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军工机电类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2015-03-18姜鑫
姜鑫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陕西西安710300)
高职军工机电类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姜鑫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陕西西安710300)
如何培养合格的军工产业接班人,始终是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重点研究的课题。随着国防职教集团和“船舶第872厂校企合作工作站”的建立,军工机电类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取得了长足发展。通过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机制体制,完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尤其是军工机电类人才军工特质素质的养成,不但促进了学院自身优势的发挥,而且提高了学生就业率。
军工高职;机电类人才;工作站
0 引言
国防科技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所在。陕西国防科技工业不仅在全国国防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是陕西国民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2004年,国家国防科工委下发了《国防科工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国防科技工业人才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国防系统院校通过开展校企联合办学,采取委托培养、对口单招、订单培养,设立定向奖学金,设置助学贷款、提高就业待遇等措施,加大国防科技工业人才培养力度。目前陕西已形成具有相当规模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通过走访相关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后发现,国防科技工业中的兵器、航空、航天、电子、船舶等行业普遍缺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尤其是国防科技领域中的机械制造、设备改造、自动化控制等相关领域,对机电一体化专业方向的人才需求特别旺盛。而这些领域也是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长期服务的产业对象。但是如何更好地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在校学习与产业发展更好地衔接,以突出培养学生的国防军工特质,是学院一直探索的问题。学院通过近3年的实践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但突出了国防工业特色,而且面向地方和行业,为相关企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先进制造业和国防工业服务,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1 “三阶段、两融合、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和特点
1.1 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通过走访国防科技工业系统内的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明确职业岗位(群) 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以职业发展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国防精神,依照“校企联动、工学耦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国防职教集团及“船舶第872厂校企合作工作站”,构建“三阶段、两融合、递进式”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阶段:文化素质培养。学生首先在校内完成一个学期英语、高数、计算机和政治理论等基础课程的学习。随后进入国防职教集团内的企业进行一个月的入厂实践,了解企业生产要求,积累实践经验,完成第一轮工学交替。
第二阶段:岗位基本技能训练。学生在第二、第三、第四学期分别在校内完成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后进入机电实训基地进行校内顶岗实习训练。机电实训基地是按照军工企业实际生产情况建设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集生产、教学、科研、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具有典型的“校中厂”特色的生产性实训基地。通过在机电实训基地内的强化训练,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完成第二轮工学交替。
第三阶段:岗位综合能力训练。第五学期,学生在校内完成专业拓展领域课程的学习后,进入“船舶第872厂校企合作工作站”继续完成机电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等课程的生产性实践学习。第六学期,学生在工作站或在国防职教集团内选择一个企业进行6个月的顶岗实习,完成第三轮的工学交替。1.2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1.2.1教学全过程实施“工学结合”
学习过程中,学生交替在校内实训基地、“船舶第872厂校企合作工作站”、国防职教集团企业进行技能实训和顶岗实习,三年连贯完成,有利于职业素养和实践综合能力的培养。
1.2.2 毕业证和资格证“两融合”
在专业基本技能训练、岗位综合能力训练中,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考核与鉴定等工作,在学习过程中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实现学历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的双证融合。
1.2.3 “递进式”职业能力培养
重新序化知识点,打破学科体系束缚,将人才培养的三个阶段由浅至深、由单项到综合科学地排列,最终形成“递进式”岗位职业能力培养模式。
1.2.4 国防特质职业素质养成
学院定期开展国防教育、拓展训练和军事技能训练,磨炼学生坚忍不拔的毅力和顽强向上的意志,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集体主义精神。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开展典型军工产品项目化教学,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产品的构造、原理和制造方法等。在“船舶第872厂校企合作工作站”和国防企业进行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精益求精、质量第一、安全保密等意识。同时,学院开设国防军事理论选修课,并不间断地开展国防大讲堂、国防论坛等校园文化活动,使国防教育贯穿学生学习生活始终。
2 “三阶段、两融合、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
“船舶第872厂校企合作工作站”是在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西安东风仪表厂双方共同努力下,本着“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精神共同搭建的机电类专业建设平台。2012年4月,为更好地发挥校企双方的资源优势,并为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教育集团内的成员单位提供职业技能鉴定、员工培训、科研攻关等服务,双方达成共识:改造东仪技工学校的场地,由企业提供设备和实习岗位,学院提供软件投资和运行管理资金,共同合作成立工作站。校企双方总投资达300余万元,建成了400平方米的多功能一体化教室,并提供了厂内300余工位的现场教学基地。已先后有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液压与气动技术专业近300名学生进站学习,并开展企业员工培训400余人次,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服务90余人次。
2.1 完善课岗一体、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
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将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行业和企业技能标准引入到工作站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同时还把职业训导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勇于创新的职业精神。
