道光年间为纪念开村先祖古琪胜而捐资兴建,光绪九年(1883年)重修。祠为硬山顶,三间两进布局,面积1602平方米。头进为砖木结构,两边有偏殿,天井两边有廊,后进为抬梁式木构架。

1943年7月,南(海)、番(禺)、中(山)、顺(德)游击区指挥部从禺南迁来此地。1944年10月1日,中共广东省委和省军政委员会在这里召开了有珠江地区指挥部、粤中、西江、珠江两个特委领导参加的干部会议,筹备成立珠江纵队。1945年1月15日,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公开宣布成立,并以此作为司令部的办公地点及举行各种会议的会址。解放战争期间,古氏宗祠仍为中山人民开展革命斗争的指挥部。1990年,中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白石防御战

1945年2月28日凌晨,日军出动步兵一个中队100多人、炮兵一个中队80人,配山炮一门,在伪军黄祥、肖天祥部200余人的配合下,联合向驻扎在白石村的珠纵一支队进攻。珠江纵队参谋长周伯明与第一支队长欧初等研究,决定以班为战斗单位,迅速占据村内的碉楼,并加强村口碉楼的战斗力,扼守进村要道的入口,占据有利地形积极防御。在周伯明的指挥下,一支队沉着应战,同敌军对峙将近一天,击毙日军13人,伪军多人。到下午4点左右,敌人的炮弹已经打了60发,周伯明立即部署反攻。此时,珠江纵队司令员林锵云派第一支队政委梁奇达带领的大布民兵增援部队赶到,两支队伍里应外合,夹击敌军,共毙伤日伪军40多人。

经此一役,日、伪军缩在据点里,不敢随便出动,五桂山抗日根据地及附近地区赢得了四个多月的安宁。

三山虎山血战

1945年5月8日深夜开始,日军1000多人,伪军第43师2000多人和肖天祥、梁雄部等近1000人,共4000多人分六路进入五桂山抗日根据地“扫荡”。珠江纵队根据敌情“扫荡”的战略布置:为保存主力和保卫根据地,将一支队主力迅速转移、隐蔽,不与敌人正面硬拼;派猛虎队、民权队在灯笼坑三山虎山一带截击敌人;派一支小分队化整为零,分散在五桂山区内骚扰或袭击来犯敌军。

5月9日,珠纵一支队猛虎队24战士奉命于三山虎山阻击从灯笼坑进攻五桂山区的一路敌军(日军300多人,伪军近1000人),以掩护司令部及主力部队转移。当敌人行至三山虎山山脚,进入猛虎队的伏击圈后,遭到猛虎队战士的顽强阻击。战斗从凌晨4时开始打响,至上午8时,击退了日伪军两次强攻,毙伤30多人。日伪军又调动大队包围过来,作第三次强攻。此时,猛虎队的弹药已消耗大半,便兵分两路,一路由中队长梁杏林率领12人向外突围请援,一路由小队长黄顺英率领10名战士向三山虎山头转移,继续阻击日伪军。猛虎队用仅存的弹药,连续多次击退大批日伪军的进攻,最后弹药全部耗尽,8名战士牺牲,山头阵地只剩下三人继续坚守。当日伪军再次发动攻击时,机枪手郑其也流尽了最后一滴血;班长甘子源身上中弹,腹部被敌人刺刀捅得肠子全流出来,重伤昏迷;小队长黄顺英在日伪军冲上来时,纵身一跃,从山后坡向下滚,在密林的遮掩下冲出了重围。正在战斗最紧要关头,猛虎队向外请援的一路和民权队的援兵赶到,日伪军因措手不及,伤亡甚多,遂放弃山头,撤出灯笼坑。受重伤的甘子源,在战斗结束后被群众抢救出来。

三山虎山战斗,猛虎队、民权队英勇顽强,以少胜多,圆满完成了阻击来犯日伪军的任务,为司令部与支队机关转移赢得了时间。endprint

人物

林锵云 (1894-1970)

新会沙岗乡人。1922年开始参加工人运动。1925年参加省港大罢工。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加广州起义。广州沦陷后,组建顺德抗日游击队。1940年夏开始,先后任南番中顺中心县委委员、中区纵队司令员、珠江纵队司令员、中共广东区委委员等职,领导建立了五桂山抗日根据地和顺德西海等游击基地。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广东省副省长、中共广东省委常委、全国人大常委等职。

梁 嘉 (1912-2009)

开平月山博健人。1936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广州沦陷后先后任西江特委组织部部长、珠江三角洲特委书记等职。1945年1月任珠江纵队政委,同年夏率领珠江纵队一部分主力到粤西北、桂东一带开展武装斗争,创建西江地区新的游击根据地。1947年5月任粤桂湘边区工委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湘边纵队司令员兼政委。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广东军区西江军分区政委、中共粤中区党委副书记兼西江地委书记、广东省科学院院长兼党组书记等职。

谢 斌 (1914-2010)

江西吉安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参加红军长征。1940年5月受中共中央委派,从延安到达广东,先后任南番中顺中心县委委员、中区纵队参谋长、珠江纵队副司令等职。解放战争时期任华北野战军第三纵队九师师长等职,在济南战役中荣立一等功。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华东军区防空司令部参谋长、福州军区空军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司令员。1955年获授少将军衔。

周伯明 (1918-1998)

大埔三河坝人。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与曾生、谢鹤创建了惠(阳)宝(安)人民抗日游击总队。香港沦陷后为抢救文化人和建立港九大队起到积极作用。1945年1月任珠江纵队参谋长。东纵北撤后调到第三野战军,任五十八师参谋长、南京军区炮兵司令部副参谋长等职,曾参加孟良崮战役、豫东战役、济南战役和淮海战役。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的长津湖战役。1966年后任广州中医学院党委书记、广东省科学院党组书记、副院长等职。

