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隐喻角度探析名动转用的修辞效果——以CNN 新闻语篇为例

2015-03-18于婷婷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5年17期
关键词:隐喻语义语法

□于婷婷

近年来,现代英语中的名动转用名词转用现象呈现上升趋势,名动转类词越来越多,已成为转类法中构词力最为活跃的方法之一,而我们可以在各种不同语体中发现。名动转用为不同的语言环境创造了良好的修辞效果。究其原因,名动转用源于隐喻。朱永生(2006)指出名动转用不属于语法隐喻现象,但是本文发现,名词转化为动词亦体现了隐喻,正是语法隐喻才使得名动转用达到了简练、生动的修辞效果。新闻语篇往往短小精悍,名动转用在该类语篇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以CNN 新闻语篇为语料,探讨名动转用的修辞效果,并进一步从隐喻的角度探讨其原因。

一、文献综述

国内外关于名动转用的研究很多,Jespersen (1942)对名动转用进行了历时性的研究,探究了从古代英语开始一直到其同时代人的文学作品,进而总结出名动转用的类型,并提出了“非名物化动词”(de -substantival verb)这一概念,Jespersen 的研究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依托。徐盛桓(2001)提出了“名动互含”假说,将名词、动词分别含有表动作、表事物的语义成份这一假说称为名动互含。他还指出:名动互含是名动转用的语义基础。周领顺(2001)总结了名动专用的类型,他指出名转动词实际上包含名转动词的活用词、兼类词、惯用词和非常态转性词。高芳(2002)讨论名动转用中的含意化问题,认为原生名词用作句子动词时,会衍生出动作义及其他一些附加义,这(些)就是含意。含意作为隐性表述内化于表达式中,同表达式的显性表述协同,共同达成相对完备的话语表达。原生名词衍生出动作义,在形式上表现为指称转化为陈述。这个过程要受常规关系的规范,而且离不开含意思维的运作。她进一步指出名动转用的本质是指称向陈述的转化,或者说在指称中寄寓了陈述的含意。朱永生(2006)探讨了名词化、动词化与语法隐喻的关系。名词化包括把特征看作事物,把评价看作事物。动词化包括把时间关系看作过程,连接关系看作过程等。他指出名动转用只是词汇层次的隐喻,而不是语法隐喻。笔者对此持有不同的观点,认为名动转用也是语法隐喻的一种。

二、概念阐述

(一)名动转用。对于名词转动用的科学的定义国内外学者仍有异议,如:名源动词(刘正光2000);名动转用(N-V shift 徐盛桓2001);名转动词(noun - converted verb 司显柱1996)等,本文采用徐盛桓的说法。黄任(1996)认为名动转用指的是一个属于名词范畴的词,不经过任何形态变化获得动词的句法特征,并衍生出相应的动作意义,成为一个新的动词。也就是说,原来的名词形式不变,但语义特征发生改变,在句子中形式同相应的动词变化一致。例如:

(1)Hebicycled offto the country. (bicycle N——V went to the country by bike)

(2)Martin planned toroomwith him this summer. (N room——V live with him in a room).

在第一个句子中,bicycle 本来是名词自行车,但在句子当中动词化,承担了动词的功能。在第二个句子中,room 本来也是名词房间的意思,但是在句子中被转类为动词,代替了live with,这些都是名动转类的用法。

对于名动转用的分类,Quirk et al(1972)分析名词转化为动词以及该名词本身,把名动专用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put in/on N;二是give/provide with N;三是deprive of N;四是V with N as instrument;五是be/act as N with respect to;六是make/change ... into N;七是send/go by N 等(N 表示名词)。

(二)隐喻及其修辞效果。传统修辞学将隐喻认定为一种修辞现象,从广义上讲,它就称作“比喻”,指两种事物在某方面具有相似性,我们就用它来代替另一种事物,来增加语言的趣味性或者提高文章的美感。从狭义上讲归类于“暗喻”,是比喻中的一种类型。因此隐喻(metaphor)无论是作为比喻还是作为暗语,它在语言学以及修辞效果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来看几个具体的例子:

(1)The audience came in like a flood.

(2)The audience flooded into the theater.

例句(1)是明喻,虽然生动表现了观众的人数之多,但与例句(2)比起来要逊色的多,后者更加含蓄、有力。

近年来对隐喻的研究已远远超出传统修辞学的范畴,Halliday 提出语法隐喻对传统的隐喻进行了极大的补充。Halliday(2000)将语法隐喻划分为人际隐喻和概念隐喻。Halliday(1989)认为在leave a kiss within the cup 中kiss 是隐喻的用法,因为kiss 本身是动词,在这句话中却用作名词,这属于隐喻的范畴。因此笔者认为,名词用做动词也属于隐喻的用法。

隐喻的修辞效果主要包括:能使事物描写更生动形象,将抽象的语言用隐喻的例子来解说,从而语言变得浅显易懂。暗喻具有含蓄的修辞效果可以使文章显得更加简洁、老练。例如:

(3)A great number of people came into this theater.

