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企合作的继续教育模式探索
2015-03-18□单敏
□单 敏
1979年,我国正式引进“继续教育”这一概念,1984年国家教委批准成立了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这是全国首家继续教育办学单位,是我国继续教育步入正规化办学的标志,随之继续教育或培训中心如雨后春笋般成立。继续教育已经成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如何与企业开展合作,为企业员工开展继续教育,这是一个学术界普遍关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的意义
在理论层面上,校企合作作为促进教育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在发挥高职院校和企业各自优势的同时,又能共同培养社会需要的高层次、高水平、高新技术复合型人才、实用型人才。可以说,校企合作是办好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智力资源生产的针对性和使用的有效性,实现校企合作双方的互惠双赢。校企合作有利于改善人才结构,充分发挥人才的支撑作用,加快高职院校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避免了“经济”、“科技”两张皮现象,切实提高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贡献。高职院校与企业开展合作,是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的结合,校企合作双方资源、人才、设备、技术共享,是实现高职教育与企业管理现代化、提升员工素质、确保高职院校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渠道。
在实践层面上,高职院校办学经费紧张,能够用于科研的经费少之又少,加之竞争激烈,要想生存并办出特色,这就使得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具有了可能性,吸引高职院校寻找合作企业的因素有企业的经济实力、实训基地、潜在的就业市场等等方面。我国许多企业效益不高,归根结底是人才结构不合理,导致市场竞争力薄弱。因而许多企业都认识到人才和自主创新的重要性,为了能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就会想方设法挽留、吸引和培养人才。高职院校自身资源的优势是吸引企业合作的主要因素,借着高职院校的智力资源开展员工的继续教育,高职院校为企业培训员工、提升员工技能,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理论支撑,而企业支持高职院校科学研究,为高职院校提供资金支持、实习和就业场所等。
二、高职院校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的必要性
(一)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科学素质的培养需要多方面共同协作才能实现,如果单单依靠高职院校或企业培训是很难实现的。因为高职院校重在思想道德、知识素质等方面的培养,企业重在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十分薄弱。创新能力主要是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空有创新意识,缺乏经费导致设备和培训条件不足,就难以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企业有设备和培训条件,但是缺乏科学理论和人才支撑,也难以实现创新能力培养。有鉴于高职院校和企业发展的不足,促使双方开展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合作完成高层次、高水平、高新技术复合型人才、实用型人才的培养。
(二)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发展的需要。开展继续教育是高职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因为继续教育肩负着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任。然而高等教育扩招导致了高职院校培养资源短缺,限制了继续教育的发展。校企合作办学有利于解决高职院校培养资源短缺的问题,同时也弥补了继续教育存在的不足。高职院校重视学历教育,理论多实践少,随着校企合作的开展,企业积极参与教学,这样就能把以课堂传播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践经验、技能为主的企业教育有机衔接起来,为企业培养高层次、高水平、高新技术复合型人才、实用型人才。高职院校的发展离不开自身的努力、政府的支持、企业的参与,只有整合社会有效资源,才能保证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同时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三)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社会机构,它参与继续教育的目的很明确,就是适应未来发展的战略要求,培养专用性人力资源来提升其核心竞争力。而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通用性人才,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企业培训所需要的宏观的教学理念、培训项目、学位认证及微观的教学场所、师资力量等需高职院校提供。企业选择和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加强继续教育,是双方资源互补的结果,均有利于双方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三、基于校企合作的主要继续教育模式
(一)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高职院校和企业合作过程中的常规、应用最普遍的教育模式是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国外成功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如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英国的三明治模式、日本的官学研模式、德国的双元制等,国内常见的产学研模式比较多,如工学交替模式、2 +1 模式、1 +1 +1模式等。高职院校和企业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共同参与、共同协商、统筹安排、联合培养,使学员培训结束后能成为企业所需的人才。
(二)订单项目合作模式。订单项目合作模式是指高职院校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相互协商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和组织教学,学员培养结束后直接进入企业上岗的继续教育模式。根据企业岗位需求制定相关人才培养计划,培养适合企业需求的高层次、高水平、高新技术复合型人才、实用型人才。这就使得高职院校必须改变陈旧的观念,以企业需求为依托,培养出具有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的人才。订单项目合作模式能确保企业参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能为企业培养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高层次、高水平、高新技术复合型人才、实用型人才。
(三)共建实训基地合作模式。实训基地承担着教学、生产、服务等功能,因此共建实训基地的合作模式在欧洲十分流行,我国也有许多高职院校在企业建立了实训基地。高职院校和企业签订相关合作协议,由企业提供资金、场地、设备等资源,高职院校提供师资按企业生产实际共同组建而成。高职院校让学生进入实训基地学习,不但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还能强化专业理论和提高生产技能。学生毕业后一经企业录用,就可“零缝隙”进入工作岗位,不但减轻了高职院校的就业压力,也为企业培养出了高层次、高水平、高新技术复合型人才、实用型人才。这对校企双方发展都是非常有利的,而且这种模式在我国也很好开展。
(四)技术服务模式。随着全球竞争的加剧,有针对性地对员工开展培训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途径。相对于企业而言,高职院校的教师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熟练的授课技巧,因此,企业愿意以校企合作的方式来对员工进行培训,而高职院校则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施开放式办学、主动为企业和地方经济提供服务,为其发展提供了道路。技术服务模式是高职院校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实际、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积极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的校企合作模式。按照企业需要对员工开展培训是高职院校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的主要方式之一。主要是通过高职院校统一安排企业聘请的教师到企业对员工进行培训,当然有的企业也会选派优秀员工到高职院校进行培训或继续教育。另外,企业也会聘请教师担任企业顾问,为其提供技术咨询,解决企业在生产和管理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当然,由于企业员工知识和技能水平参差不齐,这就需要高职院校教师必须具备熟练的授课技巧和应变能力。
四、结语
基于校企合作为企业员工开展培训或继续教育,是能实现双方共赢的,高职院校获得发展的资金、设备、技术等,而企业提高了员工的科学素质,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王慧慧.校企合作的继续教育模式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
[2]卢俊杰.深化校企合作创新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以东北大学的实践为例[J].继续教育,2015,2:3 ~5
[3]姜坪,赵秉文.基于校企合作的继续教育人才培训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继续教育研究,2015,3:120 ~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