依托工作站,进一步完善了“三阶段、两融合、递进式”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举办企业文化和职业素养的专题讲座,使学生对企业生产布局和文化理念有了总体认识,为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养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军工保密制度、生产纪律、安全保障和宿舍管理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对军工企业的生产流程有了深刻的认识,对学生的精益求精、果敢勇毅的国防人精神的培养起到了进一步的促进作用;通过下发进站学习任务书、进站学习报告和进站学习日志,使学生整个进站学习过程完整规范、井然有序。截止目前,双方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开发、教材建设、“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机电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机电设备控制与检测等5门课程已经进入工作站,校企合作进入常态化、规范化、高效化阶段,共同培养逐渐进入实体化阶段。
2.2 优化培养方案
依托工作站重新构建课程内容,优化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培养方案。通过3年的探索,工作站已经解决了校企合作“一头热一头冷”的难题,构建了课程进车间、“厂中校”特色鲜明的培养模式,克服了学科体系积弊,破解了学生动手能力差、就业适应期长的瓶颈。
2.2.1 重新构建课程内容
通过调研、回访和专家分析后确定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知识和职业能力,确定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明确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保证学生学会必备的基本技能并具备进一步发展的潜能。在工作站内,不断开发新课程,拓新老课程,努力将新知识、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纳入到教学中,保证所开展的课程具有鲜明的技术特征和较高的技术含量。
2.2.2 创新考核评价方法
改变理论考试或现场实操等方式测定学习成绩、评价学生水平的做法,新的考核方式是以考察学生能力及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以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实践操作能力和职业素质要求来进行综合评定,企业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和校方指导教师等全部参与对学生的考核评定工作。
2.3 改革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首先,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与东风仪表厂共同开发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进站学习任务书、驻站实操手册、进站学习日志、进站学习记录本等,确保优质教材进课堂。其次,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明确相关的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学校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制订符合企业用人和职业资格标准的课程标准,规范了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再次,以校企合作为切入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
3 “三阶段、两融合、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点
3.1 拓展校企合作内涵
本着“做真实、做踏实、做扎实”的建设方针,不断拓展校企合作的新内涵。经过前期的深入实践,以工作站建设为起点,不断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并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3.2 促进职业素质的养成
通过工作站的教学,帮助学生了解自我,完成对职业理想、职业生涯规划的初步探索。以企业一线工程技术人员的现场教学为主导,以高水平的职业能力辅导讲座为补充,以多样化的实践环节为辅助,以专业化和兼职化的师资建设为保障,以多元的社会资源为支持,帮助学生提升职业素质。
3.3 完善“体验式”的现场教学
在工作站教学过程中,以体验作为主要途径,突出整个教学活动的实践性。让学生在企业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学习,感受企业的工作氛围,不但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
3.4 创新“三训式”人才培养模式
一训为工学交替体验,即通过企业兼职教师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与能力拓展训练”,让学生在体验式训练中成长;二训为订单实训体验,根据东风仪表厂各分公司职业岗位的要求,开展真实或模拟的岗位职业素质和能力训练;三训为轮训体验,定期轮换不同的岗位,轮流训练,互为一体,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4 结束语
“军工品质”是国人心目中优质的代名词,如何培养合格的军工产业接班人,始终是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多年来重点研究的课题,国防职教集团和“船舶第872厂校企合作工作站”的建立,为培养合格的高素质军工技术技能型人才奠定了基础。经过近三年的不断探索,工作站模式下的人才培养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不仅成功入选了教育部经典教学案例,还被《现代军工报》 《中国青年报》进行了深入报道和转载。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深化改革,激发活力,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促进就业,改善民生,为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姜军.高职校企“双主体”教学团队建设机制创新[J].职业技术教育,2014(23):76-78.
[2]罗国生,汪立极.“校企双制”办学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5(2):29-32.
[3]刘江,裴智民.高职院校“内园外站”合作育人平台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6):82-87.
[4]刘红委.高职企业教师流动站管理模式探新[J].职业技术教育,2011(2):79-81.
[责任编辑:宋艳华]
The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Military Electromechanical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JIANG Xin
(Shaanx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Xi'an 710300,China)
How to train qualified military industry's successor,has been the focused research subject of Shaanx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n constant exploration direction.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ational defense vocational education group and the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workstation in 872nd shipyard of personnel training military machinery and electronic technology has made considerable progress.Through innovative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mechanism system,the college has improved training model of work-study combination,greatly enhanced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especially in electromechanical personnel military qualities,which has not only promoted their own advantages,but also increased the employment rate of students.
colleges higher vocational;electromechanical Personal;workstation
G710
A
2095-5928(2015)06-01-04
2015-10-16
陕西省教育厅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SGH12594)
姜鑫(1984-),男,黑龙江鸡西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机电专业教学、管理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