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民市民化及其进程中的思想道德研究综述
2015-03-18李迪
李迪
(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贵州贵阳550001)
中国农民市民化及其进程中的思想道德研究综述
李迪
(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贵州贵阳550001)
农民的市民化问题是制约城镇化发展的关键因素,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即实现农民向市民的转变。近年来,市民化相关的论著逐渐增多,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文章立足于国内对市民化的总体研究视角,又梳理和叙述了农民市民化进程中的思想道德问题的研究,期望对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农民;市民化;思想;道德
农民的市民化问题源于城镇化的发展,农民市民化是城镇化的产物。我国城镇化建设起始于1949年建国之后,但是由于“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阻碍,城镇化速度一度倒退。伴随着1978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城镇化发展势态良好,九十年代之后,城镇化建设进程速度加快。2013年底,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2014年3月,我国政府出台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规划。新型城镇化更加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人的综合素质提升、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城镇化进程中人与社会各项因素之间的和谐发展,以此实现城镇化的最大社会效益。研究城镇化、市民化的相关文献亦大量涌出,但是以农民市民化为切入点来研究农村和农民思想道德问题的著述不多。
一、关于农民市民化的理解
1982年在南京召开的“中国城镇化道路问题学术讨论会”上,中国城市与区域规划学界和地理学界明确指出:只有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才算完成城市化。城市化也称城镇化,城镇化不单单是城市地域的扩大、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城市数量的增多,它还带动城镇与乡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产业部门更细化的分工,随之,迁移入城镇的农民的生活方式与水平、价值观等思想和意识的改变,从而使城、村人们的综合素质普遍提升,带动农村人口向城镇市民的转变即农民的市民化。
我国农村中的居民主要是农村居民和居村农民。在我国,居住在农村、具有农村户籍并拥有承包耕地的社会成员皆为居村农民。农村居民是一个地域概念,泛指居住在县城镇及以下地域的所有人,除了居村农民,还包括居住在农村的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以及其他居住在建制镇、集镇或村庄里的非农人员。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城乡一体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农民市民化问题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然而,过去的研究很大部分关注农民工群体,近年来,居村农民市民化问题开始受到学者的关注,但是,关于农民的市民化问题本身属于整体性的研究,因此,笔者认为,农民的市民化问题研究应定位于农村居民。
农民向市民的转化,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更是综合性的社会问题。农民市民化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的农民市民化是从与国家、政府相关联的技术层面上推进农民获得各项基本权利和社会福利,如选举权、受教育权、劳动与社会保障权的基本的合法权利,使之同步于城市居民。广义上的农民市民化的外延比较大,它更注重从社会、文化层面上转变农民,转变的内容包括身份、地位、价值观、社会权利和生产生活方式等。本文所研究的农民市民化问题是立足于广义的市民化基础之上的。
二、关于农民市民化研究的视角及理论研究
关于农民市民化研究的视角和相关问题,国内学者主要从居住集中化、城市化或者农村城镇化、农民职业化、社会关系现代化、农民个体的血缘关系和代际差异以及心理发展状况、社会保障制度等角度研究。吴业苗[1]按照农民居住地集中化的事实首次提出了居村农民的概念,区分了居村农民和农村居民。指明城乡一体化不是农村的城镇化,也不是要求农民变成城市人,而是农民的市民化,使农民成为真正生活在农村的市民。他说:“居村农民市民化的真实旨趣是,在农村开展‘城乡等值化建设’,进而促进居村农民拥有与城市市民等值的公共服务等值的公民权益和等值的文明生活”。姜作培[2]和葛正鹏[3]等学者认为城市化或者农村的城镇化是农民市民化的主要动力。姜作培[2]认为,城市化的实质是农民市民化,要在实施城市化战略中加快推进农民市民化。葛正鹏[3]基于农村城镇化的视角提出:“农村城市化应该成为我国农民市民化的主要舞台和载体,新农村建设对于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进而有助于加快我国农民市民化的步伐。”还有学者从身份确认的角度分析市民化,例如,刘吉双[4]提出:“农民不是一个永恒不变的概念,它随着历史、文化、制度的不断变迁而发展,中国农民的内涵沿着原始农民、个体农民、身份农民、职业农民的路径,逐渐迈向居村农民市民化的进程”。他还提出要重新审视市民的概念,让市民回归本义,在积极推进城市农民市民化同时,要关注居村农民市民化问题,为农民就地市民化提供政策优惠支持。王道勇、郧彦辉[5]通过对定县(定州市)的调查,提出农民在接受现代市民素质、实现市民化的同时,自身的社会资本也在实现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向:农民的人际关系网络结构出现转变,自发性组织在增多,而且信任观也从传统的特殊主义信任开始走向现代市民性的普遍主义制度信任。在建构和完善促进农民市民化的制度体系时,这些都值得重视。这是基于现代化的社会关系的视角对农民的市民化问题进行的考量。我国的城镇化始于建国后,发展于改革开放的年代,伴随着国家的历史发展具有一定的阶段性特征。王春光[6]认为农村流动人口已经出现了代际间的变化,在社会特征上呈现出不同点,又提出了“新生代农民”的概念。刘传江[7]等认为生活在改革开放年代的人与计划经济时代的人,在市民化上改革开放年代的人更加亟需市民化。郑月琴[8]从农民的市民化心理和农民市民化的社会环境研究,认为农民的市民化进程中的社会文化因素和农民自身存在的矛盾心态也是不容忽视的关键问题。陈延秋[9]等认为,生活满意度、对城市的认同感、自尊水平以及偏见感知等心理变量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意愿有重要影响。