与例句(2)比起来,例句(3)是一致式,前者是非一致式。所谓一致式(congruent),也就是常规的语法:用名词来表示过程的参与者(participant),用动词来体现过程本身(process),形容词表示事物特征(quality),副词或介词词组表示环境意义(circumstances),连词体现逻辑关系等方式。非一致式(non-congruent)Halliday(1985)指出语法隐喻这一概念,也就是动词、形容词、介词等转化为名词;介词,连词转化为动词等。例句(2)用flood 代替a great number of people 更加简洁、形象,句子读起来也更加琅琅上口,文章的文采也随之提升,这就是语法隐喻产生的效果。

三、名动转用的语用原则

名动转用在实际生活以及写作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动词化更加生动形象地传达语义,该类词语发挥着双重作用,既发挥了名词参与者的功能,又发挥了动词本身的过程功能。这样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名动专用在提高表达效率上得到了大大的体现,我们将其总结为经济原则和效率原则。请看下面的句子:

(1a)I wassandwichedbetween two very fat men on the bus.

(1b)Two fat men crushed me on the bus.

公交车上,两个胖子把我挤住了。

(2a)The boythanksgivingedwith his girl friend.

(2b)The boy spent Thanksgiving with his girl friend.

这男孩和他的女朋友一起过感恩节。

(3a)Napoleon wasWaterlooedin 1813.

(3b)Napoleon was defeated in 1813.

拿破仑1813年遭到惨败。

(4a)HeParisedin a 747.

(4b)He went to Paris by the plane747.

他乘747 去的巴黎。

上述例句是名词动用的典例,a 与b 表达的意思大同小异,但是a 句所呈现给读者的感觉和修辞效果却大不一样。原因很简单,a 句下划线部分既具意象性,又含有动作义;而b 句却是直陈其事,传达信息谈不上绘声绘色的修辞效果。很明显,含有名动转用的句子的修辞效果更好。

四、名动转用与新闻报道

新闻报刊的英语词汇不断涌现新的词汇,主要是与当代科技以及人们的生活节奏有关系。本文之所以选择该类语篇在语言要求上比较高,在名动转用方面尤为突出。新闻用语的特点是:真实准确、简洁凝练、大众通俗。而名动转用在新闻语篇得到很好的体现,使新闻语篇具有简洁、直接、生动的效果。张传彪(2006)认为它体现语言的经济原则和效率原则,并在不同程度上增加了语义。下面来看一下具体的应用实例和分析:

(1)Hillary Clinton About to BeWatergated(= investigated).“希拉里·克林顿将接受调查”(杨永林,2008)。

这是一则新闻的题目,watergate 原为名词,意义为:水门,水门事件;在这里作动词意思为:“调查”。名动转用的一个效果是:既保留了名词的参与者功能,又添加了动词的过程功能。watergate 经过动词化后,以具体代抽象,增加了描述性和过程化意味。相比investigated,watergated 对于读者来说更具直观性,使该则新闻更具有吸引力。

(2)Session moderator Lisbet Sunshine,the director of Government and Community Relations at San Francisco State University,zeroedin on innovation advancements,changing financial models and shifting student-consumer demographics(= achieve nothing)(From CNN).

zero 本是名词,但在此句中暂时动词化,意思是毫无所成。zero 更具体形象,读者可以联想到毫无成就,零。与achieve nothing 来比,zeroed 对读者来说更具有冲击力,更简短、有力。

(3)Chris Christie,who will ceremonially sign a New Jersey version of the DREAM Act this week,mustfaceif he decides to seek the Republican presidential nomination in 2016 (= confront)(From CNN).

Chris Christie 本周将正式签署新泽西“梦想行动”,他会面对自己是否决定寻求2016年共和党的总提名。face 在此句中用作动词“面对”,属于人体器官的名动转用,给人以一种问题迎面扑来之感,用作动词使该句内涵丰富,语义增值明显,极易激活读者的心理认知图示,confront 则没有这种效果。

(4)But it’s unusual for the government toweedout weakperforming players and hinder their continuation(= eliminate)(from CNN).

但是,政府除去收益差的企业并抑制其发展这是不正常的。名词weed 是杂草的意思,在本句中做动词“除去”,激活了读者心理认知图示,杂草应该被剔除,使读者更直接地联想效益差的企业是杂草,应该被去除,很好地体现了“语言经济原则”,而eliminate 则没有这种效果。

(5)The Mayor tried toRichard Nixonthe tape of the meeting(=erase).

