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中的缺陷与完善对策探索
2015-03-18孙慧玲
□孙慧玲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一些监管、内部控制层面,出现的一些问题越来越多。近些年来,一些高校出现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科研经费虚报挪用问题,基建工程腐败、盲目借债扩大规模等诸多问题,都与高校内部控制机制的不健全、不合理有关。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高校的自身声誉,基于此,研究并设计运行良好,能够切实发挥效果的高校内部控制制度,显得非常必要。
一、高校内部控制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环境不完善。由于我国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其财务的管理主要就是实行校长(院长)负责制,校长在高校内部所有重大事务方面,有很大的决定权力。在这种情况下,高校领导层在处理一些事务时,会更加倾向于维护自身的利益,或者为自己争取更多更大的利益。财务管理部门的运作,受到学校领导的干预较多,不能严格按照相关的准则,规范独立的运行,这就使得财务管理监督、核查作用,不能得到真正发挥。
(二)专业的风险评估机制不健全。就目前来看,国内的高校在建立专业在风险评估机制方面,比较缓慢,一些规模较小的学校,更是缺乏建设相应的风险评估机制的人才和资金。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其资金来源也逐渐丰富起来,由过去主要依赖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财政拨款,向多种资金筹集渠道转型,一些社会资本也正在进入教育领域。在这种情况下,高校的专业风险评估机制,亟需建立起来,但是,实际的情况是,建设速度相当缓慢,并且风险评估机制本身不够独立、专业。
(三)控制活动存在较多薄弱环节。高校内部控制机制的整体框架、组织结构没有明确的标注,很多高校之间,在这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距,不同的特色院系之间,内部控制机制的组织架构不能有效整合,这就形成了很多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对于很多物质资产的核实、货币资金的划转与使用、学校自身的投融资等,内控机制并没有形成专业的管理体系。
(四)信息与沟通机制效率不高。高校内部的部门、机构众多,在日常的运作过程中,信息沟通的效率较低,很多需要公开的内部信息并没有相应的公开渠道,这就导致内部控制体系在运转时,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搜集内部资料信息方面,降低了内部控制机制的运作效率,也给一些突出的问题,提供了隐蔽、掩盖的时间。
(五)内部控制监督缺失。高校内部控制机制缺乏有力的外部监督,从很多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每年只需要应付几次国家相关审计部门的抽查审计就可以,有的高校甚至几年都没有被抽查到。外部审计的审计方式、审计内容,对高校的具体运作,监管效力有限。而高效内部控制的监督也缺乏合理的机制,内部监督没有很好地落实,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高校内部控制的效果。
二、发达国家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的经验借鉴
(一)内部控制体系完整。美国很多高校在内部控制体系方面,都学习和使用美国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模式,即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对控制的监督五位一体,在这种模式下,高校的运作,更加透明,相关的决策制定的更加科学,最主要的还是,在落实过程中,有着强有力的监督。从美国高校发展的具体情况来看,内部控制体系,确实发挥了非常有效的作用,美国高校无论是管理效率还是学校的科研实力,在世界范围内都是首屈一指的。
(二)内部控制环境较好。西方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比较科学严密的组织结构,内部的各个院系、职能部门,都有着非常清晰和明确的职责划分,内部工作的开展、落实速度快、效率高,并且很多院系的一线教师有着很大的自治权,在这种集体自治的情况下,大大缩减了个人管理者以权谋私的空间,逐渐形成了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三)内部控制制度严格。很多西方高校的内部控制制度,是高校根据自身的发展实际情况而制定的,其相关的细则和执行标准更加符合高校自身的运作流程,校董事会在制定内部控制制度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制定的相关控制制度、学校管理规章等,对高校内部任何人均具有约束力,同时相应的惩罚机制也比较完善,为高校的内部控制落实、预防高校管理问题,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完善我国高校内部控制体系的对策
(一)完善内部控制环境。高校应进行内部机构改革,改变高校管理者集财权于一身的地位,明确管理者分工和责任,分别考核;加强对内部控制的宣传、教育,实行在岗人员内部控制职业素质再培训,各级财政部门应当联合有关部门,分期、分批、分类型地对高校管理者举办相关研讨班;充分发挥教师工会的作用,鼓励引导高校教授、教师参与内部控制监督,减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二)建立风险评价体系。当前我国高校风险防范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设定合理的风险控制目标,保证学校科学有效使用资金,防止贪污和腐败。二是完善风险识别指标,防止盲目和过度举债,提升风险防控质量。三是加强会计基础工作,强化会计系统的控制作用。财政部门要加强对高校会计人员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培训教育,在此基础上建立对高校的会计基础工作的全面检查制度和相应的奖惩制度,从制度上保障高校与高校管理者利益的一致性。
(三)健全内部控制规章制度。国家权力机构应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并结合高校自身特点,明确相关部门、人员责任,制定相互制约的管理办法和制度同时完善高校预算制度,强化预算控制在高校内部控制中的功能作用,避免高校实报实销等问题的发生。
(四)提升高校信息沟通效率。高校应依托高校拥有的先进技术资源,进一步加强数字化建设,整合高校经济管理活动中各部门的数据,提升校内信息管理质量和沟通效率。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部门之间相关业务的透明度,以便其他部门、员工及内部审计机构的监督。积极提升高校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质量和效率,使其更好地为高校内部管理服务。
(五)国家审计部门要加大对高校审计监督力度。近些年国家在反腐败过程中的一些良好经验应该加以推广,对于高校来说,在自身内部控制机制建立和完善过程中,有必要引入外部监督力量。国家相应的审计监督部门,要不定期随时对高校的内部运作情况进行审计,充分研究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落实情况,并借助媒体、舆论的力量,扩大监督的范围,以此来推动高校内部控制机制的完善。
[1]郑萍.高校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实证研究——基于某省36 所普通高校内部控制状况的分析[J].财会通讯,2011
[2]李红霞,童燕军.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在廉政建设中的应用[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
[3]黄寿昌,王家宝. 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对象:从行为到关系[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11
[4]孙加洪.试论高校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新经济,2015
[5]王鸿.高校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构建[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