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率市场化与银行资产负债管理

2015-03-18张敏华

财经界(学术版) 2015年14期
关键词:资产负债负债市场化

摘要:资产负债管理是现代商业银行生存发展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本篇文章对利率制度的发展以及如何推动资产负债管理的发展进行了总结,并且对我国目前利率市场化现状不利于银行业进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进行了探讨,从中知道资产负债管理是银行经营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其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同时改革了利率形成机制和监管指标体系。

由于证券市场的发展,国债市场的日益成熟,利率风险成为了银行经营的一个重要因素,很多银行建立了以管理利率风险和流动性为中心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目前看来,利率风险不仅影响资产负债管理,还推动了资产负债管理的发展。

一、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利率市场化的决定权在于市场,市场的动向以及资金的多少均是影响市场利率的重要因素。而在此背景下,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直接由市场供求决定。从发达国家的改革经验可以看出,中央银行在对市场利率进行调节时,主要采取的是间接的方式:一方面,其通过调控基准利率,实现对市场利率的有效控制;另一方面,同业拆借利率、短期国债利率是中央银行间接调控的主要对象,具有交易量最大、信息披露充分的特点,通过其可直接衡量市场利率。总的来说,利率市场化意味着政府不再对利率进行行政管控,而是让金融市场进行自我调节。

二、利率市场下银行资产负债管理

(一)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概述

自上个世纪80年代起,我国银行开始逐渐引入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并于1994年实现了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全面推广。1998年时,我国终止了中国人民银行商业银行信贷,从那开始,银行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由于改革开放,各个银行根据其经验开始不断推出适合自己的资产负债管理系统,来提高经营水平。

(二)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现状

目前,尽管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也建立了以比例控制为核心的指标管理体系,但是其与发达国家真正成熟的、先进的银行相比较,依旧存在很多不足,还无法达到其监管水平。因此,针对我国很多银行缺乏有效的资产负债管理手段的这一问题,必须不断提高其风险管理意识。

(三)利率市场下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面临的挑战

当前,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商业银行对于自身利率的把控能力不断增强,这也就导致每家银行都通过增加利率来抢存款竞争,并且还扩大贷款规模来增加人们的压力,从而使得贷款利率也相应下降。在这样的一个市场背景下,利率一直处于一个不断变动的状态下,这也就导致银行负债比重与浮动利率资产逐渐增多,最终出现了银行利率风险增大的现象。同时,根据相关发达国家的利率市场发展情况可以看出,利率市场化带动了竞争的加剧,而在激烈的同业竞争中,银行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以及中间业务均出现了结构性的转变,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先进资产负债管理体系的构建:资产业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投资、贷款在总资产中的占比稳定,对公贷款呈下降趋势;负债业务,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存款在负债中的占比下降,其中短期存款下降、长期存款上升;中间业务,主要表现在非息收入在银行总收入中的比重持续上升。对此,我国银行未来发展的关键主要是在利率市场下,提高银行应对风险的能力,构建先进的、适应利率市场化进程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

三、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资产负债组合不够科学

我国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主要是由信贷资金管理延伸而来,当前其内容已经有所增加,但是重点依旧放在贷款、存款以及票据等业务上,未曾真正展开资产负债组合管理,这也就导致了银行的资产负债组合不够科学,其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负债处于被动增长的模式之下,结构较为单一;期限错配加剧流动性风险;非信贷业务拓展空间受限。

(二)资产负债管理方法不够先进

在我国,银行在进行资产负债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进行事前比例确定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展开管理,因此其管理对象是历史,而不是未来,管理方法不够先进,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目标仅仅是实现资金约束下的数量平衡,未能够进行一定的定量分析;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采用的是静态管理方法,未能够实现动态管理。

四、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转型的方法

当前,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使得推动资产负债管理转型、实现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水平的有效提高十分必要性,其有利于满足银行经营管理的需要,实现风险和盈利的统一,保证长期市值稳定。下文主要就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转型的方法做了具体阐述。

(一)完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

当前,不少发达国家银行已经建立了一套科学、完善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因此对于我国而言,最重要的就在于充分吸收国外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结合自身市场实际情况逐步调整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最终使得其得到有效完善。一方面,资产负债管理是风险限额下的协调式管理,其主要是通过计量、管理各类市场风险,实现收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资产负债管理也是前瞻性的策略管理,其通过科学测算金融产品的风险与收益,实现风险到成本的转换,从而可以战略性地引导银行业务线的发展,实现风险与收益的最佳平衡。

(二)完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机制

相关人士指出,完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机制是资产负债管理转型的基础,银行应该加强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机制的改进与完善,做好资金全额管理和资产负债管理工作。长期以来,我国不少商业银行十分重视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机制的运行,但一直都未能有效发挥其作用,这主要是由于其未能够获得完全市场化。当前,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为我国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机制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可能。

(三)改变银行负债结构

资产形成的主要资金来源是由稳定且具有相当主动性的负债,并且其对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当前,根据我国金融市场的相关调查可以发现,要想实现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完善,必须改变银行负债结构,形成一个以存款负债为主、非存款负债为辅的结构体系,其主要优势在于具有良好的主动性与可调控性。此外,银行还应重视负债与资产的有机结合,可根据储蓄倾向、支付偏好等将存款人进行分类,实现被动负债的科学管理,提高被动资金的利用率,以最终达到提高资金可控力的目的。

(四)提高资产多样性

根据相关调查可以发现,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一直处于一个较为单一的状态下,贷款占比过重,证券资产占比相对较小,而投资和交易类资产的收益较低,非利息收入占比少。当前,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不断发展,资产结构单一十分不利于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体系的构建和运行,其直接限制了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转型。因此,对于现代银行而言,必须有效提高资产流动性、多样性,而且同时也要加强资产结构的改善,优化资产配置的能力。

五、结束语

现代金融监管的基本原则是监管成本应该尽可能的缩小,这个原则有着两种含义,一种是以最小的成本来达到监管目的,另一种是银行达到监管的要求不能过高。因此,应该迫切改革我国的利率机制形成以及监管体制来适应金融发展新形势的要求。

猜你喜欢

资产负债负债市场化
中小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策略思考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综述
银保监会加强保险资产负债管理
试论二人台市场化的发展前景
离市场化还有多远
你的负债重吗?
解读玉米价格市场化改革
136家房企负债直逼5万亿万科、绿地和保利负债均超3000亿
彻底解决不当负债行为
2015年行政事业单位统计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