市长尽力抹掉会议的录音记录。在该句中,人名Richard Nixon 动词化。读者通过联想Nixon 这个人物形象可以联想到其政客身份,因此Richard Nixon 用作动词比使用erase 更加形象、生动。读者对Nixon 有着较大的兴趣,将此人名动词化,题目更加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达到了新闻的目的。

(6)They are being taught how tobrainstormtheir way to conclusions concerning subjects ranging from world affairs to specific engineering problems(=use one’s head).

他们正在学习如何把个人的智慧集中起来去解决各种问题,其中包括世界大事和专门的工程技术问题。brainstorm(集思广益,头脑风暴)作动词(动脑筋、集体讨论)用后,其语义便从“抽象的概念”行为变成了“具体”的行为过程或行为状态描述。

另外,复合名词有时也被动词化使用,多用于口语和报刊文章中,其特点是富有生气,灵活简便,带有诙谐幽默色彩,使句子的结构更为精练。如:So far I havepress- shown 18 films. 迄今为止我向报界预映了十八部影片。

五、名动转用的隐喻原因探析

对于名动转用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语义和语法方面,系统功能语言学上这一现象归类为:语法隐喻。传统的英语的视角是从上而下的,词语不同,意义相同;语法隐喻是从下而上的,词语相同,但表达的意义不同。名词转化为动词以后,具有了双重语义功能:一是保留了名词的指称功能,二是兼具动词的过程表达功能。名词具有指称功能,确指某种东西,在指称事物时,人们通常会联想到某一具体的物体,也就是意象(image),此意象能帮助读者在脑海中形成基本的认知,这就为隐喻的产生打下了基础。而动词描述外部世界的存在和运动,既具有抽象意义,同时也兼具动词的含义。抽象是因为它表达了与外部世界的某种关联,具体是因为它描述生命体的某个具体的可视的动作或者生命活动现状。名动转用的很多词语正是具有这一特点,本文在显得生动传神,读者在脑海中激发起意向图示。如:Hefoxedme with a difficult trouble.fox 本身是名词狐狸的意思,在句中担任了过程动词的功能,看到该词语,读者首先在脑海中激起的是狐狸的意象,随后引申到其代表的“狡猾、诡计多端”的性格特点,然后才是其动词化后的引伸义:问题棘手或者难以理解后解决。此种表达要比:He troubled me with a difficult problem. 简洁形象得多,这便是名动转用修辞效果。此外,张传彪(2005)指出:英语名词动词化的语义增值,除了增加原名词所没有的描述性和过程化动作意味之外,更主要的还在于它能激发读者存储在大脑中的记忆联想。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意象图示理论指出语言信息是以意象的形式储存于记忆之中。名动转用的最大特点在于名词能激发起读者储存在大脑中原有的意象图示,进而在句子中体会其表达的物质过程的具体行为和事件含义,达到了省力经济的表达效果,同时也使文本显得栩栩如生,这就是名动专用修辞效产生的原因。

六、结语

本文对名动转用进行了历时的研究,并对其修辞效果进行分析,笔者认为:名动转用可使语言更加简洁、生动,不仅仅在文学作品,而且在新闻、教学、词典编撰及翻译方面都有极大的贡献。名词的动词化现象既是达到特定修辞效果的需要,也是适应语言学中的“经济原则”和“效率原则”语用效果的需要。本文还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探讨了名动转用现象,发现这是名动专用也是语法隐喻的一个重要形式,语法隐喻使词汇兼有双重功能,从而使语言更加简洁生动。从认知语言学的意象图示理论来看,名词具有的意象图示有助于人在脑海中形成基本的认知,从而激发起人们记忆中的动作图像,达到生动传神的修辞效果,这对今后的写作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1]黄任.英语修辞与写作[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2]高芳.名动转用与含意[J].外语教学,2002

[3]阚哲华,姜孟.名源动词与翻译[J].中国翻译,2005

[4]徐盛桓.名动转用的语义基础[J].外国语,2001

[5]赵爱萍.网络新名词为主的名动转用探析[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6]张彩霞. 名- 动转类构词法在英语词汇发展中的作用[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7]张传彪.论名词动词化与“语言经济原则”[J].中国科技翻译,2006

[8]杨永林.千门万门,同出一门——从美国“水门事件”看文化“模因”现象[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

[9]周领顺.名转动词再研究[J].外语学刊,2001

[10]朱永生.名词化、动词化与语法隐喻[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

猜你喜欢

隐喻语义语法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语言与语义
《活的隐喻》
跟踪导练(二)4
KEYS
Keys
Book 5 Unit 1~Unit 3语法巩固练习
“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认知范畴模糊与语义模糊