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2015-03-18常虹
摘要: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目前仍处于早期的实践阶段,对于其中存在的问题,应积极进行研究。笔者结合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首先论述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具体内涵,然后探讨这个制度在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并给出了有关对策,希望能够引起有关人士对于这方面问题的重视,并不断研究这项制度的实施,促进这项制度的不断完善。
随着2012年4月起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实施,对于规范事业单位的收入、支出、结转结余、资产、负债等方面提出了多角度的新要求。结合原有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进行分析,有关条款已经无法适应新规则的要求,因此,财政部在2012年末发布了修订版的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并决定于2013年起正式实施。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作为原有制度的一种深化、优化和拓展,对有关条款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在实施过程中,极大促进了事业单位科学化和精细化的管理,对于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的质量以及财务管理水平都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虽然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当前的财政体制的发展方向相符合,与事业单位的财务方面的发展相向而行。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深入探讨并解决。
一、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内涵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出台,目的是为了达到财政部对于国有事业单位的财务行为进行规范化管理的目的,这个过程主要着力于事业单位财务工作中的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行为。结合《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出台的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具有多方面的新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增加了国库集中支付、政府的有关收支进行分类、部门的预算以及国有资产的管理等与财政改革事业有关的事项,完善和充实了会计核算的内容,与我国现行的改革政策有着全面和有机的统一;其次是创新性的引入了“虚提”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将资产的价值真实反映出来;再次是对于财政的投资情况进行有效的跟进,对投资的资金进行会计核算,为加强部门预决算管理、财政资金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发挥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最后是进一步规范了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及其分配的会计核算,有助于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的支出和分配行为。
二、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支出明细表的缺失,导致事业单位具体支出不清晰
事业单位的会计报表作为按期向有关部门的人员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和收支状况的书面文件,应包含对于事业单位各项支出的明细报表。这样的书面文件才能真实的向上级财政部门和单位汇报有关事项,使有关部门能够及时的了解事业单位的财务情况,从而有效依据相关政策,指导单位对预算进行执行,同时,也为编制下一年度的单位财政收支预算奠定基础。在财政方面的管理水平日益提升的今天,对于事业单位的收入不仅需要着重关注,对于事业单位的各项具体财政支出也应重点关注,确保事业单位财政支出能够符合预算的有关规定,尤其是“三公经费”。但是,在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会计报表只包含了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和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而缺乏统一的事业单位的支出明细表,从而使得部分事业单位在支出明细工作上存在一定的变通空间,造成各个单位上报的有关支出明细五花八门,影响了使用者了解事业单位财务支出的真实情况。
(二)会计制度制定缺陷影响财务内控工作
当前,在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对于许多事业单位的跟踪调查,发现在实际的运行中,许多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情况并不理想,主要缺乏有效的财务内控制度。在新的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中,由于只对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而没有对于如何实现这种财务管理要求进行详细说明,部分事业单位在实施过程中,为了达到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要求,对于缺乏的内部控制制度,采取简单而又快速的制定,制定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与国家经济制度相脱离,使得这些会计制度并不能有效将企业的财务内部控制工作中的问题进行有效解决。
(三)新制度下事业单位会计科目核算的难题
在新制度下,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中,引入了固定资产的折旧和无形资产的摊销科目,对于会计核算工作而言,是一种重大进步。但是,在进行固定资产和无形摊销的实际核算时,新制度中只是规定事业单位一般应当采用年限平均法或工作量法计提折旧和摊销,并没有对年限总额法和加速折旧等折旧方法的运用进行具体的说明,也没有对这方面的详细规定。新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中,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以其成本为应折旧金额,并且不考虑预计净残值,此处明显与事实不相符合。如此模糊的解析,对于从没有对资产进行折旧的事业单位多少会造成会计处理上的困难。
三、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实施过程中的优化策略
(一)治理事业单位具体支出不清晰的对策
对于当前的事业单位具体支出不清晰现象,应认真分析其存在的原因,并找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提升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重点是明细支出方面。具体而言,可以采取如下对策:
1、减少会计信息操作空间
为了有效提升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只有从会计准则方面入手,制定科学有效的会计准则,规范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行为。对整个会计处理过程进行规范,建立健全的稽核制度、会计人员轮岗制度,为会计信息报告的真实性打下良好的基础,从源头预防和控制会计信息的失真。只有制定了科学的会计信息准则,对会计信息操作的空间进行严格的规范和控制,才能提升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2、加强对会计信息的监管
对于相关方面披露的会计信息,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构建三位一体的监管模式,加强对会计信息的监督,采用统一格式的财务明细报表,防止会计信息的失真。从企业内部和外部两方面着手,对会计信息失真行为进行约束。一方面,建立内部约束机制,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定期对会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技术培训,提升他们的业务水平。另一方面,建立有效的外部约束机制,完善社会监督体系和政府监督体系,使相关监督能够真正落实到实处,提升会计信息监管水平。
(二)提升财务内控工作水平的对策
在财务内控制度的制定工作上,一定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并结合事业单位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有法可依,能合理执行的内部控制制度。在财务内控制定之前,广泛听取广大员工尤其是事业单位相关领导和财务人员的意见,形成一个科学的制定方案,在企业职工代表的监督之下,按照方案流程进行制定。在制定的内容上,一定要明确重点细节。
(三)提高新会计制度的执行力
对于事业单位施行新会计制度中遇到的科目核算方面的问题,主
要是由于制度上的缺陷造成的,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应结合实际执行中遇到的问题向有关部门反映,然后力争和有关部门一道进行修改完善,使新会计制度的执行力得到有效的提升。
四、结束语
在事业单位新的会计制度实施过程中,虽然存在许多的问题,但是,我们也应理性看待这个问题。新制度的出现只是为了更好的促进相关事业的发展,其自身也会在这个相关事业的发展中完善,这也是新制度不断进行实践和更新的过程。因此,在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实施过程中,我们应抓住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深入分析查找原因,然后提出改进措施,这样就能促进新制度的不断完善,使其更适合事业单位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