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对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的培育要切合其市民化发展的需要,增加农民工与市民之间的互动,加强对农民工的心理引导,鼓励和引导农民工建立起积极的社会心态,促进农民工实现市民化的心理转变。还有部分学者认为,某些市民对农民存在一定程度的偏见和歧视,以及部分农民的自卑心理也是导致农民市民化障碍的因素。农民的市民化障碍、农民的半城市化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我国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国内学者立足于不同的视角和农民的不同主体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例如,蒲文彬[10]以农民转移就业为视角,提出了农民市民化的策略:积极促进农民工的就业和劳动权益保障,着力解决农民工进城户籍和承包土地权益保障等方面问题和瓶颈,才能使城镇化过程中的农民转移就业与市民化问题得以缓解和解决。还有学者专门针对城中村的农民、失地农民、居村农民等为主体进行的研究,例如,张建霞[11]等人认为:社会保障制度完备与否直接关系到农民工市民化成功与否。以浙江为分析对象,剖析农民工在市民化进程中社会保障存在有效供给不足,缴费过高,农民工参与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权益目前受到侵害,保障也不够充分有力,严重阻碍了他们的市民化进程。而且提出诸如建立适合农民工特点的社保体系、加强农民工社会保障监察与宣传、提高农民工社会保险待遇、多渠道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完善农民工住房保障制度等建议。
综合国内学者对农民市民化的研究成果来看,主要集中在对市民化的障碍因素和解决路径的分析。不管是主张集中化还是建立农村城镇化体系、将身份农民转化为职业农民、对市民化进程中的农民心理进行积极引导以及建立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等等,都是在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提高我国城镇化的发展水平、促进城乡公共服务的平等化、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但是,我国农民的市民化的相关问题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还需要做更多的实证研究和大量的政策可行性等的综合研究。
三、关于农民在市民化进程中的思想道德研究
对于农民市民化的相关问题研究,我国学者侧重在经济和政治以及社会领域进行研究。但是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程度,真正的城市化是人的城镇化即市民化,而人的城镇化是一种内在城镇化的表现。对于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市民化障碍问题,近几年国内一些学者开始从文化、教育、道德、思想与政治、综合素质等方面进行探索,多维度的解决城镇化过程中农民的城镇化、市民化发展难题。但是相关的著述不多,以下选取代表性的观点进行阐述。
(一)农民市民化进程中的思想道德意义研究
国内学者普遍认为,加强农民市民化进程中的思想道德建设有利于加快城市化的建设进程;缩小地区差异和城乡差距;实现农民综合素质的提升,促进农民内在的市民化;同时,农民向市民的转变中,提升其思想道德水平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蒯正萍[12]认为,在城市化的背景下,农民工的市民化发展实则是对科学发展观的贯彻与落实,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统筹发展,农民工群体融入城市生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扩大内需,提高农民工的生活水平与质量。刘玉侠和欧阳娟[13]认为,农民的市民化是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培育其价值观可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王常娟[14]还认为,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道德素养,可以缓解认同危机,能够保持农民工的心理健康和规范其道德行为。
(二)农民市民化进程中的思想道德问题及原因探究
国内学者对农民的市民化进程中的思想道德现状的研究主要立足于教育、理想信念、道德观、消费观、法制观、政治观、心理素质等方面。当前农民在市民化的进程中的现状为:居住生活条件差且偏远于市中心,与市民的交际存在很大的距离;他们渴望融入城市但是其综合素质偏低、受教育水平低,在就业、择业上面临很多挑战,多数农民认为自己本身接受再教育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对于子女的教育问题有很大的期许,现实社会对农民工和实地农民的子女保障存在不足;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多数的农民在市民化进程中,对于城市生活快节奏逐渐适应,懂得了竞争意识,但是,在一定程度上物质利益至上、金钱主义思想浓厚导致其理想信念淡化,呈现出重物质利益轻精神生活的现象。某些农民进入城市生活后,依然保留着农村传统生活面貌,污染生活环境、违反公共生活秩序、不遵守交通规则等社会失德现象时有发生,成为了城市生活的反调,在某些层面上加重了市民对他们的歧视与误解;大多数农民的消费观是比较理性的,他们不懂现代理财与投资,多选择储蓄存款,可是还有一些失地农民在获得了国家的补偿款之后,恣意消费挥霍财产。蒯正萍[15]指出,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理念更为超前,攀比之风严重,余额不足透支银行卡现象屡见不鲜。城市化的发展,使农民从第一产业转变到二、三产业,收入增多,其生活水平、质量大幅度提升,但是农民在城市劳动的过程中,产生的经济纠纷更为复杂,其政治权利得不到显现,多数人不懂得如何以法律途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往往采取非理性手段来显示自身权利。越来越多的农民在进入城市生活之后,非常渴望实现自身的政治权利,政治参与意识增强、权利意识逐渐增强,但是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在很大层面上制约了其政治参与,也有一些人消极被动对待政治参与。张莉[15]指出,当前的农民工的政治教育投入不足,内容缺失也是导致其政治参与意识低的原因。多数农民渴望城市生活,也有与市民交流的愿望,他们渴望在城市中被市民接纳、和谐融入城市生活。但是,自身保守的、传统的思想囿于农民圈子,乡土情结严重、又存在胆怯与自卑心理,很多农民工在城市中从事多为密集型劳动,工作压力大从而导致其性格上的压抑,心理孤独感有增无减。
(三)农民市民化进程中的思想道德问题的解决路径分析