刘向东 (1906-1984)

揭西揭阳县人。曾任新加坡《星中日报》编辑。1937年8月中旬以记者身份到延安,受到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的接见。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南番中顺游击区指挥部政治部和中区纵队政治部副主任、珠江纵队政治部主任等职。1945年5月率部挺进西江北岸,配合南下的王震部队创建粤桂湘边五岭抗日根据地。1947年后任闽粤赣边纵队副司令员兼第二支队司令员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省农林厅第一副厅长、国家建委水利燃料局局长等职。

欧 初 (1921-)

中山左步头村人。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5月奉命组建中山抗日游击队,历任中山人民抗日义勇大队政治委员、珠江纵队第一支队支队长等职,在创建五桂山抗日根据地、九区游击基地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解放战争期间,任中共江北地区副特派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粤中纵队副司令兼参谋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江会区军管会主任、中共广州市委书记、中共广东省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等职。

郑少康 (1918-)

中山大布乡人。1936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中山五区组织委员、中区纵队、珠江纵队第二支队支队长等职。解放战争时期曾任两广纵队团政委、后勤处副主任。新中国成立后,历任珠江支前司令部副司令员、中共佛山地委书记、中共茂名市委书记、中国(广州)对外贸易中心总经理、董事长,中国对外贸易(集团)开发公司总经理等职。

林 锋 (1919-2013)

澳门出生,1936年参加革命,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起任中共澳门特别支部书记、中共澳门工委书记。1939年后历任广游二支队政训员、中山人民抗日大队中队长、珠江纵队独立第三大队大队长、粤桂湘边区纵队参谋处主任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在最高人民检察院、天津市人民检察院、天津日报等单位任职。1980年调任暨南大学党委副书记。

罗章有 (1921-2010)

中山上栅人。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中山抗日游击队,任中山抗日义勇大队大队长、中区纵队第一支队副支队长、珠江纵队第一支队副支队长、东江纵队江北指挥部参谋主任等职。1946年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两广纵队二团副团长。

黄友涯 (1917-2009)

原籍四会清塘,马来西亚出生。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顺德大队政委、中区纵队和珠江纵队第二支队政治处主任等职。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中共三水县特派员、粤贛湘边支队政委、虔南县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珠江地委青妇委书记、团委书记,广东省设计院院长、广东省建设委员会设计处处长等职。

叶向荣 (1916-2009)

中山吉大人,澳门出生。1936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中山鸦岗学校支部书记、中山五区组织委员、中山县行政督导处主任,珠江纵队独立第三大队政委、西挺主力大队政委、西江人民义勇队政委、绥江地委书记、广东人民解放军粤桂湘边纵队绥贺支队政委等职。

刘田夫 (1907-2002)

四川广安人。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8月后历任中共广东西江特委书记、中区纵队政治部主任、中共广东区党委委员等职。解放战争时期参加过豫东、济南、淮海和解放广东等重要战役。新中国成立后,历任珠江三角洲作战指挥部政治部副主任、广东省省委常委、省委书记、副省长等职。1981年任广东省省长。

严尚民 (1905-1945)

惠阳人。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任中区纵队政治部组织科长,1945年任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二团政委。1949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参谋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华南分局交通运输部办公室主任、广东省工业厅厅长、党组书记等职。endprint

梁奇达 (1915-2002)

开平人。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肇庆支部书记、珠江纵队第一支队政委等职。解放战争期间,任珠江地委宣传部副部长、部长,并创办珠江公学,任校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粤中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兼党校校长、暨南大学副校长等职。

邝 明 (1913—1945)

中山小濠冲乡人。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1月曾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同年秋返乡,先后任中共中山县第八区委员会组织委员、书记等职。1940年6月调广游第二支队工作,历任南番中顺中心县委第一期军政干部训练班指导员、中区纵队第二支队政治部主任、珠江纵队第二支队政治委员等职。珠江纵队二支队主力西挺后,留在番顺地区坚持斗争,后光荣牺牲。

谭桂明 (1916-1981)

中山崖口村人。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山抗日游击大队、中山人民抗日义勇大队政治委员、中共新鹤县委书记等职。解放战争时期曾任中共珠江地委委员兼武装部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共珠江地委委员,中山县委书记、县长、广东省人大常务委员兼秘书长等职。

谢立全 (1917-1973)

江西省兴国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长征。1940年5月受中共中央委派从延安达广东,历任南番中顺中心县委委员、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参谋长、代司令员等职。解放战争时期曾任人民解放军第三十军政治委员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任华东海军第五舰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海军学院院长。1955年被授予海军少将军衔。

罗范群 (1917-1994)

梅县人。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广东省委候补委员、委员、中共广东中区纵队政治委员、粤中区特委书记等职。1949年9月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委员。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共汕头市委书记兼军管会主任,广东省委常委、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省政协副主席等职。

杨子江 (1918-1998)

中山申明亭村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中山二区支部书记、中区纵队第一支队和珠江纵队第一支队政治处主任。1947年后历任中共新兴县委书记、粤中纵队七团政委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阳江县委书记、广东省美术学院党委书记、广东省教育厅厅长等职。endprint

猜你喜欢

纵队珠江中山
比深圳离前海更近 3年超500亿打造中山“前海”
梦牵珠江
珠江新城夜璀璨
中山君有感于礼
中山靖王的动物园
“漫”游珠江
为什么企鹅以一列纵队行走?
历史上的“中山人”
珠江·紫宸山
八路军山东纵队的创建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