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养成教育

2015-03-18单明明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5年17期
关键词:责任意识责任感责任

□单明明

当代大学生是国家建设的生力军,是实现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一支重要的后备力量,为保证和促进国家在科技、文化、政治等各方面保持高水平发展提供了人才贮备。他们是青年中的优秀分子,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强弱,事关自身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和民族前途。因此,注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及开展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总体情况比较乐观。他们情感主流积极向上,对自身和家庭、他人和集体、民族和国家、人类和自然都有一定的责任感。但也不可忽视部分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的情况,据《当代大学生价值观调查报告》显示,被调查的近七成的大学生对社会责任感没有深刻的认识,当问及“自身对于社会责任感体会如何”,33.1%有明确的意识并付诸实践,62.0%有部分责任意识,但不知道如何入手,4.9%对社会责任的概念模糊,认知淡漠。通过梳理,认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一)缺乏社会理想,个人奋斗目标不明确。有些大学生虽然具有较强的拼搏精神,不断提升自身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但是,他们关注的是个人利益的获得,仅仅是为了满足自身的精神和物质需求,并没有把个人发展放到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中来考虑,缺乏将个人奋斗目标同社会理想的有机融合,忽略了对社会理想的理解和追求。在这样的自身动力驱使下,这些大学生就变成“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导致了他们对社会责任感的淡薄。

(二)个人利益至上,缺乏奉献精神。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较大变化,随之而来的负面影响也对大学生产生了冲击,一些大学生时刻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将此作为个人发展的动力,不断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在这种思想深处对社会责任态度冷淡的前提下,一旦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发生冲突,他们就会牺牲集体利益和他人利益,缺乏奉献和牺牲精神。这种思想不仅存在于普通大学生中,在大学生党员里也较为普遍,一项在问及入党动机的调查中,只有19%的大学生选择“为了共产主义而奋斗”,而有62%的大学生选择“为以后自身发展提供政治条件”。这种明显的功利倾向,体现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实用性和利己性。

(三)家庭、感恩、生命责任感缺失。目前,大学生群体中独生子女占有很大比例,这些在“众星捧月”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习惯了家庭优势资源向其自身集中的氛围。这种处于家庭核心地位的成长环境,使得他们贪图个人的享受而不知对他人的感恩和回报,也导致对他人和社会责任感的缺失,这种“负能量”的蔓延,也会对非独生子女家庭的大学生产生负面影响。“为我独尊”的成长环境,过度强化了部分大学生的个人意识,让他们对生命的责任感淡薄,使得他们对自己甚至他人的生命不尊重,具体表现在近年有关大学生自杀、伤害同学甚至伤害动物的事件屡见报端。

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教育的主要内容

党的十八大强调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因此,社会责任的养成教育应当作为对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关键。

(一)养成对个人及家庭的责任观。对自己负责,是对他人和社会负责的根本。要通过教育和引导,提高学生自身的责任意识,让其从内心产生对责任感的认同,从而才能付诸实践,明确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能够担当起自己应当负起的责任。并且,需要让学生珍爱自己的身体和健康,理解自己生命的意义,了解父母和亲人对自己的付出,知道自己所承载的家庭希望,明确自己在家庭中的责任和义务,树立起对家庭的责任感和感恩之心。

(二)养成对他人和集体的责任观。人不是作为一个个体存在于世间,而是无时无处于他人产生着联系。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作为交际网络的一环,有责任去关爱、尊重他人的生命和利益,进而对不相识之人,也建立起一种责任感。对他人负责进一步引申,即是对集体的负责。每个人的生活空间,是多个集体的交集,要让学生知道,要让自身能够获得更佳的发展,就需要带着责任心来面对集体,努力促进集体的健康发展,与他人共同分享发展的成果。

(三)养成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观。每个人都是组成社会和国家的一分子,要让学生深知,个人的发展要以促进社会和国家的发展为前提,要树立一种对社会和国家高度负责的态度,来主动承担起社会和国家赋予的责任。作为当代年轻人的先进代表,大学生更应当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提高自身修养,遵纪守法,关注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发挥自身能力和潜能,服务于社会和人民,进而让自身的合理利益在社会的发展中得到实现。

(四)养成对全人类的责任观。当学生树立起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观后,应当引导学生从更高的位置来看待整个人类的发展,树立起一种对全人类的责任观。大学生应当关注全球性的问题,如环境、人口、资源、战争、恐怖主义等等,学会从全人类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和思考问题,进而寻求问题的解决途径,能够建立起为全人类可持续发展而努力的责任和意识。

三、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教育的途径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养成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在责任感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应当把握其内涵,围绕核心内容,对大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和引导。

(一)强化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生命教育,即是直面生命和人的生死问题的教育,要让学生学会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以及生命与天人物我之间的关系,学会积极生存、健康生活与独立发展,并通过彼此间对生命的呵护、记录、感恩和分享,由此获得身心灵的和谐,事业成功,生活幸福,从而实现自我生命的最大价值。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部分,通过开展该项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自我教育,在内心树立起对自己、对家庭、对他人的责任感,完善大学生的自我意思,促进对社会责任感的正确认识。

(二)发挥高校在责任教育的主导作用。高校应当作为社会责任教育的主阵地,要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创造优良的学习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引导,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向学生渗透责任意识。此外,在制度建设方面,又要严格管理,完善学生的综合评价体系,结合学生工作者队伍的多方面工作,对于个别学生不负责任的言行,本着教育引导原则,及时对其作出正确处理,建立起学生对自己和他人负责的行为准则,在学生中形成一种责任至上的意识。以课堂教学作为责任感教育的前沿阵地,发挥授课教师的示范引导作用。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由此可见,教师在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授课教师首先应当有高度的责任意识,时刻关注自身言行,无论在课上还是课外都能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

(三)通过社会实践来强化责任感。中共中央国务院[2004]16 号文件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理论联系实践,是对学生开展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的重要环节。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三下乡”、进社区、环保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从多方面了解校园外的社会,增加与社会交流的机会,了解社会发展状况,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团队合作能力,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四)全社会营造良好的氛围。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养成教育,不单单是高校能够一方完成的,更需要全社会这个大环境的良好支持。2014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目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无疑为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社会环境打下了坚实基础。在此环境下,人们社会责任意识必将进一步提高,也会为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强化带来正能量。此外,还要注意家庭教育以及大学前教育对学生的责任意识养成所产生的影响,不仅如此,在社会力量的引导下,需要将社会责任养成教育贯穿学生成长一生,使其能够自发地带着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并真正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1]易畅.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机制[N]. 光明日报,2014 -10 -22

[2]王易.当代大学生价值观调查报告[M]. 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

[3]刘飞.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研究[D]. 合肥工业大学,2006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光明日报,2004 -10 -15

猜你喜欢

责任意识责任感责任
东台市精准约谈 强化企业责任意识
英国“大爷”的责任感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国企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责任感
不断强化责任意识 着力提高办理实效
培养责任感强的孩子
期望嘱托责任
强化责任意识 树立担当精神
忠诚 责任 关爱 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