关于农民市民化进程中的思想道德问题,国内学者主要立足于宏观的层面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完善各项制度建设:改革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就业制度等等;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例如蒯正萍[12]提出三种社会环境,为农民工提供新的社交环境、改善社会舆论环境、改善人文环境来增强农民工的归属感。加强教育:包括农民工、失地农民的技术、职业教育,其子女的知识文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等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教育主体由学校、政府、家庭、企业、社区、各种非正式组织等组成,可以凭借大众传媒、各种文化活动进行各方面教育。黄丽云[16]提出还可以发挥节假日的媒介作用;王常娟[14]还提出以学校德育课程为主渠道,发挥德育教育的作用;李永军[17]指出要塑造农业转移人口在市民化进程中的现代道德人格。
当前,我国学术界对农民在市民化进程中的思想道德问题研究已经形成了初步的研究成果,但是还未形成系统化的研究。其针对性还不够强,而且相应的解决对策不够完整,所以效果欠佳。关于人的城镇化、农民的市民化问题研究,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教育、思想、道德等方面,是一个系统化复杂的研究。不仅要基于当前社会发展现实,立足于城镇化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水平,提出市民化障碍的各方面问题,还应结合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城乡发展理论对其进行全方位解读,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方法的指导下,实事求是的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1]吴业苗.居村村民市民化:何以可能?——基于城乡一体化进路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社会科学,2010(7):54-189.
[2]姜作培.城市化进程中村民市民化推进方略构想[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 003(2):2 4-2 9.
[3]葛正鹏.农村城市化:村民市民化研究的新视角[J].经济问题,2007(4):79-81.
[4]刘吉双.从身份村民到职业村民:居村村民市民化演进路径[J].经济研究导刊,2014(27):43-44.
[5]王道勇,郧彦辉.村民市民化:传统超越与社会资本转型[J].甘肃社会科学,2005(4):9-13.
[6]王春光.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的关系[J].社会学研究,2001(3):63-76.
[7]刘传江,徐建玲.第二代村民工及其市民化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1):6-10.
[8]郑月琴.村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心理形态和社会文化环境分析[J].经济与管理,2005(9):9-11.
[9]陈延秋,金晓彤.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心理资本的考察[J].西北人口,2014(4):105-111.
[10]蒲文彬.城镇化过程中的村民转移就业与市民化问题研究[J].农业考古,2011(6):81-85.
[11]张建霞,李彦俊,夏磊,王超君.浙江省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保障问题研究[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2(6):40-42.
[12]蒯正萍.新生代村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思想观念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13.
[13]刘玉侠,欧阳娟.市民化过程中的准市民群体价值观问题思考[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2(5):152-155.
[14]王常娟.新生代村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道德同一性研究[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11.
[15]张莉.市民化进程中新生代村民工的思想问题探究[J].陕西农业科学,2012(1):210-212.
[16]黄丽云.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价值观解析[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0 1 2(2):3 1-8 1.
[17]李永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中道德建设的价值取向探究[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 14(2):73-7 6.
(责任编辑:张锐)
The Review on Chinese Peasants’Urbanization and the Ideology and Morality in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LIDi
(Schoolof History and Politicsof Guizhou NormalUniversity,Guiyang,Guizhou 550001)
The peasants’urbanization has always restricted the developmentof urbanization in China.Aswe know,the core of new-type urbanization is people’s urbanization,that is,the transformation from peasants to citizens.Recently,w ithmore and more research on urbanization,itbecomesahotissue.Based on the research on domestic urbanization,thispaperanalyzessomemoral problems during the processof the peasants’urbanization,hoping itcan bring some
to the related research.
peasant;urbanization;ideology;morality
D 4 2 2.6 2
A
1 0 0 8-7 4 2 7(2 0 1 5)0 5-0 0 5 1-0 4
2 015-07-02
李迪(1 9 8 7-)女,山东菏泽人,贵州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